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外历史纲要

中国古代史部分

1.1.早期中华文明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两个学习要点:

1)中华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问题

2)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2. 春秋战国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和经济发展,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两个学习要点:

1)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

1.3.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一个学习要点:

认识三国至隋唐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制度创新及中外交流的历史意义,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新成就。

1.5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两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6. 明清时期中国版图的奠定与社会变动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

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两个学习要点:

1)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

2)认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包括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和面临的危机。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本部分总计8个专题(专题1.7-专题1.14),其中晚清民国4个专题;国史4个专题;

?以鸦片战争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新中国成立为国史开端,突出这两个事件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

?内容侧重近现代史的政治方面,适当兼顾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

1.7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要点:

(1)认识鸦片战争、边疆危机与甲午战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等列强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通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以及社会各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8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要点:

(1)认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意义及局限性;

(3)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

(4)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1.9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要点:

(1)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3)国共合作和北伐;

(4)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5)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红军长征。

1.10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要点:

(1)了解日本侵华罪行;

(2)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3)理解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4)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1.11 人民解放战争

要点:

(1)知道全面内战的爆发和解放战争的进程;

(2)认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及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要点:

(1)新中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2)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3)通过一化三改、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及《五四宪法》所确定的根本政治制度等,认识新中国在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1.13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要点: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文化大革命”;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4)通过具体史实,使学生充分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要点:

(1)了解党的基本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2)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3)按照19大新党章有关改革开放40年来各历史发展节点的划分及特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外历史纲要·世界史部分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对世界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叙述,展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

?围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选取10个专题(专题1.15-专题1.24)。在时段分布上,古代1个专题,中世纪1个专题,近代5个专题,现当代3个专题。在内容分布上,涉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侧面。

1.15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要点、难点:

(1)了解人类文明在古代世界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情况和不同特点;

(2)认识古代文明发展的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条件;(难点)

(3)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难点)

1.16 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

要点、难点:

(1)了解中古时期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2)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难点)

1.17 全球联系的建立

要点、难点: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一填空题 1. 古罗马帝国的手抄新闻是公元前59年由恺撒创办的《每日纪闻》。 2. 1650年由里兹在莱比锡创办了《新到新闻》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3. 英国第一张日报是《每日新闻》,由爱德华〃马莱特创办于1702年3月11日 4. 1777年元旦,《巴黎日报》创刊于巴黎,这是法国的第一家日报,创办者是科朗塞和卡〃德沃。 5. 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著名诗人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论出版自由》,强调人民的出版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6. 美国新闻史上第一份有期号的定期刊物是1690年9月25日由本杰明〃哈里斯在波斯顿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月刊。 7.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人权宣言》,其中第十一条提出新闻出版自由原则 8. 世界出名的高级报纸之一的《泰晤士报》于1785年创办于伦敦,创办人是约翰〃沃尔特。 9. 1783年5月30日,费城创刊于1775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由周三刊率先改为美国第一家日报,创办人是本〃汤。 10. 1833年9月3日,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了《太阳报》,是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便士报。 11.詹姆斯〃贝内特于1835年创办纽约《先驱报》,被称为第一张现代报纸。 12. 英国第一家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55年6月29日创办的《每日电讯邮报》,由斯雷创办。 13. 日本第一家日文出版的日报是1862年创办的《官版巴达维雅新闻》。 14. 世界上第一家马克思主义的报纸是1848年6月由马克思亲自创办的《新莱恩报》。 15. 1803年3月5日,澳大利亚史上第一家报纸《悉尼公报和南威尔士广告人报》正式发行,由乔治〃豪编辑出版。 16. 世界上最早的通讯社是1835年由法国人哈瓦斯创办的哈瓦斯通讯社 17. 1900年12月,列宁、普列汉诺夫等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火星报》 18. 115世纪中叶,约公元1450年前后,德国人古登堡重新发明出金属活字印刷术。 19. 1631年11月,在巴黎出版的《普通新闻》,是法国第一份周报,出版人是让〃马丁和路易〃旺多姆。 20. 1615年由艾莫尔创办的《法兰克福报》是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报纸。 二,名词解释 1.英国《泰晤士报》: 1785年1月1日由约翰〃沃尔特创办。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 1788年改名为《泰晤士报》。 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大量记者前往法国发回许多精彩报道,使其成为一流报纸。1803年,沃尔特次子小沃尔特接管,他取消政府津贴,实现独立经营。1808年试行总编制,1817年正式实行。先后聘请托马斯〃巴恩斯、约翰〃德莱恩为主编。该报1785年至1908年由沃尔特家族主持,1908年至1922年由北岩集团掌握,1922年至1966年由阿斯特家族接管,1966年至1981年属于汤姆森家族,1981年至今,属于默多克集团。 2.英国《每日电讯报》: 由斯雷创办于1855年6月29日的《每日电讯邮报》,后由利维主持,改名为《每日电讯报》。初期并无特色,在利维三子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他向美国报纸学习进行了革新:首先,扩大新闻报道面,重视报纸的趣味性,注意社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19课辛亥革命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收效甚微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 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 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组织“皇族内阁”。 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背景:四川保路运动 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的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 任临时大总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 (1)南北议和 (2)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清王朝统治结束。

