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万物齐一的伟大思辨
庄子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庄子的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发表于战国时期。
庄子通过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齐物”的道理。
他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上下各有差别,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是我对庄子齐物论的一些见解。
首先,庄子在齐物论中强调的“物皆平等”和“物无善恶”等观点,对于人们的做事方式有很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中总是习惯性地将一些事物进行二元比较——好坏、高低、优劣。
而庄子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万物的平等性。
我们也应该这样去对待事物,不要盲目地去判断和评价,而是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
抛弃过度的分析和批判,借鉴自然之道,演绎出自己的人生哲学,从而达到积极的生活意义。
其次,庄子的齐物论也提出了“无我”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人们应当“舍我而后能,否则不成器”。
这个“我”既指个人的私欲,也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庄子认为,只有放下个人的私欲,才能真正与万物之间建立起联系。
如此一来,人们才会更容易接纳、理解自然界中的万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境界。
庄子还在齐物论中提出了“清净无为”的境界,他认为,在这种境界下,人们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界的和谐之美,才能达到灵魂的升华与完善。
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是庄子的“大道无门”。
他认为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一种无私无欲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不是可以人为获得的。
在自然界中,万物复苏,与人们没有任何关系,但是这样的复苏实在是孕育了人们对自然的借鉴。
人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从自然界中获取灵感和启示,这便是庄子所强调的自然之道。
不拘泥于特定的思想体系,虚空着天地,尚无可言,这便是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的齐物论透过对大自然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精彩的思想。
这些思想启示着人们如何去正确地对待和理解自然界,同时也引领我们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的方式。
我们需要摆脱浮躁的心态和只求利益的思想,接下来要保持初心,不断学习自然之道,摸索出我们的“精神根源”,才能开创出一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未来,这才是庄子齐物论的真正价值所在。
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庄子《齐物论》的三个逻辑层次

2018年第期(总第784期)大教f齐言论一齐万物一齐物我—庄子《齐物论》的三个逻辑层次齐 放(青岛大学文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要:《齐物论》围绕“齐”这一主题,从内涵来说可以分为“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三个递进的逻辑层次进行解 读。
“齐言论”是《齐物论》的切入点,主要针对诸子争鸣的时代背景提出,主张认识到言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摒除“成心”、万论齐一。
“齐万物”从认识论与本体论两个方面探讨了 “齐”的含义,并主张“休乎天钧”,以自然的眼光观照万物;“齐物我”则完 全消除物我对立关系,以超然的视角看待物与我,最终在“吾丧我”与“物化”中达到“无物可齐”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齐言论齐万物齐物我《齐物论》历来被认为是解读庄子的重点,同时是争议 的焦点:只就《齐物论》这一篇名来看,至少有“齐物一论”、“齐一物论”、“齐一物一论”三种解法,且各有所据,争执难 下。
但无论作何解读,“齐”的主题是始终不变的。
《齐物论》在 行文上汪洋博大、惝恍迷离,但又抽丝剥茧、层理昭晰,“齐”的观点贯穿始终:“齐言论”是第一个方面,以诸子争鸣具体 的“言”为切人点;“齐万物”是 个层,这一 的论述具体的“言论”大“万物齐物”是三个层次,是 界,完全超越了对立关,达“无物齐”的至 。
一、齐言论“齐言论”是《齐物论》的切人点,是理解庄子思想的 点。
理解 ,不 不 时的时 。
庄子 369年 286年,期,争鸣的时。
,不时的 ,解 方 ,但 各 的层,争一一一《齐物论》是以 为 的。
但体是,而是争论的,是 具体言论上的 。
(一)绝对的“言论”。
“大 ,。
大言 ,小言詹詹。
寐魂交,觉形开。
与接为构,日以心斗”[1]。
在庄子看来,诸子的言论不过“大知”“”、“大言”“言”之分。
“大知”广博、综合,“”侧重于细别、辨析;“大言”近似于激烈的雄辩,“言”则略同乎琐碎的言谈。
虽然它们各有论述优势,但这些在庄子眼中都失之偏颇,劳神苦思只是造成了“日以 心斗”的混乱局面。
以道观之与物我齐一——《庄子·齐物论》平释

,
部 好 的 作 品 应 该 是 个 有 机体 各
,
部 分都 相 互 联 系 而 成 为
,
一
个 整体 每
,
-
一
部 分 言 辞 都 反 映 所要 论述之 灵 魂 的 天
-
性 以使 各 种 天 性 和 谐 共 处
子》 必 定 是
一
(
① 2 64 b 7 c5 27 7 c7 27 5 d 4 27 6 a 7 ) 。 《
生 而 万 物与 我 为
,
二者
,
即从 天地与 我并
,
”
一
这句 出 发 得 出 的
一
种 必然结 论
“
,
?
