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碰撞
农牧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论证

农牧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论证:张志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人类历史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
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中,形象地将文明的多样性比拟为阳光有七彩和春天有百花,“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
历史呼唤着人类文明同放异彩,不同文明应该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当今世界文明版图,是各地区各民族文明及其相互关系历史演进的结果,每一种文明都是基于各自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文化、制度构建与社会规范而形成的,都是人类智慧结晶。
不同文明有不同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文明多样性。
体现“西方中心主义”的“西方文明霸权”观、建立“单一普世文明”观和西方文明是人类政治制度归宿的“历史终结观”等,忽视、否定、排斥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合理性,不利于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文明是多样的理念,让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交相辉映,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共同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壁垒,共同抵制妨碍人类心灵互动的观念纰缪,共同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让各种文明和谐共存,让人人享有文化滋养。
”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
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不同的文明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来相处。
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在多样性中和谐共存,世界才能丰富多彩,繁荣昌盛。
在承认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倡导不同文明平等包容、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和平共处、和谐共处。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转化共存及历史影响作者:李子昂来源:《知识文库》2019年第02期1 两种文明形成的差异性农耕文明,指的是在农民长期农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为了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出现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的文化集合。
农耕文明起源的基础是儒家思想,同时集合了各类宗教文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和文化内容。
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民歌、戏剧和各类风俗等都是其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是现存涵盖内容最广泛的文化集合体。
农耕文明具备其独有的特征,“平和”和“自足”是其核心内容所在。
在农耕文明中,无事外求、自给自足、静定保守是其主要特征体现。
从农耕文明中所产生的“物我一体”、“天人相应”、“安分守己”等观念无一不表现其“平和自足”的文化特点。
游牧文明,起源于“内部不足”,“内部不足”的出现是由于自然环境逼迫所诱使的,通过对立不断进行扩展和进取是其主要核心所在。
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和不断刺激,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征服欲”和“战胜欲”。
“动”是游牧文明所有特征的根本,正是由于其变动性大的特征,因而不利于产生手写文字,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积累主要依靠“口耳”,无法形成与农耕文明同样意识形态的制度组织和文化组织,在话语权上远远滞后于农耕文明,所以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落后的并且需要改造的。
2 两种文明形成后的共融性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和平时期的經济文化交流和战争时期的文明冲突交流两种形式。
在和平时期,对于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其主要体现为农耕世界中较为先进的农产品和生产技术不断向游牧世界进行输送,与此同时,产生于农耕文明中的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等也会随之输送,尽管对于游牧世界来讲,接受如此庞大的相异于自身原本意识形态的文化和制度非常困难,但是不可否认,这些来自于先进文明的社会事务,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推进了整个游牧世界文明的进步。
当然,经济文化的交流是双向的。
游牧世界的皮革、牲畜、战马及乳制品等也依然不断向农耕文明输送,不但提升了农耕世界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快速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的碰撞

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的碰撞在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的出现无疑是一道重要的景观。
北方广袤辽阔,草原腾达,生活在那里的游牧民族保持着与土地的密切联系。
而古代中华文明,则以农耕为基础,相对城市化的生活形式让文化、手工艺和知识的传承更加容易。
当北方游牧民族与古代中华文明发生碰撞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格局相互融合、冲突,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千年文化遗产。
一、对等、冲突和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和古代中华文明之间的碰撞既有对等的竞争,也有冲突的血腥。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较为发达,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则以水草之间的流动取食为生。