An Outline of American History美国历史纲要

An Outline of American History Chaper 1Early America ?The First Americans ?Beringia ?The First Europeans: ?The first Europeans to arrive in North America -- at least the first for whom there is solid evidence -- were Norse, traveling west from Greenland . ?In 1497, just five years after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ded in the Caribbean looking for a western route to Asia, a Venetian sailor named John Cabot arrived in Newfoundland on a mission for the British king. Although fairly quickly forgotten, Cabot's journey was l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British claims to North America. I t also opened the way to the rich fishing grounds off George's Banks, to which European fishermen, particularly the Portuguese, were soon making regular visits. ?Among the most significant early Spanish explorations was that of Hernando De Soto, a veteran conquistador who had accompanied Francisco Pizzaro during the conquest of Peru. ?While the Spanish were pushing up from the south,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present-day United States was slowly being revealed through the journeys of men such as Giovanni da V errazano. A Florentine who sailed for the French, V errazano made landfall in North Carolina in 1524, then sailed north along the Atlantic coast past what is now New Y ork harbor. ? A decade later, the Frenchman Jacques Cartier set sail with the hope -- like the other Europeans before him -- of finding a sea passage to Asia. Cartier's expeditions along the St. Lawrence River laid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French claims to North America, which were to last until 1763.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ir first Quebec colony in the 1540s, French Huguenots attempted to settle the northern coast of Florida two decades later. The Spanish, viewing the French as a threat to their trade route along the Gulf Stream, destroyed the colony in 1565. Ironically, the leader of the Spanish forces, Pedro Menendez, would soon establish a town not far away -- St. Augustine. It was the first permanent European settlement in what would become the United States. ?In 1578 Humphrey Gilbert, the author of a treatise on the search for the Northwest Passage, received a patent from Queen Elizabeth to colonize the "heathen and barbarous landes" in the New World which other European nations had not yet claimed. It would be five years before his efforts could begin. When he was lost at sea, his half-brother, Walter Raleigh, took up the mission. ?I n 1585 Raleigh established the first British colony in North Amer ica, on Roanoke Island off the coast of North Carolina. It was later abandoned, and a second effort two years later also proved a failure. It would be 20 years before the British would try again. This time -- at Jamestown in 1607 -- the colony would succeed, and North America would enter a new era. ?Most European emigrants left their homelands to escape political oppression, to seek the freedom to practice their religion, or for adventure and opportunities denied them at home. Between 1620 and 1635, economic difficulties swept England. Many people could not find work. Even skilled artisans could earn little more than a bare living. Poor crop yields added to the distress. In additio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d created a burgeoning textile industry, which demanded an ever-increasing supply of wool to keep the looms running. ?Landlords enclosed farmlands and evicted the peasants in favor of sheep cultivation. Colonial expansion became an outlet for this displaced peasant population. ?Majestic rivers -- the Kennebec, Hudson, Delaware, Susquehanna, Potomac and numerous others -- linked lands between the coast and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with the sea. ?Only one river, however, the St. Lawrence -- dominated by the French in Canada -- offered a water passage to the Great Lakes and into the heart of the continent. Dense forests, the resistance of some Indian tribes and the formidable barrier of the Appalachian Mountains discouraged settlement beyond the coastal plain. Only trappers and traders ventured into the wilderness. For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the colonists built their settlements

