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合集下载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资料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整理资料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什么叫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口诀:常用虚词是标志抓住“曰”“云”“言”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借助修辞与骈句相同词语相连中间断根据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断句规律:一、常用虚词是标志(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乎)、(者)、(也)”等。

特殊情况: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2、也”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

3、“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

(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

(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

(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

(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二、抓住“曰”“云”“言”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三、习惯句式掌握住(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如: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一/壹何……(译为“多么……啊”)3、(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4、直/特……耳(只不过……罢了!)5、惟……耳(只是……罢了!)6、亦……哉(也真是……啊!)(二)表揣度的固定格式1、得无……乎/耶/邪(可译为"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兼表反问)3、……庶几……欤(……或许……吧?)4、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三)表疑问的固定格式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11、何为……?(四)表反问的固定格式1、何……之有(宋何罪之有?)(“有何……”的到装)2、何……为(何辞为?)3、不亦……乎(不亦说乎?)4、无乃……乎(无乃不可乎?)5、得无……乎(得无异乎?)6、其……乎/也/耶7、安……哉8、况……乎(五)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

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方法(一)中考文言文断句八大1. 根据句中停顿断句法•停顿位置: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由多个字组成,并且在书写时会略去标点符号。

根据句子内的停顿位置来进行断句。

•停顿词:在文言文中,某些词汇常常用作停顿词,如“而、之、乎、何、也、应、不、者”等。

如果句子内含有这些停顿词,可以在停顿词后面断句。

2. 根据语法断句法•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文言文的句号、问号和感叹号进行断句。

在文言文中,这些标点符号通常不出现,但可以根据句子意思补充适当的标点符号。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组合。

可以根据主谓宾结构进行断句。

3. 根据意义断句法•词组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组通常在句中有明显的结构,可以根据这些结构来进行断句。

如“以…为…”、“无论…还是…”等。

•并列结构:如果句子中存在并列结构,可以根据并列结构的位置进行断句。

如“既…又…”、“或…或…”等。

4. 根据修辞断句法•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很多,如对偶、反复、排比等。

可以根据修辞手法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如果修辞手法出现在一个句子的两个部分之间,可以在修辞手法的位置进行断句。

5. 根据连词断句法•连词:在文言文中,一些连词常常用作衔接句子的作用,如“而、亦、乃、故”等。

可以根据这些连词的出现位置进行断句。

6. 根据修饰语断句法•修饰语:文言文中的修饰语通常用来修饰主语、宾语或动词。

可以根据修饰语的位置进行断句。

7. 根据标点符号断句法•分号、逗号:文言文中也会使用分号和逗号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根据这些标点符号进行断句。

8. 根据词义断句法•词义: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义来进行断句。

如果一组词语在句子中有明显的意义划分,可以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进行断句。

以上是中考文言文断句的八种常见方法。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断句,以确保句子的语义清晰、表达准确。

断句不仅是对文言文重要的解读工具,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的有效练习方法。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小试牛刀: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划四处)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沛公说:“他和你谁年长?”良说:“他 比我年长。”沛公说:“你帮我喊他进来,我得 以兄弟之礼对待他。”
2、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映光而读之 。(划两处)
11.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划三处)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 不须资也。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 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回答说:“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 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哀怜地说:“孩 子如果你想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 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 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 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 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 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原卷版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备考宝典(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文言断句分析(原卷版)T知识点讲解方法一、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通读全句,联系全文、全段或语境,弄清写了些什么内容。

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方法二、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考点梳理:在名词代词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谁做什么事情。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彼、此、其、之方法三、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考点梳理: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考点梳理: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常用虚词是标志:古人喜欢“之乎者也”这些虚词,用在句子的开头或者结尾虚词通常是语气词,可以在其前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发语词):其、盖、唯、夫、且夫、若夫、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可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末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典例剖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方法五、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考点梳理: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顶真句等,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中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题 精题精讲

中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题 精题精讲

专题四:文言文断句专项练习一、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夺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情感。

(1)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3)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开。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5)注意事项:“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开(“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找到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可以正确断句。

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课件

二、抓住标志
3.抓住修辞标志
C.以“反复”确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 方法。一些文言文中会有大段反复,抓住这一特点,自 然有助于断句。
二、抓住标志
3.抓住修辞标志
D.句式标志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 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 如:“薛谭学讴于秦青(人名)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 辞归。” (《列子·汤问》)
课堂练习
练习一
节因共白帝曰郃 xiá等常与藩国交通有恶意数称永乐 声势受取狼籍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球 交通书疏谋议不轨帝大怒策免郃郃与球及刘纳阳球皆 下狱死
答案:
答案:节因共白帝曰/郃等常与藩国交通/有恶意/数称永 乐声势/受取狼籍/步兵校尉刘纳及永乐少府陈球/卫尉阳 球交通书疏/谋议不轨/帝大怒/策免郃/郃与球及刘纳/阳 球皆下狱死
解析:
解析:要给画线部分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 标志的虚词:盖、于、而、夫、惟、是以、乃、虽、 者、故、也;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盖、而、 夫、惟、是以、乃、虽、故”属于句首虚词,“者、 也”属于句尾虚词,“于”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 可以准确断句。
答案:
答案:盖其患在于责其义之太深/而求其法之 太切/夫六经之道/惟其近于人情/是以久传而不 废/而世之迂学/乃皆曲为之说/虽其义之不至于 此者/必强牵合以为如此/故其论委曲而莫通也
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 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如: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 记·秦始皇本纪》)
错误: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 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改为: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 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中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针对练习

