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借物喻人”技巧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如何指导学生写“借物喻人”的作文——听《落花生》教学有感最近听了我们学校的钟老师上了一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第三课《落花生》第二课时,是一节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及“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后的小练笔,这是课文的一个难点。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由表及里地谈论花生的可贵之处,揭示了做人应该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是一篇以物喻理、借物喻人的好文章。
课后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要求如下: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借物喻人的文章来,如何选择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的事物的特点,是难点之一;确定事物特点之后,运用什么方法把事物特点写具体,是难点之二;怎样由物及人自然过渡揭示做人的道理,是难点之三。
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做法试试:一、以读促写,读中悟法。
考虑到借物喻人的文章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并没有正式接触过,因此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父亲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二、例文引路,潜移默化。
让学生掌握借物喻人的写法,特别是让学生写好借物喻人的文章,光靠写作理论空头说教不行,只靠《落花生》一例也不行。
因此,建议老师们选几篇“借物喻人”的例文,好像歌颂蜡烛、粉笔、让学生从较多的感性材料即案例中,去无声地感受能更好地体悟借物喻人的写法。
通过让学生“读——悟——练”,体会写法,掌握技巧。
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1、确定一个对象;
《梅花》 《蜜蜂》
2、抓住所描写的“物”的 特点;
3、分析“物”的形象本质(品 《松树》 《垃圾箱》
质);
4、找出“物”与人的相似处;
《路灯》……
5、感悟“物”与人的精神品质,
抒发情感。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 人》作 文指导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蜡烛,它是那么平凡,又是那么伟大。以后,我也 要像蜡烛一样,为社会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例文分析,寻找技巧
《牛》 《梅花》 《蜡烛》
牛
牛很普通,但它也很伟大。 牛的头上有一对犄角,四肢修长,身体健壮, 尾巴细长。年轻力壮的牛可以拉犁,奶牛可以产 奶,牛皮可以做鞋,牛肉还可以吃。在乡间,随 处可见它的身影。牛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们, 却在牛棚的一角默默地死去,而不求回报。没有 人会注意一头牛的死去,更没有人会在它死去后, 想起它曾为我们做过什么。牛就是这样,默默无 闻地诞生在世上,又默默无闻地离去,却给人们 留下了许多东西。而它却从不要求什么,只要有 一堆干草和一个牛棚就足够了。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吃的 是草,挤的却是牛奶。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山东淄博中考作文分类指导《借物喻 人》作 文指导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老师用辛勤和汗水培育 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使我们成为祖国的贡献者,对自 己从来没有一点儿私心,不求一点儿回报。如果生活中 没有了老师,就如停电时没有蜡烛,人生会陷入一片黑 暗。这时,我想起了上学期背的一句古诗:“春蚕到死 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用在老师身上再适 合不过了。老师直到白发苍苍,也还在坚持上课,就如 蜡烛一样,为了照亮别人,牺牲自己。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的示例
1. "她的眼睛清澈如春水,透过镜头的时刻,记录着无数动人瞬间。" 2. "这个城市是一只巨人,拥有无尽的力量,却也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3. "时间悄悄地溜走,就像一只灵巧的猫咪,永不停息地追逐着我们的脚步。"
借物喻人的技巧
1. 创造力换位思考:设想事物具有独立思考和情感。 2. 感官描写:运用五感描述事物,增强形象生动度。 3. 上下文联系:将比喻的事物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切勿脱离主题。 4. 夸张手法:适当夸张事物的特点,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作文指导(借物喻人)
欢迎来到本次作文指导,我们将学习借物喻人的技巧,这是一种生动形象的 写作手法,让我们一起探索吧。
什么是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是指通过拟人化手法,将事物或现象与人类的特质进行类比,从 而传达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信息。
借物喻人的定义