(完整word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九单元知识点.docx

第 26 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渡的含义:①所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向单一公有制过 渡②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召开: 1949 年 9 月 21 日,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 高岗为副主席。 ③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代国歌等。 2、开国大典: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 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②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4、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 土地改革、“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抗美援朝 5、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①与苏联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1954 年 4 月参加日内日瓦会议 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 1955 年 4 月参加万隆会议 7、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8、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9、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①概况: 1956 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19高考历史复习:中外历史事件对照大事年表

China 时间 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 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 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 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前 202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中外历史基础知识

1.黄河流域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 2长江流域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 3.三皇五帝: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zhuan xu)、帝喾(ku)、尧、舜 4.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5.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击败前秦苻坚的重大战役。 6元朝四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韩国、伊利汗国 7.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 8.厂卫:明朝内廷的侦查机构;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 9.阉党:明代由依附于宦官权势的官僚所结成的政治派别。 10.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以东林书院为中心。 11.清文字狱:因文字犯禁获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12.三藩及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 13平定准噶尔:康熙、雍正、乾隆为统一西北与准噶尔贵族进行的多次战争。 14.改土归流:清朝雍正年间扎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 15.萧何与曹参:西汉初年的两位丞相;赵充国:西汉名将;姚崇与宋璟:唐代名相 16均田制:北魏中期推行的封建土地制度,唐中期废止。 17.常平仓:古代政府借以调节粮价、储备粮食的一种制度和措施。 18盐法、茶法:古代国家对食盐、茶叶征税和专卖榷禁的各种制度。 19漕运:古代政府为保障京师、边防、战争等的粮食运输和其他物资供给而建立的以水运为主的运输体系。 20驿站: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为过往官员提供交通、食宿服务和传递诏令、文书等的设施。 21户籍: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等级制度。 22.耦耕:战国之前普遍实行的以两人协作为特征的耕作方法。 23.市和市籍:古代分别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以及允许在固定场所交易的商人户籍。 24.占田课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课田,一是课税,二是课耕。 25.户调:魏晋时期按户征收棉帛的赋税项目。 26.租庸调:始于北魏、经历隋、唐前期的一种赋税制度。租指田租,庸指服劳役,调指征 收布帛和丝麻。 27.两税法:唐代后期代替租庸调的赋税制度。 28.榷场:宋与辽、西夏、金在边界设置的交易市场。

世界历史复习纲要

九年级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 第11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是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 2、革命爆发的原因:①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日益壮大。②英国国王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利受到侵害。 3、过程:(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2)、1640年国王召集议会开会,议会要求限制王权,革命爆发;(3)、查理一世挑起内战;(4)、1649年处死国王,英国宣布为共和国;★(5)、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6)、1660年封建王朝复辟;(7)、1688年宫廷政变,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确立。 ★4、结果: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制定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了。 5、影响:(1)、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2)、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3)、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第12课美国独立战争 1、时间:1775 年——1783年 2、原因:①英属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②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 3、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阶级(代表人物是华盛顿) ★4、经过: ①、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②、革命开始:1775年4月,来克星顿枪声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开始;第二届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宣言同时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也正式宣告美利坚合众国成立。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1781年美法联军在约克镇迫使英军投降。⑤、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⑥1787年,制定宪法,史称1787年宪法。宪法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是国家元首,享有行政权;国会掌握国家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国家的司法权。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5、意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历史知识竞赛(中外历史)

