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公司负面舆情报告

合集下载

2018-2019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及舆情处置八大陷阱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及舆情处置八大陷阱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及舆情处置八大陷阱研究报告2019 年 1 月前言 (2)一、2018 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 (3)特征一:自媒体平台成企业负面舆情主要曝光源 (4)特征二:民生类企业为企业负面舆情重灾区 (5)特征三:在华跨国企业负面舆情事件频发 (5)特征四:企业管理与客户服务类舆情压力较大 (6)特征五:负面舆情凸显‚企业关键人‛效应 (7)特征六:回应时长或影响舆情热度值 (7)特征七:敏感性事件回应次数以3 次以上居多 (9)特征八:企业回应层级趋高,方式更趋多样化 (10)特征九:企业舆情处置效能仍有增强空间 (11)特征十:企业形象修复工作收效甚微 (11)二、企业舆情处置八大陷阱 (12)(一)舆情监测陷阱 (13)(二)侥幸心理陷阱 (13)(三)应对态度陷阱 (14)(四)应对方式陷阱 (14)(五)回应时间陷阱 (15)(六)口径发布陷阱 (15)(七)回应文本陷阱 (16)(八)舆论引导陷阱 (17)三、2019 年企业舆情管理工作探索与启示 (17)2018 年,中国市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政策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 年营商环境报告》表明,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 190 个经济体中的排名,从 2017 年的78 位跃升至 2018年的 46 位,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企业信心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公众舆论监督与权益保护意识愈加增强,企业热点舆情事件频发。

类型多样的互联网企业扩张迅速,其被忽略的舆情风险陆续浮出水面,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过于关注收益和流量的担忧。

较之新兴互联网企业,更为稳重的老牌企业也颇受负面舆情的困扰。

舆情曝光后,一些传统企业并未转换思想,公开回应时一味强调自身价值与贡献,试图以强大的正面宣传平息负面舆情,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日常舆情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 2018 年涉及各类型企业共计 99 个热点负面舆情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2018 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和‚企业舆情处置八大陷阱‛。

2018中国黄金珠宝品牌消费舆情监测报告(第一期)

2018中国黄金珠宝品牌消费舆情监测报告(第一期)


302.63 286.86


117 46 47 96
·
35.84

3219
黄 金 饰 品 投 诉 问 题 主 要 的 集 中 黄 金 本 黄 金 饰 品 断 裂 会 直 接 影 响 佩 戴 , 变 色 则 会 让 身 和 商 家 提 供 的 服 务 和 承 诺 上 。 热 度 最 高 的 消 费 者 对 产 品 纯 度 产 生 质 疑 , 也 影 响 佩 戴 的 是 黄 金 掺 假 问 题 , 达 383.26, 同 时 相 关 问 美 观 程 度 , 并 且 关 系 自 己 的 人 身 健 康 , 消 费 题 还 有 黄 金 造 假 、 黄 金 纯 度 不 足 , 热 度 分 别 者 对 于 这 些 问题 重 视 度 也 较 高 。 黄 金 溢 价 问 为 286.86、117.46。黄 金 饰 品价 格 较 高 , 题 也 受 到 大 家 的 关 注 , 对 价 格 上追 求 合 理 化 产 品 检 验 对 于 消 费 者 比 较 困难 ,但 是 他 们 往 是消 费者 的 目标 。 同时 对于商家 服务 ,关于 往 希 望 从 其 他 渠 道 获 得 相 关 信 息 , 因此 对 相 黄 金 兑 换 的 话 题 , 公 众 也 比 较 感 兴 趣 , 包 括 关 网 络 内 容 较 为 关 注 。 黄 金 饰 品 断 裂 和 变 色 如 足 金 换 K金 、黄 金 拒 绝 更 换 、黄 金 回 收 骗 问 题 紧 随 其 后 , 分 别 为 346.89、302.63。 局 等 。
本 研 究 首 先 基 于 第 三 方 大 数 据 系 统 进 行 全 网 范 围 内 的 数 据 挖 掘 , 抓 取 微 信 公 号 近 1900万 、93万 新 闻 类 APP、移 动 端 数 据 ,网 页 、论 坛 、 贴 吧 、 博 客 等 媒 体 全 刚 令 量 提 取 ,每 日监测 16W+站 点 , 全 方 位 整 合 传 统 媒 体 、 门户 网 站 、微 博 、 微 信 、论 坛 、 外 媒 等 舆 情 信 息 矩 阵 , 覆 盖 拿 国 34个 省 级 行政 区域 。 从 中 获 取 并 解 析 r 2017 年 1O月 一2O18年 3月全网关于黄金珠宝 行业投诉维权的 原 始 数 据 ; 然 后 通 过 比对 有 关 不 同 投 诉 问 题 、 不 同黄 金 珠 宝 品 类 、不 同 网 络 平 台 的 热 度 变 化 , 观 察 多 个 问题 在 萌 芽 期 、 高 涨 期 、 高 潮 期 和 回 落 期 的 传 播 变 化 , 同 时 评 判 不 同 络 平 台 在 此 过 程 中 的 角 色 特 点 , 最 终 确 定 典 型 案 例 ,推 导 出行 业 建 议;最 后 依据 已 经 处 理 完 成 的 数 据 , 通过 指标模 型进行计 算热度值 等,直观呈现 全网 在投诉 信 息 上 的 变 化 。 本 次 报 告 涵 盖 珠 宝 行 业 常 见 投 诉 问 题 共 计 5O多 个, 如 “黄 金 断 裂 ” 、 “黄 金 掺 假 ” 、 “翡 翠 易 碎 ”、 “钻 石 证 书 造 假 ”等 。报 告 中 所 涉 及 的 “热 点 词 云 ” 是基 于 系统 智 能 语 义 分 析 , 根 据 词 语 出现 频 率 得 出 。

