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098Vol.200植物在园林中不仅起到绿化美化的作用,同时还是一种文化符号,传递着设计者的思想情感,寄托着园主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传统园林中植物常常被赋予人格化的特征,表现出诗情画意的文化内涵。

1 园林植物的象征含义植物文化是指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寄予特殊植物特别的思想和情感,且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通俗点来说,则是人们一方面把植物视作自己的生产生活资料加以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借助植物的生长习性、颜色、功能等特性与人的思想情感加以联系,借此表达祈福消灾、万事如意等美好愿望,使植物具有文化载体的功能。

中国的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植物栽培、利用历史悠久,因此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也越加密切。

人们慢慢发现,除了观赏、食用药用的功能之外,植物还能作为载体反映出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

1.1 植物的形态美植物的形态多姿多彩,姿态万千,花、叶、茎、干各有各的风韵风姿。

有的以娇艳的花朵取胜,有的以苍劲的枝干引人注目。

牡丹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素有“花中之王”“国色天香”的美誉。

牡丹品种花色众多,花大如碗,盛开时一片繁花似锦的景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有诗曰:“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描写的就是洛阳牡丹盛开时的盛景。

颐和园排云殿旁就曾有被称为“国花台”的牡丹台,花开时蔚为壮观。

避暑山庄和故宫中也有种植牡丹的专类园。

由此可见古今人们对牡丹可谓宠爱有加。

玉兰花开时淡雅素净,与牡丹恰恰相反。

玉兰花通常还来不及等到展叶吐绿,就已抢先在早春绽放。

花似玉香如兰,一朵朵仿佛羊脂白玉雕刻而成点缀在枝头。

文徵明在《玉兰》一诗中用“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来形容玉兰花开的样子。

虽然牡丹和玉兰开花时的景色截然不同,但都表达出玉堂富贵的美好寓意。

同样有此寓意的还有海棠。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之称。

浅谈园林植物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为例

浅谈园林植物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为例

2021年第08期现代园艺浅谈园林植物文化意蕴的表达———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为例程晓荷,展茂筝(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摘要:植物配置是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美而丰富的表达植物所饱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通过分析植物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人格化、艺术化和象征化等各种艺术形式,挖掘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手法,具有较高的美学鉴赏意义和人文价值,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提供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支撑。

以山东建筑大学校园局部景观设计效果为例,分析园林植物在校园景观中的运用及文化意蕴的表达。

关键词:校园景观;园林植物;植物配置;文化意蕴校园景观是为师生提供休闲、学习、观赏的场所,山水骨架是园林规划的载体,植物是数量最多且面积最大的表达要素,合理而巧妙的植物配置可以提升校园景观丰富度,使校园富有生气。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除了注重植物的色彩、规格和组合搭配之外,更要彰显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赋予场地有意义的人文要素。

1园林植物的文化意蕴1.1人格化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植物拟人化的诗词常常出现,古人根据植物的自然属性赋予其人或事物的品性特征,从而抒情壮志。

常见如松柏,庄严古朴、不畏严寒,具有顽强、不朽的品格;竹子空心的特征象征谦卑,柔韧的品性;梅花傲雪绽放,象征坚韧、高洁的品质[1]。

而意境美是园林景观的又一崇高境界,意境美的营造虽无定法,但却有章可循。

有学者总结意境美的营造方式包括:一是托物言志,赋予植物以高尚的性情品质,将植物拟人化;二是借助人的五感系统,对植物的欣赏通感化,欣赏并理解景观饱含的深意;三是以植物为主题进行诗词书画、景点名称创作,该方法常与植物拟人化结合使用[2],可见植物的人格性与人文意蕴密不可分。

1.2文化性植物的文化性是指植物所具有的文化属性。

合理利用植物配置不同的园林景观,可以承载不同层次的文化内涵,传递历史文化的精神风采,引领师生的道德观、价值观。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

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

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

一.情感藏体。

在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中,花木是人们赋予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时常常使用到的媒介。

比如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

表示在风霜严寒中结成的忠贞友谊,亦用以表示经得起严酷环境的考验,具有坚贞节操的人格: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李白歌颂它:“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竹是“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韵。

