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跟师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

中医师承实践笔记一、中医基础理论实践感悟。

1. 阴阳学说在临床观察中的应用。

- 在跟随导师临床实践中,对阴阳学说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例如,观察一位感冒患者,发热、咽痛、面红(阳证表现),同时又有怕冷、流清涕(阴证表现)。

这是外感病中阴阳失调的体现,外邪侵袭人体,导致阴阳的相对平衡被打破。

导师根据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对于这种外寒内热的患者,采用了辛凉解表兼以疏散风寒的治法,如使用银翘散加少量羌活、防风等药物。

这让我明白阴阳学说不仅是理论基础,更是临床辨证的重要依据。

2. 五行学说与脏腑关系的实践体会。

- 在实践中看到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脏腑疾病传变和治疗中的应用。

如一位肝病患者,长期情志不舒,出现胁肋胀痛(肝病),后逐渐出现食欲不振(木克土,肝病传脾)。

导师在治疗时,除了疏肝理气(治肝),还注重健脾和胃(实脾),采用逍遥散加白术、茯苓等药物。

这体现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五行学说可以预测疾病的传变方向,并且在治疗上可以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来达到整体治疗的目的。

二、中医诊断学实践要点。

1. 望诊实践。

- 望神色方面,注意到不同病情患者的面色和神态有明显差异。

健康人的面色红润有光泽,而一位气血亏虚的患者面色萎黄无华。

在神态上,神志清楚但精神萎靡。

在望舌象时,舌体的胖瘦、舌苔的厚薄和颜色等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例如,一位湿热内蕴的患者,舌苔黄腻,舌体偏胖大。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大致情况,为进一步诊断提供方向。

2. 闻诊实践。

- 听声音方面,咳嗽声对于诊断有很大帮助。

如干咳无痰、声音嘶哑的患者,多为肺阴亏虚;咳嗽声重浊、咳痰清稀色白的患者,往往是外感风寒犯肺。

嗅气味时,口气臭秽多与脾胃湿热有关。

一位口臭患者,同时伴有胃脘胀满、嗳气酸腐,导师判断为饮食积滞、脾胃运化失常,通过消食导滞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口气逐渐改善。

3. 问诊实践。

- 问诊是获取患者病情信息的重要途径。

在询问一位头痛患者时,详细询问头痛的部位(如前额痛多与阳明经有关)、性质(胀痛多为气滞,刺痛多为血瘀)、发作时间(如清晨头痛加重可能与阳虚有关)、伴随症状(如伴有头晕目眩可能与肝阳上亢有关)等。

中医儿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儿科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儿科师承跟师笔记
以下是一个中医儿科师承跟师笔记的示例: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跟师对象:张老师(中医儿科专家)
今天我跟随张老师在诊所进行了实地学习。

张老师首先向我介绍了儿科疾病的基本特点,以及中医在治疗儿科疾病方面的优势。

然后,我们讨论了一些常见的儿科疾病,如感冒、咳嗽、哮喘等。

在讨论的过程中,张老师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性。

他指出,对于儿科疾病,尤其要注重望诊和闻诊,因为儿童的表述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观察和聆听来了解病情。

接着,他详细解释了各种疾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煎汤、推拿等。

随后,我们进行了一些实际操作。

我帮助张老师准备针灸用的银针,并观摩了他为一个小男孩治疗感冒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也明白了中医儿科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在诊所工作结束后,张老师与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他告诉我,中医儿科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够为患儿提供有效的治疗。

他还鼓励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重实践,多参与临床工作,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今天的跟师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我不仅了解了中医儿科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还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我决心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儿科医生而努力奋斗。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书写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怎么写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书写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怎么写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书写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怎么写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是中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记录和整理师傅传授的知识和经验,以便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参考。

本文将介绍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写作方法和范本,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知识。

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写作方法1. 提前准备:在参与师傅教学前,应提前阅读相关中医文献,了解基本知识和理论,并准备笔记本、纸张、文具等写作工具。

2. 注重整理和分类:跟师期间,要重点记录师傅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将其进行整理和分类。

可按照中医学科、疾病类型或治疗方法等进行划分,方便后续查阅和复习。

3. 注意关键信息:在记录时要注意关键信息的提炼与记录,例如中医经典文献的引用、经方的使用、病案分析、辨证施治的要点等。

同时,记录师傅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中的经验,以及其它可能与中医学习相关的内容。

