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字词
鸿门宴-重点字词翻译说课讲解

鸿门宴-重点字词翻译鸿门宴沛公军(驻扎)使(派)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四声,动词,称王)关中,使子婴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明天,第二天)飨(犒劳)士卒,为(我)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劝说)项羽曰:“沛公居(于)山东(崤山以东)时,贪(贪恋)于(对于)财货,好(喜好)(没有被)幸(宠爱),此其志不在小(adj.-n.小的方面)。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是)龙虎,成五采(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失去时机)!”,项羽季(小,伯仲叔季)父也,素(向来)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跟从)沛公,项伯乃「夜」(在夜里)驰(车马疾行)之(去,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全,都)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一起,一同)去(离开),曰:“毋(不要)从(跟随)(刘邦)俱(一同)死(送死)也。
”张良曰:“臣为(是)韩王(让,派来)送(护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危急),亡(逃跑)去不义,不可不语(yu 4 告诉)。
”良乃入,具(全,都)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怎么办呢?)”张良曰:“谁为(给)大王为(谋划)此计者?”曰:“鲰生(zou 1,浅陋无知的小人)说(劝说)我曰:‘距(“拒” ,据守)关(函谷关),毋(不要)内(“纳”接纳)诸侯,秦地可尽(全,都)(占领)王(wang 4)(称王)也。
’故(○1所以)听之。
”良曰:“料(估计,估量)大王士卒足以当(对等,比得上)项王乎?”沛公默然(沉默不语的样子),曰:“固(本来)不如也。
且(将要)为之奈何(怎么办呢)不敢背(背叛)项王(wang 4, 称王)也。
”沛公曰:“君安(○1怎么)与项伯有故(○2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交往,结交),项伯杀人,臣活(使动用法,使之活)之;今事有急(危急),故幸○2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与….相比,谁….)君少长?”良曰:“长于(比)臣。
”沛公曰:“君为(给)我呼入,吾得「兄」(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事(做事,侍奉)之。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经典篇目,生动地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在秦朝末年争夺天下时的一次关键会面。
以下是对《鸿门宴》相关知识点的归纳: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一种史书体裁。
通过为各类人物立传,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二、背景知识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反秦。
刘邦和项羽是其中两支重要的力量。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
项羽随后入关,驻军鸿门。
此时,刘邦的实力远逊于项羽,项羽的谋士范增主张趁机除掉刘邦,于是便有了鸿门宴。
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
3、一词多义(1)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道歉,谢罪)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别)(2)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
(旧交情)②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3)胜①沛公不胜桮杓。
(禁得住,能承受)②刑人如恐不胜。
(尽)(4)因①因击沛公于坐。
(趁机)②因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通过)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
(名词用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鸿门宴》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是楚汉相争初期的一次重要宴会,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充满智谋与惊险的饭局。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司马迁(约前 145 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 3000 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 多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3、一词多义(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2)如沛公起如厕(到……去)杀人如不能举(唯恐)固不如也(比得上)(3)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4)意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5)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尽)(6)胜沛公不胜杯杓(禁得住)刑人如恐不胜(尽)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胜过、超过)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6)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7)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10)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鸿门宴》是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经典篇章,生动描绘了楚汉相争初期刘邦与项羽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以下为大家归纳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2、《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3、纪传体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的一种史书体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
(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2、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2)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一词多义(1)军沛公军霸上(动词,驻军)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为击破沛公军(名词,军队)(2)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哙拜谢(动词,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3)故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旧交情)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4)幸妇女无所幸(动词,宠幸)故幸来告良(副词,幸亏)4、词类活用(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4)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5)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6)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三、重点句子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译:现在进了关,财物一点都不掠取,妇女一个也不宠幸,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
《鸿门宴》文言文字词解释+例句

