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一(3)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教案第1次课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授课时间:第1讲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掌握并能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重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特点难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成就内容:1.1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1.2 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秦、两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五代、___时期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时期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时间分配:2学时板书设计:无作业布置:观察周围建筑特点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营造法式》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第2次课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授课时间:第2讲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

2.能简要分析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单群体组合和装饰艺术特征。

重点:木构架的组成、形式和特点难点:叠梁式、穿斗式的基本结构、构造内容:2.1 木构特征2.1.1 木构架的优点:“墙倒屋不塌”2.1.2 木构架结构体系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时间分配:2学时板书设计:无作业布置:复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授课时间: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古建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建筑发展过程
2.中国各个时期建筑特点、设计思路及技术水平
3.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特点及实践思潮
4.外国建筑发展的发展史
5.外国建筑的发展思潮与代表作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
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加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对某个时期的建筑发展史进行总结,讨论,阐述
授课计划表
周次
内 容
任务驱动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宅与园林
第五10
第三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城市与宫室
第二节坛庙与陵墓
2
讲授
P64
讨论
11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居建筑与园林
第五节建筑艺术与技术
2
讲授
12
第四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城市与宫室
第二节坛庙与陵墓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居建筑与园林
第五节建筑艺术与技术
2
讲授
讨论
13
第五章近现代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近代城市建设与建筑转型
第二节 折衷主义与现代式建筑的引入
第三节 传统复兴风格建筑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实践与思潮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台港澳地区的建筑实践
2
讲授
P85
任务驱动
14
下篇:外国建筑简史
第一章 古典建筑时期
2
讲授
XXXX学院
教师授课计划
(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简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授课班级高职2017建筑工程技术班
教师姓名
教学团队负责人(签字)
授课班级所属系负责人(签字)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中外建筑》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中外建筑》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中外建筑》《中外建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建筑艺术的热爱和情感投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图片展示经典的中外建筑,如中国的故宫、西方的埃菲尔铁塔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观察能力。

Step 2:学习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15分钟)1.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彩色琉璃瓦、檐角飞翘等。

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玻璃幕墙、流线型设计等。

3. 学生对比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Step 3:欣赏中外建筑作品(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知名的中外建筑作品,如中国的泰姬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

2. 学生欣赏这些建筑作品,并用一两句话描述自己的感受。

Step 4: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中外建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了解所选择建筑作品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就该建筑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Step 5:课堂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讲解所选择的中外建筑作品。

中外建筑史教案.doc

中外建筑史教案.doc

讲授 多媒体




6、中国近代建筑
学时
6.1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6.2 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6.3 居住建筑 6.4 公共建筑 6.5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思潮
讲授题目 教学目的
外国建筑史
1.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民居、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3.了解外国早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4.掌握古埃及、西亚、古印度以及爱琴海域建筑的突出成就 5.了解西方中世纪建筑的发展过程 6 . 掌握拜占廷、罗马风以及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7.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过程 8. 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讲授题目 教学目的
明清时期的建筑(上)
1.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重点及难点 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难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民居、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难点:掌握古埃及、西亚、古印度以及爱琴海域建筑的突出成就;掌握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3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1 学时 1.5 学时
7、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7.1 古埃及建筑 7.2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7.3 爱琴文化的建筑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的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猿人的普遍住所是天然洞 穴
讲授题目 封建各个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一、木构架的优点二、木构架结构体系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一、单体建筑特征二、建筑群体特征第三节装饰特征一、门窗二、屋面装饰三、天花和藻井四、色彩与彩画五、雕饰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时:60授课对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全日制)专科学生二、教学目的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各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中西方建筑的有关基本概念,并对重要建筑艺术流派、建筑艺术现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分析艺术现象。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绪言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特点及其发展环境,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其细部构造。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宫殿建筑的特点,了解宫殿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 2、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学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了解陵墓建筑在古代国家建筑中的重要性。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了解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不同的内涵。

5、西方古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历史,了解重要的建筑遗迹的内容、特点。

6、西方近现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近现代建筑,了解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郑朝灿张献梅. 中外建筑简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实训教学、课后作业2、考核方式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核1。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教案标题:中外建筑史教学教案目标:1.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3.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材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中外建筑史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外建筑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熟悉哪些中外建筑作品?有没有了解建筑的历史发展?二、教学主体(90分钟)1.中外建筑史的发展(20分钟)a.分析和比较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差异。

b.解释建筑史的重要里程碑,如古代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等。

2.中国古代建筑(30分钟)a.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四合院、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等。

b.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精髓,如:皇家建筑的脊兽、陶瓦彩绘等。

3.西方建筑史(30分钟)a.介绍西方建筑的发展,如古希腊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现代建筑等。

b.分析西方建筑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等。

4.建筑作品赏析(30分钟)a.选取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作品进行赏析,如:故宫、埃菲尔铁塔、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等。

b.分析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艺术风格和文化影响。

三、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总结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强调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

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对建筑作品的评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

2.分组展示学生自行研究的中外建筑作品。

教学评价:1.提问学生对于中外建筑史的认识和理解。

2.对学生进行小组和个人作业的评分,如展示报告和建筑分析。

3.考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建筑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掌握建筑史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培养对建筑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的关系,引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中外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风格,让学生了解建筑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案例,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建筑风格、材料、构造等方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建筑史知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外建筑流派或风格进行讨论,分析其特点、成因、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建筑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图片和资料,撰写一篇简短的建筑史学习心得,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建筑史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深度,作为教学评价的另一部分。