借物喻人是一种修辞手法,在作文中通过比喻手段,将具体的事物或抽象的 概念,与人类的性格、特点或行为相联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借物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作用
借物喻人可以使作文更具形象特色和感染力,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借物喻人的步骤
1. 选择适合的事物或现象。 2. 把事物或现象拟人化,赋予其人类的特征。 3. 将拟人化的事物或现象与要表达的主题或观点联系起来。 4. 运用比喻语言,生动地描述拟人化的事物或现象。
总结与展望
通过学习借物喻人,我们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充满表现力。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使用借物喻人的技巧, 展示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练笔借物喻人写作指导

练笔借物喻人写作指导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写作指导(一)--------借物喻人一、借物喻人:即是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动物、植物、静物)的特点,来比喻一个人(或一种人)的某种品格,从而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写“借物喻人”的文章:1、形象描写“物”的特点;2、深刻揭示“物”的本质;3、升华人的精神品质;4、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参考题目:《小草》、《粉笔》、《桥》、《路》、《松树》、《垃圾箱》、《蜡烛》、《老牛》、《抹布》、《书桌》三、写作结构A赞美式(我热爱......因为......)开篇:引出对象 B下定义(......,这便是......)C引用式(诗句\名句)中间: 描写对象: A外在特征:外形习性作用等B内在品质:品格\精神等由物及人:拿出具体例证:可分段列举1~3个结尾: 赞美物,学习它的精神或品质.范文学习:翠竹有人喜欢花,喜欢花的娇艳;有人喜欢柳,喜欢柳的婀娜多姿;而我虽喜欢花,也喜欢柳,但更喜欢那一枝枝翠色欲滴,亭亭玉立的竹子。
竹子既没有花儿娇艳,也没有柳树婀娜,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它浑身流动着生命的绿色,一年四季总是给予人一种赏心悦目的绿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它身姿细长而又英挺,高贵而又典雅,在微风轻拂下,像一位少女在翩翩起舞,舞姿而又柔美,又像一个绿色的精灵在摇头晃脑。
我喜欢竹子,不仅因为它全身都是宝,更因为它具有从不索取,只会无私奉献的品质。
它为了人类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嫩嫩的竹笋用来制作各种美味佳肴、翠绿的竹叶即是大熊猫的美味食物又是人们用来做扇子的好材料、竹皮被削成竹条,用来编织成了各种各样坚固耐用的竹器、精美别致的工艺品........我为竹子无私奉献的品质所感动,不由得想起像竹子一样为祖国奉献的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他们为祖国、为人民辛勤地劳动着,无私地奉献着。
他们就如竹子,有着宁屈不折的精神。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复习:意象构思法---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项复习:意象构思法---记叙文写作指导教案幸福话题教学目标:初步掌握“意象构思法”(意象拟题法+意象线索法+意象开篇煞尾法)学习描写意象的特征(从不同角度)教学方法:修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病文呈现1:幸福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是父母对我们真诚的爱,是老师对我们的细心的教导在某一年的秋天里,我上小学二年级,成绩也很不理想,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我自我感觉很幸福,因为我最好的朋友在他转校的前一天送给我一块手表,虽然这块手表不是什么名牌,但他却代表着一片心意,代表着我们这一年以来真挚的友情,我觉得很值得,很幸福,虽然以后很难再跟他见面了,但是我每次看到手中的手表,我就会想起他对我微笑的面孔,想起他对我经常说的话。
时间已经过了那么长的时间了,转眼间已经到了中考前一个月了,这一个月里,我们的脑子里只有学习每天都要做同样的事情,吃饭都要跑步前进。
班主任杨老师对我们说:“这一个月很重要,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我决定,早上默政史,中午默语文,晚上默物化。
”就这样,紧张的气氛开始了,我已经感到筋疲力尽,没有一点幸福感,但我只要一看到他给我的那块表,我就会想起他对我说的话:“要好好学习啊!”所以我要努力,争取考上高中,当然,我的愿望实现了。
我考上了高中,我顿时觉得又开心又幸福,我现在真想再见他一面,把我的喜讯从头到尾讲给他听。
虽然考上了,父母又对我说高一数学很难,想让我补课,我同意了,我无能为力啊,不同意也得同意,所以最后还是同意了,我既然同意了,我不能辜负父母对我的期待,至今这块手表仍然还戴在我的手上。
虽然,我见不到他了,但是他送给我的手表却代表着他,我突然感觉到自己格外的幸福,从小学就已经有这么要好的朋友了,我也对自己的前途很有信心。
可以说我努力到现在,是他给了我幸福和希望。
每个人都有幸福,我希望我的幸福别人也有。
任务活动一:请圈出文中描写手表的地方。
任务活动二:三处写表,能否具体描写手表,并突出前后的变化感。
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作文记叙文写作指导(共页)

①主谓句→谓
例:《那个人真美》
美:含义/本质
人性之美、品格之美
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 我们 第二人称:你 你们 第三人称:他 他们
②动宾短语→动词
例:《我终于战胜了恐惧》
内涵:过程/启发
由恐惧进阶到自 信(成功)过程细写不Biblioteka 阶段的感受,结尾处添加悟出的道理。
③偏正短语→修饰词+名词(n)
例:《一次寻常的测验》
