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推理题的各种规律
数字推理的规律和例题解析.

一、数字推理的规律和例题解析1.自然数列例1 4,5,6,7,(A 8B 9C 10D 11解析:按自然数列规律,( 内应是8。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2 2,3,5,8,(A 8B 9C 12D 15解析:该题初看不知是什么规律,但用减法变化一下,即显示出其规律了。
3-2=1,5-3=2, 8-5=3,这是个自然数列,那么下一个数应该是?-8=4,?=12。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2.奇数数列例1 1,3,5,7,(A 8B 9C 10D 11解析:按奇数数列规律,( 内应是9。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2 2,3,6,11,(A.18B.19C.20D.21解析:本题初看不知是什么规律,但用减法变化一下后即显示出其规律来了。
3-2=1, 6-3=3,11-6=5,这是奇数数列规律,那么下一个数是?-11=7,则11+7=18。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偶数数列例1 2,4,6,8,(A 5B 7C 9D 10解析:根据偶数数列规律,( 内的数字应为10。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例2 4,6,10,16,24,(A 22B 24C 33D 34解析:本题初看前四个数中,前面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但这不是本题的规律,因为到了第五个数就不对了,应该用别的规律。
可试着用减法,即6-4=2,10-6=4,16-10=6, 24-16=8,这样一减规律就显示出来了,这是个偶数数列,那么下一个数为?-24=10,10+24=34。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4.等差数列例1 1,4,7,10,(A 11B 12C 13D 14解析:在本题中4-1=3,7-4=3,10-7=3,这是道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题,( 内之数应为3+10=13。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例2 2,4,8,14,22,(A 33B 32C 31D 30解析:如果仅从本题前3个数字就断定为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两倍的规律,那到第4、5个数就不能运用了。
可试着用减法,4-2=2,8-4=4,14-8=6,22-14=8,这就成了公差为2的二级等差数列了,下一个数为?-22=10,依此规律,( 内之数为22+10=32。
公考数字推理攻略汇总

公务员数字推理技巧总结精华版数字推理技巧总结备考规律一: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 d 为固定的或是存在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包括等差、等比、正负号交叉、正负号隔两项交叉等)(1) 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等于一个常数。
如7,11,15,( 19 ) (2)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这个规律是一种等差的规律。
如7,11,16,22,( 29 )(3)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等比的规律。
如7,11,13,14,( 14.5 )(4)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
【例题】7,11,6,12,( 5 )(5) 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差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但这个规律是一种正负号每“相隔两项”进行交叉变换的规律。
【例题】7,11,16,10,3,11,(20 )备考规律二:等比数列及其变式(后一项与除以前一项的倍数 q 为固定的或是存在一定规律(这种规律包括等差、等比、幂字方等)(1)“后面的数字”除以“前面数字”所得的值等于一个常数。
【例题】4,8,16,32,( 64 )(2)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加1。
【例题】4,8,24,96,( 480 )(3)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乘 2【例题】4,8,32,256,( 4096 )(4)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为 3 的n 次方。
【例题】2,6,54,1428,( 118098 )(5)后面的数字与前面数字之间的倍数是存在一定的规律的,“倍数”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等差数列。
【例题】2,-4,-12,48,(240 )备考规律三:“平方数”数列及其变式(an=n2+d,其中d为常数或存在一定规律)(1) “平方数”的数列【例题】1,4,9,16,25,36 ,49,64,81,100,121,144,169,196(2)每一个平方数减去或加上一个常数【例题】 0,3,8,15,24,(35 )【例题变形】2,5,10,17,26,(37 )(3) 每一个平方数加去一个数值,而这个数值本身就是有一定规律的。
数字推理规律及六大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规律及六大解题方法数字推理真题,结合常见的数字推理规律,总结出几条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优先法则:1.数列项数很多,优先考虑组合数列。
2.数列出现特征数字,优先从特征数字入手。
3.数字增幅越来越大,优先从乘积、多次方角度考虑。
