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1. 总体目标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分析地理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2. 课程内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涵盖以下主要内容:- 地球与地图: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图的制作与使用等。
- 自然地理:包括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地与土壤、植被与动植物分布等。
-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文化与旅游等。
- 区域地理:包括国内地理与国际地理、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东方地理与西方地理等。
3. 学科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科要求主要包括:-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使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等。
- 思维方法要求:学生需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研究能力要求:学生需要培养地理研究能力,能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
- 地理实践要求:学生需要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地理观察、地理调查等。
4. 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鼓励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考试、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
5. 基础要求与发展要求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
基础要求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发展要求是学生可追求的更高层次要求。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素养,推动地理教育的发展。
希望相关教育机构和教师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活动,提高地理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是对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
> 注意:以上内容为创作,无法确认是否为官方课程标准的详细内容,请在相关教育部门或官方渠道获取最新官方版本。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24最新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一、前言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地理教育质量,教育部对初中地理课程进行了修订。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强调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地理研究,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学科素养,培养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具备初步的地理探究能力,为终身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新课程标准共分为四个部分:地球与地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乡土地理。
1. 地球与地图主要包括地球的认识、地图的绘制和运用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地图阅读和绘制的初步技能。
2. 人文地理主要包括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认识人类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增强对国家地理、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乡土情怀。
3.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理解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乡土地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点和发展变化,培养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
四、课程实施1.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能力。
2. 评价建议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关注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3. 教材编写教材应遵循课程标准,体现地理学科的特点,注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五、附录附录1:课程标准编制说明详细介绍课程标准的编制背景、原则、过程和主要内容。
附录2:课程标准编制参考文献列出课程标准编制过程中参考的主要文献。
附录3:课程标准修订历史梳理课程标准从起草到修订的过程。
结束语本次修订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初中地理新八年级上册学科课程标准与要求

初中地理新八年级上册学科课程标准与要求一、前言地理课程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以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提高地理素养为主要目标。
新八年级上册地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地理环境、地理特征和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标准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 了解我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地理现象。
-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地图阅读、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基本地理技能。
2.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 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展示地理信息。
-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 培养学生关心地球、关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课程要求3.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地理知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3.2 教学内容- 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图的绘制与阅读。
- 中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系、植被、动物。
- 中国的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 中国的行政区划与城市:省级行政区划、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 人类活动与环境:农业生产、工业布局、交通与通信、人口与民族、资源利用与保护。
3.3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案例教学、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 组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2024年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前言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我国教育法和地理教育发展规划,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
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全面了解地球与地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增强对地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课程目标1. 理解地球与地图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观察、描述和分析地理特征的方法。
2. 掌握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和创新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和地理责任感。
课程内容1. 地球与地图- 地球形状、地球运动- 地图的类型、制作和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2. 自然地理- 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资源的类型、分布和利用3. 人文地理- 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域文化的差异与融合- 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政策4. 区域地理- 中国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和区域差异- 世界的地理特征、主要国家和地区- 全球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学建议1. 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GIS、遥感图像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评价建议1. 注重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考试、考查、报告、展示等。
2. 关注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创新和团队合作。
3. 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初中地理十大技能教育课件

技能十:地理 合作协作技能
技能十:地理 合作协作技能
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协 作,共同完成地理任务。 学生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合作 研究等方式培养地理合作协作 技能。
技能十:地理 合作协作技能
例如,合作制作地理展板,展示不同地 区的地理特点和文化。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新课标初中地理十 大技能教育课件
