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的马克思主义1

合集下载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

人本主义的马克思摘要:埃里希.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着名人学家。

《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系弗洛姆早期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着作,也是20 世纪将马克思哲学重新人本主义化的重要文献。

此书中,弗洛姆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为人本主义的观点,讨论了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这里,他反对将历史唯物主义诠释为经济决定论 ,而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特征。

关键词:弗洛姆;人的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经济主义和享乐主义式的唯物主义弗洛姆认为,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事情莫过于人们对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横加指责。

这也是最近几十年马克思哲学在西方社会中遭遇的境况。

他说“在有名望的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所写的书籍和文章中,经常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可是,除了极少数人之外 ,似乎政治家们和新闻记者从来没有浏览一下马克思的着作,某些社会科学家也满足于对马克思的一知半解。

”弗洛姆的这个批评是很到位的,在20世纪中叶,相当一批西方学者在攻击马克思主义时,并不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更不要说通过认真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着作,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科学理论,“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骂得最凶的人,绝大多数从未读过马克思的东西”。

对于马克思的哲学“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思考、谈论和描述它们,而不必对它们有所认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资格谈论马克思,而不需要阅读马克思的着作,至少不需要阅读足够多的着作 ,以便对马克思的非常错综复杂而又精细微妙的思想体系有所了解”。

这种情形大约也发生在一些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们身上。

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哲学的真相被严重地曲解了。

在马克思去世之后,所有那些马克思的经典诠释者,不管是考茨基、列宁一类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像伯恩斯坦那样的修正主义者,无一例外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解成经济决定论式的唯物主义。

弗洛姆认为,他们所理解的这种哲学实际上“更接近于马克思所反对的19 世纪资产阶级的机械论的唯物主义,而不接近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他们都没有“把马克思解释为是以他的人本主义的存在论(existentialism)为中心的”哲学。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试图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补充。

但是由于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以精神、心理分析为出发点,脱离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只是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结合,因而其合理性与科学性仍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

标签: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FreudMaxism)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该流派声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说“综合”起来,而实际是用精神分析学“改铸”马克思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该流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威廉·赖希(1897—1957)、美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美国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1900—1980)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本文将从三位代表人物的视角,对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分析。

一、赖希与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Reich)以“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生命论”的发现者、“性革命”理论的奠基人知名于世。

他192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投入精神分析运动,成为弗洛伊德的忘年交。

赖希是最早提出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综合”起来的人。

他的“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著作是《辩证唯物主义和精神分析》(1929)、《性成熟、节欲、婚姻道德》(1930)、《青年人的性斗争》(1932)、《法西斯主义的大众心理学》(1933)、《性格分析》(1933)、《性革命》(1936),等等。

在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加以“综合”的过程中,赖希就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思想体系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把他自己称为“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认为,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共同点”和它们各自的缺陷决定了他把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

弗洛姆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摘要:弗洛姆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他以此为理论基础,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扩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同时也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异化;弗洛姆;马克思;弗洛伊德弗洛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他接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作为描述和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中心范畴。

他说,“我选择了异化的概念作为中心点,从这一点出发阐述我的关于当代社会性格的分析”[1]。

但他并未照搬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是对它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具体表现为:①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②以此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对异化理论进行全面的扩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异化理论,从而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一、弗洛姆对弗洛伊德学说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1932年马克思《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得到发现和出版。

在《手稿》中,马克思接过黑格尔异化概念,对之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造,把费尔巴哈的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发展为对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的批判,使得异化成为《手稿》的中心论题。

随着《手稿》的广泛传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时期内,它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他们来说,马克思关于异化的论述是所有对资本主义持批判态度、同时又对苏联和东欧所形成的共产主义大失所望的人们得心应手的工具。

于是,异化的概念就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弗洛姆也把异化当作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心概念,但是他不满足于把异化当作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范畴来使用,而是把它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认为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

他说,“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

或者说,个人在这种体验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弗洛姆

弗洛姆

弗洛姆(1900—1980)是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他同马尔库塞一样,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结合起来,对这两种理论的内在一致性做了更多的探讨,贯穿其哲学思想的主线是着眼于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主义。