4.数列递增或递减,但幅度缓和,优先考虑相邻两项之差。
5.数列各项之间倍数关系明显,考虑作商或积数列及其变式。
6.分析题干数字的同时要结合选项中的数字,进一步判断数列规律。
要真正掌握数字推理难度很大,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给出了数字推理的六大解题方法,并结合典型真题进行了解题分析,希望能给考生以最大的帮助。
一、从相邻项之差入手考虑数列相邻项之差是解决数字推理问题的第一思维,在各类公务员考试数字推理题中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出现的频率很大,也是必考题型,通过对数列相邻两项依次求差,得到新的数列,然后分析这个新数列的规律,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到原数列的规律。
等差数列及其变式所涉及的题型主要有二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和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很多情况下三级等差数列及其变式需要连续做差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特别注意的是,当所缺项位于数列中间时,由于从题干入手不能持续求差,这些题往往表现出一定的难度,此时需要假设其中的规律,然后通过做差加以验证。
例题:1.5,5,5,12,5,A.3B.1C.24D.26解题分析:此题的题干数字对解题的提示作用不大,思路不明的时候还是从相邻两项之差入手,相邻两项之差依次是3.5,0,7,-7,这几个数的特征和规律也是很不明显,再次做差得到-3.5,7,-14,可以看出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此题便得到了解决。
等差数列的变式情况很多,上题即是一个三级等差数列变式,由于第三级数列是一个正负交替的等比数列,所以题干数字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递增和递减趋势,这一类题难度较大。
在思路不明的情况下,分析相邻两项之差是很重要的方法。
二、分析相邻项之间的商、和、积当题干数列某两项或三项的和、积、商关系明显时,可以优先考虑这种方法,此时从局部分析数列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公务员行测数字推理必知的30个规律

公务员行测数字推理必知的30个规律一、当一列数中出现几个整数,而只有一两个分数而且是几分之一的时候,这列数往往是负幂次数列。
【例】1、4、3、1、1/5、1/36、( )92 124 262 343二、当一列数几乎都是分数时,它基本就是分式数列,我们要注意观察分式数列的分子、分母是一直递增、递减或者不变,并以此为依据找到突破口,通过“约分”、“反约分”实现分子、分母的各自成规律。
【例】1/16 2/13 2/5 8/7 4 ()3三、当一列数比较长、数字大小比较接近、有时有两个括号时,往往是间隔数列或分组数列。
【例】33、32、34、31、35、30、36、29、( )A. 33B. 37C. 39四、在数字推理中,当题干和选项都是个位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取尾数列。
取尾数列一般具有相加取尾、相乘取尾两种形式。
【例】6、7、3、0、3、3、6、9、5、( )五、当一列数都是几十、几百或者几千的“清一色”整数,且大小变动不稳定时,往往是与数位有关的数列。
【例】448、516、639、347、178、( )六、幂次数列的本质特征是:底数和指数各自成规律,然后再加减修正系数。
对于幂次数列,考生要建立起足够的幂数敏感性,当数列中出现6?、12?、14?、21?、25?、34?、51?、312?,就优先考虑43、112(53)、122、63、44、73、83、55。
【例】0、9、26、65、124、( )A. 165B. 193C. 217七、在递推数列中,当数列选项没有明显特征时,考生要注意观察题干数字间的倍数关系,往往是一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118、60、32、20、( )八、如果数列的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波动不大时,不存在其它明显特征时,优先考虑做差多级数列,其次是倍数递推数列,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倍数递推。
【例】0、6、24、60、120、( )九、当题干和选项都是整数,且数字大小波动很大时,往往是两项推一项的乘法或者乘方的递推数列。
数字推理规律大全

第一步:整体观察,若有线性趋势则走思路A,若没有线性趋势或线性趋势不明显则走思路B。
注:线性趋势是指数列总体上往一个方向发展,即数值越来越大,或越来越小,且直观上数值的大小变化跟项数本身有直接关联(别觉得太玄乎,其实大家做过一些题后都能有这个直觉)第二步思路A:分析趋势1,增幅(包括减幅)一般做加减。
基本方法是做差,但如果做差超过三级仍找不到规律,立即转换思路,因为公考没有考过三级以上的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例1:-8,15,39,65,94,128,170,()A.180 B.210 C. 225 D 25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数值逐渐增大,且增幅一般,考虑做差,得出差23,24,26,29,34,42,再度形成一个增幅很小的线性数列,再做差得出1,2,3,5,8,很明显的一个和递推数列,下一项是5+8=13,因而二级差数列的下一项是42+13=55,因此一级数列的下一项是170+55=225,选C。
总结:做差不会超过三级;一些典型的数列要熟记在心2,增幅较大做乘除例2:0.25,0.25,0.5,2,16,()A.32 B. 64 C.128 D.25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从0.25增到16,增幅较大考虑做乘除,后项除以前项得出1,2,4,8,典型的等比数列,二级数列下一项是8*2=16,因此原数列下一项是16*16=256总结:做商也不会超过三级3,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例3:2,5,28,257,()A.2006 B。