“未曾出士先有节,纵凌云处也虚心”,因此竹被视作最有气节的君子。

难怪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

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

梅具有刚直、高洁、清逸,潇洒等品格。

陆游词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赞赏梅花不畏强暴的素质及虚心奉献的精神。

陆游词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卞,口有香如故”表示其自尊白爱,高洁清雅的情操。

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

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此外梅兰竹菊“四君子”。

兰被认为最雅。

“清香而色不艳”。

明一张羽诗中“能白更兼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清一郑臀诗曰“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稚。

菊花耐寒霜,晚秋独吐幽芳。

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

陶渊明诗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植被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对植物的选择和植物景观的布局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了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的审美追求和理解。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

中国古代园林中常见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花卉、树木、草坪等。

其中花卉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繁华富贵、生命的美好和节日喜悦。

如梅花、兰花、菊花等被广泛种植,象征着坚贞不屈、高雅脱俗的精神境界。

中国人还喜欢种植吉祥寓意的花卉,如牡丹、石榴花等,寓意着富贵吉庆、繁荣昌盛。

古代园林中树木的选择也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拜和智慧的追求。

古人尤其喜爱枝繁叶茂、形态独特的大树,如古柏、垂柳等。

这些高大的树木在园林中起到绿荫遮蔽、景观衬托的作用,同时也寓意着家族繁荣昌盛、根基深厚的象征。

在园林的布局中,树木常常被安排在园林的重要位置,如清雅的松柏常与别具一格的亭台楼阁相结合,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凤凰鸣跃、莺歌燕舞的景象的向往和追求。

草坪在古代园林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象征着自然的平衡和秩序。

中国古人认为草坪是自然中最和谐的一部分,代表着天人合一、自然界的和平与美好。

在园林中经常能看到整齐修剪的草坪,它们给人一种亲近自然、舒心放松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接纳人与自然、追求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还非常注重色彩和色彩的对比。

中国人追求色彩的和谐与互动,对植被色彩的选择格外讲究。

在园林的设计中常常会将红、黄、绿、白等色彩进行相互对比,以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和美感。

这种色彩的对比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也反映出中国人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传统文化中花草树木的内涵

传统文化中花草树木的内涵

由于历史的缘故,‎凡花木草木,都有‎着一定的美学意义‎和文化寓意,而且‎往往又是通过谐音‎、借喻、比拟、象‎征、用典等手法来‎表达的。

艺术家们‎往往将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植物运用‎于园林中,给园林‎艺术凭添了历史感‎和厚重感,并表达‎出某种愿望、追求‎、寄托、爱好、希‎望和向往。

葫芦‎:福禄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

葫‎芦的谐音“福禄”‎、“护禄”,其茎‎称为“蔓”,“蔓‎”与“万”谐音,‎“蔓带”与“万代‎”谐音。

“福禄”‎“万代”即是“福‎禄寿”,故它是吉‎祥的象征。

葫芦与‎它的茎叶一起被称‎为“子孙万代”表‎意家族人丁兴旺、‎世世荣昌。

葫芦寓‎意“创世”、“赐‎予”,是吉祥的象‎征,是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宝物,‎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一直存在着‎葫芦崇拜,有的认‎为葫芦是生殖的象‎征,有的认为“葫‎芦生人”,即人类‎起源于葫芦。

如彝‎、白、苗族等都有‎这样的神话流传,‎奉葫芦为民族的保‎护神。

有学者认为‎,盘古的盘字即葫‎芦,古义为开端。

‎所谓“盘古”意即‎从葫芦中开始人类‎的繁衍。

又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人类‎的始祖伏羲、女娲‎亦为葫芦。

因此,‎葫芦与人类孕育、‎生存息息相关。

‎“葫芦”作为‎园林建筑构件样式‎或图案,在园林的‎门洞、铺地、亭子‎及装饰图案上随处‎都可以看到。

葫芦‎的变体——“宝瓶‎”则更是司空见惯‎。

园林中门洞、花‎窗、铺地中的瓶状‎构图,或直接为葫‎芦形或由葫芦演化‎而来,亭顶也有不‎少为葫芦状,都有‎壶中仙境和上述多‎种吉祥涵义。

红‎叶:传情红‎叶是传情之物,据‎说在风雨飘摇的晚‎唐,某个深秋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

