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农田水利学
农田水利学 (8)

δh 地下水不允许上升至根系层
Hohai University
农水概论
u
旱作地区农田水
分转换 (1)地下水埋深较 大时,地面水补给 土壤水的过程。
农水概论Βιβλιοθήκη 农水概论干旱:由于根系吸水不足以致破坏了植物体内 干旱: 水分平衡和协调的现象。 Ø 大气干旱:温度高、湿度低、阳光强、风速大 Ø 土壤干旱:土壤含水率过低导致
农水概论 u旱田土壤水分调节
Ø 土壤保持在某一适宜的范围内,才能使得作物生长良 好。 Ø 使土壤水维持在凋萎系数(灌水下限)~田间持水量 (灌水上限)之间。 Ø 盐碱土地区,土壤水溶液浓度不能超过允许最高值。 Ø 不同作物和不同生育阶段对土壤水分的要求。
农水概论
§1.1 农田水分状况
3 水稻地区的农田水分状况
农水概论
影响入渗速度的因素
Ø 降雨 Ø 地表积水深度 Ø 土壤类别 Ø 土壤湿度 Ø 土壤温度 Ø 土壤密实度 Ø 地面坡度 Ø 土壤裂隙 Ø 耕作情况 Ø 植被情况
农水概论
§1.2 土壤水分运动与入渗
3 土壤水分蒸发
Ø 发生在土壤表面。 Ø 制约因素: (1)外界蒸发能力:温度、风速、湿度 (2)土壤输水能力 Ø 土壤蒸发强度:取小值
农水概论
第一章 农田水分状况 和土壤水分运动
农水概论
§1.1 农田水分状况
1 农田水分存在的形式 u三种基本形式:
(1) 地面水(surface water) (2) 土壤水(soil water):土壤空隙中非饱和带的 水分 (3) 地下水(groundwater):埋藏于地表以下土 层或 岩层中的饱和带的水
农水概论 2 入渗
(1)降雨或灌溉水分通过土壤表面进入土壤 的过程称为入渗。 (2)入渗公式
(完整版)农田水利学试题四

农田水利学课程考试试题姓名年级专业学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农田水分状况:2.容水度:3.灌溉模数:4.参照作物需水量:5 .灌溉方法: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叫作物需水量?A、灌溉作物所需满足的蒸发蒸腾量。
B、实际生长条件下作物的植株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之和。
C、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在最佳水、肥等土壤条件与生长环境中,取得高产潜力所需满足的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之和。
D、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绿草地的蒸发蒸腾量。
2.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可分固态、液态和汽态三种形态。
液态水按其运动特性又可分为()、()、及()3类。
A、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B、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点和凋萎系数。
C、汽态水、吸湿水、薄膜水。
D、重力势、压力势、基质势。
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哪四个方面?()A、作物种类、作物品种、作物生育期及作物产量。
B、气象条件、土壤特性、作物性状及农业耕作措施。
C、土壤含水量、灌溉条件、作物性状及农业耕作措施。
D、降水、日照、土壤特性、及作物性状。
4.田间灌水均匀度是指()?A、田间灌溉水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区的均匀程度。
B、灌溉水湿润土壤的平均深度。
C、灌溉水流入单位面积农田的时间。
D、单位面积农田上的灌溉水量。
5. ()叫作物需水关键期?A、作物最需要灌水的生长时期。
B、作物生长最关键的生育阶段。
C、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生长阶段。
D、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影响最敏感最严重的生育时期。
6.作物需水的模比系数是()?A、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
B、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大小。
C、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
D、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大小。
7. ()叫作物系数Kc?A、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
B、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
C、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的大小。
D、作物系数Kc 是作物本身生理学特性的反映,它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期、作物群体叶面积有关,Kc = ETc/ETo。
农田水利学

我国状况