0
在 陈少 明 看 来
)
《
齐物
“
论 》 的 这三种 主 旨 呈
一
种层 层 递 进 的 关 系 从 齐 物 论
,
”
(
齐 是 非 进 而至 于 齐 万
…
物
”
,
因 为 物 是 论 之 所 以 兴 起 的 客 观 依 据 物 之不 齐 则 是 非 难
,
。
地 理 解 《 齐 物 论 》 我们 要 将整 个 《 庄 子 》 的 文 本 作 为
,
一
一
个 整 体 来 把握 注 意 将 某
,
句 话 与 其 前后 语 境 文 本 脉 络 相 联 系 把 这 句 话放在 整个 《 庄 子 》 的 宗 旨 下 解
、
,
一
读 特别 是 此
,
,
句 话 中 所 出 现 的 术语 词 汇 概 念 是 否 在 《 庄 子 》 其 他 文 脉 中 也
“齐物”观念的层次及其论证——从《庄子齐物论》到《庄子秋水》

“齐物”观念的层次及其论证——从《庄子齐物论》到《庄子秋水》《齐物论》是《庄子》书中极为重要但也复杂难解、争议不断的一篇,关于其标题,就有“齐物——论”“齐——物论”“齐——物、论”等不同读法,每种读法又有不同的解释,读法不同、解释不同,就意味着对这一篇的主旨理解不同。
读为“齐物——论”者,将篇名解释为“万物齐一的理论”或“论述万物一齐的道理”,则此篇的主旨为“齐物”。
读为“齐——物论”者,将“物论”解为众人对万物的评论,篇名之意为齐同人们对万物所做出的不同评论,则此篇的主旨在“齐论”,而非“齐物”。
读为“齐——物、论”者则综合以上两种看法,认为物和论均为齐同的对象,此篇包含了“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
而在外杂篇中,《秋水》篇尤其受重视,这一篇被看作延续了《齐物论》的“齐物”观念,也有学者将两篇的思想互释。
但是,《齐物论》和《秋水》有出自不同著者、创作于不同年代的可能性,将二者思想互释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笔者就曾提出《齐物论》和《秋水》所主张的是两种不同的“齐物论”①。
在此,将以辨析“齐物”观念的层次为重点,进一步厘清《齐物论》与《秋水》中的“齐物”观念之关系。
从“未始有是非”到“未始有封”《齐物论》开篇在南郭子綦和颜成子游的对话中提出了“人籁”“地籁”“天籁”三种喻象,用来喻指三种认识和境界②,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的表达中明显可见三者处于不同的层次。
其中的“人籁”被解释为比竹之音,实际喻指思想界和社会中的各种关于事物的是非争论,也就是各种“物论”。
“是”指对事物的肯定判断,包含对事物的“好”的评价以及“贵”“有用”等判定;“非”指对事物的否定判断,包含对事物的“坏”的评价以及“贱”“无用”等判定。
庄子认为认识主体对事物做出“是”或“非”的判断源于每个人都有“成心”。
《齐物论》讲:“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成心”即成见之心,在《逍遥游》中称为“有蓬之心”。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庄子就是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她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就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文学家。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她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就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中,她认为“道”就是“先天生地”的,就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相对的,因此她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与宿命论。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显然,这些消极避世,过分脱离现实的唯心主义观点就是不足取的。
《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道”为其哲学的基础与最高范畴,其外涉及政治、处世、养生、世界起源论与本质论、唯物辩证法等各个方面。
它既就是道家用以认识世界的工具,更就是其劝人律己的道德手段。
《齐物论》就是《庄子》的代表篇目,“齐物”与“齐论”就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与《逍遥游》一起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题。
所谓的“齐物”,就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与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就是齐一的。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
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就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
庄子瞧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瞧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她又认为这一切又都就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就是没有区别的。
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与论争都就是没有价值的。
就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瞧也就是不存在的。
她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
齐物论解读

齐物论解读《齐物论》是《庄子》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庄子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庄子通过对“齐物”的探讨,提出了自己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看法。
他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首先,庄子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
他在文章中说:“凡物皆有生死,皆有所别,皆有所同。
故曰:齐物。
”他认为,万物都有生有死,有别有同,但这种生死、别同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因为万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绝对的差别。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即世界是由一种无差别的“道”所支配,万物都是这个“道”的表现形式。
