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也是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形态,它不仅体现了游牧部落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社会习惯和价值观,还表现了该地区特有的气候、土地、动植物等自然环境条件对游牧生活方式的影响。
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移牧、放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这些经验不仅有助于维持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然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严重威胁。
游牧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一些独特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被破坏和破坏的危险。
因此,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内蒙古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非常重要。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独特文化遗产,这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既有助于维护这一地区的文化多样性,也有助于提升当地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特别是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游牧文化是他们生长的土壤和精神家园,保护这一文化也是维护他们利益和权益的重要手段。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还有助于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重要农牧业区域,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最后,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还可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资源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
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一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还可以深入体验到当地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氛围,从而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最大的游牧文化地区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尊重。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意义也日益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游牧文化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是一种基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与草原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包括牧民的生活方式、农牧民的经济活动、传统的牧歌、传统的工艺品、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等等。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这个环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
然而,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内蒙古大量的牧场被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削弱。
同时,传统的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也被现代化的社会风俗所冲击,这一切都会对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维护内蒙古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这个生态系统,有利于维护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生态平衡。
其次,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能够促进内蒙古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财富,保护该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最后,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促进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保护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利于保障当地农牧民的生计和发展。
另外,旅游业是内蒙古的重要产业之一,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定,明确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和要求。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概述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游牧文化内涵包括草原文化、牧民生活、蒙古族传统习俗等。
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自然资源,而游牧文化则是与草原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依靠放牧生活,传承了丰富的牧民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牧文化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传统,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和方式。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游牧文化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者。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促进草原生态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破坏,如过度放牧、草原草食动物数量剧增等问题。
而传统的游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传统的放牧方式能够避免过度放牧,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也会关注草原植被的成长和更新,这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3. 传承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
通过传承和弘扬游牧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支持。
1. 挑战: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
这对传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策:坚持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坚持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索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的结合,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游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游牧地区,拥有着丰富的游牧文化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
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对于保护这一独特文化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独特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大的游牧地区,拥有着悠久的游牧文化传统。
游牧文化是草原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
游牧文化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要依靠草原的资源进行畜牧业和游牧生活。
游牧文化的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在内蒙古自治区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当地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以草原为载体,强调环境保护、土地保护、动植物保护等价值观。
游牧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守土有责”、“和谐共处”等理念,对于当地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不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价值观。
二、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保护区,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草原、湿地、沙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内蒙古自治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维护。