4. 清晰明了的表达:应尽量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将重点内容写下,以保证笔记的清晰明了。

可以使用标题、分项、重点标注等方式,照顾到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5. 增加个人见解:在记录师傅所传授的内容时,也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和理解。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自己的理解,还能使笔记更丰富完整。

二、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范本中医师承跟师笔记范本-----------------------------------------------------------------标题: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日期:xxxx年xx月xx日导师:某某医师1. 传统中医基础知识1.1 中医基本理论- 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五脏六腑1.2 中医诊断方法- 望闻问切1.3 中医辩证施治 - 证候辨别- 药物治疗- 针灸疗法- 中药疗法1.4 经络学说与穴位 - 经络分布- 主要穴位- 应用技巧2. 中医方剂与处方2.1 经典方剂- 四诊合参方- 常用方剂2.2 方剂组成与功效 - 中药成分2.3 处方技巧与注意事项- 药物搭配原则- 剂量控制- 煎煮方法3. 疾病诊疗3.1 常见病症与辨证要点- 头痛- 腹痛- 咳嗽- 发热- 等等3.2 病案分析与临床案例- 案例一:某某病患者,病史描述及辨证分析 - 案例二:某某病患者,治疗过程及结局4. 其他相关内容4.1 教学实践经验- 穴位定位技巧- 常见失误及解决方法4.2 中医文献解读- 《黄帝内经》的重要章节- 《伤寒杂病论》的临床应用-----------------------------------------------------------------通过以上范本,可以看出中医师承跟师笔记的内容要点清晰,层次分明。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日期:[具体日期]天气:[天气状况]跟师地点:[诊所/医院名称]一、病例一。

(一)患者信息。

- 姓名:张某。

- 性别:男。

- 年龄:25岁。

- 职业:公司职员。

(二)主诉。

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2天。

(三)现病史。

患者2天前因劳累后外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C,恶寒明显,加衣被不能缓解,头痛连及项背,鼻塞声重,流清涕,无汗,咳嗽,咳痰清稀色白,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辩证。

风寒感冒。

外感风寒之邪,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寒性凝滞,经脉拘急,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则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在表之象。

(五)治法。

辛温解表。

(六)方剂。

荆防败毒散加减。

- 荆芥10g - 辛温解表,祛风散邪,为君药。

- 防风10g -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助荆芥以增强辛温解表之力,为臣药。

- 羌活10g - 散寒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邪袭表证。

- 独活10g - 祛风湿,通痹止痛,与羌活相伍,增强祛风湿止痛之功。

- 柴胡10g -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 前胡10g - 降气化痰,疏散风热,与柴胡一升一降,调整气机。

- 川芎10g - 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可缓解头痛。

- 枳壳10g - 破气行痰,消积除痞,调理气机。

- 茯苓10g -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顾护脾胃。

- 桔梗10g -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有利于肺气宣畅。

- 甘草6g - 调和诸药。

(七)医嘱。

- 避风寒,注意保暖。

- 多饮温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辛辣食物。

- 保证充足的休息。

二、心得体会。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这个感冒患者的诊治,深刻体会到中医辩证论治的精妙之处。

对于感冒这种常见疾病,西医往往只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病因病机,进而确定治法和方剂。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

师承教育跟师笔记一、跟师笔记,那可是师承教育的宝藏啊!就像探险家的地图,指引着我在中医知识的大森林里穿梭。

我师傅给人看病的时候,那专注的眼神,就像老鹰盯着猎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他一边把脉,一边喃喃自语,我就在旁边拼命地记。