2.干旱缺水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我国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少,水资源分布与耕地、 人口、经济布局不相匹配,北方地区干旱缺水严重。由于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供水工程建设严重滞后, 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与水污染严重,水供需矛盾不断加剧。21世纪以来,全国每年缺水量达400亿立方米。90年 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达3.7亿亩,年均减产粮食200多亿公斤。2000年,我国发生大面积干旱, 全国累计受旱耕地面积达6亿亩,粮食减产约450亿公斤。灌溉工程管理工作也比较薄弱,重建轻管的问题尚未从 根本上扭转,管理粗放。部分工程配套不齐全,有些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效益衰减。
谢谢观看
农田水利学学科名来自目录01 研究对象
02 我国状况
基本信息
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其调节措施的科学。“灌溉与排水(irrigation and Drainage)”是世界上对本课程的一般命名,我国习惯称为“农田水利学”,原苏联称为“水利土壤改良”。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
1.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及其调节措施农田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的措施 是灌溉与排水。
存在问题
1.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 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 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 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完整版)农田水利学试题四

农田水利学课程考试试题姓名年级专业学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农田水分状况:2.容水度:3.灌溉模数:4.参照作物需水量:5 .灌溉方法: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叫作物需水量?A、灌溉作物所需满足的蒸发蒸腾量。
B、实际生长条件下作物的植株蒸腾量与棵间蒸发量之和。
C、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在最佳水、肥等土壤条件与生长环境中,取得高产潜力所需满足的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之和。
D、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绿草地的蒸发蒸腾量。
2.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可分固态、液态和汽态三种形态。
液态水按其运动特性又可分为()、()、及()3类。
A、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
B、田间持水量、毛管断裂点和凋萎系数。
C、汽态水、吸湿水、薄膜水。
D、重力势、压力势、基质势。
3.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哪四个方面?()A、作物种类、作物品种、作物生育期及作物产量。
B、气象条件、土壤特性、作物性状及农业耕作措施。
C、土壤含水量、灌溉条件、作物性状及农业耕作措施。
D、降水、日照、土壤特性、及作物性状。
4.田间灌水均匀度是指()?A、田间灌溉水湿润作物根系土壤区的均匀程度。
B、灌溉水湿润土壤的平均深度。
C、灌溉水流入单位面积农田的时间。
D、单位面积农田上的灌溉水量。
5. ()叫作物需水关键期?A、作物最需要灌水的生长时期。
B、作物生长最关键的生育阶段。
C、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生长阶段。
D、水分亏缺对作物产量影响最敏感最严重的生育时期。
6.作物需水的模比系数是()?A、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
B、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大小。
C、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
D、作物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大小。
7. ()叫作物系数Kc?A、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
B、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百分比。
C、作物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的大小。
