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必背知识点《蒹葭》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一.常识:(熟读)《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大意:(熟读)(1)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2)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3)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熟读)(1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背诵)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熟读)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背诵)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景(起兴、渲染、渐进)苍苍萋萋采采苍凉幽缈烟水迷离为霜未晞未已秋晨雾霭凄清哀婉人(动作)阻长跻右踟蹰水畔上下求索溯游从之不畏险阻执着追求情(幻觉)伊人宛在:几次幻觉虚实相生如痴如醉央湄坻溪址: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意境: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蒹葭)详解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中学必背古诗词(蒹葭)详解【注释】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情歌。
写追求所爱的人,但可望而不可及。
[蒹葭(jiān jiā)]没长穂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可爱的人。
[一方]一边,彼岸。
[溯(sù)]逆着水流方向走。
[洄(huí)]水流迂回曲折。
[从]跟随。
[阻]险阻。
[游]通“流”。
[宛]仿佛,好似。
[凄凄]草茂盛的样子。
[晞(xī)]干。
[湄(méi)]河岸,水滨。
[跻(jī)]登,上升。
[坻(chí)]水中的小块陆地。
[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
[未已]还没有完。
[涘(sì)]水边。
[右]弯曲。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导读】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对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
中间阻隔千重,诗人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心情无限惆怅。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全诗共三章。
每章八句,上四句写景,下四句述事抒情。
景物描写形象逼真,情深意切;叙事条理清晰,抒情感人肺腑。
此诗采取重章的形式,一唱三叹。
诗人情感丰富,反复咏叹而尽其意。
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反映出时间的推移,而诗人又是在这时间的推移之中,徘徊瞻望。
章法的重叠正显示了情感的逐层加深,反映了诗人思恋的艰难和惆怅的心绪。
此诗长于利用景物创造一种气氛,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清秋萧瑟景象,衬托出主人公追求意中人而难得一见的空虚和惆怅。
【今译】河边芦苇莽苍苍,晶莹露珠凝成霜。
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再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河边芦苇青又青,晶莹露珠在闪光。
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求,道路艰险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求,仿佛就在沙洲上。
河边芦苇郁葱葱,晶莹露珠亮晶晶。
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旁。
八年级《关雎》《蒹葭》知识点总结

《关雎》《蒹葭》知识点总结一、《诗经》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还是【北方】文学代表,与时代稍晚的南方文学代表【楚辞】并为先秦文学双璧。
2.诗经内容汇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三百零五】篇作品,古人举其成数,称为“诗三百”。
3.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地方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曲【赋】重章叠句、铺排【比】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二、《关雎》————《诗经》开篇之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赏析: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
全诗可分为三章。
ﻪ第一章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这一章开头用关关雎鸠起兴,运用比的手法点出了恋爱的主题。
因为雎鸠雌雄常不相失,亦不曾相近,情意相与而未尝狎,以雎鸠的关关和鸣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贴切而有深意,确是匠心独具。
第二章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在他眼前出现的是这位美丽姑娘采摘荇菜时左右流之的苗条、优美的身姿,使他夜不能寐;然而,大约这只是一厢情愿,他只有独自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
这一章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优哉游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又有动作描写辗转反侧,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第三章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设想与姑娘结婚时鼓乐齐鸣的欢乐场面。
这首诗采取了重章叠唱的手法,每一章都有些句子重复咏唱。
这体现了《诗经》语言的一个特色。
诗的感情真挚热烈,回环咏唱的章法,使热恋之情步步推向高潮。
诗的每一章,都用起兴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谐地融会起来,景中含情,2.本诗用来形容美情中蕴景。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

《蒹葭》知识点柱知识点《蒹葭》知识点解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被广泛传诵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作者简介、诗歌赏析、主题意义等方面对《蒹葭》进行知识点解析。
诗歌背景《蒹葭》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一,被编入《诗经》中。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305篇古代诗歌。
其中,《蒹葭》作为《诗经》中的一篇,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儿女情长的描写而脍炙人口。
作者简介《蒹葭》的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佚名。
佚名是指作者的身份无从考证,因此被称为佚名。
然而,《蒹葭》一诗却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真挚的情感,让人们对作者抱有深深的敬仰之情。
诗歌赏析《蒹葭》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共有四句,每句各七个字,共计二十八字。
诗歌以描述蒹葭这种植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之情。
首句:“风吹蒹葭几度凋,雪欲穷时犹有苗。
”这句诗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风吹蒹葭凋谓蒹葭在风中凋谢的次数无法计数,而雪欲穷时犹有苗则表达了即使在严寒的冬季,仍有蒹葭的新苗在寒冷中顽强生长。
这些景物的变化反映了人生的不断迁移和特点。
第二句:“古屋无柱知其春,三衙共宿水悠悠。
”这句诗描绘了人们在古屋中度过寒冬的情景。
古屋无柱表明房屋已经破败不堪,然而仍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这种对生命的顽强和对未来的期盼使得人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三衙共宿水悠悠则表明人们一起寻求庇护所,面对未知的命运,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
第三句:“行尽山封人独归,见花应识春归否。
”这句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展示了人们对归家的渴望。
山封人独归表明诗人经历了艰难的旅程,最终只有他一人能够返回家园。
见花应识春归否则表达了对回到春天的期盼,诗人希望家人和朋友能够在他回归时触发花开春来的变化。
第四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
”这句诗以折苇折芦归何处、白云一片去悠悠来表达诗人对归家的疑问和思索。
诗人对自己归宿的目的地产生了疑问,同时也对白云的离去感到忧伤。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蒹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蒹葭》诗经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国风·秦风·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汉族民间情歌。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
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原文:蒹葭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
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
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
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萋萋⑼,白露未晞⑽。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⒅。
作品注释:⑴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茂盛的样子。
⑵为:凝结成。
⑶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⑷一方:那一边。
⑸溯(sù):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
溯洄:在河边逆流向上游走。
阻:险阻,(道路)难走。
道阻且长,说明是在陆地上行走。
从:追寻。
⑹溯游:在河边顺流向下游走。
宛:宛然,好像。
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就是近也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⑺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好像。
⑼萋萋:茂盛的样子。
⑽晞(xī):干,晒干。
⑾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⑿跻(jī):升,高起,指道路越走越高。
⒀坻(chí):水中的沙滩。
⒁采采:繁盛的样子。
⒂已:止。
⒃涘(sì):水边。
⒄右:迂回曲折。
⒅沚(zhǐ):水中的沙滩。
作品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蒹葭》知识点考点背诵记忆

一.常识:(熟读)《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 ,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大意: (熟读)(1)芦苇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站在对岸水那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找她,好像就在着水中央。
(2)芦苇一片凄清清,清晨露珠尚未干。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越走越高道儿难。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站在水中小洲上 .(3)芦苇茫茫连成片,清晨露水没有完。
我所爱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逆流而上追寻她,道路险阻又弯曲。
顺流而下去找她,像是藏身水中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 (熟读)( 1 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 2 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 3 章)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 (背诵 )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熟读)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背诵)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景(起兴、渲染、渐进)苍苍萋萋采采苍凉幽缈烟水迷离为霜未晞未已秋晨雾霭凄清哀婉人(动作)阻长跻右踟蹰水畔上下求索溯游从之不畏险阻执着追求情(幻觉)伊人宛在:几次幻觉虚实相生如痴如醉央湄坻溪址: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意境: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蒹葭》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古诗文必背知识点《蒹葭》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曦。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
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
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