这些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更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游牧文化传承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环境的关爱,形成了独特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方式。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态观念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维护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游牧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原始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边疆省区之一,这里的草原广袤,素有“天蓝、地绿、水净、气宇高洁”之誉。
作为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传统居住地,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长期维护者和保护者。
游牧民族依靠草原牧畜为生,这要求他们必须在生态环境中找到平衡,不破坏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游牧民族传统上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破坏植被,保持草原的生态平衡。
他们对于草原植被的保护和增加,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在实践中不断通过改良畜牧业方式,促进草原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提升。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维护者。
草原是独特而宝贵的生态系统,其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众多动植物的摇篮。
而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巧妙利用草原资源,实行移牧放牧,使动植物能够在不同的草原地带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了各物种的繁衍和生态平衡。
游牧民族饲养的牲畜不仅提供了肉类和乳制品,还育种了适应草原环境的优秀品种,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气候调节的重要贡献者。
草原具有很强的碳汇功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的传统畜牧业方式与草原的保护密切相关,合理的放牧方式有助于维护草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促进草原土壤的固碳能力,减少碳排放。
游牧民族不使用化肥和农药,避免了对气候和环境的污染,保护了草原的自然纯净。
内蒙古自治区的游牧文化是对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游牧民族的精神象征和文化遗产。
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维护好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既是尊重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范文

《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篇一一、引言牧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其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牧区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解决策略,为牧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牧区作为我国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其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政策支持下,牧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畜牧业生产得到了稳步发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草原退化、沙化现象普遍;其次,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最后,牧民生活水平较低,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三、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一)生态环境破坏牧区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采滥挖等人类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草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二)畜牧业生产方式落后目前,牧区畜牧业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缺乏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方式。
这不仅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牧民生活水平较低由于牧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牧民生活水平较低。
同时,由于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和能力,难以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四、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草原保护和恢复工作,实施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严格控制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
同时,加强生态修复工作,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改良等措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推广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畜牧业的绿色发展,推动有机畜牧业、循环农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
(三)提高牧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牧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开展培训、宣传等活动,增强牧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鼓励牧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的重要游牧区域,其游牧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游牧文化是中国最古老的生活方式之一,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
游牧文化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意义重大。
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资源丰富,作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游牧文化通过世代相传的传统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草原管理方法。
游牧民族在牧场的利用过程中,注重草原的轮换利用,让不同地区的牧草得到适当休养,避免了单一地区的过度放牧,从而保证了草原的生态平衡。
游牧民族还注重保护水源和草地植被,避免了因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
游牧文化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游牧文化对于保护动植物多样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动植物多样性分布区域之一,拥有众多珍稀物种。
而游牧民族通过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接触,熟悉草原动植物的生态习性,保护其中的重要物种。
游牧民族尊重自然规律,不滥猎滥捕,保护草原生态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他们的迁徙活动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他们会在不同地区的牧场停留一段时间,让当地动植物的种群有机会恢复和繁衍。
游牧文化在保护草原动植物多样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游牧文化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
游牧民族深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他们注重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持。
在游牧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伙伴,他们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存。
在他们的意识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也是保护自身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的需要。
游牧民族通过生态智慧的管理方式,避免了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它在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动植物多样性的维护以及传统的环保理念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游牧文化,不仅能够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为整个中国乃至全球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和广阔的草原景观使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地区。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系统密切相连。
游牧文化是指以牧畜为主要经济基础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在内蒙古,游牧民族如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以牧畜为生,依赖草原生态系统供应食物、衣物和住所等生活需求。