他的哲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人的本性特征做了与其不同的探讨,弗洛姆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人为了维护和肯定自己的生存的“自我保存”,而超越以上需求的其它需求才是人的本质特征,其中主要是人逃避孤独,寻求与他人建立联系的需求。

二是借鉴马克思的异化思想对社会现状,尤其是对社会病态做了批判剖析,阐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非创发性性格结构和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三是为拯救人类、医治社会病态而提出的“处方”,即通过拯救与治疗原理和培育创发性的爱这两条途径来培育健全的人、建立健全的社会。

其中治疗与拯救原理结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培育健全的人与健全的社会则寄托了弗洛姆对健全人格和健全社会的向往,带有一定的空想社会主义情怀和乌托邦精神。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弗洛姆

弗洛姆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弗洛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经济发展由传统的奴隶社会经过封建社会最后过渡到经济日益发达的工业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文明也在日益跟进。

在这个过程中,早期西方社会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出各种各样的学派代表,其中法兰克福学派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并在西方社会科学界中有着“新马克思主义”的称号。

法兰克福学派创建于1923年并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

它的雏形是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因其成员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人思想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如今我们所知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理论就是“批判的社会”,法兰克福学派旨在进行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他们认为,批判理论超越一切哲学之上,并与每一种哲学相对立。

在30年代,西方工人运动遭受巨大挫折,法西斯主义逐渐崛起,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看来,无产阶级并不具有革命的强大意志,反而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阶级社会日益分化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工人们逐渐认同并强化他们的阶级意识,他们不再为自己的独立自由而斗争,而是任由资本家奴役并驱使自己。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就堕落为奴役与被奴役的社会。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涉及到历史哲学、社会理论和社会认识方面,被看做是批判的社会学。

作为一种社会理论观点的批判形式,本身就是“工业社会”理论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包含着一个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以及如何行动的具体纲领。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般批判,批判理论涉及意识形态的起源、形成和社会功能等诸多知识社会学问题,它本身又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社会学体系。

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

他企图调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他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第四讲_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 现在他们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意识 形态和社会制度。他们把强调个人无条件地服从 整体法西斯主义制度作为自己的避难所,企图在 这里安身立命。 • 从心理学的观点研究,两者有一共同的来源,即 不能忍受自己的孤独与懦弱。他把这种现象叫做 “共生体”,“共生体”本为—种心理学上的解 释,指的是两者必须共存,因此务必丧失其个别 独立的完整性,而造成互相依赖的现象。
. 2、关于“性格盔甲”的形成
• 赖希认为,“性格盔甲”作为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 起源于童年期的社会化过程,是儿童的自然冲动与社会所 强加于这些冲动的挫折相互冲突的产物。 • 家庭是制造顺从动物的工厂。家庭教育、扶养儿童的实质 是:家庭代表整个社会,根据一定的经济发展过程的要求, 强使儿童形成与这一经济发展过程相一致的性格结构。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形式
• 一、极权主义:受虐狂和虐待狂的共生
• 弗罗姆指出,法西斯主义的狂热分子主要有两部分人构成: 一是被虐待狂,二是虐待狂,前者心甘情愿地服从他人, 后者则千方百计力图支配他人。这两部分人具有共同的心 理动力,这就是“逃避自由”这种心理机制。 • 只要能深入地探察一下这些人的无意识状况,就会万无一 失地发现在这些人的内心深处存在着一种“逃避自由”的 心理机制。他们对自己的孤独无法忍受,因而也就毫无忌 惮地想除掉自由这种精神负担而期获得安全,他们不断地 寻求,期望能找到一种文化形态、社会制度足以庇荫于其 下。
二、攻击性和破环性
• 为了消除自己的孤独和不安,它所采取的 方式是摧毁一切威胁到自身存在的外力, 由此来缓解内在的孤独和无力。 • 各种破坏和攻击性行为与这种心理机制密 切相关,人们常常用爱、责任、良知、爱 国主义等字眼来掩饰自己的破坏行为,用 各种方式使这些破坏活动合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所以产生上述弊端,弗洛姆认为除了马克思对人的感情低估之外,另一个就是他对政治、经济安排作了过高的估价。

