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76题

1、陈子昂:初唐著名诗人,他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统治当时诗坛的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表现了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为唐诗风貌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唐宋文学复习题及答案

唐宋文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初唐四杰:指初唐著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2、汉魏风骨:即建安风骨。
唐初由陈子昂提出,用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文风作品,而提倡一种多悲凉慷慨之气、寄托济世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的文风理想。
3、上官体指初唐诗人上官仪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格。
他的诗多应制奉和、与宴咏物之作,内容贫乏,而富丽精工,以“绮错婉媚”为其特色。
4、初唐宫体诗指初唐时期由于李世民提倡而存在数十年的宫体诗现象。
其代表为虞世南、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等。
特征是延续六朝宫体诗题材,多写宫廷,应和唱答,颂圣饰世。
对文学史影响是使得格律诗进一步成熟。
5、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很能代表盛唐气象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为王维孟浩然。
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
该流派艺术上特征是多大力描写山水田园的秀美,追求恬静平淡清远的情调。
6、沉郁顿挫:杜甫诗的主要艺术风格名称。
沉郁和顿挫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般而论,沉郁是指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顿挫本来是指一种舞蹈动作,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思想感情的震荡。
沉郁一般与作品的主题内容有关,而顿挫则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字造句的技巧有关。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云:“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但无论内容或技巧,都是和作品的风格分不开的。
7、郊寒岛瘦语出苏轼,主要指孟郊诗歌幽僻清冷苦涩意象及峭硬风格,和贾岛诗歌那种类乎僧诗的清寂禅境风格。
8、元和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开始流行的诗体专称。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唐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唐代和宋代两个朝代的文学作品。
在唐宋文学中,有许多特定的文学名词,下面对其中一些进行解释。
1. 诗:是唐宋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每一行都有五个或七个字。
唐代的杜甫、李白等人以及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诗人。
2. 词:是一种唐宋时期的民歌体文学形式,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词具有简洁、抒情等特点。
唐代的李煜以及宋代的李清照、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词人。
3. 骈文:是一种在唐宋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骈文采用双股对仗的句式,形式较为庞杂,内容丰富多样。
唐代的骈文以《韩朝宗庙碑》为代表,宋代的骈文以欧阳修、苏轼等人的作品为代表。
4. 章回小说:是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形式之一,以长篇连续的故事叙述为特点,每一回都以“回”来命名。
唐代的《儿女英雄传》和《金瓶梅》以及宋代的《水浒传》和《红楼梦》都是著名的章回小说。
5. 八股文:是一种在宋代开始兴起的文学体裁,八股文以议论文为主,内容结构固定,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有固定的写作要求。
八股文在宋代的科举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6. 汉赋:是一种唐宋时期流行的文学形式,主要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情怀,形式较为华丽,语言雄浑。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等人以及宋代的苏轼、辛弃疾等人都是著名的汉赋作家。
7. 诗词曲赋:这是唐宋文学中包括诗、词、曲和赋四个体裁的统称。
其中,诗以五言和七言的古体诗为主,词是一种抒发个人情感的传统诗歌形式,曲是一种以曲调演唱的诗歌形式,赋则是抒发文章观点的一种文体。
以上是唐宋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代表了唐宋文学的特点和魅力,对于理解和欣赏唐宋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帮助。
唐宋名词解释和简答

一.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二.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初唐四杰一.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二.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辋川集一.《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写的一组小诗。
二.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大历十才子一.“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二.“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2、上官体:初唐前期的诗坛,为梁陈余风所笼罩,诗歌的主要创作倾向沿袭六朝的华艳风习。
上官仪的作品尤其“绮错婉媚”,当时号为“上官体”。
3、初唐四杰:指初唐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歌逐渐摆脱绮靡文风和诗风的影响,诗歌反映的生活面大为开阔了,给唐代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四杰”使诗歌从没有生气的宫廷生活中挣脱出来了,转向了广阔的社会,从无病呻吟转向抒怀言志,从纤弱变为壮大,从齐梁逐渐走向盛唐。
4、“风骨”: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5、“兴寄”:唐代诗人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中,推崇汉魏古诗,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之作,主张诗歌要有“兴寄”和“风骨”,即要有社会内容和明朗刚健的风格,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批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6.沈宋“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
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
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
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
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7、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8、盛唐诗:就其总体风貌特征和主要倾向而言是雄壮浑厚。
大致说来,盛唐诗绝大多数是浑厚的,但有一部分诗篇特别是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篇,风格冲淡闲逸,虽也自然浑成,但并不雄壮。
古代文学唐宋部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上官体:贞观后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绮错婉媚”,讲究对仗(六对八对),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较为空泛,人谓之“上官体”。
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
2、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官小而才大,位卑而名高。