目录 引言 技能一:地理观察技能 技能二:地理分析技能 技能三:地理表达技能 技能四:地理推理技能 技能五:地图阅读技能 技能六:地球环境保护技能 技能七: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技 能 技能八:地理实践探究技能 技能九:地理创新思维技能 技能十:地理合作协作技能
引言
引言
技能四:地理 推理技能
例如,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解 释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原因。
技能五:地图 阅读技能
技能五:地图 阅读技能
学生需要能够理解和使用各类 地图来获取地理信息。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地图、制作 地图等方式提高地图阅读技能 。
技能五:地图 阅读技能
例如,通过比较地图上不同地区的特征 ,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技能八:地理 实践探究技能
例如,到地质公园考察地质构造,了解 地球演化过程。
技能九:地理 创新思维技能
技能九:地理 创新思维技能
学生需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实验 设计等方式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技能。
技能九:地理 创新思维技能
例如,设计新颖的城市规划方案,解决 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技能三:地理 表达技能
技能三:地理 表达技能
学生需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 达地理概念和观点。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演讲等方 式提高地理表达技能。
(深度剖析)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

(深度剖析)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深度剖析:初中地理新课标解读1. 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已逐步取代旧的教学大纲,成为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
新课标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篇文档将对初中地理新课标进行深度剖析,以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课标。
2. 初中地理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初中地理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宗旨,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地理技能的提升以及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具体来说,新课标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以下总体要求:2.1 知识与技能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个部分。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地理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观察、数据分析等。
2.2 过程与方法新课标强调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究,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主动获取地理知识,提升地理技能。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初中地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初中地理新课标在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调整,具体变化如下:3.1 内容调整新课标对地理知识体系进行了优化,增加了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同时删减了一些过于繁琐、重复的内容。
3.2 结构优化新课标采用模块化的结构,将地理知识分为若干个主题模块,便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3 教学方法创新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结语初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对于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家长和学生应共同努力,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实现地理教育的全面发展。
本文档旨在对新课标进行深度剖析,以帮助教师、家长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课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讲述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了解和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高生活技能和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让他们了解和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3、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注重区域差异和区域,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区域之间的和差异,认识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掌握地理基本技能,如阅读地图、使用地理仪器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和爱国情感,让他们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和优势,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全球意识。
四、课程内容1、地球与地图:讲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地图的阅读和使用方法。
2、世界地理:介绍世界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文化等人文现象,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差异。
3、中国地理: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文化等人文现象,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国情和优势。
4、乡土地理: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文化等人文现象,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点和优势。
五、实施建议1、加强实践教学: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初中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课程,它讲述的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完整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完整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学科,地理学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经过多次修订,制定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并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一、基础内容1. 地理概念和基础知识:学生应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
2. 地理技能:学生应具备地理观察、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等地理技能。
3. 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应熟练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二、主题研究1. 自然环境:学生应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貌、水资源等方面的知识。
2. 人文环境:学生应了解人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文化差异和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3. 可持续发展:学生应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方法,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理图像和实时数据,提高学生的教学效果。
2. 项目实践:通过设计和实施地理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四、评价方法1. 考试评价:通过地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试,评价学生的研究成绩。
2.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质量等进行评价。
3. 项目评价:评价学生在地理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课程实施建议1. 教材选用:选择适合初中学生的地理教材,内容生动有趣,贴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教学流程:根据学生的研究特点和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确保教学进度。
3. 资源利用: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地图、实物模型、实验装置等,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完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我们致力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学生,以更好地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并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之知识与技能请初中的同学们准备好笔记啦,下面的店铺继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之知识与技能,需要了解的朋友可以过来看看。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 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 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上述就是店铺为大家整合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技能,想必同学们都可以完全掌握了吧。
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解析等着大家呢。