他没有看到,无论企业是人民国家政府官僚机构所有,还是股东雇用的私人官僚机构所有,对工人的人格之所以产生上述弊端,弗洛姆认为除了马克思对人的感情低估之外,另一个就是他对政治、经济安排作了过高的估价。

他没有看到,“无论企业是‘人民’——国家——政府官僚机构所有,还是股东雇用的私人官僚机构所有,对工人的人格来说,都没有什么关系。

”他没有注意到,“对工人来说,惟一重要的东西是工作的实际和现实条件,工人同工作、同他人以及同管理企业的人的关系。

”(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再一个原因就是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与弗洛伊德一样,也受时代的局限。

他得出的一些结论是在资本主义鼎盛时期得出的,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还没有显露出来,同时因资本主义思想精神盛行,必然对产生于此时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再者,他得出的一些结论过于简单、乐观,也与当时的时代有关,他受18世纪的那种天真幼稚的乐观主义如百科全书派的影响至深。

(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另外,人们总是指控马克思鼓吹暴力和革命,而弗洛姆认为,这种指控歪曲了事实的真相。

从弗洛姆对马克思的贡献和局限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把人道主义的思想列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而将其他社会主义者所坚持的观点,如社会主义很快就会来临等等,都归为马克思理论的失误,而马克思所倡导的革命,也被认为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前人的观点,是时代的局限所致,并不是马克思思想真正的精华。

通过这样的论证,弗洛姆试图向我们表明,人道主义才是马克思思想的精华,而不是革命和阶级斗争。

呼唤世界和平,人与人的和睦,恢复人的本性是马克思的目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我们最应该继承的部分。

3.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危机弗洛姆批评了那些谈“马”和谈“社”色变的人。

他说:“那些一听到‘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这些词语就歇斯底里大发作的人,大多数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一无所知,这实在令人震惊。

”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而其他的人也只是极其肤浅的了解。

(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即使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感兴趣的人,自称继承了马克思的衣钵,但弗洛姆认为他们也根本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有一个总的弊端:“满足于物质贪婪的资本主义精神正在征服用计划经济来控制人的欲望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这是一个历史的讽刺。

”弗洛姆认为这一发展并不令人奇怪,因为资本主义的成就超出了早期社会主义者的想像,“技术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工人们的不断贫困化,反而使工人们得益于这些进步。

”这既是工人组织和社会主义政党争取权利的结果,也有可能是以剥削殖民地的人民为代价换来的。

总之,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工人和他们的领导人被资本主义的精神所俘虏”。

他们与资本主义的原则并没有什么不同,即都是:“最大的经济效益,规模巨大的官僚工业机构以及在这个既官僚又具有经济收效大的体系中个人的绝对服从。

”(注: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第4、7页,第47、48、50页,第68—73页,第31页,第149—150页,第150—151页,第152页,第131页。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者都对社会主义作了资本主义的解释,其带来的结果是对马克思和社会主义的歪曲。

其一,西方的社会主义者。

西方的社会主义者放弃了马克思所倡导的和平与国际主义的思想,开始与资产阶级政府合作,支持自己的政府参与战争,与本国的将军们组成秘密同盟,允许国防建设,允许建立各种秘密的、半秘密的、半军事化的组织,这些组织成了纳粹权力的基础。

即使在二战后,一些社会主义政党走上执政舞台后,它们的一些政策仍是资本主义式的。

弗洛姆在此举了英国工党的例子。

他说:“虽然工党采用了一种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掺和一些社会主义成分的经济方针,其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思想仍然是将生产资料社会化。

”但他们的社会主义实验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

一方面,“英国工党创造出了集中管理及官僚化的制度,但这种制度并没有使任何关心提高人类自由及独立性的的人产生好感。

”另一方面,“工党也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任何基本期望。

”尽管工党将某些生产资料公有化,但是生产资料归国家或私人所有并没有本质区别,就工人来说,“他的工资、权力,尤其是他的工作条件、他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仍然同先前基本一样”。

当然,英国工党实施的工业国有化政策,对经济可能有帮助,另外,他们所实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也是利民的大事,但“我们从人的而不是从纯经济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工党的措施无助于实现社会主义。

”(注: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第4、7页,第47、48、50页,第68—73页,第31页,第149—150页,第150—151页,第152页,第131页。