他们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3、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诗歌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作品中,有些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的人,早岁同窗,交谊甚深,诗风相近,所作乐府诗以短篇七言歌行为主要体裁,抨击剥削统治阶级,同情广大人民,主题深刻,倾向鲜明。
南宋许顗《彦周诗话》说:“张籍、王建乐府宫辞皆杰出。
”明代胡应麟《诗薮》更以“元白长篇,张王乐府”并称。
---------------------------------------------------------------------------------------------------------------------- 11、晚唐小品:是韩柳杂说、寓言小品等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下的产物,其篇幅短小精悍,多为刺时之作,作品感情炽烈,生气贯注,主要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12、三十六体: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都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
他们大力提倡四六文,重辞藻、典故、声韵、偶对,向唯美主义方向发展,并将骈文广泛应用到书信、公文等各种文体,文风华丽浓艳。
13、唐传奇: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唐宋八大家的名词解释

唐宋八大家的名词解释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和宋代的八位著名文学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和陈亮。
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韩愈:唐代文学家,以辩论才能著称,强调儒家经典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擅长写回应社会问题的散文,主张实事求是、重视民生。
3. 欧阳修:宋代文学家,以他的诗、词和散文而闻名,才华横溢,作品丰富多样。
4. 曾巩:宋代文学家,善于议论社会政治,注重对古人的借鉴,主张道德修养与行为实践相结合。
5. 王安石: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是“新法”派的代表,提倡变法改革,作为宰相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6. 苏轼:宋代文学家,他的诗、词和散文作品丰富多样,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7. 黄庭坚:宋代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以诗文才华和优秀的书法作品而闻名,擅长写自然景物和哲思抒怀。
8. 陈亮:宋代文学家,他的诗、散文和绘画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造诣,主题多样化。
唐宋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宋文学)复习资料基础知识部分(填空题和名词解释)1.唐朝诗人的别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杰——王勃诗狂——贺知章诗豪——刘禹锡诗骨——陈子昂诗魔——白居易诗魂——杜牧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鬼——李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王昌龄五言长城——刘长卿孤篇横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2.唐朝诗人的并称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高岑——高适、岑参元白——元稹、白居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3.△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
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上官体具有“琦错婉媚”的特点。
4.△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
“十才子”之名最早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十人分别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
5.山水田园诗派:继承魏晋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谢灵运和谢眺的山水诗形成的诗歌流派。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等。
6.边塞诗派: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7.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马异、刘叉。
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
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文学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唐高宗武后朝,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四人才俊志雄,仕途淹蹇。
创作上有相似的审美追求,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刚健骨气,抒发真情实感。
他们对齐梁诗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努力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的领域,使诗歌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对诗的格律形式也有所探索,在初唐文坛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激昂豪迈与忧愤感伤交织。
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初唐四杰”。
2.风雅兴寄: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是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风采,也是他倡导的风雅兴寄中能反映一个时代士人精神风貌的新内容,被称为唐诗风骨的东西。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
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4.初唐体:初唐诗坛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歌行体诗歌。
句式自由,以七字为主,间以三、五、九言,骈散兼行,音韵格律也较自由,篇幅较长,往往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
代表作如卢照邻《长安古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
5.上官体:指高宗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其诗歌好以绮错婉媚为本,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
时人纷纷仿效,形成了着力刻画美丽的物象,讲究对仗,用典整丽,精切,音律和谐优美,体制精巧玲珑,他为诗歌的趋于格律化提供了新的范式,是齐梁以来,新体诗过渡到沈宋律诗的一座桥梁。
6.沈宋:指沈佺期与宋之问的并称。
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 "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的作品“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声律精确,属对工整,推动了律诗的发展,五律体制至此已完全定型,七律的体制也开始规范。
他们对唐代律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自此以后,近体诗与古体诗的界限有了更明确的划分,诗人在创作上,专工新体和专工古体也渐渐有了分道扬镳之势。
7.文章四友:指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他们的诗歌以宫廷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内容贫弱,文辞浮艳。
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胡应麟《诗薮》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
二体之妙,杜审言实为首倡。
”他在游宦之中写了一些感情真挚的好诗。
8.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