1.军:驻扎,名作动沛公军霸上2.旦日:明天旦日飨士卒3.飨:犒劳旦日飨士卒4.为:替,给为击破沛公军5.说:劝告,劝说范增说项羽曰6.幸:古代称天子所到为临幸,所爱为宠幸。
这里指宠幸。
妇女无所幸7.急:赶快急击勿失8.季:排行在后的项羽季父也9.善:与……友好(交好)素善留侯张良10.从:跟随,跟从张良是时从沛公11.夜:在夜里,名作状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2.具:详细地具告以事13.俱:一起欲呼张良与俱去14.语:告诉不可不语15.奈何:怎么办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16.鲰生:浅陋的小人。
鲰,杂鱼,小鱼,比喻小人鲰生说我曰17.距关:拒守函谷关。
距,同“拒”距关,毋内诸侯18.内:同“纳”,接纳,使……进来距关,毋内诸侯19.料:估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20.当: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21.且:副词,将且为之奈何22.安:怎么君安与项伯有故23.故: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24.游:交游,交往秦时与臣游25.活:使……活,使动项伯杀人,臣活之26.幸:庆幸故幸来告良27.于:介词,表比较长于臣28.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吾得兄事之29.事:对待吾得兄事之30.要:同“邀”,邀请张良出,要项伯31.卮:古代盛酒的器皿沛公奉卮酒为寿32.为寿:进酒于尊长前,祝其长寿沛公奉卮酒为寿33.籍:登记籍吏民34.备:防备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5.出入:偏义复词,偏指“入”,进入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36.伯:同辈中年长者为伯,敬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7.倍:同“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38.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39.复:又于是项伯复夜去40.破:攻破沛公不先破关中41.从:使……跟从,带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42.勠力:并力,合力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43.不自意:自己不曾想到。
意,料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44.郤:同“隙”,嫌隙令将军与臣有郤45.因: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46.目:以目示意,名作动范增数目项王47.三:虚指,多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8.坐:同“座”,座位因击沛公于坐49.不者:不这样的话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0.若属:你们这些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1.为:表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2.无以:没有用来军中无以为乐53.以: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54.遂:于是,就哙遂入55.眦:眼眶目眦尽裂56.何为:即“为何”,干什么客何为者57.啗:同“啖”,吃拔剑切而啖之58.且:尚且臣死且不避59.足:值得卮酒安足辞60.举:尽杀人如不能举61.刑:处罚刑人如恐不胜62.胜:尽刑人如恐不胜63.王:让……为王、称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4.细说:指小人离间之言而听细说65.为:认为窃为大王不取也66.从:挨着樊哙从良坐67.须臾:片刻,一会儿坐须臾68.如:到……去沛公起如厕69.顾:顾虑、顾及大行不顾细谨70.为:句末语气词何辞为71.会:适逢,恰巧遇上会其怒,不敢献72.去:距离相去四十里73.道:取道,者利用作动词道芷阳间行74.间行:抄小路走道芷阳间行75.度:估计度我至军中76.安在::即“在安”,宾语前置。
鸿门宴重点字词解释

鸿门宴重点字词解释
鸿门宴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事件,发生在公元前206年。
这场宴会是项羽在鸿沟派与刘邦的决战之前举办的。
以下是一些重点字词的解释:
1. 鸿门:鸿沟的另一侧,是项羽和刘邦两军相对的位置。
这个词也用来指代整个事件。
2. 宴:即宴会,指在特殊场合举行的盛大酒宴。
3. 重点:指在事件中具有重要意义或引起特别关注的部分或要点。
4. 字词:指文字所组成的某个具体单位,也可以指词语或术语。
5. 解释:对词语、词组或文段等进行解释、说明或阐明的过程。
希望以上解释对您有所帮助。
鸿门宴原文重点字词注释

鸿门宴原文重点字词注释鸿门宴原文为《资治通鉴》卷五十四,以下是重点字词的注释。
1. 毓:指养育,保养。
2. 郎:指年轻人,此处也可以指将领。
3. 武功:指战功。
4. 甘心:心甘情愿。
5. 谄媚:奉承。
6. 殊异:特别,有区别。
7. 循:遵循,遵守。
8. 纷纭:纷杂。
9. 阒:深闺,指女子的住处。
10. 讪笑:讥笑。
11. 圆润:指体态或容貌的丰满和柔和。
12. 谅:体谅,理解。
13. 鸱夷:指楚国的祖先和原始发祥地。
14. 咏史:吟咏历史。
15. 焉:哪里,何处。
16. 苟合:草率地结合。
17. 谩兴妄论:轻率发言,胡言乱语。
18. 鸡黍之思:指感恩之情。
19. 叩马而谏:指俯伏下马,恳切劝谏。
20. 弃市:离开城市。
21. 傲气:骄傲的气息。
22. 利锁:利器,指武器。
23. 匿迹:躲藏,隐藏。
24. 兢兢:战战兢兢。
25. 急脉缩:形容心情激动。
26. 虑:担忧,关心。
27. 思皇恩:感念皇帝的恩德。
28. 竦:惊恐。
29. 威赫:威严的气息。
30. 慷慨壮词:豪言壮语。
31. 孜孜不倦:非常努力。
32. 浮华:虚华,表面的繁华。
33. 苟且:草率,浅薄。
34. 尽忠竭力:竭尽全力效忠。
35. 表里:明面上和暗地里。
36. 谋定而后动:事先有周详计划,才行动。
37. 谆谆:温和地劝告。
38. 处置:处理。
39. 非其人:不是应该担任此职的人。
40. 茅塞顿开:比喻心中的疑虑得以解开,想通了。
鸿门宴重点字词