其次,庄子认为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
他认为,这些观念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属性。
因此,人们应该摆脱这些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他说:“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意思是说,圣人不应该受是非观念的限制,而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去认识世界。
这也是庄子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体现。
最后,庄子认为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他在文章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他认为,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同时存在的,应该与它们融为一体。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对人类存在的理解,即人类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天地万物相互关联的整体。
综上所述,《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篇章。
它表达了庄子对世界本质和人类存在的看法,即认为万物本质上是相同的,人们应该摆脱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束缚,以一种顺应自然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这种看法体现了庄子哲学中的“齐物”思想,也是他对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理想状态的看法。
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齐物”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
它打破了人们对于是非、贵贱、生死等观念的局限,引导人们从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世界。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

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一、概述《论言论“齐物论”的三层内涵》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思想的文章。
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在《齐物论》篇中,庄子提出了“齐物”的观点,即万物齐一,无差别、无对立。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解析“齐物论”的内涵,分别是哲学层面的本体论思考,方法论层面的认识论探索,以及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
通过对这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以及它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在哲学本体论层面,“齐物论”强调万物本源的统一性,即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同一个本体,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也没有是非对错之别。
这种思想体现了庄子对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本质的深度洞察。
在方法论的认识论层面,“齐物论”提倡一种超越是非、对立的思维方式。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主观偏见和固有观念而产生对事物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往往导致人们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提倡通过消除偏见和对立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识,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在实践层面的道德伦理观上,“齐物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庄子认为,既然万物本质上都是齐一的,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平等相待,尊重彼此的差异和多样性。
这种道德伦理观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偏见和歧视,以平等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他人。
通过对“齐物论”三层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独特地位。
同时,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1. 简要介绍《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的意思
齐物论是道家思想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主要讲述了“齐物”的概念和实现方法。
它的意思是要让自己的心境与自然界的万物相通,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例子:
1. 齐物论中提到:“天地之大,大无不包,小无不容。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齐物论中还提到:“物无贵贱,自有所适。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物质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真实。
3. 齐物论中还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感受自然的气息,从而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4. 齐物论中还提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尊重万物的存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平衡。