两者之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制度体系都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彼此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和对抗。
历史上,著名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等多次入侵中原地区,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他们的骑兵文化、战争技巧以及对军事组织的重视,让北方游牧民族的力量不容小觑。
在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中,游牧民族曾频繁控制中原政权,构建自己的王朝。
然而,碰撞并不仅仅意味着冲突,也可以带来文化的融合。
在征服中原之后,许多游牧民族逐渐被中原文明所吸收。
他们接受了中原文明的农耕生活、制度和礼仪,同时也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带入了中原地区。
这种融合可以或多或少地在中原文明的艺术、音乐、建筑等方面找到痕迹。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民族乐器如胡琴和马头琴被逐渐融入中原音乐,成为其独特的元素。
二、文化交流和创新在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中,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双方的文明面临交流的机会和挑战,从而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发展。
首先,农耕文明为游牧民族带来了许多新的物质和技术。
例如,农田、农耕工具和农作物的引进,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他们逐渐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并开始采用农业的方式来补充他们的牲畜经济。
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力,还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另一方面,北方游牧民族也对中原文明进行了有益的刺激。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

不打不相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碰撞中的冲突与民族融合产生在黄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产生在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基本属于同时期的文明。
自夏、周开始到清末工业文明的到来,期间三千年,两种文明为什么冲突不断?为什么不能互相取代?为什么相对落后的游牧文明长期处于进攻态势,而相对先进的农耕文明却处于防御态势?冲突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解疑的冲动为探究提供了动力。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以汉族为主体的古华夏人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皇帝故里就在河南的新政;后来又占据了长江中下游。
可以说,在古代社会,他们生活的地方是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方。
这里地势平坦、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因而华夏人较早进入城廓农耕社会,诞生了农耕文明。
以定居、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农耕文明的经济特征是自足,经济上的自足可以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精神特征是静定和保守,“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其文化以固守本土、安定守成、质朴厚重、沉着稳健、崇尚和平为特征。
积累深厚,兼容性强,是一种内容广泛的文化集成。
而东部的大海,让人望而生畏;北部草原上的苦寒、西部的漫漫黄沙、西南的高原和南部崇山峻岭,都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也不利于人类的繁衍。
尽管如此,与农耕文明同步,还是在中国“天苍苍、野茫茫”的北部草原上,出现了游牧文明。
逐草而居、流动是游牧文明的特征游牧民族的经济特征一是单调,需要贸易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二是不稳定,遇到天灾马上面临生存危机。
经济上的不足不能稳定解决生存问题,更不能解决发展问题。
动和进攻成为其精神特征。
其文化以流动进取、崇尚竞争、内部团结、富有战斗性、侵略性和财富观念为其特征。
文化的广度和厚度,都与农耕文明不可同日而语。
(一)地称中国,人称华夏。
汉族人说,我们这地方很好,我们很满意、很自信、很自傲。
周朝时华夏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叫中国,天地之中,把中国之外轻蔑地统称为化外之地;自称华夏,是因为衣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而把四周那些放马的、打猎打鱼的部落傲慢地称为'四夷'——东夷、西戎、北狄,南蛮。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PPT46页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多元文化交汇格局下的草原文化和草原文学

学 的先进性 文化 含 睦大 打折 扣 审美 意识上 , 在 农耕审 美文 化重压 了草原 审美 史化 . 沦题 材选 择 、 尤 表达 方式 和结 掏方 式 与游牧 文明 的审美 传统存 I 不小 的距离 .草 原文学 的草 住 原 文化 审美 品格 呈现 含混 而失 去个性 一出现 此种 文学现 象 是当时强 势农耕 文明 和弱势草 原文 明的不 平等对 接和 交流 使然 ,兢像 当时草 原 允许限量 开垦 务农 造 成草碌 一步步 沙
耕文 化的关 系发生 丁戏剧性 变化 。一 方面是 草原作 家的草
作家们 椎 回避的 文化背 景. 草原文 化 农耕文 化的碰撞 、
交 流和融 台 曾产生 出2 世 纪五 六 十年 代草原 文 学的 辉煌 0
原文化 主体意 识增强 ,一方 面是 农耕 文化在 改革 开放的形 势下 也在发生 吐故纳 新的 变化 . .于是我 们看 到草原 文化 和 农耕文 化先进性 对先 进性 的强强联 台 ,草原 文学 也在这 种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历 史命 运注 定动态 的进攻 性 的草原文 化 和静态 的建设
性的 农耕文 化在 中厨北方这 块 土地 L 路相逢 .这 足草原 氆
造草 啄文学 新的辉煌 具有 启示意 义 新 时期 以来 . 随着改革 开改 的不断 深人 , 草原 文化与 农
出的是 于篇一 律的改翩 换代 的历 史剧 ,草 原上奏 出的 是 H
草耀文 化和农耕 文化 的美 系上趋 于成熟 ,他们 平等地 对 两 种异质 文化进 行投 向反恩 、 共同褒 贬 , 从而使 先进革 原文 化
和先进农 耕文 化得到 了弘扬 ,落 后草顾 文化 和落后农 耕 文 化得到 了扬弃 全新 的文 化交汇格 局使 先进草 原文 化得 以 复括 自雪林 的《 蓝幽 幽的峡 谷》 就是这 个时期 发展变 化 了 的草原 文化和农 耕文化 相结 合而孕 育 出的新草原 小说 =小 说 主人 公扎拉嘎 面对 人性恶 的容忍 和退 避 ,体现 了农 耕文 明的道德 美 ;而 他与狼 的殊死 搏 斗体现 了草原 文明的雄 性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恩怨情仇就从未断绝,不仅东方存在着胡汉之争,西方的文明也有农牧之间的纠葛。