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

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他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自古以来,中国人便十分注重园林设计,将园林摆在与文化艺术同等的地位上。

园林不仅仅是一个看似美好、富有诗情画意的场所,更是融合了自然、人文、哲学、思想等多种元素的艺术品。

园林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非常广泛与深邃,让人无穷思索。

一、园林艺术的美学价值在园林艺术中,自然景观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园林设计师会通过搭配山水、木材、石头和植物等,给人一种和谐而宁静的氛围。

园林艺术旨在创造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体验,所有元素的组合应该让游客感受到舒适、和谐与美。

园林艺术更加注重的是自然之美。

在园林中,自然景观的组合整合的艺术特色,使得人们在繁华都市的生活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园林设计师不仅仅考虑植物和自然景观的特点,更会结合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对园林构造、整合方式等进行从细节处的考虑。

园林艺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还体现在视觉审美、空间审美和环境审美上。

从古到今,园林艺术一直是许多文人雅士们追求的理想场所。

长长的走廊、天然石桥、静谧的荷塘、仿古石亭以及四季花开的景观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同时,园林艺术也与空间审美紧密相连。

精心布局的水流、花草和建筑物,加上不同的构造,形成了精彩的空间。

二、园林艺术的文化内涵园林设计不仅仅代表着自然景观,也包含了人文、哲学、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园林内的各种雕塑、岩石、庭院、哪怕是其布局、设计、建筑风格等方面,都代表着每个时期史学、文学、哲学等方面的文化薪火。

园林艺术是一个时代的总汇和反映,它体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精髓。

园林设计的文化内涵还体现在对人文精神的体现上,典型的有苏州园林之类。

园林中的庭院、建筑、花草等多种元素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养生园林则是源于中医药理的理念,强调园林艺术中的花草、水流、石雕、建筑等,鼓励人们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自然,从中找到自我,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融合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反映着古代中国人对自然与美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中种植的各类植物,如松、竹、梅等,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体现着人们对品格高尚、坚贞不屈、清雅高洁的向往。

园林植物景观配置遵循着审美原则,追求自然、淡雅、寓意的美感。

在古典园林中,每一种植物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梅花的坚贞、竹的洒脱等,展现了植物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园林植物景观的精心布置也成为文人墨客表现情怀的重要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融入了创新的元素,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园林植物景观具有重要地位,将植物景观与文化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和精神价值。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种类、象征意义、审美原则、文化内涵、情怀表现、文化传承、创新、重要地位、统一性。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园林植物在古代中国园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是园林景观的主要元素,更是文化符号和情感寄托。

通过对园林植物的种类和特点的研究,可以窥探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取向;园林植物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人们对生活、道德和精神追求的理解;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审美原则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理解;古典园林中常见植物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人们对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向往;园林植物景观配置与文人墨客的情怀表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2. 正文2.1 古代中国园林植物的种类和特点古代中国园林植物的种类和特点非常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古代中国园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包括松、竹、梅、柳、桃、牡丹等常见植物。

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探究以拙政园为例

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探究以拙政园为例

2、象征意义
植物景观的象征意义是江南园林的又一重要特点。在拙政园中,各种植物的配 置均有所象征。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清廉;松树,不畏严寒,象 征坚韧不拔;竹子,高雅谦虚,象征文人雅士。这些植物的象征意义与园主人 的身份、地位和思想相呼应,传达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3、意境深远
江南园林的植物景观不仅注重形态美,更注重意境美。在拙政园中,每个景点 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如“听雨轩”景区,以荷花池为中心,雨天时雨打荷叶的 声音别有一番韵味,寓意“听取蛙声一片”。这种以声音为媒介的景观设计, 使游客在听觉上也能感受到景色的魅力,深化了园林的文化内涵。
四、结论
通过对江南园林植物景观文化意蕴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其深远的历史文化内 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些特点不仅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 经验和启示,也为现代园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以拙政园为例,我 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江南园林的精髓和魅力,更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精深和源远流长。
参考内容
江南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苏州拙政园为代表的园 林建筑,集江南园林建筑之大成,以其独特的美学意蕴和艺术魅力,吸引了无 数游客的。本次演示将以拙政园为例,对江南园林建筑的美学意蕴进行深入探 讨。
拙政园位于苏州市中心,占地面积约4.1公顷,是一座集山水、建筑、花木于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作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典雅、幽静、自然的 美学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文化内涵方面,拙政园充满了诗词、书画、音乐等文化的气息。园中的许多 景点都由文人雅士题名或题词,如“荷风四面亭”、“留听阁”等。这些诗词 和书画作品不仅美化了园中的环境,也反映了江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 园中还有古琴、茶道等传统艺术的表演活动,使游客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 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班级:1118552学生学号:111855218课程结课论文课程名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题目:浅析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姓名:谢雄专业名称:城市规划指导教师:吴银玲2013年12月31日浅析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摘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园林植物不仅是爱园人士观赏的对象,还成为人们表达感情、寄予情操的载体。