D、作物系数Kc 是作物本身生理学特性的反映,它与作物种类、品种、生育期、作物群体叶面积有关,Kc = ETc/ETo。
农田水利学

名词解释·农田水利学:农田水利学是一门研究农田水分状况和有关地区水情变化规律及调节措施、消除水旱灾害和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而服务的科学。
•凋萎系数:当土壤含水率降低至吸湿系数的1.5-2.0倍时,就会使植物发生永久性凋萎现象,这时的含水率称为凋萎系数。
•入渗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入水界面的水量•灌溉制度:灌溉制度是指作物播种前(或水稻栽秧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每次的灌水日期和灌水定额以及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灌水定额是指一次灌水单位灌溉面积上的灌水量。
•灌溉定额:各次灌水定额之和称为灌溉定额。
•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指在旱田进行灌溉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
•灌水率:是指灌区单位面积上所需灌溉的净流量又称灌溉模数。
•田间工程:田间工程通常指最末一级固定渠道(农渠)和固定沟道(农沟)之间的条田范围内的临时渠道、排水小沟、田间道路、稻田的格田和田埂、旱地的灌水畦和灌水沟、小型建筑物以及土地平整等农田建设工程。
•潜水:潜水是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以上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又称浅层地下水。
•承压水(有压层间水):在含水层完全满水,并在压力水头作用下,使上下隔水层都承受压力(对上隔水层为浮托力)的层间水,称有压层间水或简称承压水。
•灌溉设计保证率:灌溉设计保证率是指灌区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几率。
一般以正常供水年数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抗旱天数:是指灌溉设施在无降雨情况下能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天数,它反映了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是灌溉设计标准的一种表达方式。
•地下水临界深度:在一定自然条件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为了保证土壤不产生盐碱化和作物不受盐害所要求保持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
•平均排除法:以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净雨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排除的平均排涝流量或平均排涝模数作为设计排涝流量或排涝模数的方法。
适用于水网圩区和抽水排水地区以及控制面积较小的排水沟。
农田水利学

由于水库上游植被的破坏或开荒种地,泥沙淤积严重, 水库库容日趋减少。如浙江金华山口冯水库上游开荒种地 2000多亩,每年淤入水库1万多m3;安地水库1975年一次 台风淤积20万 m3;山坑大茗水库1975年8月12日,7米坝 高淤平;洞源水库在1990年前后,库围淤积3m,库底淤 积1m。再以山东为例,80年代平均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 约2亿m3库容。
5.水土流失严重,河湖库泥沙淤积问题突出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结果,我 国森林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据统计,目前全国森 林覆盖率只有12.5%,居世界第120位。全国水土流失面 积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根据近20多年的泥沙 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全国输沙模数大于1000t/km2的面积 达60万km2。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国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年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的面积就有15.6 万km2。 水土流失造成许多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严重, 北方河流更为突出。全国平均每年进入河流的悬移质泥沙 约35亿t,其中有20亿t淤积在外流区的水库、湖泊、中下 游河道和灌区内。黄河是我国泥沙最多的河流,也是世界 罕见的多沙河流,年平均含沙量在1000kg/m3以上,居世 界大河首位。
农田水利学
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分布情况 农田水利学的概念
农田水利学的研究对象
