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

合集下载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

.
2
• 2.因果混乱
• 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 【典例分析】
•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行节奏 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动范围扩大, 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 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 【选项】
• 社会成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强竞争和高情感将 更为向往。
•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 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

11
.
6
• 6.张冠李戴
• 故意弄错对象
• 【典例分析】
• 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 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 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 【选项】
•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 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另一个来源是 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 可能、大概、也许、将来、一定会
.
4
• 4.无中生有
• 找不到依据或者主观臆断
• 【典例分析】
• 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 人与自然关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保护 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人、 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选项】
• 生态伦理思想要求人们在处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的伦理关系时,回归自然,不搞繁琐而无必
要的礼节。
.
5
• 5.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 范围上随意扩大或缩小
• 【典例分析】
• 原文: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24小时 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大部分生理过 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行的。

论述类文本命题十大雷区

论述类文本命题十大雷区

【试题】(重庆卷第5题)下列对于“文化转型” 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 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剖析:根据原文,“文化转型”是文化危机的 结果,文化危机是文化转型的过程;而D项所说 的“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 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却是“文 化转型过程的重要内涵”。所以D项表述的对象 是“文化危机”,而不是“文化转型”,这就犯 了将“此”(文化危机)表述成“彼”(文化转型)的 错误。
9.客观与夸大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 事物的客观性,而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 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如: [对位信息] 1997—1998年,南美西海 岸发生无法预报的海流循环,导致沿岸海 水的温度大幅上升,引起气候非典型的破 坏性剧变,这就是厄尔尼诺现象。
【试题】 (全国卷I第7题)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 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D.“阿尔戈斯”方案可以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 报的难题,如利用这一成果,将有可能消除厄尔 尼诺现象。 剖析:“阿尔戈斯”方案的持续实施或许可以 解决海流循环无法预报的难题,但利用这一成果, 并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因为,根据原文,厄 尔尼诺现象是海水温度异常的大幅上升所导致的 气候非典型的破坏性剧变,只有消除海水温度异 常的大幅上升这一因素,才能消除厄尔尼诺现象, 而“预报海流循环”并不能消除这一因素。所以, 该项对“阿尔戈斯”方案作用的推断就犯了夸大 事物效用的错误。
6.原因与结果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会在事物的因果关系 上设计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 因果关系。如: [对位信息] 如果人能活到1200岁,那么 要到400岁、500岁才会长大成人,结婚生 子。此外,有些基因改变后将导致代谢活 动缓慢,活力降低。试想,一个人如果反 应迟钝、生机索然地活上几百岁,那还有 什么意思?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

高考阅卷老师常挖的10大阅读类陷阱(论述类、实用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阅读01 不识命题陷阱【易错点】不识命题者设置的陷阱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

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1)删:删减。

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调换。

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解决对策】精准定位十大雷区1.以偏概全(绝对化)。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

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

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十大雷区共56页文档

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十大雷区共56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好: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十大雷区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

社科类文本阅读常见的问题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信息题常见的十大陷阱: (1)夸大其词。即命题者随意夸大某一事物的功能、发展趋势等。 (2)以偏概全。即命题者故意把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3)曲解原意。即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4)混淆范围。即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范围、作用、程度,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 (5)弄错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条件不充分;二是将有关的说成与乙有关,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 (7)因果不明。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另一种情况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原因说成结果,把结果说成原因。 (8)无中生有。即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9)偷换概念。即表述概念时,故意用一些相关或相近的概念加以置换。 (10)弄错时态。即故意将已经发生的(或还未发生的)说成还未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不明确而发生错误。

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共24页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共24页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题陷阱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Hale Waihona Puke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

论述类文本设题的八大陷阱嘿,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论述类文本设题的那些坑,真的是防不胜防啊!咱们得承认,写题目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得有点门道。

不然,光是个题目就能让你扑街。

这第一大坑,当然是题目不清晰。

你想啊,给人一个模糊不清的题目,谁能读懂呢?就像给人发了一道数学题,结果数字和符号全没了,唉,这不是坑吗?大家一头雾水,最后只好随便写点东西。

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真是让人捧心口叹气,完全没法沟通嘛!然后再说说第二个坑,题目太宽泛。

你说,给个题目让你写“谈谈人生”,这不是让人抓瞎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本厚厚的小说,随便翻翻都是好几章,谁知道从哪儿切入?就像点了个外卖,结果送来一整桌,完全不知道从哪个菜开始下手。

这样写,十有八九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根本没法深入探讨。

第三个坑,题目太狭窄。

你想写个“讨论猫咪的尾巴”,这也太小众了吧?这就像让你在海边找沙子,明明一片沙滩,你却偏要盯着一颗沙子。

这种题目写出来,不但没意思,读的人也会打瞌睡。

试想一下,猫咪的尾巴又能聊出啥新花样?越狭窄越容易让人觉得无聊,最后写出来的东西简直让人想哭。

第四个坑是太复杂的题目,真是让人挠头。

给个题目像是过山车一样,弯弯绕绕,让你根本看不明白。

这就像让你研究宇宙的起源,还得引入量子物理,咱们普通人哪能搞得明白?要是连题目都读不懂,那怎么写得出来?最后往往是搞得自己晕头转向,结果写的东西全是“我觉得”,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说到这,咱们得提提第五个坑,就是题目缺乏吸引力。

你想,给个“论述春天的到来”,这不就是个老掉牙的题目吗?春天来来去去,谁还没见过?人家一看就没劲,根本不会花时间去读。

要是能加点创意,什么“春天的色彩在我心中绽放”,哎呀,这就让人眼前一亮了。

题目也要会说话,抓住人心才行。

接下来是第六个坑,题目不符合受众的需求。

你说,给个高深的哲学题目去给小学生讲,那简直就是在空中跳舞,谁也听不懂。

适合谁就给谁的题目,不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无中生有
找不到依据或者主观臆断
【典例分析】
原文:生态伦理思想要求“协调人与自然的 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背后人与人之间的利 益关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 动态平衡,促进人、社会、环境的协调与 可持续发展”。
【选项】
5.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范围上随意扩大或缩小 【典例分析】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 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
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 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
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 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
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
9.遗漏信息
【典例分析】
原文: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 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 棋作为自觉地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 ,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技艺。
【选项】
自从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 把它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
10.答非所问
【题干】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 ”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
原文:地球上的大部分生物都适应了一天 24小时的循环形式,植物当然也不例外。 大部分生理过程都是按一天的生理节奏进 行的。
【选项】 植物的感光受光体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生理
6.张冠李戴
故意弄错对象
【典例分析】
原文: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 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 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 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 变来的草书合流。
【选项】
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行书再写得快一 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
7.混淆肯定与否定
【典例分析】
原文: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 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 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 义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 化转型。
【选项】
特定群体或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和价值
论述类文本十大陷阱
1.曲解原意 偏离或者偷换概念 【典例分析】
原文: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 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 识进行选择。
【选项】 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
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
2.因果混乱
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
【典例分析】
原文: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时候,社会运 行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状态加剧,社会流 动范围扩大,个体价值取向增强等,使得 社会成员对于高情感的向往和对于集体生 活的需求表现得日益突出。
【选项】
3.混淆已然和未然
【典例分析】
原文: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 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 出发,对此现象纷纷作出各自的解释,但 是始终未获解决。
【选项】
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 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 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注意】
8.逻辑错误 语意不符合客观事理、情理 【典例分析】
原文:上至皇帝、元老院议员,下至身无 分文的城市贫民,都热衷于观看人兽搏斗 、集体处决和角斗士对决等节目。
【选项】 竞技庆典。
【注意】 只要......就......;只有......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