) 其二,苏联的社会主义。

弗洛姆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给予了肯定,认为“俄国已经在经济领域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者所认为必须做的事。

俄国的制度表明,实行社会化的经济是可行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给予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绝不是创造一个自由、友爱和非异化的社会的充分条件”。

这里他批评的主要是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制度也主要是指斯大林政府制定的制度。

他说:“列宁和托洛斯基仍旧希望革命最终达到如马克思所设想的个人自主,斯大林却背叛了他们所留下的任何希望,通过对仍旧怀有希望的人肉体消灭的方式隐瞒了这种背叛。

”苏联实行的制度并不意味着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理解的社会主义,马克思的一些社会主义要求在苏联没有完全实现。

首先,马克思没有主张收入完全平等,但认为应当大量清除在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那种收入不平等的现象。

“事实是收入不平等的情况在俄国非常严重。

”其次,马克思主张社会主义将导致国家的消亡,社会阶级逐渐消失。

“事实却是,在俄国国家的权力以及社会阶级差别至今仍然很大。

”他们建立了一个官僚统治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阶级差别,“无论就经济意义,还是就其命令他人而言,都比今天的任何资本主义社会更深刻、更严格”。

最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念的中心有这样一种思想:“人,包括他的感情和智力的力量,是文化的目的和目标,而物(资本)应当为生命(劳动)服务,生命不应当从属于任何死的无生命的东西。

”就这点而论,“俄国无视个人及个人的品质的程度也很严重”。

这主要在于苏联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解存在问题,他们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

他们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国家资本主义,这种资本主义被证明是经济意义上的成功,人性意义的毁损”。

苏联的体制彻底否定了社会主义的特征——肯定个体性和人的全面发展。

(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 为了赢得群众的支持,这些群众为资本的飞快积累必须做出令人难以忍受的牺牲,为了让他们与政府合作,斯大林的政府采取了恐吓和独裁。

一方面,斯大林运用的另一种手段与资本主义国家内所运用的手段相仿:按工作的质为了赢得群众的支持,这些群众为资本的飞快积累必须做出令人难以忍受的牺牲,为了让他们与政府合作,斯大林的政府采取了恐吓和独裁。

一方面,“斯大林运用的另一种手段与资本主义国家内所运用的手段相仿:按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有刺激地不断增加收入。

这种刺激乃是用来提高工人、管理人员和农民们工作效力的最重要的手段。

”另一方面则向群众灌输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

(注: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第4、7页,第47、48、50页,第68—73页,第31页,第149—150页,第150—151页,第152页,第131页。

)这些意识形态包括: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代表了人民的意志。

我们的领导人是英明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我们社会中的利益兴趣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我们所重视的财产是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财产,等等。

所有这些意识形态“通过父母、学校、教会、电影、报纸从人的童年时就强加给人们,它们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似乎这是人们自己思考或观察的结果。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压抑了对事实的认知,通过接受幻想得到了心理的满足。

(注: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11页,第4、7页,第47、48、50页,第68—73页,第31页,第149—150页,第150—151页,第152页,第131页。

)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向人们灌输意识形态,都隐瞒了某些事实。

但自由企业体制的国家用的手段是暗示和劝告,而苏联用的手段是恐吓与独裁。

从这方面来说,“自由企业体制是远远优越于共产主义体制的,因为它一直保留了现代人类的最伟大的成就——政治自由——对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尊重,这把我们与人道主义的基本精神传统联结起来。

”(注:弗洛姆《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97页。

)弗洛姆认为,“正如希特勒盗用‘社会主义’这个词来增加他指出的种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吸引力一样,斯大林盗用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业已达到他的宣传目的。

”斯大林主义的制度尽管是“生产手段国有化的形式,却与资本主义早期的纯剥削形式更为接近,而不是类似任何可以设想的社会主义”(注:弗洛姆《健全的社会》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2—213页,第213—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页,第214—215页,第215页,第144—145页,第201页,第224页,第202页。

)。

弗洛姆还对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实行的政策进行了批评。

他认为赫鲁晓夫主义与斯大林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它也是以最大限度的消费和最大限度地使用机器为目的的纯粹的经济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