中考语文   文言文断句技巧与针对练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 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虚词断句法
句首: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且夫、 嗟夫、嗟乎、呜呼 句首时间词: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有间 句尾:也、矣、焉、耳、耶(邪)、与(欤)、哉、夫 疑问词:何、胡、安、曷、奚、曷、孰、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 关联词:向使、苟、故、况、已而、岂非、岂、虽、虽然、纵、纵使、假使、 是故、则、然则、或、而况、已而、于是、岂、岂非 (句首语气词、时间词、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关联词、疑问词之前断开)
3.若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 故 / 自号曰醉翁也。 是以 / 先帝简拔 / 以遗陛下。 遂 / 率 / 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 /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故 / 君子有不战,战 / 必胜也。 以是 / 人 / 多以书假余。 乃 / 重修岳阳楼。
4.“古二今一”原则,即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
D.吾/谁与归
“古仁人”是一个短语,不应分开,所以C项错了。 A项是语意转折的停顿,B项是承接上文的连词后停顿,所以这两项对了。 D项是主谓间的停顿,也对。
五、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表示完整概念的短语中不能停顿,否则就把意思读错了 1.偏正短语。 如:而 / 乡邻之生 / 日蹙。得道者 / 多助。
2.介宾短语。 如:不足 / 为外人道也。 3.固定结构。 如:其 / 如土石何?(“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 “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4.起舒缓语气、调节音节作用“之”的前后不能停顿。
针对练习
例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B )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 玉人玉人以为宝也,(划四处)故敢献之。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 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译文:有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玉石,就把它进献 给当政的子罕。子罕不接受它。献玉的人说:“我 拿它给加工玉石的人看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 所以敢来奉献给你。”
6、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 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划三处)良曰:“始臣起下邳, 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 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 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 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 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译文: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 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 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 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 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9.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 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 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 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 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 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 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 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映光而读之 。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 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处)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①句首的发语词、语气词“其、盖、唯、盍、夫、 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 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例: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盖大苏泛赤壁云。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夫大国,难测也。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 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例:《醉翁亭记》21个句末“也”字 技亦灵怪亦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万钟于我何加焉!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 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 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 多可以断句。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然则何时而乐耶? 于是人多假书以余。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 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今” 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小试牛刀: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划四处)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译文:沛公说:“他和你谁年长?”良说:“他 比我年长。”沛公说:“你帮我喊他进来,我得 以兄弟之礼对待他。”
2、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 映光而读之 。(划两处)
4、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常用对偶句、排 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前后对照或对称 的,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 (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 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 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例:《与朱元思书》《〈孟子〉二章》骈句、排比 句比比皆是。《愚公移山》中的顶真等等。
我们还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 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 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 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名词 (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 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 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当然,我们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特别是兼类词的位置。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 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 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 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句末语气词) 若听茶声然 (助词) 然(连词)足下卜之鬼乎 或异二者之为(代词) 为人五,为窗八。(动词) 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介词、动词) 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10.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 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 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 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 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 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12.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 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划四 处)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 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划四 处)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 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译文: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 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 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 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 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
(划三
译文: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 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4、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 藏于心行之以身。(划三处)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 于不可及也。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 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划三处)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 不须资也。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苟欲学,不须资也。 译文: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 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 邴原回答说:“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 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哀怜地说:“孩 子如果你想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常见文言句式: 1、判断句式:……者……也” (有些省略“者”或“也”的 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 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 2、反问句式 :“不亦……乎”“孰……乎”“其…… 乎”“何……为”等; 3、被动句式 :“为……所……”“受……于……”(受命 于先王)“见……于……”(见笑于大方之家)等。 4、固定句式:“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 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 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 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 得闻欤?);“得无……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等。 句末“也”“乎”“欤”等语气词居多。
8.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 《经首》之会。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qī,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 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 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厨进刀时 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音:合于《桑林》 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①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 妾等为第一人称代词。 尔、汝、女、若、乃、子、君、 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你”“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 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 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 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 指的代词。 例:吾与汝毕力平险。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 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 地方断句。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 “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 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 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 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