华中农业大学第一届“汗青杯”历史知识竞赛 初赛试题 1、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炎帝欲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三战炎帝 而得其志”,史称这场战役为() 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古田之战 D、牧野之战 2、史载“商帝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尊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 宫。”题中的商帝是() A、太丁 B、外丙 C、太甲 D、沃丁 3、最先提出举兵巴蜀,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是() A、司马错 B、白起 C、张仪 D、甘茂 4、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谁的注意? A、萧何 B、张良 C、曹参 D、韩信 5、东汉将亡之际,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此后各种大小战争不断,著名 的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有夷陵之战。最终的结果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问:三国持续了多少年? A、60年 B、61年 C、62年 D、69年 6、“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说的是薛仁贵在这场战争中三箭射死 对方三个挑战将领,对方威服,十三万人投降后被杀,此次战争的对手是哪个民族? A、回纥 B、突厥 C、吐蕃 D、契丹 7、五代末期最早提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先打南唐,平定南方后进攻北方收 复燕云之地的是谁? A、王仆 B、潘美 C、赵普 D、石守信 8、在唐朝历史上灭掉大小勃律,出兵石国的高仙芝,在中亚地方拓边时遭受大 败,致使唐朝停止了西进,印刷术流入西方,这场战争叫什么名字? A、连云堡之战 B、恒罗斯战役 C、范炎堡战役 D、漠北之战 9、“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而闻名于世的是谁? A、萧何 B、魏征 C、赵普 D、李世民 10、“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出自谁之口? A、萧何 B、王导 C、李世民 D、朱元璋 11 、980年十月十一日,辽景宗会集诸军南伐,直取雄州,辽大将耶律休哥率 领百骑突入宋军内斩杀雄州刺史张师,导致后来群龙无首,最后被败,请问这次战争称为什么? A、高粱河之战 B、檀州之战 C、瓦桥关之战 D、土木堡之战 12、南宋度宗当政时期,谁因为拥立有功而一人独揽朝政? A、秦桧 B、韩侂胄 C、史弥远 D、贾似道 13、“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帆出石头”。刘禹锡的这句诗说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勾践灭吴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 D、北宋灭南唐 14、我国最早总结北方特别是关中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著名农书叫什么? A、《汜胜之书》 B、《农桑辑要》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15、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后来历代沿用。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 1.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语言的产生,文字传播(手写传播/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电子传播(广播与电视的出现),国际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罗马,政治斗争工具,社会整合作用。 3.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西方古代流传最广的手写传播形式。公元前500年,古罗马。 4.威尼斯手抄小报:“手抄新闻”。内容:商品行情,船期和交通信息,政局变化,战争消息,灾祸事件。不定期,沿街兜售。 5.每周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纸的诞生: 1609德意志《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每周一张一条新闻 《报道》——曾报道伽利略制作望远镜 6.世界上第一张报纸:《法兰克福报》艾莫尔(德国报业之父) 世界第一张日报:1650莱比锡《新到新闻》 世界第一张周报: 英国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1702。马利特,英客观报道第一人 法国第一张日报:《巴黎新闻》,1777 7.为什么世界第一张日报、周报都出现在德意志地区? A.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 B.南北欧交通贸易连接点 C.权力薄弱,国家分裂、长期战争、黑暗封建统治,封建势力最为薄弱

8.资产阶级革命后政党报刊的特点: A.政治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B.内容上侧重于时政新闻和言论 C.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和上层人士 9.廉价报纸 定义:工业革命后各国先后出现的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 标志:1833本杰明·戴美国纽约《太阳报》 三大便士报:同上,《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 产生的原因: A.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人口集中,大量发行条件(市场) B.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普及,读者 C.政治力量发生变化(新兴两个阶级的壮大),政治变革,政治环境 D.高速轮转印刷机,印刷成本降低,生产 E.工商业繁荣,广告需求量上升——成为报纸主要收入,利润 特点: A.政治独立 B.经济独立 C.对象为平民 D.内容主地方新闻、社会新闻、休闲软新闻 E.形式上文字通俗、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F.经营完全商业化,广告致富