例:话题“父爱”
同学们会怎么选材呢?请思考1分钟,说说你的想法。
面对这个话题,常用的材料一般就是生活中与父亲之间发生的一两件小 事,从中体现出父亲对我们的爱和父爱的深沉与伟大。(普遍情况)
亮点/经典素材举例
例 朱自清《背影》:作者以父亲的“背影”为切入点,贯穿全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 印象,从普通的背影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伟大的爱。
内涵:磨练/感悟
生活中的考验以 及感悟
(从平凡的、普通的小事中,体会深刻的道德情感)
④ 注意虚词
例:《她也是我的老师》 生活经验
二、立意
(表达的情感、道理) 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愧疚、喜悦 道理:失败乃成功之母、坚持到底就会取得胜 利、体会父母的不易
三、选材
选一到二件典型的小事
以小
见大 人/事/物/景
例 赵丽宏《挥手》:作者通过描写父亲“挥手”的动作刻画了岁月易逝的沧桑但永恒
不变的父爱。
同样是描写父爱,但切入点不一样,情感就会愈加浓烈,感染读者。
四、布局
开
中
结
头
间
尾
好的布局是一篇作文成功的一半
:设疑引入/排比引入/回忆引入/名言引入/悬念引入/开门见山
倒叙 1.特殊情感物体→引出回忆
借物喻人作文指导 作文写作指导借物喻人技巧

借物喻人作文指导作文写作指导:借物喻人技巧作文写作指导:借物喻人技巧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
这也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
如《落花生》,全文讲述“我们”全家欢度收获节,边品尝新花生,边谈论花生的好处;告诉人们,做人要做务实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有这样几段话: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这几段话就运用了借物喻人(借用花生的特点来比喻怎样做人)的方法: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
“我”从父亲的话中体会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个认识得到了父亲的肯定。
这就像画龙点晴一样,很自然地表达出了的中心思想。
由此可见,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可以大大增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家再读读下面这篇,体会一下借物喻人的特点及作用:山中的老杏树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
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
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
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
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
借物喻人阅读技巧

借物喻人阅读技巧:
借物喻人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通过描述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或人的品质、情感等。
在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1.注意题目的提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直接或间接表现,有些题目就明确地指出
了所描述的事物和比喻的对象,因此可以借助题目提示来理解文章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中的每个段落都是为了表达中心服务的,重点语段通常会明确
地揭示中心。
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重点语段,从中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比喻的含义。
3.注意议论、抒情等语句:在借物喻人的文章中,作者往往会通过议论、抒情等语句
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这些语句往往能够揭示作者的意图和比喻的含义,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
4.弄清时代背景:对于一些具有时代背景的文章,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
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比喻的含义。
5.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中心思想是阅读文章的重要步骤之一。
在阅读借物喻人的文章
时,可以通过归纳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比喻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写作“借物喻人”技巧指导(含范文)“借物喻人”,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初中记叙文中,如果能灵活的运用这种方法,不仅能拓宽自己的写作素材,还能提升作文的立意,让普通写人的文章,意蕴深长。
【技法总结】
1、寓物于事。
例如作家肖复兴的散文《苦瓜》,文章记叙的是母亲种植苦瓜的事件。
把要写的对象,融入一件事情当中写,有情节,有故事。
2、寻找人与物的相似点。
本文的结尾2段,明确点出了苦瓜与母亲的相似之处。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
母亲,与君子,有相似之处,都是把苦留给自己,把“甜”带给他人。
借物喻人的作文,关键是点明“物”与“人”的相似之处,共同之处。
这里的相似和共同,主要是指品质上的,赋予物品人的品质,赞美物品的同时,也是赞美人。