舆情监控报告

舆情监控报告

舆情监控报告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舆情监控已成为企业、政府等各种组织必备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社交媒体、新闻媒体、论坛、博客等网络渠道的监控,可以及时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产品、服务等的态度和需求,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下面将列举三个舆情监控的案例。

案例一:航拍中国事件2016年10月17日,航拍中国发布了一张中国地图,净土中国的部分省份变成了黑色,引发热议。

网民们纷纷表示对净土中国这一概念感到震惊。

企业对该事件的监控引起了重视,立即发布声明将错误进行了更正,否认了净土中国的概念,并道歉。

这一及时的反应和舆情监测的及时发现,为企业避免了进一步的危机。

案例二:顺丰快递事件2018年2月22日,一位爆料者在微博上爆料称,顺丰快递替换了一名员工退休金账户的银行卡,并要求员工签署《变更协议服务协议》,引发热议。

该事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顺丰快递对该事件进行了严格的监测,第一时间发布声明对此进行了澄清,表示员工的业绩并不会受到影响,且对于员工的财权和权益给予保障。

通过及时的舆情监测和积极的应对措施,企业成功避免了舆论风险。

案例三:娃哈哈事件2018年4月20日,娃哈哈公司发生管理层矛盾事件,公司多名高管因管理层争端被扣留。

此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并被媒体广泛报道。

娃哈哈公司对此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舆情监测,第一时间发布了声明并积极向公众解释情况,让舆论趋向平稳。

通过监测舆情和及时的应对,企业成功避免了危机并保护了自身形象。

综上所述,舆情监测不仅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对政府和组织也具有相同的意义。

在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和变化极其快速,及时的舆情监测可以使企业掌握最新的信息并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安全的度过危机事件。

舆情监控报告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最基本的应该是准确、全面、实时的监控。

准确指的是监控的信息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不能有虚假信息误导企业决策。

全面则是指监控的渠道应该涵盖所有可能涉及舆情的媒体,例如各大新闻网站、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

企业破坏环境舆情报告

企业破坏环境舆情报告

企业破坏环境舆情报告引言近年来,环境保护成为全球重要议题之一。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其环境行为备受关注。

然而,许多企业因为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环境保护,甚至利用不合规的方式损害环境。

本报告将针对企业破坏环境的舆情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责任。

事件分析1. 事件一:化工企业非法排放有毒废水某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排放有毒废水,超出了法定标准,对周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