人们喜欢在某种植物身上赋予一定的寓意,其间有好恶,也有追求和梦想等。

本文将以园林植物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线,浅析人们的情怀与园林植物的关系并探讨植物内涵与寓意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状况。

关键词:园林植物情感文化内涵表达寄托应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1 引言利用植物进行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设计者利用植物本身的自然美(姿、色、味等)通过艺术的构思队园林植物的形象的表达,体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人们在这种有“情”的环境中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深度联想,在与景的情感交流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造景思想2、1 儒家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关心社会及个人的道德修养,维系中国传统社会等级秩序。

儒家思想主要表现为:君臣民的礼制观与皇家园林中心和轴线思想一致,以及私家园林中诗情画意的表达。

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仁爱”等观念,使人们对自认情有独钟,即有“园,所以种树也”之说。

2、2 道教的思想道教主张无为,应顺从自然,追求万物的和谐,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

有“袖里乾坤,壶中日月。

凿池堆山,艺花植草均因地制宜,得景随行”之法。

2、3 佛教的思想佛教崇尚“善行”。

禅宗以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对一些花木,又处于宗教意义的偏爱,如菩提树、莲花等。

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修持方法上重视人的“悟性”。

2、4 民间风水说的思想风水说源于易学的阴阳学说,核心是强调整体环境模式。

对庭院园林等的周边环境重于建筑本身。

认为建筑的外部环境是一种封闭(四周为山),有开放(树木疏密有致)的园林化空间,而山林寺庙更是如此。

风水学说反对伐木,认为不吉利。

这是先人对生物链中环环相扣的感性认识。

其总则是为了舒适,借以保证建筑环境的清洁和宁静。

还有许多规定,如大门钱不种植大树(阻挡阳光、出入不便、找雷击)。

“东种桃柳、西种栀榆,南中梅枣,北种李杏”等,看似无稽之谈,实则多为植物生长的特性总结。

3 园林植物的传统文化内涵3、1 比拟联想,植物人格化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与松、柏精神近似的有水中荷花。

宋代周敦颐《爱莲说》更把荷花“比德”于君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认为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正是君子洁身自好的品格的写照,是人们品格磨练的极好榜样。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在“以儒化民”的文化氛围中,文人们会根据各自的素养、水平,对植物做不同的欣赏,你可以欣赏它们的刚直美、高洁美,也可以领略它们的雅逸美、潇洒美,但总的都是在寻找植物的某些内在特性,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赏景、赏花与文化相关联的特有传统的审美方式。

3、2 情感寄托,闲情逸致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的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

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也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

宋代范成大说它:“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它:“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

正由于梅花具有雅逸美的精神属性,因此最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林逋的七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则可谓“梅以韵胜”的千古名句。

最为突出的是宋代张磁,他提了六条荣宠之道:“为烟尘不染;为铃索护持;为除地径净落瓣不溜;为王公旦夕留盼;为诗人阁笔评量;为妙妓淡妆雅歌。

”按此标准,赏梅就格外超尘了。

荷花,“可以嗅清香而折酲,可以玩芳华而自逸”,是颇具雅逸精神美的花木。

宋代于石《西湖荷花》一诗中,收月夜赏荷的意境美,写得如画如歌:“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水天倒浸碧琉璃,净质芳姿澹相顾;亭亭翠盖拥群仙,轻风微颤凌波步;酒晕潮红浅渥唇,肤如凝脂腰束素;一捻香骨薄裁冰,半破芳心娇泣露;湖光花气满衣襟,月落波寒浸香雾;恍然人在蕊珠宫,便欲移家临水住!”竹子,又是一种具有雅逸精神美的植物,素为中国古代文人看重。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对竹子的雅逸美说到了极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将有竹与无竹提高到雅与俗之分,可以说是苏轼对竹子雅逸精神的最大挖掘,并为以后所有文人所公认。