农田水利学的基本内容
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经验
水资源概况
我国水资源总储量约2.81万m3,居世界第六位,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 居世界第四位。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400 m3,仅为世界人均 占水量的1/4,相当于美国的1/5,前苏联的1/7,, 加拿大的1/48,世界排名110位,被列为全球13 个人均水资源贫乏国家人口得不到安全 用水。 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
(完整版)农田水利学试题及答案

农田水利学课程考试试题及答案姓名年级专业学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灌水率:2.排涝模数:3.平均排除法:4.(排涝计算中的)设计内水位:5.容泄区:二.选择题(共10分)1.灌溉设计标准是反映灌区效益达到某一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一般以( )与( )表示?A、灌溉设计保证率、抗旱天数。
B、水文年型、降水量。
C、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抗旱天数。
D、水源来水量、灌区需水量。
2.什么叫田间渠系的灌排相邻布置?()A、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的规划布置。
B、田间各级渠道规划布置的形式。
C、田间灌排渠系并行相邻的布置形式。
D、田间灌排渠系交错的布置形式。
3.渠道的输水损失包括以下四个部分:()A、干渠、支渠、斗渠及农渠等四级渠道的水量损失。
B、渠床土质、地下水埋深、渠道的工作制度及输水时间。
C、自由渗流、顶托渗流、渠床土质、与渠道的工作制度等。
D、渠道水面蒸发损失、渠床渗漏损失、闸门漏水与渠道退水等。
4.什么叫渠道水的利用系数?()A、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B、某一级渠道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
C、田间实际灌入的有效水量与末级渠道的供水量之比。
D、实际灌入农田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的水量之比。
5.在渠道规划设计中,渠道最小流量有何作用?()A、用以校核对下一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
B、用以校核渠道不淤条件。
C、用以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
D、用以校核对下一级渠道的水位控制条件和确定修建节制闸的位置,并按最小流量验算渠道不淤条件。
6.什么叫雨水径流集蓄灌溉工程?()A、导引、收集雨水径流,并把它蓄存起来加以有效灌溉利用的工程技术措施。
B、田面、坡面、路面及屋面庭院等各类集水工程。
C、各类形式的水窖、水窑窖等蓄水工程。
D、各类最为有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7.集流面的处理主要包括哪三类方法?()A、采用混凝土、水泥土、三七灰土进行表面处理。
B、采用塑料薄膜、或塑膜复沥青、复草泥。
C、植被管理;地表处理;化学处理。
农田水利学

农田水利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1.灌溉排水工程学: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来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及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以消除旱涝灾害,合理而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的基质势或土壤吸水力是随土壤含水量而变化的,通过测定不同含水量时的土壤水吸力的相应值,并绘制成曲线,成为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3.作物需水量:生长在大面积上的无病虫害作物,土壤水分和肥力适宜时,在给定的生长环境中能取得高产潜力的条件下为满足植株蒸腾和棵间蒸发,组成植株体所需的水量。
4.灌溉制度:指特定作物在一定的气候、土壤、供水等自然条件和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下,为了获得高产或高效、实现节约用水,所制定的适时适量的农田灌水方案。
(灌水定额与灌溉定额)5.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实施灌水时计划调节、控制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层深度,一般可取为作物的主要根系活动层6.充分灌溉:指通过灌溉措施,使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处于最优水分状态,作物产量最高。
7.灌水方法:指灌溉水进入田间湿润作物根区土壤的方式8.畦灌:用临时修筑的土埂将灌溉田块分隔成一系列的长方形田块。
适用于小麦、谷子、花生、芝麻等作物种植。
