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合集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记念刘和珍君》的段落划分如下:第一部分(1、2段):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段):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段):“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这种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二、文章赏析《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学生刘和珍而写的一篇悼念文章。

全文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融入了鲁迅先生与刘和珍的联系、刘和珍自身的遭遇、鲁迅先生对于刘和珍的遭遇以及“三一八”惨案的评价与感受,是悼念文的典范。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鲁迅先生解释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纪念烈士和警醒庸人。

他通过描述刘和珍的微笑和勇敢,表达了对她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对烈士的牺牲麻木不仁、不敢正视现实的庸人,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正视历史的真相。

在第二部分,鲁迅先生追忆了刘和珍的生平,包括对她的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节刻画,展现了刘和珍的形象和性格,让人们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惋惜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他对这位年轻烈士的深深怀念。

在第三部分,鲁迅先生对“三一八”惨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他批评了段祺瑞政府的残忍和野蛮,指出了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他认为,这一惨案虽然造成了巨大的悲剧,但也让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因此,他呼吁人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追求真理和光明,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

整篇文章以刘和珍的微笑为线索,贯穿了对烈士的怀念、对庸人的警醒、对惨案的思考等多个方面。

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纪念刘和珍君赏析

纪念刘和珍君作者简介---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物简介---刘和珍:刘和珍,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反动军阀宣战,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

写作背景本文写作背景为三一八惨案。

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陨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基本概念1. 本文锋芒所向主要是段政府(当局者)和流言家(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2.处于中间状态的“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

3.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文章结构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重难点探究1.作者为什么以纪念刘和珍为写作切入点,来纪念“三一八”惨案? 答:作者通过反复描写她的微笑与和蔼,从侧面表面情愿群众的身份与形象,让读者了解是怎样一批可歌可泣的青年们。

段政府是如何残害他们的,那些流言这是如何污蔑他们的。

写刘和珍遇难时的一系列镜头,向读者展现惨案发生的真实现场;再以追悼会上程君的一番话,真切的反应了惨案发生后正义的人们是如何深切悼念死者的。

从而是人们更好的记住“国民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答:鲁迅在文章中以猛士的姿态出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更加强调。

“真的猛士”又是一面立在庸人面前的镜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简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简析

提示:
事件
人物形象
反抗广有 羽翼的校长
疾恶如仇、勇于斗争(追求进步,不 为恶势力所屈,富于斗争精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事件 坦然对偏安 黯然虑母校 欣然请愿被害
人物形象 坚毅乐观
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爱国、有责任感、勇敢无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有哪些?
提示:(1)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的武力屠杀;(2)统治 者利用御用文人的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6.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详写三个女子的遭遇有何用 意?
提示:详细介绍烈士们英勇就义的过程,目的是进 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同时也证明了上文中“虐杀”的 事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7.第五部分第3自然段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 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 抹杀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反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并非伟绩、武功, 作者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阅读课文第六~七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8.第六部分第1自然段,“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 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提示:“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世 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 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派的御用文 人,他们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惨淡 的人生”指黑暗社会,“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1、本文的大体脉络是怎样的?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

追悼会的气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士的痛心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革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的死难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上的大体脉络。

2、本文结构是怎样的?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

3、本文的思想意义是什么?本文的内容,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他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人们“更奋然而前行”。

作者记念一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文,应首先把握其博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入手来解读难句?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例如:(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

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

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选自《记念刘和珍君》)1.下面是对“惨象”和“流言”所指的具体内容的解释,准确的一项是A.“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B.“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尸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暴徒”。

C.“惨象”指: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D.“惨象”指: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尸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流言”指: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2.作者在文中对两种谬论都给予了反驳,反驳这两种谬论的有关句子是A.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C.驳“暴徒”的句子是:“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驳“暴徒”的句子是:“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驳“利用”的句子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答案:1.D2.A 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A项:“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指的是事实;说她们是“暴徒”,这是段政府对她们的诬蔑。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第2、3句笔锋陡然一转,反过来陈述自己对于这个事实的怀疑。

“不惮”,即不怕,敢于。

“最坏的恶意”,指如何如何的下劣凶残。

“中国人”,指上文提及的段琪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凶残到这地步”,指让徒手请愿的群众和和蔼可亲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至数百人”。

“下劣到这地步”,指反动派不仅暗设“罗网”,残杀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且反过来诬陷说“她们是暴徒”、“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作者说,不仅一般的人不曾预料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我”这样一个“心怀叵测”敢干用“最坏的恶意”进行推测的人也不曾预料、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会造出这样的流言。

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作者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法,看似为敌人开脱罪责,实际是将敌人推至极高极险之处,然后猛一用力,反戈一击,置其于死地。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补充一个更值得怀疑的理由:“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退一步,再退一步,这好比射箭,把弦向后一拉,再向后一拉,弦向后拉得越多,弓就张得越满,射出的箭也便越有力。

作者把弓拉满了,马上就射出他的利箭,扔出他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一口气列出一连串的铁证,好比机关枪射出的一排排子弹。

让每个证据独自成段,又多用短句,恰如投枪、匕首,急射而出,雷霆万钧。

“然而”、“但”、“但”这几个转折词的连用,一再突出这都是人们不能预料也不敢相信的罪恶行径,让人惊心,让人发指。

作者在控诉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之后,愤怒的感情如汹涌的波涛决堤而出,仇恨的烈焰如奔突的岩浆冲天而起,他在沉默中爆发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评点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点拨:指1926年。

“三·一八”发生时,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当即在这篇文章的后部分,同样大书“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并称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作者对“中华民国”一向是嗤之以鼻的。