1342 C。
3503 D。
3126解:观察呈线性规律,增幅很大,考虑幂次数列,最大数规律较明显是该题的突破口,注意到257附近有幂次数256,同理28附近有27、25,5附近有4、8,2附近有1、4。
而数列的每一项必与其项数有关,所以与原数列相关的幂次数列应是1,4,27,256(原数列各项加1所得)即1^1,2^2,3^3,4^4,下一项应该是5^5,即3125,所以选D总结:对幂次数要熟悉第二步思路B:寻找视觉冲击点注:视觉冲击点是指数列中存在着的相对特殊、与众不同的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是解题思路的导引视觉冲击点1:长数列,项数在6项以上。
数字的规律与推理方法

数字的规律与推理方法数字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无处不在,无论是我们的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还是银行账户,都离不开数字。
数字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它们还蕴含着各种规律和推理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
一、数字的规律数字的规律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中,它们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离散的。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字规律。
1. 顺序规律顺序规律是最基本的数字规律,它表示数字按照一定的顺序递增或递减。
例如,1、2、3、4、5、6代表了自然数的正序;10、9、8、7、6、5代表了倒序数列。
顺序规律在数学和生活中都经常出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数字的排列顺序,进一步推理和预测下一个数字。
2. 周期规律周期规律是指数字按照一定的周期性进行重复。
例如,12个月组成一年,7天组成一周,这些都是周期规律的例子。
通过观察数字的重复模式,我们可以利用周期规律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计算周期性事件的发生次数。
3. 几何规律几何规律是指数字之间存在一定的几何或图形关系。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中的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代表了一个黄金分割比例。
这种几何规律可以延伸到很多领域,如建筑、艺术、自然科学等。
4. 运算规律运算规律是指数字之间存在一定的运算关系。
例如,乘法口诀表就是一种运算规律,它通过观察数字之间的相乘结果,整理出了一套简单又有规律的运算表格。
另外,数列中的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也是运算规律的例子。
二、数字的推理方法数字的推理方法是指根据已有的数字信息,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等方式,来推测或预测未知的数字。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字推理方法。
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常用的数字推理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数字排列的规律来判断下一个数字。
例如,观察1、2、4、7、11、16……这个数列,我们可以发现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增加了1、2、3、4……这样的递增序列。
通过观察法,我们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关系,从而推断后续数字。
行测考试十大数据推理规律

一、行测考试十大数据推理规律:①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
②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列递增或递减。
③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④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⑤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⑥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
⑦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
⑧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
⑨完全平方数:数列中蕴含着一个完全平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
⑩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叉组合成一个数列。
二、经典题型分类练习:1.等差数列例1:1, 4, 7, 10, 13,( )A.14B.15C.16D.172.等差数列的变式例1:3, 4, 6, 9,( ),18A.11B.12C.13D.143.“两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型例1:34, 35, 69, 104, ( )A.138B.139C.173D.179例2:…101102203305508( )1321…A.812B.814C.813D. 8114.等比数列例1:3, 9, 27, 81, ( )A.433B.342C.243D.1355.等比数列的变式例1:8, 12, 24, 60, ( )A.90B.120C.180D.240例2:8, 14, 26, 50, ( )A.104B.100C. 98D. 76例3:1/2, 1, 7/5, 13/9, ( )A. 17/13B. 19/15C. 21/17D. 23/196.平方型及其变式例1:1, 4, 9, ( ), 25, 36A.10B.14C.16D.20例2:1/2, 1, 5/7, ( ), 9/32A. 5/11B.7/11C.7/16D.9/167.利用“凑整法”求解例1:52+136+38+64的值为:A. 300B. 292C. 290D. 280例2:12.5×0.25×0.5×32的值为:( )A. 50.25B. 100C. 50D. 258.利用“尾数估算法”求解例1:425+683+544+828的值是:A. 2484B. 2482C. 2480D. 2478例2:1997+1998+1999+2000+2001A. 9993B. 9994C. 9995D. 9996。