3.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思政元素融入方法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 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 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例如山西 晋祠圣母殿)
名词解释
❖ 双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 区域。出自《营造法式》中的殿阁地盘图。
❖ 例如:(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名词解释
❖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 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 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本章内容
❖ 2.1木构特征 ❖ 2.2建筑特征 ❖ 2.3装饰特征
2.1木构特征
❖ 2.1.1木构架的优点 ❖ 2.1.2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 2.11木构架的优点
❖ 1.“墙倒屋不塌”
❖ 2.易安装拆卸
❖ 3.适应性强,隔热防寒减震

叠梁式(抬梁式)
❖ 中国古代木构架Leabharlann 穿斗式❖柱身
收分
较大

❖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建筑雕刻我国 现知最早梭柱形象。
❖ 宋-------------------------元
❖ 以圆柱最多 多用直柱、南方
八角形、瓜楞 复用梭柱皖南民
断面
居、祠堂
大木作
❖ 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罗汉院大殿遗址

❖ 梭柱:上段收杀,中、下二 段平直,柱的断面、高度与 建筑尺度关系在《营造法式》 中有规定。
❖ 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 (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
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 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
中外建筑史一(3)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创作出 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形式及装饰样式, 仿佛一首美丽的诗歌,涓涓流淌,历久不衰。我 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美丽传承和发展。
这里所谓特征,是指从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实 例中所概括出来的、普遍存在的、不同于西方建 筑的独特之处。那么到底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体 现在哪里呢?
名词解释
❖ 金厢斗底槽(金箱斗底槽):
❖ 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 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
❖ 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 寺金殿。
名词解释
❖ 减柱造: ❖ 我国古代建筑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金柱的做法。 ❖ 金柱: ❖ 建筑物的屋顶梁架以立柱支撑,立于最外一层屋檐
❖ 1.用穿枋串柱, 檩条放柱头上, 沿檩条再用穿枋 串柱。
❖ 2.用料小,整体 性高。
❖ 3.柱子太密,室 内柱子多。
井干式
❖ 1.用圆木式、矩形、 六角形木料平行向 上叠置,转角处交 叉咬合。
❖ 2.再左右两侧立柱 承脊檩。
❖ 3.用木多,尺度和 门窗有限制,用于 少数森林地区。
大木作

台基
大木作
❖ 大木作:我国木构架 主要组成部分,由柱、 梁、枋、檩等组成, 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 形体外观的重要组成 因素。
❖ 柱: 内柱
❖ 组成

外柱

❖ 早期---------商--------秦---------汉---------南北朝
圆形、下 埋与土夯 实
下置卵 石,石 上加铜 锧
方柱 八角、束竹、 高莲瓣 凹楞、人像 柱础、 柱、倒栌式、 束莲花 直柱 柱
❖ 柱径与柱高间比率越变越小 ❖ 东汉----------唐----------清 ❖ ½,1/5, 1/9 1/10,1/15 ❖ 南方民居 ❖ 结构轻
❖ 1/15

❖ 侧脚:柱子内向倾斜, 越靠边倾斜越明显, 宋,檐柱在前后檐向 内斜10/1000,在山 墙向内倾斜5、1000。
❖ 升起:柱列由中间向 角柱逐渐价高,向外 一间,升高2寸------13开间高1尺2寸。
名词解释
❖ 明间(宋称当心间): ❖ 正中间一间 ❖ 次间: ❖ 明间左右两侧 ❖ 梢间: ❖ 次间再外侧 ❖ 尽间: ❖ 最外侧 ❖ 9开间以上的则增加次间数
名词解释
❖ 步(清代称呼):
❖ 屋架上的檩lin(宋称 槫cuan)与檩中心 线间的水平距离。
❖ 通进深:
❖ 各步距离的总和或侧 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即前后檐柱之间水平 距离。即“进深”
井干式
❖ 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与唐代, 宋代精致化,明清达到高潮。
抬梁式(叠梁式)
❖ 1.春秋时期出现,唐代 成熟。
❖ 2.多用于宫殿、庙宇大 型建筑。
chuan lin
❖ 3.重量通过:椽、檩、 梁、柱传到基础。
❖ 4.室内空间大、少柱。
❖ 5.用材多(柱梁处)施 工复杂。3~5根梁
穿斗式
❖ 建筑
屋身

屋顶
❖ 一、屋身:
❖ 1.山墙:
❖ 位于建筑物两端的墙体。
❖ 其上三角形部分叫“山 花”。
❖ 马头墙:又称风火墙、封 火墙、放火墙等等,特指 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 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 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 “马头墙”。
照壁
照壁,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特别流行,一 般讲,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之为:“萧墙”。
❖ 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 子,称为副阶。
❖ 例:山西应县佛宫寺:底层的内、外二圈柱 都包砌在厚达1米的土坯墙内,檐柱外设回廊


额枋(宋:阑额)
❖ 枋 平板枋(宋:普柏枋)

雀替(宋:棹幕枋、角替)zao
❖ 额枋:柱上用于联系、承重的水平构件。
❖ 平板枋(宋称普拍枋):是平置于阑额之上,用于 承托斗栱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彩绘。
❖ 都柱:秦汉宫遗址或 崖墓中,与厅堂品面 仅一根柱子,汉文献 中称“都柱”。
名词解释
❖ 开间(又叫“面阔”):
❖ 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 通面阔:
❖ 各开间宽度的总和。
❖ 民间建筑
宫殿、庙宇 十分隆重
❖ 3、5间
5、7间
9间
❖ 11间的建筑:
❖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
❖ 北京清故宫太和殿
下的柱子称檐柱,在檐柱以里,位于内侧的柱子称 “金柱”。
❖ 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 依位置不同可分别以外金柱和内金柱。
名词解释
❖ 移柱造: ❖ 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将若干内柱移位,增加
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名词解释
❖ 副阶周匝za:
❖ 在建筑的主体(塔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 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 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 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