该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和愤怒。

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引发了公众对企业环保意识的质疑。

2. 事件二:电子制造企业违规处理电子垃圾某电子制造企业因为投资成本过高,选择将大量电子垃圾非法转运至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

这些电子垃圾含有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媒体对此进行了曝光,并引发了公众对企业责任感的质疑。

舆情后果1. 企业声誉受损:这些环境问题的曝光对企业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度降低,客户和投资者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2. 法律风险增加: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可能面临高额罚款、行政拘留以及经营许可证的撤销等处罚措施。

3. 品牌价值下降: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而环境问题的暴露将严重损害企业的品牌价值,可能导致消费者选择其他环境友好型企业。

对策建议1. 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流程,确保生产过程符合环境法规要求。

加强内部监管,提高环保意识,加强员工培训,确保每个员工都能够意识到环保行为的重要性。

2. 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应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积极支持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增加对环保项目的投资,推动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并公开披露企业的环境数据和行为。

3.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尽早公开事实真相,积极采取措施修复损失,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舆情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结论企业破坏环境的舆情事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损失,不仅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品牌价值,还会增加企业的法律风险。

负面舆情情况汇报

负面舆情情况汇报

负面舆情情况汇报最近,我们公司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负面舆情,这给我们的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及时应对和处理这些负面舆情,我特此汇报情况如下:1. 负面舆情内容。

最近,有一些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关于我们公司的负面言论,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公司管理方面。

其中,一些消费者抱怨我们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有人质疑我们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诚信度。

这些言论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已经对我们的企业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负面舆情影响。

这些负面舆情的传播已经导致了一些潜在客户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度下降,对我们的品牌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同时,一些已经购买我们产品的消费者也因为负面舆情的影响而产生了抱怨和质疑,这对我们的售后服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此外,一些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也对我们的公司产生了负面印象,这对我们的业务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应对措施。

针对这些负面舆情,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舆情应对小组,负责监测和分析网络上的负面言论,及时回应和处理。

其次,我们加强了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积极解决他们的问题和抱怨,恢复他们的信任。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管理,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另外,我们也加强了对公司内部管理的规范和监督,提升公司整体形象和信誉。

4. 预防措施。

除了应对措施,我们也在加强负面舆情的预防工作。

我们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管控和监督,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同时,我们也加强了对售后服务的培训和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此外,我们也加强了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减少因为员工失误而导致的负面舆情。

5. 结语。

负面舆情对我们的企业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加强了预防工作,相信可以尽快化解这些负面影响,恢复我们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同时,我们也会继续加强对负面舆情的监测和应对工作,确保企业形象和声誉得到有效维护和提升。

负面典型案例情况汇报

负面典型案例情况汇报

负面典型案例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一些负面典型案例也频频出现,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将就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情况汇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屡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网络诈骗犯罪分子通过虚假的信息、诱人的利益承诺等手段,诱骗受害人将财产转移至其指定账户,导致受害人财产损失严重。

此类案件屡打不绝,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其次,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负面典型案例。

近年来,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使用有毒有害的食品原料,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给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恐慌,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另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严重的负面典型案例。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企业为了谋取暴利,无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随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周围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环境污染不仅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也破坏了生态平衡,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针对以上负面典型案例,我们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首先,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提高人民群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大对网络诈骗犯罪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犯罪分子,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对违法生产销售行为的打击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另外,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

总之,负面典型案例的出现给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负面典型案例带来的种种问题,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企业负面舆情应对案例分析报告

企业负面舆情应对案例分析报告

企业负面舆情应对案例分析报告1. 引言企业负面舆情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舆论负面倾向,给企业声誉和形象带来损害或威胁。

负面舆情对企业的发展和利益保护造成严重影响,需要企业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来降低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以某知名餐饮企业负面舆情案例为例,分析其应对措施及效果。

2. 案例分析某知名餐饮企业的一家分店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负面舆论。

据报道,该分店的员工被曝光在后厨使用过期食材,并且存在卫生问题。

事情被公众迅速关注,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该事件的负面舆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至相关的餐饮企业和品牌形象受损,可能导致消费者对该品牌信任度下降,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2. 媒体广泛报道并引发议论,使事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积极跟进报道。