数字推理的十大规律

数字推理的十大规律数字推理是通过对数字、数字关系、数字规律等进行分析、推理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数字推理可以应用于数学、逻辑、信息处理、统计学等领域。
在数字推理中,存在着一些常见的规律,通过了解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数字推理。
下面是数字推理中的十大常见规律:1. 自然数规律自然数规律是最基本的数字规律之一。
自然数由1开始依次递增,其中包含了所有整数。
我们可以通过对自然数序列的观察,进一步推导出一些数学规律。
例如,自然数序列的平方数规律:1, 4, 9, 16, 25, ...,可以看出平方数是自然数序列的某种特殊规律。
2. 等差数列规律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序列,其中相邻的数字之间的差值是相等的。
等差数列常用于数学题目、数列的求和问题等。
例如,2, 5, 8, 11, 14,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增加了3。
3. 等比数列规律等比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字序列,其中相邻的数字之间的比值是相等的。
等比数列常用于数学问题中,比如指数增长、连续复利等。
例如,2, 6, 18, 54,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是前一个数字乘以3。
4. 斐波那契数列规律斐波那契数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列,其中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如植物的叶子排列、兔子繁殖等。
例如,1, 1, 2, 3, 5, 8, 13,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是前两个数字之和。
5. 奇偶数规律奇偶数规律是数字推理中的一种常见规律。
奇数是整数中不能被2整除的数,偶数则是能被2整除的数。
例如,1, 3, 5, 7, 9, ...是奇数序列;2, 4, 6, 8, 10, ...是偶数序列。
6. 质数规律质数是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自然数。
质数规律在密码学、因数分解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例如,2, 3, 5, 7, 11, ...,可以看出每个数字都是质数。
7. 素数规律素数是指除了1和本身外没有其他除数的数,素数可以是质数或者合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字推理题的各种规律
1.等差数列及其变式
这种情形比较常见,也比较容易看出来,所以就不详细介绍。
例题1 3,4,6,9,(),18
A 11
B 12
C 13
D 14
【解答】答案为C。
这道题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规律,但稍加改变处理,就成为一道非常容易的题目。
顺次将数列的后项与前项相减,得到的差构成等差数列1,2,3,4,5,……。
显然,括号内的数字应填13。
在这种题中,虽然相邻两项之差不是一个常数,但这些数字之间有着很明显的规律性,可以把它们称为等差数列的变式。
2.等比数列及其变式
例题2 8,8,12,24,60,()
A 90
B 120
C 180
D 240
【解答】答案为C。
该题难度较大,可以视为等比数列的一个变形。
题目中相邻两个数字之间后一项除以前一项得到的商并不是一个常数,但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1,1.5,2,2.5,3,因此括号内的数字应为60×3=180。
这种规律对于没有类似实践经验的应试者往往很难想到。
我们在这里作为例题专门加以强调。
该题是1997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大学毕业生考试的原题。
例题3 8,14,26,50,()
A 76
B 98
C 100
D 104
【解答】答案为B。
这也是一道等比数列的变式,前后两项不是直接的比例关系,而是中间绕了一个弯,前一项的2倍减2之后得到后一项。
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50×2-2=98。
3.等差与等比混合式
例题4 5,4,10,8,15,16,(),()
A 20,18
B 18,32
C 20,32
D 18,32
【解答】此题是一道典型的等差、等比数列的混合题。
其中奇数项是以5为首项、等差为5的等差数列,偶数项是以4为首项、等比为2的等比数列。
这样一来答案就可以容易得知是C。
这种题型的灵活度高,可以随意地拆加或重新组合,可以说是在等比和等差数列当中的最有难度的一种题型。
4.求和相加式与求差相减式
例题5 34,35,69,104,()
A 138
B 139
C 173
D 179
【解答】答案为C。
观察数字的前三项,发现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项与第二项相加等于第三项,34+35=69,这种假想的规律迅速在下一个数字中进行检验,35+69=104,得到了验证,说明假设的规律正确,以此规律得到该题的正确答案为173。
在数字推理测验中,前两项或几项的和等于后一项是数字排列的又一重要规律。
例题6 5,3,2,1,1,()
A -3
B -2
C 0
D 2