毕竟没有哪一个文明能够独立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不断交流、冲突这样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变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影响着,给我们留下了今天所看到的这样一部历史。
农耕文明,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
而游牧文明,是指以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生产生活的文明。
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
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
……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
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
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从先秦时期的匈奴到南北朝时期的鲜卑,从隋唐时期的突厥到两宋时期的辽夏金,从入主中原的蒙元政权到女真人的后裔满族人执掌江山,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来都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齐谱写的协奏曲。
著名作家高建群曾写道:站在长城线外向中原瞭望,你会发觉史家们所津津乐道二十四史观点在这里轰然倒地,从这个角度看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以另外一个形态存在着的,这就是每当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走到十字街口难以为继时,游牧民族的嗒嗒马蹄便越过长城线呼啸而来,从而给停滞的文明以新的胡羯之血。
春秋至战国前期,华夏传统服装是长袍宽袖,不便于骑马射箭。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名句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名句
摘要:
1.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定义与特点
2.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性格
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优缺点比较
4.总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历史中的作用与影响
正文: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人类历史上两种重要的文明形态。
农耕文明指的是以种植业为主的文明,其特点是定居、稳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形态。
游牧文明则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文明,其特点是流动性强、生产方式不稳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草原文化。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民族性格深受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他们生活在塞北苦寒之地,因此锻炼出极强的耐力和蛮勇精神。
他们的生活方式主要以骑马狩猎为主,饮食以肉类为主,这使得他们从小就接受军事化训练。
加上部落间冲突是生活的常态,拼搏精神和战争技巧成为游牧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相对于农耕民族的安宁静谧和温顺,游牧民族的强悍精神显而易见。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各自有其优缺点。
农耕文明经济生活稳定富足,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然而,正是稳定的经济生产模式削弱了尚武和强悍的民族性格,即便拥有更加先进的武器,也难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游牧民族则在艰苦环境中锻炼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拼搏精神,但他们的经济基础较弱,没有文明基础。
在历史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忽视。
游牧文明为我们
带来了庞大的版图,使华夏民族得以延续。
而农耕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草原生态,使之变成沙漠。
从古至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碰撞、融合,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总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各具特点与优缺点,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碰撞
近期看了《狼图腾》一书,本来这本书是前几年闹的沸沸扬
扬的一本书,可以说在文化界的轰动不亚于王小东的《中国不高兴》。
书是几年前出的,可是很惭愧,现在才把它看完。
看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懂得为什么很多人都执著地追求这本书中的真谛。
的确,书中的思想和观点也同样让我产生深深的震撼。
这几日我在不停的思考书中之意,也逐渐有了一点自己的陋解,
在这里写出来,本也委实是自家直言,姑且论之,希望不要被笑话.
书中的大意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大背景下,毛主席号召广大
知识分子:上山下乡,要知识分子深入到农村去建设农村,故事的
主人公陈阵就是响应这个号召插队到蒙古大草原去的。
而故事讲述
的是在陈阵的眼里被世人称为凶残的野兽“狼”的形象。
中心是
围绕陈阵看狼,以及蒙古人看狼,和其余知青看狼的不同,以及狼
自身所处的社会形象。
中心大致如此,而我要讨论的是陈阵从狼身
上看出草原文化与我们小农文化的区别,其实这也是作者借陈阵的
口吻来说出自己的观点。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
不同,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心态。
在畜牧业生产条件下,
由于作为第一生产资料的草资源在游牧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
而反映到头脑中对草的认识亦不同,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