每一个脉象的描述,每一个用药的思路,都被我像拾贝壳一样,小心翼翼地收进跟师笔记里。

这笔记可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积,它是我通往医术高峰的一个个小阶梯呀。

二、我跟着师傅学习,那跟师笔记简直就是我的秘密武器。

你知道吗?就像厨师有自己的菜谱,我的跟师笔记就是我的医学菜谱。

有一回,来了个病人,肚子疼得厉害。

师傅看了看,问了几句,就开了个方子。

我在旁边一头雾水,师傅就耐心地给我解释。

他说这就像是打仗,要先搞清楚敌人的情况,再出兵。

我把他说的这些话,还有方子的配伍,都详细地记在笔记上。

这笔记,就像是我的军师,在我自己看病的时候,给我出谋划策。

三、跟师笔记是师承教育里最实在的东西。

它像是一面镜子,能照出师傅的智慧和我的不足。

我记得有次师傅给一个咳嗽很久的病人看病。

师傅问了病人的起居饮食,又仔细听了听咳嗽的声音。

然后他告诉我,这咳嗽就像树的根烂了一点,得从根上治。

他开的药,就是在给树根浇水施肥,让树重新健康起来。

我把这些话记下来后,就常常翻看,每次看都觉得自己好像又明白了一点。

这笔记啊,就是我进步的见证者。

四、我的跟师笔记,就像一部连续剧,每天都有新剧情。

师傅每天接诊不同的病人,就像电视剧里每天都有新的故事。

有个病人老是失眠,师傅给他把了脉,看了舌头,然后对他说:“你的身体就像一个小池塘,现在水太浑了,所以鱼(心神)不安。

”师傅开的方子就是要让池塘的水清起来。

我在笔记上把这个生动的比喻也记下来了。

这样的笔记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看的时候就像在看一部有趣的故事集,还能学到医术,多棒啊!五、师承教育中的跟师笔记是我的知识百宝箱。

每次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惊喜的盒子。

师傅给病人讲养生之道的时候,那叫一个生动。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40篇范文今天跟随师傅到郊外采药,师傅教我寻找野生的当归。

他说,当归性温,归肝经,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不过,采药时要小心,避免伤及当归的根部。

我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一片翠绿,仿佛看到了当归的芬芳和养分。

师傅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二)在门诊看病时,师傅教我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辨识病情。

他说,望是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指倾听病人的呼吸声、咳嗽声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情况等;切是指摸诊病人的脉象。

这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综合运用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病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三)师傅教我利用针灸疗法来治疗病人的疼痛。

他告诉我,针灸是中医的一项重要疗法,通过调理经络、调节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还强调了针灸的穴位位置、刺激方法以及术后的注意事项,让我对针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四)在诊治痢疾时,师傅教我运用中药方剂来治疗。

他说,中药的调理作用比较温和,适合用来治疗慢性疾病和调理体质。

他还亲自示范了煎药的步骤,并告诉我中药煎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时间的把握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五)师傅教我通过运动疗法来改善病人的体质。

他说,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适合中老年人的传统健身项目,比如太极拳、气功等。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六)师傅教我学习中医养生的方法。

他说,中医养生讲究“天人合一”,注重调节生活作息、饮食起居等方面。

他还向我推荐了一些养生之道,比如养心安神、养肝防癌、养肺防感冒等,让我受益匪浅。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七)师傅教我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调理气血。

他说,气血是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他还向我介绍了一些调理气血的方法,比如按摩经络、饮食调理等,让我深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八)师傅教我学习中医的传统文化。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

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

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

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

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

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

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

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

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

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

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

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汇总(20201009235149)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汇总(20201009235149)
10克、防风10克、红枣10枚。盗汗的治疗,重在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XX年8月11日 跟师地点 老师诊室
李芹,女,51岁。纳差、右下腹胀数日,伴手足麻木。给予平胃
老师分析:手足麻木的预防护理方法:1.按时作息饮食有节:注
2.注意
3.注意保暖:麻木遇阴天雨
应注意保暖防潮,尤其注意保暖、身体过度受凉、受寒,
20g,旋覆花(包)、藿香各10g;纳
10g;腹痛甚加延胡索、郁金各10g;脾胃虚弱加
12g;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20g。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XX年10月17日 跟师地点 老师诊室
张香景,女,58岁。阵发性头痛半年,以后脑勺痛为主。伴口干
茯苓、山药、泽泻、枸杞子、
(过去称君药。) 五子以奇法见长,取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三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XX年9月26日 跟师地点 老师诊室
卢广焕,女,45岁。左手拇指、食指、中指麻木30余天。黄芪
体会:此患者应拟诊为祖国医学血痹证之范畴。血痹证由素本“骨
,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
老师讲解:此次选用了生脉散加味。生脉散以前常用于夏季,天
“不过,现在除
” 重庆医科大学中医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XX年8月25日 跟师地点 老师诊室
62岁。前额头疼、咳嗽、恶心欲吐数天前来就诊。
1 治久咳不愈:外感咳嗽失治或误治,使肺气失宣,邪郁于肺,
2 治定时咳嗽。常出现在晨起、午后或夜间,
XXX医院
XXX 继承人 XXX
XX年4月21日 跟师地点 老师诊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