人教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 1.文明 (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 (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 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 (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 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 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 (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 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 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③社会发展程度:渔猎走向定居;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第22课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结合所学和学生的生活体验了解冷战结束后一方面美国的一超独大,另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的特点。 2、阅读课文结合所学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3、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感受信息化的影响,从而认识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感悟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同时认识到,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信息化,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属于生产力的结合课文和生活实践认识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 4、结合所学和课文认识文化的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正是文化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正确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观,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从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对于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是不可或缺的,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冷战结束后世界历史发展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性)等四大特点,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 三、教学难点: 美国的一超独大与当今世界正在走向多极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

化与“逆全球化”并存、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性相互影响等。四、1、本课立意: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挑战与机遇并存,一体化与多样性并存。 本课从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角度,考察了当今世界复杂多变的多维面相,运用历史唯物史观探索当今世界,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逻辑的视角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认清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和潮流,梳理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子目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子目: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第二子目: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第三子目: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冷战后世界历史发展总体趋势的归纳和梳理,概括介绍世界历史呈现的四大特点,揭示世界历史发展不确定因素背后的确定性规律,从而帮助学生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 第一子目主要概括讲述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说明冷战后美国一时一超独大、希望建立单极世界,并在“9·11”事件后表现得十分明显;其二是介绍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的世界发展情况。 第二子目首先概括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然后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以及作为经济全球化一部分的

中外历史事件对照表(完整版)

China 时间World 商农业: 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陶瓷业: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 商业:初步发展前1600到前1046 西周(周武王) 商业:流通骨贝和铜贝 前1046到前771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年到前221年) 农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战国: 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工程 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 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 私有制 冶铁业: 春秋晚期中国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 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 商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战国时期,出现“市井”的商业区 前 770 到前 221 雅典: 前8世纪左右,希腊人在各地先后建立城邦 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型 的工商业者阶层 前594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开始民主改革以 缓和社会矛盾 前509罗马共和国建立 前506克利斯提尼改革 罗马: 前449元老院颁布《十二铜表法》 前443-前429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希腊民主 政治的“黄金时代 罗马建国-前3世纪中叶罗马公民法 前230-前221秦相继攻灭东方六国,建立了秦王朝; 前215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市的发展:明码标价 前221到前206 西汉农业: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了曲柄锄、大镰、耧车; 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冶铁业:冶铁开始使用煤炭作燃料;铁业官营制度 手工业:汉武帝时代官营手工业(“工 官”工场,(“东西织室”设“三服官”)商业:商运活跃市的发展: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前 202 年到 前8 年 前27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帝国建立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 东汉农业: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水排;耦犁——牛挽犁;王景治25年到220