“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而不是感情奔放,一泻无余,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所谓“顿挫”,。
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丘为、等为代表,又称“王孟诗派”。
内容以描写秀丽的山水和恬淡的田园风光为主,表达淡薄闲适的生活情趣。
风格清新疏淡,写景状物工细传神。
体例上多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10.盛唐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为代表,又称“高岑诗派”。
主要内容以描写边塞风土人情和战争及战争带来的种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厌战、苦乐不均等。
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他们的诗歌兼容了建安风骨和秾丽哀怨的齐梁笔致,形成慷慨壮丽的风格,洋溢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形式上以七言歌行为主,兼及七言绝句。
具有极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11.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12.箧中集:诗集名。
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
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
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
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
13.大历十才子:指活跃于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史籍所载十人姓名略有出入,包括:“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
”其出处最早见于姚合《极玄集》。
诗风清丽空静,省净纤巧,但内容贫乏,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是唱和和应制之作。
歌颂太平、吟咏山水,流连光景、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他们在艺术方面都有一定修养,部分诗作抒写沉沦下僚,怀才不遇之感。
诗歌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但大都缺乏鲜明的艺术特色,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其中钱起、卢纶、韩翃较有成就14.行卷、温卷——唐代科举考试时士子“行卷”“温卷”之风盛行。
士子在应试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荣誉,称为“行卷”。
见《云麓漫钞》“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谓之'温卷'“。
”行卷“”温卷“之风盛行对唐传奇的繁荣产生了一定影响。
15.气盛言宜:韩愈主张的散文创作理论。
在孟子“养气说”和梁肃“文气说”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一条为文的原则。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认为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及文章的情感力量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气”是修养的结果,其中不仅有道德因素,还源于个性禀赋和社会实践的精神气质,情感力量。
当“气”极度喷盈而出时,文章就会写得好有动人力量。
16.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包括贾岛、卢仝、姚合、李贺等。
他们交往酬唱、相互奖掖,形成共同追求。
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
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追求深险怪僻,刻意推敲,所以又称“险怪派”。
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由重视社会功能转向重视内心展露和艺术创造力的发挥。
17.元白诗派:中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还包括张籍、王建等人。
以浅近通俗的语言、新乐府的形式,反映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现实,创造了“以俗为美”的艺术境界。
18.新乐府运动:中唐时期贞元、元和年间,元稹、白居易等人继承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倡导写作新乐府以反映民生疾苦、讽喻时政的诗歌运动,是中唐革新思想在诗坛的反映。
参加者除元、白外,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
这一运动发展了我国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19.新乐府:所谓新乐府,即“新题乐府”,是相对于古乐府而言,新乐府以新题写时事,专门美刺现实,不以是否入乐为标准,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曾把写的“美刺比兴”、“因事立题”的五十多首诗编为《新乐府》而得名。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
“元白”明确地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论,加之元、白诗才盖世,写作了大量新乐府诗歌,给当时以极大影响。
20.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王建的合称,二人皆长于乐府诗,内容多反映民生疾苦,诗风浅近,故齐名。
21.元和体: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开创的一种诗风。
因昌盛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故名。
《旧唐书元稹传》:“稹聪慧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
工为诗,善妆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
自衣冠士子,至宫阁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元白体包括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和元白那些流连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
其中也有元稹的艳体诗。
)22.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
白居易《刘白唱和集解》:“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又《新唐书白居易传》:“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
……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两人为好友,文学主张也相同,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23.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
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
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
中唐贞元、元和年间,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
(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
【韩愈提出】)古文运动:中唐时期由韩愈领导、得到柳宗元大力支持、有“韩门弟子”参加的,以“文以载道”相号召,以古文反对骈文,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
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
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它带来了散文创作的大繁荣,造成了中国古典散文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古文运动扭转了六朝至唐初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在散文的思想与艺术发展上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24.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
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
25.韩孟诗派: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合称,孟郊诗颇得韩愈赏识,当时即有“孟诗韩笔”的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