3. 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扩散,用户在评论区留言批评和谴责,给企业声誉造成持续伤害。

4. 公众的负面情绪和口碑传播,可能引发消费者流失和退订。

3. 应对措施及效果分析3.1 构建危机管理团队该企业在面临负面舆情后,迅速成立了危机管理团队。

该团队由企业高管、公关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协调和应对相关工作。

危机管理团队制定了紧急行动计划,确定了应对策略,并分工负责。

3.2 及时发布公开声明企业在负面舆情爆发后的第一时间发布了公开声明,对事件表示道歉,并承诺全面调查事实,并且对员工进行严肃处理。

公开声明在媒体、企业官网、微博等平台同时发布,向公众传递了积极主动的态度。

3.3 加强危机信息沟通为了及时解答公众关心的问题,企业举行了多次新闻发布会,通过主动沟通向公众提供事件的最新进展和采取的应对措施。

同时,企业还通过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回应公众的关切,增加了公众对事件的了解度,避免了信息不对称。

3.4 实施严格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为了恢复公众对企业的信任,该企业加强了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对所有门店和分店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全面检查,对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问题立即停业整顿,并公开检查结果。

2018-2019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及舆情处置八大陷阱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及舆情处置八大陷阱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及舆情处置八大陷阱研究报告2019 年 1 月前言 (2)一、2018 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 (3)特征一:自媒体平台成企业负面舆情主要曝光源 (4)特征二:民生类企业为企业负面舆情重灾区 (5)特征三:在华跨国企业负面舆情事件频发 (5)特征四:企业管理与客户服务类舆情压力较大 (6)特征五:负面舆情凸显‚企业关键人‛效应 (7)特征六:回应时长或影响舆情热度值 (7)特征七:敏感性事件回应次数以3 次以上居多 (9)特征八:企业回应层级趋高,方式更趋多样化 (10)特征九:企业舆情处置效能仍有增强空间 (11)特征十:企业形象修复工作收效甚微 (11)二、企业舆情处置八大陷阱 (12)(一)舆情监测陷阱 (13)(二)侥幸心理陷阱 (13)(三)应对态度陷阱 (14)(四)应对方式陷阱 (14)(五)回应时间陷阱 (15)(六)口径发布陷阱 (15)(七)回应文本陷阱 (16)(八)舆论引导陷阱 (17)三、2019 年企业舆情管理工作探索与启示 (17)2018 年,中国市场开放水平持续提升,政策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 年营商环境报告》表明,中国的营商环境在全球 190 个经济体中的排名,从 2017 年的78 位跃升至 2018年的 46 位,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企业信心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公众舆论监督与权益保护意识愈加增强,企业热点舆情事件频发。

类型多样的互联网企业扩张迅速,其被忽略的舆情风险陆续浮出水面,引发公众对整个行业过于关注收益和流量的担忧。

较之新兴互联网企业,更为稳重的老牌企业也颇受负面舆情的困扰。

舆情曝光后,一些传统企业并未转换思想,公开回应时一味强调自身价值与贡献,试图以强大的正面宣传平息负面舆情,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在日常舆情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对 2018 年涉及各类型企业共计 99 个热点负面舆情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了‚2018 年企业热点负面舆情十大特征‛和‚企业舆情处置八大陷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公司负面舆情报告
1054件负面舆情涉及124家样本企业,共享出行、文娱旅游与新能源汽车最多
面对负面舆情65.7%企业仍推卸回避
舆情风险度是指企业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或内部经营及管理环节中产生的不当行为、不良业务,通过大范围传播,形成公众关注话题,继而对企业前景与品牌带来损害。

它是通过负面事件破坏力、企业应对效力两个维度评估。

其中,判断负面舆情事件可能的破坏力涉及因子包括负面舆情传播广度、发酵深度、公众相关度、公众反应度等;判断企业应对效力,则主要考察负面舆情爆发后企业的应对机制,包括回应态度是消极回避还是积极担责,回应渠道是通畅完备还是僵化匮乏等。