3、3 古诗意境,和谐成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杨万里)表现的是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苏轼《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这是梅花的俯态美;“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杨基)这是展示桂花的香味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必欣然为乐”,南朝齐梁陶弘景特爱听松,这是松的音响美;“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是植物的光影美。

古代人赏花追求自然天趣,更推崇物我两忘的赏花境界,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

二十里中香不断,青阳宫到浣花溪”(陆游《梅花》);“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

3、4 比兴内涵“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3、5 切合百姓,田园之美“寓善于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招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趣,其乐也融融。

《上林赋》中就提到了39种植物,诸如卢桔、黄甘、橙、枇杷、留落(石榴)、离支(荔枝)、蒲桃(葡萄)、隐夫(山樱桃)、杆(银杏)、胥邪(椰子)、燃(酸枣)、亭奈(棠梨)、枣、杨梅、樱桃等果树,这说明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

拙政园中的嘉实亭是取梅实为主景的;而枇杷园更是选择具田园野趣的枇杷并筑富田园风光的梯田状树坛来表达田园生活的。

4 现代园林的文化特征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不应像古典园林拘泥于少数具有诗情画意、能够以景喻情的植物,而应更加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和乡土性的原则,以人为本,并结合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等多学科设计的理论进行现代化景观设计。

4、1 形象模仿现代社会人们热爱自然,渴望自然,需要柔美的景观换届忙碌、紧张的生活工作压力,因此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常利用植物造景来模仿自然。

或通过植物色彩配置渲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或通过花镜形势模仿自然风景中的林缘野生花卉自然散布的省长规律,创造“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植物景观;或利用五色草等植物通过立体花坛形式模仿动物、人物、城墙等图案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主题。

如用金叶女贞、红花檵木、小叶黄杨、矮生紫薇、海桐等构成吉祥如意、同心同结的图案,以体现“幸福快乐”、“一生平安”的主题。

4、2 隐喻思想(公园主题、市花、市树)在设计中根据立地环境通过植物配置表达思想感情。

在纪念性园林中,为表达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配置方式一般采用对称等规则式,如用苍劲古雅,遇霜雪而不凋,历千年而不损,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的松柏在轴线两侧大量种植来营造陵园的庄严宏伟性;常绿的白兰寓意为万古长青,香味清郁的白兰花朵寓意丰功伟绩等。

有的则通过种植市花、市树展现当地的精神面貌,如武汉的市树是水杉,寓意建议刚强、吃苦耐劳。

市花是梅花,寓意为艰苦励志,最求卓越;孝感的市树是槐荫树,展现了董永“卖身葬父”的传情故事和孝感的孝文化理念;上海市的市花是白玉兰,象征开路先锋,奋发向上;香港的区花是紫荆花,其旗帜也是紫荆旗。

5 结语随着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提高,节约型园林的提出,植物的造景更加重要。

植物配置除了尊重植物自然生长规律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外,还应加强植物造景意境的创造。

本文通过对传统观赏植物文化内涵的分析及其景观表现手法的探索,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传统文化与古典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内在联系,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园林艺术的审美观。

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中得到些启示:就是在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整个园林的立意、构思、布局还是局部景观的表达,我们都应该结合当今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科学发展动态、民族习俗以及欣赏者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兼具品味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1]徐德嘉.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6)[2]丛慧颖.园林植物景观意境创造研究(J).黑龙江:中国园艺文摘2010年第二期:84-85[3]金煜.园林植物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重印)[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5]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6]吴隽宇等.2001.从中国传统文化观中国园林(J).中国园林(3):84-86[7]陈秀中.1992.试析楹联匾额在风景园林中的审美价值(J).中国园林(1):39-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