这种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一直与草原形成了互动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草原生态系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就是保护其所依赖的草原生态系统。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积极作用。
游牧民族传统上拥有很高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观念。
他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尽量与自然和谐相处。
游牧民族注重可持续利用草原资源,避免过度放牧和过度草场开发。
他们以季节性转移放牧的方式,保护草场的生态平衡。
传统的蒙古包建筑和草原乳制品生产方法也是对环境友好的。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内蒙古游牧文化丰富多样,包括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民间艺术等方面,这些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保护这些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游牧文化也是内蒙古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被誉为“中国的后花园”,它拥有广阔的草原、清澈的湖泊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
游牧文化的保护有助于保持草原的覆盖面积和生态完整性,维护地球生态平衡。
保护内蒙古的游牧文化也有助于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重要的经济支柱,保护和传承游牧文化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内蒙古的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游牧文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摘要】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是游牧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土壤。
达茂旗是包头市唯一的牧业旗,拥有悠久的游牧文化历史、独特的游牧文化资源,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本文总结了蒙古族游牧文化,归纳了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分析了游牧文化对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蒙古族;游牧文化;草原;生态文明;达茂旗
一、蒙古族游牧文化概述
长久以来,游牧民族世代生活在草原上,孕育和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勇猛强悍的游牧民族,长期称雄于北方草原,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传承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
“蒙古族游牧文化是指游牧民在蒙古高原地区上千年的游牧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如何协调人与牲畜、牲畜与牧草、牧草与草场之间的矛盾,并且在游牧实践中,逐渐创造了一整套适应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条件的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哲学观念和宗教信仰。
”[1]蒙古族游牧文化中处处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思想。
包头市达茂旗地处大青山北麓,与蒙古国接壤,这里曾经居住在众多的游牧民族,全旗总人口约114312人,蒙古族19698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7.2%,保留了较为完成的草牧场,面积大约为163.13平方公里。
这里的蒙古族绝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继承了和发扬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游牧文化。
包头市达茂旗蒙古族游牧文化具有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保留完整、多元化的特征。
这里有传承了几百年之久的哈布图·哈撒儿祭祀,景教文化与游牧文化融合发展的蒙元文化,原生态的蒙古民族风情,独特的敖包祭祀、祭火、祭驼等祭祀文化,传统的蒙古牧民生产生活方式。
散落到草原深处的历史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这里是蒙古族人的家乡,比如分布在阴山南北的乌兰察布岩画、游牧文化与景教文化融合时期的敖伦苏木古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寺庙普会寺和广福寺等。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蒙古族应该把游牧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深度挖掘这种古老文化中的生态因素,发挥其在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游牧文化植根于辽阔的草原之上,草原是游牧文化的载体。
蒙古族的游牧活动主要是“逐水草而居”的四季轮牧,在生产生活中注重保护草场,保护牲畜,在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中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在民族禁忌和法律制度方面注重环保,努力协调好人、草、畜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物质层面的生态因素
1、生产方式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世代居住在广袤的草原上,人烟稀少,
自然环境极为恶劣。
发展畜牧业是蒙古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他们选择了四季轮牧的游牧方式,避免出现“竭泽而渔”的悲惨后果。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游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草原的繁衍生息,蒙古族人把这种朴素的生态价值观较好地保留了下来,这对草场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牲畜是蒙古族的主要生产资料,也是他们的主要衣食来源,牧民对牲畜倍加珍惜和爱护,很好地维持了草原生态平衡。
2、生活方式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的衣食住行无不与游牧有关,他们所穿的民族服饰来多自于动物的皮毛,喜食肉食、奶制品,从不焚烧草木,而是就地取材,捡拾动物的粪便来生火做饭,或者燃烧取暖来度过严寒的冬天。
喜欢居住在环保而又方便转场的蒙古包,出行时尽量避免践踏草场。
水源在草原上十分宝贵,游牧民族素来有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在文献典籍中有明确的记载,比如禁止人们直接把手浸入水中,取水时必须使用器皿,禁止在水源中便溺,违者给以严厉的惩处,由此可见,在蒙古族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或者是民族禁忌,这对当今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有指导意义。
(二)精神层面的生态因素
1、宗教信仰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后来接受了喇嘛教的信仰,也进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认为长生天是所有神灵的最高崇拜对象,实际上是对天体宇宙的自然崇拜,大自然和社会都要屈从于长生天,“草原游牧民族认为,河流、山川、树木等自然物是天神派到人间的监督人的行为的,它们与天最接近,河流蜿蜒曲折流向遥远,与状似穹庐的天汇合;高山耸入云端,是天的支撑;树木傲然屹立于草原,伟岸无比,可接近天,天一弯腰就可与树对话。
这样,人就可以通过祭拜这些自然物来间接地与天沟通,把自己的愿望传达给天。
而那些被列为与天沟通的自然物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2]万物都是天神赋予的神灵,人类必须敬畏客观存在的高山、草原、河流等自然物,虽然这种“万物有灵”的宗教观是在科学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但是对保护自然有重要作用。
2、文化艺术中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蕴含着许多生态因素,比如敖包祭祀,蒙古族往往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用石块垒成圆锥形的塔状物,每年定期进行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草木繁盛、牛羊肥壮,他们认为敖包是神灵栖息之所,因此,对敖包周边的生长的草木倍加保护,绝对禁止破坏等行为。
祭火活动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习俗,认为火能净化万物和人的灵魂,对火非常崇拜,同时也有敬畏之心。
忌讳向火中吐痰,不能在火盆上烤脚,不能用铁器触碰火,更不能用火烧荒,保证了草原的生生不息。
还通过祭驼、祭树、祭山等活动,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
(三)制度层面的生态因素
蒙古族有完整而又严苛的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制定法律和行政制度来保护草原,保护动植物,保护水资源,这对今天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成吉思汗时期的《大札撒》规定“禁草生而攫地;禁遗火而燎荒”,保护草原,禁止在草地上掘地挖土,放火焚烧草原者,将面临严刑酷法。
元朝时期的《元
典章》中规定,草原上的牧场要划定禁猎区和狩猎期限,对禁止猎杀的动物种类有明确的说明,对私自盗采砍伐森林树木者要严惩。
清朝时期的《喀尔喀法典》中规定:“强占别人新挖或修缮的水源者,罚四岁马;自己饮完牲畜不让别人饮者,罚马;故意或戏耍而污染水源者,罚牛、马二只,给证人赏牛” [3]由此可见,制定专门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蒙古民族崇尚自然,深谙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护草场、动植物、水资源等生产、生活资料,这有利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