9.淹灌法:先灌溉至土壤水饱和,然后再土壤表面建立并维持一定深度水层的地面灌水技术。
10.灌溉水源:指天然水资源中可利用为灌溉的水体,主要有河川径流、当地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再生水等11.水质:指水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性状,水中含有物质的成分及其含量(含沙量、含盐量、有害物质含量、水温)12.集流效率:某时段内或某次集流面的集流量占同一时期内的降水量的比值二、填空题1.农田土壤水分存在的基本形式固体、液体、气体,液态水又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重力水,吸着水包括吸湿水和薄膜水(部分有效),毛管水(有效水)包括上升毛灌水、悬着毛管水。
2.土壤水势的分类溶质势、基质势、重力势、压力势、温度势3.土壤干旱分为生理干旱、大气干旱、土壤干旱4.农田水分消耗主要五个方面植株蒸腾(生理需水)、棵间蒸发(生态需水)、深层渗漏、田间渗漏、地表径流、组成植株体的一部分5.作物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气候因素、作物因素、土壤因素、农业因素6.农田水分亏缺的评价指标有土壤水分指标(包括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势)、气候指标、作物水分生理指标7.灌水方法类型:地面灌水方法、喷灌灌水方法、微灌灌水方法、地下水浸润灌水方法8.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田间灌溉水有效利用率、田间灌溉水储存率、田间灌水均匀度9.小畦灌“三改”指的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10.喷灌的工作制度分为齐头并进、交叉前进、两端交叉前进11.喷灌主要分为管道式喷灌系统、机组式喷灌系统,其中管道式由水源工程、水泵和动力机、压力管道、喷头、保护及控制装置等组成12.微灌按照灌水器的出流方式的不同划分为:滴灌、微型喷洒灌溉、地表下灌溉、涌泉灌溉13.微灌系统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四部分组成14.地表水取水方式主要包括:无坝取水、有坝取水、水库取水、抽水取水15.地下水取水方式主要包括:垂直取水、水平取水、双向取水建筑物、引泉工程16.坎儿井主要包括竖井、暗渠、明渠、涝池17.雨水蓄集利用工程由集水工程、蓄水工程、灌溉工程构成18.集流面的处理国外主要采用植被管理、地表处理、化学处理19.蓄水设施有涝池、旱井、水窖、水窑窖20.灌溉设计标准一般以灌溉设计保证率、南方小型水稻灌区也可以以抗旱天数进行设计.21.现代化灌区的特点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22.管道输水系统由水源与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田间灌水系统、附属建筑物与装置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 农田水分状况农田水分:指农田中的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地表积水。
土壤水:包气带中的水分。
地下水:饱水带中的水分(可自由流动的水体)。
与作物生长最密切的是土壤水。
一、土壤水(一)土壤水分形态土壤水又可分为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等几种水分形态。
1.吸着水(1)吸湿水分子力、紧紧束缚在土粒表面、不能移动、分子状态水吸湿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吸湿系数。
(2)膜状水分子力、束缚在土粒表面、可沿表面移动但不能脱离土粒表面、液态水膜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最大分子持水率。
2.毛管水对于单个土粒,只能依靠分子力吸附水分, 但对于由许多土粒集合而成的土壤,其连续不断的孔隙相当于毛细管,因此还存在一种毛管力,依靠毛管力保持在土壤中的水分称为毛管水。
按水份供给情况不同,分悬着毛管水和上升毛管水。
(1)悬着毛管水灌溉或降雨后,在毛管力作用下保持在上部土层中的水分。
土壤储存水的主要形式。
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为田间持水率。
(2)上升毛管水在地下水位以上附近土层中,由于毛细管作用所保持的水分。
上升毛管水达到根系,则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地下水位不允许上升到根系,以防渍害。
盐碱地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发防发生次生盐碱化。
3.重力水土壤中超过田间持水率的那部分水为重力水。
重力水以深层渗漏的形式进入更下的土层,或地下水。
旱地应避免深层渗漏,以防止水的浪费和肥料的流失。
水田保持适宜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会增加根部氧分,有利于根系发育。
(二)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土壤对水分的吸力:1000MPa—0.0001MPa作物根系对水分的吸力: 1.5 MPa左右(1 MPa=9.87大气压=100m水柱)如果水分受土壤的吸力小于1.5 MPa, 作物可吸收利用;如水分受土壤的吸力大于1.5 MPa, 则作物不能吸收利用。