如1925年在《忽然想到》中说:“我觉得仿佛久没有所谓中华民国……”,在作者看来,所谓“中华民国”早已经不是人民的政府,而是屠杀人民的机器,所谓执政府总统,完全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作者在文章开篇写“中华氏国”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我们要注意从这庄重严肃的文笔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段祺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1864~1936),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点拨: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的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会上,人们激昂愤慨的情绪和不时夹杂的一阵阵低低的啜泣声,使鲁迅压抑不住心头的悲愤和激动,便走出会场,独自在礼堂外徘徊。

]遇见程君[程君:指程毅志,湖北孝感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莽原》:鲁迅编辑的一种文艺刊物]全年的就有她。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点析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点析

第一部分:从参加追悼会写起,指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问题:第1段开篇写道:“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作者为什么要用“民国”纪年?
解答:作为一篇纪念文字的开头,表面看来,只是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其实这一句深刻含义在于告诉人们,不要对“中华民国”抱幻想,革命者必须看清楚在“民国”粉饰下的黑暗与凶残,因为当今的“中华民国”已成为屠杀爱国者的反动工具。

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问题:从一、二部分里,作者三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从上下文来看,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解答:作者的写作目的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悼念烈士;二是揭露黑暗;三是唤醒“庸人”。

第三部分:追叙同刘和珍的交往。

在本部分里作者集中记述了与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

第四部分:以刘和珍等遇害的事实揭露反动军阀及其走狗的下劣凶残。

第五部分:记叙烈士遇害经过,抒发悲愤之情。

第六部分:总结这次斗争的教训。

第七部分:阐明烈士牺牲的意义。

问题:第2段中“至于这一回……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一句的结构如何分析?
解答:这是一个复杂单句。

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明证”前的定语是一个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赏析
一、内容结构
首先,尽量用原文表达作者感情和归纳七节要点。

提示:第一节,“深味”“悲凉”“奉献”“哀痛”;第二节,猛士与庸人对比,认为“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第四节,刘和珍“蝶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第五节,“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刘和珍“是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第六节,徒手请愿的“意义”“很寥寥”“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第七节,我认识到“当局者”“凶残”“流言家”“下劣”“女性临难”“从容”“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其次,划分文章层次,概述段意。

提示:第一段(l、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祭死者、二醒庸人;第二段(3~5),记叙刘和珍的行状,共三节,三学潮中、四惨案中概况、五惨案中细节;第三段(6、7),纪念刘和珍的思考,有两节,六请愿不足取、七精神显希望。

二、探究总体思路
可以分两个层面来探究。

1.第一层面。

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对将来的意义。

这就是全文的整体思路。

2.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由,思路分两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先说为纪念死者这一面,再说为使庸人不致忘却,揭露反动政府罪行,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种的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话,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第一,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

①爱国力量方面:开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刘和珍。

②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的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

③庸人方面:淡漠了,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第二,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

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括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去请愿是“欣然前往”是很自然的。

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得一驳,只能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悲、憎恶、鄙弃。

作者写刘和珍的斗争,又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段政府反诬她们为“暴徒”,不但不置一驳,而且充分暴露出他们自己的暴虐。

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惨案的意义。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肯定,鲁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且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

理清这两种思路,我们就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

他既不肯定一切,一味颂扬,也不否定一切,把惨案当作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地位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

他在1926年就提出“血战”的思想,即暴力革命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确实是远见卓识。

思路从写否定的一面又转向写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

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

三、理清局部思路
1.怎样理清局部思路?
局部思路,既指一个语段中几个句子的思路,也指一个部分中几个层次的思路。

几个层次的思路可以参照理清总体思路的方法。

要理清语段思路,首先要把握句意,然后再看句子与句子在事理上有什么联系。

2.理清局部思路举例。

以第四节为例,就可以举一反三。

这一部分共5段13句。

理清思路可以粗一点,也可以细一点。

(1)粗理,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展开,第一步是听到噩耗,第二步是听到噩耗后的怀疑态度,第三步是见到尸骸,第四步是听到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诬蔑,第五步是悲叹思想统治令人窒息,发出冲破沉默的吼声。

这样的理清思路,特别是注意写噩耗之后为什么思路展开到怀疑上去,就能对段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凶残下劣有更深的理解。

(2)细理思路
细理思路就是一层一层理,一句一句理。

这里仅以第一段中的4个句子为例加以分析。

先说听到噩耗,再说怀疑态度。

怀疑态度又分三步:先说自己当时的怀疑,再说怀疑的原因,推进一步,再从刘和珍的角度说,怀疑的理由又多一层。

思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层层深入。

3.从理清思路入手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只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就容易理解了。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一把钥匙。

所谓“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意”,可以理解为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l)“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采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一次飞跃。

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

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

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

“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

“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
“敢于直面”“敢于正视”。

“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唐人面前的一面镜子。

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

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这意思是说,让他们去快意于我的痛苦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从揭露段政府的罪行看,思路从揭露武的一手到揭露文的一手,段政府双手沾满鲜血,居然昂起头来,反诬被害者为“暴徒”,制造杀人的理由,走狗文人跟着阴险地“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反革命的两手表现得无以复加。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理清第五部分思路,这两句就不难理解。

也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正确理解文章。

第五部分第2段记叙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

这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下一段思路接着这两个方面展开。

第3段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

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阿!”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辗转”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震撼。

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得执政府的凶残,是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

“中国军人屠戮妇婴”接着上文来的,指的就是屠戮刘和珍她们。

“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为八国联军。

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

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

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这里是善和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

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伟绩”“武功”是他们对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