.
1
省略句式
1、沛公军(于)霸上。 2、为(吾)击破沛公军。 3、具告(之)以事。 4、竖子不足与(之)谋! 规律:在古汉语中,动词或者介词宾语
常省略,补语中的介词也常常省略。
.
2
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规律:古汉语的被动句常有标志词。 “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所用。 “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于”: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见……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之人不余欺也。
2、否定句中代词用作宾语。
唯余马首是瞻。
何厌之有?
3、固定句式“何……之有”,
“唯……是”
.
5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此亡秦之续耳。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规律:古汉语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
谓语的句子一般为判断句,常用“…… 者……也”帮助表示判断。
.
6
固定句式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表判断, “这就是……啊”)
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表 反问,“为什么……呢?”
.
7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良曰:“长于臣。” 4、得复见将军于此。
规律:古汉语的介宾短语常放在动 宾短语之后,且常常伴随着介词的 省略,翻译时应该提前。
.
4
宾语前置句
1、客何为者?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规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用作宾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字词1.注音释义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戮力(戮,lù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A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B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C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D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不同一般的事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通假字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
“内”通“纳”,接纳。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弃。
“具”通“俱,全。
5.沛公不胜杯杓:“杓”通“勺”,酒器。
6、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7。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古今异义1、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表程度副词3。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4。
沛公……约为婚姻古)结为儿女亲家(今)男女结婚之事5、沛公奉酒为寿古义,敬酒;今义,长寿6、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7、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连词8、沛公已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9、持剑盾步走古义,跑;今义,步行10、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特殊句式被动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宾语前置为之奈何?奈何为之?不然,籍何以至此?不然,籍以何至此?项王、项伯东向坐项王、项伯向东坐今日之事何如?今日之事如何?客何为者?客为何者?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沛公在安?•介宾短语后置1.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2.长于臣于臣长。
3.得复见将军于此得于此复见将军。
4.因击沛公于坐因于坐击沛公。
词的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称王)籍吏民(造官吏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若入前为寿(上前)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名词用作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拔剑撞而破之(使……破碎)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形容词用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大行不顾细谨(细枝末节)动词用作名词此亡秦之续耳(后继者)固定句式•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为之奈何? &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孰与君少长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较……哪一个更……”•项王未有以应“有用来……(的方法等)”,其中“有以”还可以换作“无以”何辞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一词多义如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织》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得道多助》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指南录〉后序》④万事如意(顺、随)——成语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战》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同上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成语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比得上)——《鸿门宴》意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促织》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伤仲永》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口技》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狼》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指南录〉后序》卒起不意(意料)——《荆轲刺秦王》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史记张仪列传》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举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静夜思》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屈原》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韩非子?五蠧》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阿房宫赋》⑤举贤任能(推荐)——成语孙叔敖举于海(推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柳毅传》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成语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过秦论》谢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汉书?张安世传》哙拜谢(感谢)——《鸿门宴》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孔雀东南飞》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芙蕖》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陌上桑》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鸿门宴》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鸿门宴》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鸿门宴》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鸿门宴》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鸿门宴》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鸿门宴》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口技》⑤王曰:“何坐?”曰:“坐盗。
”(动词,犯……罪)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陌上桑》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鸿门宴》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鸿门宴》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鸿门宴》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鸿门宴》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岳阳楼记》击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鸿门宴》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廉颇蔺相如列传》内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促织》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出师表》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鸿门宴》虚词为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鸿门宴》③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④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鸿门宴》⑧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因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毛遂自荐》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过秦论》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言曰:……(趁机)——《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鸿门宴》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梦溪笔谈?雁荡山》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促织》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鸿门宴》⑥陈陈相因(沿袭)——成语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孔雀东南飞》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过秦论》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且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于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然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鸿门宴》②不然(这样,代词)——《鸿门宴》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句式: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鸿门宴》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鸿门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