【解答】这题与上题同属一个类型,有点不同的是上题是相加形式的,而这题属于相减形式,即第一项5与第二项3的差等于第三项2,第四项又是第二项和第三项之差……所以,第四项和第五项之差就是未知项,即1-1=0,故答案为C。
5.求积相乘式与求商相除式
例题7 2,5,10,50,()
A 100
B 200
C 250
D 500
【解答】这是一道相乘形式的题,由观察可知这个数列中的第三项10等于第一、第二项之积,第四项则是第二、第三两项之积,可知未知项应该是第三、第四项之积,故答案应为D。
例题8 100,50,2,25,()
A 1
B 3
C 2/25
D 2/5
【解答】这个数列则是相除形式的数列,即后一项是前两项之比,所以未知项应该是2/25,即选C。
6.求平方数及其变式
【例题11】1,4,9,(),25,36
A 10
B 14
C 20
D 16
【解答】答案为D。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试题,直觉力强的考生马上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反应,第一个数字是1的平方,第二个数字是2的平方,第三个数字是3的平方,第五和第六个数字分别是5、6的平方,所以第四个数字必定是4的平方。
对于这类问题,要想迅速作出反应,熟练掌握一些数字的平方得数是很有必要的。
【例题12】66,83,102,123,()
A 144
B 145
C 146
D 147
【解答】答案为C。
这是一道平方型数列的变式,其规律是8,9,10,11,的平方后再加2,故括号内的数字应为12的平方再加2,得146。
这种在平方数列基础上加减乘除一个常数或有规律的数列,初看起来显得理不出头绪,不知从哪里下手,但只要把握住平方规律,问题就可以划繁为简了。
7.求立方数及其变式
【例题13】1,8,27,()
A 36
B 64
C 72 D81
【解答】答案为B。
各项分别是1,2,3,4的立方,故括号内应填的数字是64。
【例题14】0,6,24,60,120,()
A 186
B 210
C 220
D 226
【解答】答案为B。
这也是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但如果你能想到它是立方型的变式,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半,至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道题的规律是:第一个数是1的立方减1,第二个数是2的立方减2,第三个数是3的立方减3,第四个数是4的立方减4,依此类推,空格处应为6的立方减6,即210。
8.双重数列
【例题15】257,178,259,173,261,168,263,()
A 275
B 279
C 164
D 163
【解答】答案为D。
通过考察数字排列的特征,我们会发现,第一个数较大,第二个数较小,第三个数较大,第四个数较小,……。
也就是说,奇数项的都是大数,而偶数项的都是小数。
可以判断,这是两项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排列方式。
在这类题目中,规律不能在邻项之间寻找,而必须在隔项中寻找。
我们可以看到,奇数项是257,259,261,263,是一种等差数列的排列方式。
而偶数项是178,173,168,(),也是一个等差数列,所以括号中的数应为168-5=163。
顺便说一下,该题中的两个数列都是以等差数列的规律排列,但也有一些题目中两个数列是按不同规律排列的,不过题目的实质没有变化。
两个数列交替排列在一列数字中,也是数字推理测验中一种较常见的形式。
只有当你把这一列数字判断为多组数列交替排列在一起时,才算找到了正确解答这道题的方向,你的成功就已经80%了。
9.简单有理化式
二、解题技巧
数字推理题的解题方法
数字推理题难度较大,但并非无规律可循,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解答数字推理问题大有帮助。
1快速扫描已给出的几个数字,仔细观察和分析各数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前三个数之间的关系,大胆提出假设,并迅速将这种假设延伸到下面的数,如果能得到验证,即说明找出规律,问题即迎刃而解;如果假设被否定,立即改变思考角度,提出另外一种假设,直到找出规律为止。
2推导规律时,往往需要简单计算,为节省时间,要尽量多用心算,少用笔算或不用笔算。
3空缺项在最后的,从前往后推导规律;空缺项在最前面的,则从后往前寻找规律;空缺项在中间的可以两边同时推导。
4若自己一时难以找出规律,可用常见的规律来“对号入座”,加以验证。
常见的排列规律有:
(1)奇偶数规律:各个数都是奇数(单数)或偶数(双数);
(2)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3)等比:相邻数之间的比值相等,整个数字序列依次递增或递减;
如:2 4 8 16 32 64()
这是一个“公比”为2(即相邻数之间的比值为2)的等比数列,空缺项应为128。
(4)二级等差: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了一个等差数列;
如:4 2 2 3 6 15
相邻数之间的比是一个等差数列,依次为:0.5、1、1.5、2、2.5。
(5)二级等比数列:相邻数之间的差或比构成一个等比数理;
如:0 1 3 7 15 31()
相邻数之间的差是一个等比数列,依次为1、2、4、8、16,空缺项应为63。
(6)加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和等于第三个数,如例题23;
(7)减法规律:前两个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
如:5 3 2 1 1 0 1()
相邻数之差等于第三个数,空缺项应为-1。
(8)乘法(除法)规律:前两个数之乘积(或相除)等于第三个数;
(9)完全平方数:数列中蕴含着一个完全平方数序列,或明显、或隐含;
如:2 3 10 15 26 35()
1*1+1=2, 2*2-1=3,3*3+1=10,4*4-1=15......空缺项应为50。
(10)混合型规律:由以上基本规律组合而成,可以是二级、三级的基本规律,也可能是两个规律的数列交叉组合成一个数列。
如:1 2 6 15 31()
相邻数之间的差是完全平方序列,依次为1、4、9、16,空缺项应为31+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