自古以来,华夏各族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域生产特点,总结出一系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随季节的更替,农民进行着有规律的春播、夏锄、秋收、冬储的生产活动,长期的农业生活和物产丰盈的文化氛围,使汉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比如对草的看法和行为与游牧民族就截然不同。
由于野草对农作物生长具有破坏和抑制作用,农耕民族为了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决不允许其他杂草存活其中,久而久之,在人们头脑中形成排斥草、贬低草、视草为敌的观念,随之自然表现在语言词汇和行为方式之中,以汉字汉语为例,凡草字打头的词绝大部分带有贬义,诸如“草莽”、“草包”、“草率”、“草稿”、“草芥”、“草寇”、“草昧”等,对草的鄙视还波及到畜牧业上,一些含有愚蠢、讽刺之意的词汇常常与牲畜联系在一起,比如“吹牛”、“拍马”、“牛头马面”、“牛脾气”、“马虎”、“马前卒”等。
由此可以见得,农耕民族传统文化中涵有轻视、蔑视畜牧业的价值观念。
以经营畜牧业为主的蒙古族,对草、畜的理解和认识远非其他民族能够达到。
因为草原和畜群在其经济生活中居特殊地位,反映在它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上表现出一种相反的文化心态,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民歌、祝词、赞词、谚语及日常生活中得到证实。
风格独特、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表达了游牧民族对草原上的一草一木深深的眷恋和由衷的赞美。
千百年来,蒙古民族遵循着祖先的遗训,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草场和牲畜。
在十三世纪的蒙古社会当中,就
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草场的制度,凡破坏草场者,受惩罚,甚至杀头。
看了这本书,我不断地思考着小农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最大区别究竟是什么,而得出来的结论无非两个字,血性。
是的,没有错,血性。
小农文化诞生的地理因素是在大江大河的肥沃土地,本身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来统治,因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决定了没有中央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援,在自然灾害下根本难以站稳脚跟。
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诞生文明,因为文明的诞生国家政权的集中也更趋于加强化。
这样的话,儒家文化
诞生了,其儒家文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温和性,就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样,本身其基调就是仁爱。
所以为什么儒家文化可以受到统治者的喜欢呢,不仅仅是因为里面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因为里面的温和性、保守性更适合小农文化。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历朝历代统治者虽然用了法学,道学,但是无外乎要以儒学为本,小农文化的保守性和温和性就导致了我们不会去拓展疆土,开辟世界。
蒙古高原地处内陆半干旱的自然环境,疏松沙层广泛分布,使这里形成了干旱荒漠的景观,加之雨量奇缺,气候温差大,只能适
宜多年生、旱生低温的草木植物生长,千百年来,生聚在这一地域
的人们,因地理条件所限,不宜从事农耕,只能依赖游牧、狩猎等
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并且逐步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素质,融合为一个人们共同体——游牧民族。
这里的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而游牧生活是一种粗犷而富于冒险的生活,恶劣的自然条件培养了他们极强的与自然搏斗的能力。
他们衣皮被旃裘,食肉饮乳,居毡帐,乘坐骑,衣、食、住、行、用与牲畜须臾不可分离。
正像农民依恋土地一样,牧民则离不开牲畜、草原。
辽阔的草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养育过匈奴、乌桓、鲜卑、突厥诸族,同样,它为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隔绝的历史地理环境。
独特的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草原文化系统,作为草原骄子的蒙古民族深受环境的陶冶和启迪,在承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系统的基础上,经过本民族长期的开拓和实践,创造出灿烂的富有草原色彩的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礼仪、祭祀、宗教等等游牧文明。
与这一地区相邻的是气候温和、地势平坦、雨量充沛的黄河流域。
湿润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宜于农作物大面积种植。
这里则生息着以农耕为生的农业民族,他们生活在固定的土地上,培养了大量宜于种植的农作物,同时发展了养殖业、酿造业、手工业等等。
由于农业生产对自然和气候的选择性很强,还有土壤的种类、水利资源、作物种类等,都会影响作物的种植和生产程序,农业民族正是依据这些因素,经过长期的摸索,形成了汉民族农业生产的耕作方式——以最初的“刀耕火种”、“轮作抛荒到精耕细作”,并且一
代一代得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异彩纷呈、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而草原文化就不同,看到这里,你们也不要愤慨,小农文化就比
不上草原文化了?我并没有拿两者进行对比。
两者在很多方面下也
没有对比性.只不过是实事求是罢了。
草原文化固然由于地域性分
散文化的产生也就相对很晚,而且也诞生不了许多优秀的文化。
但对于小农文化来说,它在草原这种残酷的环境下也诞生了一种草原的生产法则。
血性,因为草原民族有一种饥饿感,他们没有肥沃的土地,没有大江大河滋润着他们,很多时候是为生存而奋斗,所以他们有一种狼性、血性,有一种为了猎物而蛰伏几天的手段和坚持。
其实没有草原文化对我们小农文化的碰撞,也许我们华夏文化就会像古埃及和古希腊文化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举例来说:中国文化的发展开始对于我来说是大秦王朝的诞生,可是秦国以前地处西安地区,那里是匈奴和许多少数民族的地方,
草原文化融合才有泱泱大秦的风采,其次是唐朝盛世.其实当时李
世民父子都是属于少数民族。
他们有很浓重的草原文化气息。
再者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下开辟了疆土最辽阔的王朝:元朝,很遗憾的
说不是小农文化影响的,这是赤裸裸的草原文化的一次入侵,但又
正因为草原文化的入侵,给农耕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才能使华夏
文化不断地前行并发展。
本无所谓,华夏文化就是含有小农文化和草原文化,我也不想去过多的评论这些文化的优劣,只希望统治者能够想下:中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儒家的包含和仁爱,更多的是需要一种血性,赤裸裸的血性,这样才当真算的上是真正的泱泱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