想要了解更多更全初中地理信息就关注。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的讲解内容哦。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天文概论第一章天文简史§1.1 古代天文学发展§1.2 星座故事§1.3 近代天文学发展§1.4 现代天文学与展望第二章宇宙环境§2.1 宇宙起讫问题与假说§2.2 宇宙天体类型§2.3 恒星§2.4 恒星演化§2.5其他天体类型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3.1 太阳系§3.2 太阳系成员§3.3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4 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第四章天体力学§4.1 万有引力定律§4.2 万有引力定律运用§4.3 其他天体力学现象第二部分天文观测第一章光学望远镜§1.1 凸透镜§1.2 凹透镜§1.3 折射望远镜§1.4 凹面镜§1.5 反射望远镜§1.6光学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二章射电望远镜§2.1 黑体辐射定律§2.2 射电望远镜类型§2.3 射电望远镜特点及运用第三章天文观测§3.1 天球坐标§3.2 星图判读应用§3.3 宇宙探测前沿观测活动:常规观测辨认银河系;观察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金牛座、猎户座、狮子座等星座;观察北极星、织女星、牛郎星、天狼星等恒星;观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等行星;观察太阳大气层、太阳黑子等;观察月球表面地貌、观测月相变化,总结变化规律;特殊天象实时追踪彗星流星雨日食和月食其他各种天象野外观测在有特殊天象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如崇明东滩、天平山等地)观测。
以上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解读知识,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很好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在考试中取得很好成绩。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目标解读对于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目标解读知识,我们做了下面的内容讲解学习。
课程目标新课程改革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其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天文观测、天文科学问题的提出、假说提出或课题研究。
2 过程与方法除课堂教学外,组成天文兴趣小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探讨见解和成果。
有条件的话还可组织野外天文观测考察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关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上面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目标解读的知识,相信同学们已经很好的阅读了吧,希望同学们能轻松的学习地理知识。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类型解读下面是对地理课程类型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认真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课程类型天文地理校本课程在高中课程结构中属科学学习领域,涉及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
科目上从属于地理,并涵盖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
模块上属校本课程,即科学选修二。
本课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信息技术要求较高,在全面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更突出学生学习科学的选择性以及重视对天文问题的探究,并强调科学问题提出的培养。
通过上面对地理中课程类型校本知识的讲解,希望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的。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性质解读对于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性质知识学习,我们做下面的内容知识学习,同学们认真看看。
课程性质《天文地理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如天文台及相关的软硬件设备),主动地实践中获得天文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积极地思索发现问题、自主地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
上面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性质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哦。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纲要下面是对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纲要内容的讲解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的讲解内容哦。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基本概况1、课程名称:我们是家乡和谐社会建设的设计师2、课程类型:乡土地理、地理兴趣小组活动3、教学材料:自编纲要4、授课时间:一学年5、授课对象:我校初一、初二学生6、开发教师:钱春红、汤丽萍、陶力越、赵玲、吴小洁二、课程具体内容1、课程背景:中国地理学会于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举办第二届“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
本次大赛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本次大赛的目的是针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行动,从长远来看通过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最终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本次地理科技大赛的宗旨:通过大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普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故围绕本次大赛的主题“构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开发了本校本课程,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本次大赛,以期达到本次大赛的目的和宗旨,同时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开设我校地理教学的特色。
2、课程目标:1增加学生对社会管理建设的参与度,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
2引发学生对家乡人文地理环境和建设的关注与思考。
3引导学生初步经历地理专题探究。
4逐步树立正确的资源和能源观,环境观等。
引导学生参与到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活动中。
5、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发挥未成年人在家庭和社区对成年人的独特影响,最终起到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3、课程基本内容:1我们一起来勾绘和谐扬州的蓝图。
(1课时)讨论,确定出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下学生赶兴趣的内容。
2我是扬州环境小卫士。
(4~6课时)A、扬州环境现状调查(网络探究或请扬州环保专家讲座)B、扬州环境提高的必要性。
(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C、我能为扬州环境保护做什么?(小组讨论,完成本小组环保行动计划书)D、社会调查,以生活的社区为中心,注意监测、查找扬州卫生死角,准备图片资料,最后完成建议书或其他形式作品。
(优秀作品在学校展出,并且可以投稿或递交相关部门)3关注时事,关注运河申遗。
(4~6课时)A、运河历史大家说。
(以小组为单位,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完成地理小报,同时学习地理小报的制作)B、运河申遗意义之我见(辩论形式)辩题一:有必要申遗:没必要申遗辩题二:航运,实现经济效益第一:申遗,历史文化保护第一C、扬州运河边走一走。
社会调查:运河边古遗址知多少;运河水质简单检测路线:从五台山大桥——南门遗址任务:完成运河边古遗址分布图;区水样。
D、我能为运河申遗做什么?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倡议书或宣传画报。
(E、请扬州申遗办公室有关专家讲座。
待定)4资源的回收利用。
(4~6课时)A、讨论,分组设计社会调查表。
B、调查,包括:人们对与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哪些家庭垃圾人们关注不够;哪些垃圾的回收处理人们认为有必要迫切解决等C、小组选定本组项目:电池的回收利用;纸张的回收利用;过期药品的回收处理。
分小组调查:危害,应采取的措施、建议等。
完成倡议书、宣传单、扬州回收点分布图(有回收的)、扬州回收进行计划书等形式的作品。
宣传倡议书、宣传单的发放、作品的展示、优秀作品的投稿等。
(过期药品的危害,可以请校医讲座,到各大药店或医院调查等)5节约能源,从我做起(2~4课时)A、参观热电厂,了解扬州供电用电现状,节约用电的意义等。
(待定,视对外联系情况)B、节约能源,从我做起。
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
完成小组作品。
C、校内宣传节电意识。
宣传单、海报、小建议等形式。
6扬州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4~6课时)A、关注东关街的开发B、古盐商宅第的开发要避免雷同C、古遗址的恢复,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游客的欣赏水平,让古文化一览游客眼底。
D、我为古运河旅游观光出谋划策。
7扬州文化名城建设之我见城市交通社会调查:私家车数量的变化对扬城交通的新要求。
社会观察:我所见的扬城交通。
经济建设调查扬城人居状况,包括老城区人口构成,最佳人居新建小区入住率等最佳人居、健康住房的标准精神文明市政管理特色城市4、课程形式:网络探究、社会调查、讨论、辩论、小组合作5、课程评价:多维评价:包括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想结合。
评价标准:1、课内提问,回答问题的次数,纪律遵守情况。
2、课外,社会调查、资料搜集的参与度,工具准备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的团结和谐度。
4、创新意识。
5、小组作品、成果的质量。
6、实施思路:以小组活动为主,结合网络探究、社会调查、辩论的形式开展活动,带动学生对扬州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思考,并且以建议书、倡议书、地理小报、宣传海报、表演的形式把成型的想法和建议表达出来。
最后,通过投稿、递交相关部门、展览、汇报演出等形式把学生们的作品向学校和学校展示。
提高学生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意识,提高学生我是社会的主人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