在报告期间,课题组共采集146家新经济企业1054件负面舆情事件(同一主题记为一件),共涉及企业124家,平均每家企业出现8.5件负面舆情事件。

其中,ofo共享单车、拼多多、饿了么等都比较多。

A负面事件破坏力
内容不当系文旅企业负面舆情共有的问题
从行业上看,共享出行、文娱旅游与新能源汽车为负面舆情的重灾区,物流服务、互联网教育与医疗服务行业的企业发生负面舆情频次较低。

通过将舆情风险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发现违法违规、经营业绩成为企业负面舆情的主要诱因。

违法违规类负面舆情可能与部分新经济企业在灰色地带、监管不健全领域以资本利益为第一驱动相关,例如直播行业大尺度内容,短视频领域“流量为王”的思路,均是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形成。

经营业绩类的负面舆情可能与新经济企业业务模式的不健全,资本催动下的野蛮生长相关,例如ofo共享单车在急速扩张后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用户押金难退、新能源汽车行业因国家补贴退坡而陷入经营困难等属于此类问题。

将行业与风险环节交叉分析后发现,电子商务行业内企业负面舆情,主要以违法违规与产品质量为主,与行业前沿性、产品创新化存在一定关联。

行业前沿使得大部分企业形成了先发展再监管的经营思路,部分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只追求速度,未完全成熟就上市售卖,进而引发质量问题。

文娱旅游行业内企业负面舆情除违法违规外,多数与平台监管(平台内
容)环节相关,可以看出内容的不当、低俗成为文娱旅游行业大部分企业舆情的共有问题,要求这类企业加强监管整改成为核心诉求。

B企业应对效力
舆情回应率增至49.6%
根据采集的1054件负面舆情事件相关企业回应发现,企业回应率为49.6%,与上期报告相比,回应率增加2.7%。

从风险环节来看,企业对于与高管人事相关的负面舆情回应较为积极,回应率达到80%;而对于经营业绩方面的负面舆情则较为缄默,回应率仅为27.4%。

从回应时间上来看,7天内无回应的情况最为常见,为52.8%。

而在所有有回应的事件中,超过两成的企业会在4小时内回应。

12-24小时则成为企业回应的第二个高峰,回应率10.6%,选择在此时回应的企业分为两类:一类为迫于舆情压力被动回应;一类为追求回应的有效性而部分舍弃了回应的及时性。

前者的回应往往难以对舆情化解起到显著正面效果,后者若回应仍未满足网友诉求,则也可能形成事倍功半的情况。

从回应态度来看,有34.3%的企业选择面对负面舆情正视问题,而另有65.7%的企业面对负面舆情采用回避、推卸与沉默的方式。

这说明大部分企业面对负面舆情时,仍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而不正视问题。

一方面这与部分新经济企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应对经验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部分企业释放诚意善意不足,重发展轻管理。

从回应内容来看,能给出解决办法的回应不足22%;只概括回应,没有措施、回应敷衍甚至总以谣言搪塞占比达到28.5%,这说明面对舆情风险,样本企业较少针对诉求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案例
滴滴应对创新提升声誉
根据测评数据梳理发现,总体而言,新经济样本企业面对负面舆情应对效力尚显不足,但也有部分企业做出创新。

2018年,两起恶性事件将滴滴出行、网约车行业推向风口浪尖,面对质疑,滴滴出行自8月底开启一系列安全整改,并创新开展了三期公众评议会,分不同批次在全国超过60个城市进行,累计有110.7万用户参与投票讨论。

这些举措有效传达了
滴滴整改的决心以及发展理念转变的态度,逐步挽回企业声誉。

监测显示,滴滴出行相比上期报告,企业声誉上涨4.11%,高于样本企业声誉平均1.83%的增幅。

其中,滴滴的舆情回应率达到72.4%,超出回应率均值的22.8%;回应速度上看,滴滴在24小时内回应了62.1%的舆情,也超出样本均值21.1%;回应态度上看,滴滴的积极回应率为29.9%,高出样本均值的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