世界历史上册知识点复习纲要

2008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节:文艺复兴 一,定义:14~16世纪,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来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文化运动。 二,性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三,经过 1,开始:意大利 2,发展:西欧各国 四,代表人物 1,但丁(意) (1)地位:文艺复兴的先驱者。 (2)代表作:。 (3)评语: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语) 2,达芬奇(意) (1)地位: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 (2)代表作:(了解艺术风格) (3)评语:历史罕见、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3,莎士比亚(英) (1)地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 (2)代表作:(举几部)(3)评语: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五,作用: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第二节:新航路开辟 一,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二,动力:欧洲人追求黄金(财富) 三,条件:造船技术、航海技术(指南针应用)、地理知识(地圆学说)进步四,定义:15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开始海外探险和侵略扩张的活动。 五,过程:(第9页地图认识) 1,哥伦布 (1)航行方向 (2)方向原因 (3)航行目的: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4)重大发现:发现美洲新大陆。(但哥伦布以为是到了印度,所以至今那里还被称为 ,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也被称为。) 2,麦哲仑:率船队首次环球航行。 (1)路线: (2)意义(科学):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六,评价 1,积极意义:使分散的世界各地开始走向联合,促进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开始。2,消极意义:开辟了殖民掠夺和殖民侵略的新时代。 第三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纲要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通判 控制地方 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行政:宰相、参知政事 削弱相权 军政:枢密院 (分化事权) 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监察:台谏 剥夺兵权--罢免宿将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抑制武将 分散军权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2、评价宋代加强中央集权 利:①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弊:①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三冗”,积贫(内),积弱(外)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 (1)背景:①“三冗两积”,内忧外患,严重的社会危机。②“庆历新政”失败。 (2)主要内容:①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②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影响 ①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A 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B 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C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1、契丹族--辽、党项族--西夏、女真族--金、蒙古族--元 2、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3、辽朝南、北面官实行的意义 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③加快了民族交融 4、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5、元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修驿道,设驿站、急递铺;②中央:中书省、地方:行省制度;③吐蕃:宣政院管理; ④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⑤台湾:澎湖巡检司 6、行省制度设立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影响深远;②加强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 ③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1、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原因 ①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政策: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发展生产,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③中外交往、民族融合加强; ④交通便利(大运河、丝绸之路); ⑤经济: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⑥人民的辛勤劳动 2、宋元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①门第观念淡化;②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③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人口因素:自晚唐以来,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②政治因素: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③政策因素: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④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更适宜于农业生产。 ⑤经济因素: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⑥其他因素: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世界近代史时间纲要

世界近代史时间纲要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3~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从意大利扩展到整个欧洲)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扬人文精神(反对教会统治)。【问题】:起源于意大利的原因?什么是人文主义精神? 开始强调:“民主”、“科学” 【扩展】:文化: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主张“幸福在人间”,批判宗教守旧思想。 美术三杰:达·芬奇,拉斐尔(圣母),米开朗基罗(大卫)。 欧洲文学:英国: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莎士比亚(剧作家); 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06一中、外古代史综合)23.在14~17世纪的欧洲和中国,都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堂吉词德》和《水浒传》的相同之处是 A.歌颂反抗斗争精神 B.揭露社会的黑暗 C.推崇人文主义 D.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15世纪: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西班牙)①1487~1488(葡)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好望角 1497~1498(葡)达·伽马到达印度 ②1492(西)哥伦布远航到美洲 15世纪后段~16世纪前半意大利文艺复兴达到鼎盛 西班牙、葡萄牙:大西洋以西的殖民地多归(西班牙),以东的殖民地多归(葡萄牙):1500,葡萄牙殖民巴西,美洲其余为西班牙所有。 【殖民掠夺】:“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马克思) (06二世界近现代科技)16.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从殖民地掠夺财富最多并将其用于工业化的国家最有可能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 欧洲的商业革命;大西洋的三角贸易。 ①表现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流通商品种类的增 多,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加 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

AnOuineofAmericanHistory美国历史纲要

A n O u i n e o f A m e r i c a n H i s t o r y美国历史纲要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An Outline of American History Chaper 1 Early America ?The First Americans ?Beringia ?The First Europeans: ?The first Europeans to arrive in North America -- at least the first for whom there is solid evidence -- were Norse, traveling west from Greenland . ?In 1497, just five years after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ded in the Caribbean looking for a western route to Asia, a Venetian sailor named John Cabot arrived in Newfoundland on a mission for the British king. Although fairly quickly forgotten, Cabot's journey was l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British claims to North America. I t also opened the way to the rich fishing grounds off George's Banks, to which European fishermen, particularly the Portuguese, were soon making regular visits. ?Among the most significant early Spanish explorations was that of Hernando De Soto, a veteran conquistador who had accompanied Francisco Pizzaro during the conquest of Peru. ?While the Spanish were pushing up from the south, the northern portion of the present-day United States was slowly being revealed through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