5. 齐物论中还提到:“物不足以相害,而禽兽为害。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然,不要让人类的行为对自然造成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物论——万物齐一的伟大思辨
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化名人灿若群星,其中不乏大哲学家、大文学家。
但不论是哪方面,庄子都是一个不可不说的人物。
明朝憨山大师说:“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上下千古负超世之见者,去老唯庄一人耳。
”哲学上,他是道家学派的两大祖师之一,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上,他是先秦散文的集大成者,鲁迅说他“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为后世所称道。
而其著作《庄子》作为四大才子书之首,更是千古传诵的名著,是中华文化史上的瑰宝。
对该书的评价,向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苏轼认为杂篇中《盗跖》等四篇非庄子真迹,《让王》、《说剑》更是“浅陋不入于道”。
王夫之则从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差别上提出外篇也多不出于庄子的论断。
到了现代,刘笑敢根据汉语词汇是从单字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规律,从《庄子》一书中择道、德、性、命、精、神六词分析,发现内篇中六词虽常出现,却无组合出现者,而外篇杂篇中复合词则反复出现,因此认为内篇为庄子亲笔,这在《庄子》的评价史上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论证。
由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者都比较倾向于内篇为庄子亲笔,而外篇杂篇为庄子弟子或庄派学者所补的说法。
不论关于《庄子》的辩论有多么激烈,有一点却是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那就是:《逍遥游》、《齐物论》是《庄子》一书中成就最高的两篇。
其中《逍遥游》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而《齐物论》则是当之无愧的庄子哲学的最高成就的体现。
《逍遥游》主要以隐喻为主,而《齐物论》则加强了论证的成分。
历代大家都对《齐物论》推崇备至。
当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说《齐物论》是“庄之所以为庄者”。
关于《齐物论》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
成玄英说:“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
有人认为是“齐物”“论”,即矛盾重点在物我和物物的关系;有人认为是“齐”“物论”,即矛盾重点在于人与人观点的不同。
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齐物论》中的三大哲学问题,即:是非,有无,物我。
在庄子的年代,目之所及,尽是“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人和人之间为了是非而争斗不息,庄子并没有肯定或是批判某一项是非,而是从根源上质疑“惹是生非”的正当性。
因为人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有“成心”,即“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极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才会造成互相“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的情况。
庄子认为,所谓是非,只不过是每个人自己认为的而已,连统一的标准都没有,又何谈正误。
正如《齐物论》最后庄生化蝶的片段一样,连生死、梦醒都无法确定,又怎能确定是非呢?从这个角度来看是非,那些因是非而起的争端无疑就变得非常可笑了。
不仅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心中有是非,即不同看法,即使是在同一个人心中,不同的事物同样有着是非,而且后者更为根本。
既然没有所谓是非,那对于事物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庄子有一个非常生动的词:“得其环中”,那些争端就像是一个环,把人团团包围,只有在这个环的中间,虚悬着,才能够不受是非争端的影响,才能够用理性的眼光来看这些是非。
再回到段首的问题,庄子解决前者的方法是“齐论”,就像之前所说;而解决后者的方法,也是解决了更深的矛盾,就是“齐物”。
齐物就包括了三个哲学命题的后两个:有无、物我。
对有无,庄子举出了梦与醒的例子。
或许梦中在打猎,醒来才发现一无所有;梦中穷困潦倒,醒来才发现腰缠万贯。
但梦中之人并不自知,自以为有,却不知梦中或许反倒是醒时,醒时却是梦中了。
这样的辩论,如果一直说下去,就会有点诡辩的味道,但这又正是庄子哲学的伟大之处,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
神奇的思想有神奇的作用,好人用它可以更加智慧,而坏人用它就会变得更加诡诈。
说过了梦与醒,庄子又说到了物与我的关系。
庄子认为,人和动物植物的那些所谓差异,
只是由于习性的不同。
从本质上讲,万物还是同样的。
人类并不比那些动物植物高贵。
看到这里,我不由慨叹,难怪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看到了万物的平等,认识到人类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么?
齐物齐物,既是庄子哲学思想中最精粹的部分,同时也是庄子对当时社会的一声激愤而无奈的呼喊。
结合庄子的一生,这种思想是能够理解的。
庄子小时候是贵族,却恰逢变法,被剥削了一切物质的享受,过着贫苦的生活,造就了幼小庄子表面沉默,内心善于思考的个性,长大以后,怀着美好的理想,却看到满目的勾心斗角,不由得会有些灰心丧气,于是呼吁消除彼此的是非。
吴文英说:“庄子眼极冷,心极热。
”和鲁迅正是一路人。
庄子思想教给我们的,并非消极退避,而是教会你如何用另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掩上《庄子》,让人不由叹道:“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庄子啊!”
参考资料:王夫之《庄子解》
陈少明《<齐物论>及其影响》
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王蒙《庄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