1.5 MPa是有效水和无效水的分界点。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可以用下图来说明:(图:土壤水分有效性图)二、农田水分状况(一)旱田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不允许地表积水土壤适宜含水率: 凋萎系数~田间持水率凋萎系数=0.6β田地下水水质较好,则地下水位可较高, 但一下水位不能达到根系层。
有盐碱威胁地区,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以免发生盐碱化。
(二)水田适宜的农田水分状况水稻是喜水作物,除适时晒田处,田面要经常维持一定的水层。
但水层不能过深, 否则会使根系缺氧,使根部发生无氧呼吸,有毒物质增加, 影响根系生长发育,甚至烂根。
目前多用浅水勤灌, 适时晒田。
缺水地区应推广控制灌溉技术。
地下水位不宜过高, 应保证一定的深层渗漏。
适量的深层渗漏对水稻生长有利, 可增加根部氧分。
深层渗漏也不宜过大, 会浪费水, 流失肥料。
(三)农田水分状况的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并不是总处于适宜的水分状况, 农田水分可能过多,也可能过少, 水分过多和过少都对作物生长不利。
下面分析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1.农田水分过多的原因及措施原因: 降水量大; 洪水泛滥; 地下水位过高等。
形成的灾害洪灾——河湖泛滥而形成的灾害。
涝灾——降水过多,积水难排,造成灾害。
渍害——土壤长期过湿,危害作物生长,造成灾害。
措施:防洪——整治排洪河道,兴算修水库,加固堤防等。
防涝——开挖排水河道,修建排涝闸、站等。
防渍——开挖田间排水沟,防止过量灌溉等。
2.农田水分过少的原因及调节措施原因:降雨少,土壤滞水能力差(山丘区)等。
措施:灌溉——主要措施;疏松土层——切断毛细管,减少土壤蒸发;地表覆盖——用麦桔、地膜覆盖,阻止土壤蒸发;化学抗旱——减少叶面蒸腾。
§2 土壤水分运动土壤水分运动的两种途径:毛管理论、水势理论。
毛管理论仅适用于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分析。
水势理论则是根据在土壤水势基础上推导出的扩散方程,研究土壤的水分运动。
这种方法理论严谨,适用于各种边界条件,因而具有广阔的应有前景。
一、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在一般情况下,达西定律同样适用于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
根据达西定律和质量守恒原则,可推导出水壤水运动基本方程。
土壤水运动基本方程的两种形式:式(1-11)和式(1-14。
在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已知的情况下,可求解式(1-11)和式(1-14),得各点土壤含水率(或负压)和土壤水流量的计算公式,或用数值计算法,直接计算各点土壤含水率(或负压)和土壤水流量。
二、入渗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除雨和灌水入渗是补给农田水分的主要来源。
教材中针对地面已形成一薄水层情况,推导了如下基本公式:(1)剖面含水率分布,式(1-19')(2)入渗速度公式,式(1-20)(3)入渗速度挖计算公式,式(1-21)(3)在单间t内入渗入总量计算公式,式(1-21')菲利普根据严格的数学推导,由一维土壤水运动方程,推导出了入渗速度的近似计算式,式(1-22),以及t时间内总入渗量计算公式,式(1-23)。
我国习惯采用考斯加可夫经营公式计算入渗速度和入渗水量。
即式(1-25)和式(1-26)。
本课程专门安排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考斯大林加可夫公式。
第二章§1 作物需水量一、作物田间水分的消耗(三种途径: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深层渗漏)叶面蒸腾:作物植株内水分通过叶面气孔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棵间蒸发:植株间土壤或水面(水稻田)的水分蒸发;深层渗漏:土壤水分超过了田间持水率而向根系以下土层产生渗漏的现象。
解释:棵间蒸发能增加地面附近空气的湿度,对作物生长环境有利,但大部分是无益的消耗,因此在缺水地区或干旱季节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棵间蒸发(如滴灌<局部灌溉>、水田不建立水层)和地面覆盖等措施。
深层渗漏对旱田是无益的,会浪费水源,流失养分,地下水含盐较多的地区,易形成次生盐碱化。
但对水稻来说,适当的深层渗漏是有益的,可增加根部氧分,消除有毒物质,促进根系生长,常熟、沙河、涟水等灌溉试验站结果都表明:有渗漏的水稻产量比无渗漏的水稻产量高3.9%~ 26.5%。
叶面蒸滕量+棵间蒸发量=腾发量=作物田间需水量水田:田间需水量+渗漏量=田间耗水量由于水田不同土壤渗漏量大小差别很大,为了使不同土质田块水稻需水具有可比性,因此水稻的田间需水量不包括渗漏量,如计入渗漏量,则称为田间耗水量。