3、画龙点睛,明点中心。
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在行文中,可以隐含表达。
但到了文章末尾,一定要明确点明,不要让读者去猜测。
周敦颐的《爱莲说》,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
“于都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作为初中生,写考场记叙文,尽量将点题句或段,放在文章的倒数第二段,或最后一段,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到你想表达的中心。
【名家作品】
《苦瓜》
作者: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子,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意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子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子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子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子的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
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涵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子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子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日‘君子菜’。
”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学生优秀例文欣赏】
有一种甜
我无数次地忆起在乡间度过的童年时光,井里捞出来的西瓜,隔壁婶婶家的桃,村口小店里切片码好的云片糕,小孩可以随意吃。
这些甜滋滋的东西无数次让我大饱口福。
可只有一样吃食让我咬牙切齿。
屋前屋后的水涨得满满的,筝形的菱叶一圈圈地漂浮在上面,奶奶非常爱惜它们。
我不喜欢吃菱角,形状古怪,还泛着淡淡的河水味道。
尽管她不厌其烦地告诉我菱角有多么好,我惦记的也只是那些甜蜜的糖果罢了。
可奶奶也硬是要说菱角是甜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况且她做菱角的方法也是那么老几样,有时放在粥里炖,或是加油、肉丝、菱角,添水烧几下,微苦的香味溢出来,淡淡笼着蒸汽。
那段时间,爸妈想接她到城里来住,毕竟村里的老人大多进城享起了清福,而且奶奶年轻时受了太多的苦,身体也不好,可她拒绝了。
为什么呢?我问奶奶,奶奶背对着我,一言不发。
她布满斑纹的手执着老式木勺,轻轻地转动,菱的味道溢出来,久散不去。
黄昏的时候,我看见她也是这样背对着我,用长竿将菱角拉到身边,捉去附在上面的田螺卵,十分爱惜的样子。
我这道这批菱角会被风干,寄到城里,可给我们吃很久,她总是这样。
后来我长大了,江南的城市里,人们竟那么爱吃菱,说是可以防癌排毒,若是有绿色无害的牌子,那价格便愈发高了。
摆酒席时主人往往要上这道凉菜,那些菱被完整地去了外壳,泡在蜂蜜里晃悠悠地端上来了,个个雪白而饱满,我在
众人招呼下动了筷子,一股甜味直冲鼻腔,像是露骨的谄媚,称赞不已,我只是笑。
这不是我熟悉的菱角,不是被一个女人在岁月的寒风里种下,一心呵护而成的菱角,我所熟悉的菱角,坚硬的壳包裹柔软的肉里。
在油与水的煎熬中,溢出苦中带甜的香,这是菱角,更是奶奶的一辈子。
夏天到来时,我们又收到了今年的红菱,我吃了一个,仿佛带着淡淡的河水味道,接着便留下满口清爽甘甜。
我渐渐地,渐渐地明白了,有一种甜来自我亲爱的奶奶,来自我故乡的河流,更来自我灵魂深处一生一世的想念。
我抬起头,仿佛看见了奶奶的笑脸,一股甜,蔓延到了我的心里。
奶奶的酸豆角
街边的小食中,有几道特别受欢迎,因为里面加入了一道特别的拌料:“酸豆角”。
每当挑起那金黄的切成一粒粒的酸豆角,我都忍不住眼眶湿润。
那是祖母特制的腌豆角,那是一道那是独属于皖南,独属于那个小院,独属于祖母的一道小菜。
祖母知道我最喜欢腌豆角,往年过年回家时,她总是要做上许多,塞进车里让我们带回上海,母亲劝阻,她总说:“孙子喜欢吃,带少了他肯定会不够吃!”临行时,她总是摸摸我的头:“孙儿乖,好好学习,明年回来还有豆角吃。
”说完,她与我都笑了。
但是腌制豆角却是件繁琐的事。
每到夏季来临,豇豆上市,祖母便去菜场买来最新鲜的豇豆,在泉水里洗净,晾干,撒上盐,腌制好后,装进陶土做的坛子,盖上碗,旁边加水封坛。
然后,放在院子角的葡萄架下,等待。
小的时候,我常常等不急了,要去扒开坛口看一看。
祖母总是阻止我。
“什么时候才能吃呀?”我总是不解地发问。
“做饭要讲火候,做事要讲分寸,腌豇豆呀,要讲耐心,学会等待,只有充分沉淀,才有最好的美味。
”奶奶悠悠地说。
岁月就在等待中,悠悠而过。
如今,祖母已经年过古稀了。
祖母年轻的时候,吃过很多苦,她历经了生活的无数磨难,养育了父亲和叔叔两兄弟。
如今,她的孩子们已经在城里安家立业。
我的父母也一直要接祖母到上海和我们生活,可是她就是坚持不愿意来。
“为什么呀?”我总是忍不住问祖母。
祖母笑而不语,她一边忙碌着给我从坛子里掏出腌好的酸豆角,一边跟我一边听她说她年轻时的故事,她给别人做2份工挣钱给父亲凑学费,她和爷爷去几十里以外的山上砍柴,弥补家用;她自己圈一块地,自己种点蔬菜,减少买菜的开支……
奶奶平淡地说着,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可是我在那些故事里,看到一个美丽的女人,从年轻的模样,在生活的波澜壮阔中,慢慢地,变成了中年,变成了老年,直到变成了我眼前的白发苍苍的佝偻矮小的老婆婆。
我的眼睛忍不住湿润了。
这坛子里的腌豇豆,在浓烈的盐水里,流尽了青翠,沉淀,蜕变,成为一根根金黄灿烂的“金豆条”,成为人们最爱的美食。
祖母的一生,何尝不像这豇豆一样,在岁月的磨难中,付出了青春,留给了儿女们幸福灿烂的生活。
坐在街角的小食店,点一碗酸辣粉,“老板,多加点酸豆角啊!”嚼一口酸豆角,却怎么也没有那个味道,那是独属于故乡,独属于小院,独属于祖母的味道。
眼前浮现祖母那矮小,瘦弱的身影,忍不住眼眶湿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