二、作物需水规律(一)影响作物需水量的因素1、气象条件主要因素,气温高、日照时间长、空气湿度低、风速大、气压低等使需水量增加;2、土壤条件含水量大,砂性大,则需水量大(棵间蒸发大)3、作物条件水稻需水量较大,麦类、棉花需水量中等,高粱、薯类需水量较少;4、农业技术措施地面覆盖、采用滴灌、水稻控灌等能减少作物需水量。
(二)作物需水特性1、中间多,两头少;开花结实期需水量最大2、存在需水临界期需水临界期:在作物全生育期中,对缺水最敏感,影响产量最大的时期。
几种作物的需水临界期:水稻孕穗至开花期棉花开花至幼铃形成期小麦拨节至灌浆期了解作物需水临界期的意义:1、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用水不至过分集中;2、在干旱情况下,优先灌溉正处需水临界期的作物。
三、经验公式法确定作物田间需水量(一)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的确定1、α值法(蒸发皿法)前面已讲过,气温、日照、湿度、风速、气压等气象因素是影响作物需水量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水面蒸发正是上述各种气象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因此作物的田间需水量与水面蒸发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因此我们可以用水面蒸发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田间需水量。
E=αE0式中:E--全生育期作物田间需水量(mm)α--需水系数,江苏中稻α=1.15E0--与E同时段的水面蒸发量(mm)。
α值法适用于水稻。
(旱作物的E与E0相关不显著)2、K值法(产量法)实践表明作物的产量与田间需水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E随作物产量的提高而提高。
因此可以用产量作为参数来估计作物的田间需水量。
E=KY式中E--需水量,m3/亩;K--需水系数(m3/Kg),由试验资料确定;Y--作物产量(kg/亩)由于E与Y实际上并不是成线性关系,因此有人对上式作了修正。
E0为保证作物存活下来,但产量为零(棵粒无收)。
E=KY n + C式中:n--经验指数;C--经验常数。
K值法适用于旱作。
(二)各生育阶段田间需水量的确定(1)利用需水模系数有了全生育期田间需水量,可以借助需水模系数,把总需水量按各生育阶段进行分配。
需水模系数是作物某一生育阶段田需水量占生生育期需水量的百分比。
Ei=Ki E式中Ei --第i阶段作物田间需水量;Ki --第i阶段作物需水模系数。
需水模系数通过试验取得,表2-7列出了几种主要作物的需水模系数。
(2)利用阶段需水系数(水稻)式中αi--第i阶段需水系数;E0i --第i阶段的水面蒸发量(mm)。
(三)需水强度的确定需水强度即为某一天的需水量。
单位:mm/d 或m3/(亩d)公式:ei=Ei/ti式中ei--第i阶段的需水强度;Ei--第i阶段的需水量;ti--第i阶段的天数。
四、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英国科学家彭曼于1949年首次提出,又于1963年简化了他的公式。
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采用彭曼法计算作物需水量。
彭曼法的特点是:理论基础可靠,计算精度较高;但计算较复杂,所需基础数数较多。
计算时分两步。
(一)计算出潜在需水量(参考作物需水量)潜在需水量指:参考作物(如苜蓿mu xu、牧草)在供水充足条件下的需水量。
式中P0--标准大气压;P--计算地点平均大气压;Δ--平均气温时饱和水气压Ea随温度变化的变率;γ--湿度计常数;Rn--太阳净幅射。
(二)计算实际作物的需水量E=Kc×Ep式中Kc--作物系数。
§2 作物灌溉制度天然降雨可满足作物的部分需水要求,但降水不强能完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更是如此,因此为实现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进行灌溉。
要灌溉就牵涉到什么时候灌、灌多少等问题。
本节讨论的作物灌溉制度就是解决上述问题。
一、概述1.什么是灌溉制度灌溉制度:为了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或栽秧)和正常生长,通过灌溉向田间补充水量的灌溉方案。
灌溉制度的内容:灌水定额、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溉定额。
灌水定额:一次灌水在单位面积上的灌水量。
单位:水田可用mm,旱田用m3/亩。
换算:1mm= 0.667m3/亩灌溉定额:生育期各次灌水的灌水定额之和。
总灌溉定额:播前灌水定额(或泡田定额)+ 灌溉定额2.为什么要制定灌溉制度(1)为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2)为灌区用水管理提供依据。
3.制定灌溉制度的方法(1)总结群众丰产经验;(2)进行灌溉试验;(3)按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计算。
在生产实践中,常把上述三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具体做法是:根据设计年份的气象资料和作物的需水要求,参照群众丰产经验和灌溉试验资料,根据水量平衡原理拟定作物灌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