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日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比兴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B.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

D.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

选项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多用比兴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表述正确。

选项B,《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表述正确。

选项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表述正确。

选项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的《文选》,而非刘勰的《文心雕龙》,表述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B.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等。

C. 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巨匠,与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变色龙》《套中人》等。

D. 陶渊明,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田园诗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等。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C. 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

答案:D解析:D项“庶人曰死”表述错误,应为“庶人曰死或卒”。

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不同阶层的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具体为“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2、下列对古诗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青霭入看无”中的“青霭”,指青色的云气。

霭,云气。

南朝宋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诗:“夕阴感遥物,聒聒乱行禽。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霭。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百工”,指各种工匠。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

D. “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

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别居于其他八州。

答案:C解析:C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解说错误,“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B.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及解答参考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做状语”的现象被称为______ 。

A. 定语B. 副词C. 状语D. 名词作状语2、下列关于文章标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 。

A. 标题应该简洁明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B. 标题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吸引力C. 标题应该准确无误,避免误导读者D. 标题可以过于追求文学性,脱离文章主题3、在以下教学活动中,哪项活动不属于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A、朗读课文B、分析人物性格C、进行数学计算D、讨论写作技巧4、教师在教学《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A、直接讲解法B、讨论法C、角色扮演法D、对比分析法5、以下关于文学社团组织的说法,正确的是:A. 唐代的诗社以酬唱为活动方式,类似的还有宋代的词社。

B. 明代的文社以会文论文为宗旨,影响极大的有“公安派”、“竟陵派”。

C. 清代的诗社则以结交文友、互相启发为好,并有出版诗歌选集的活动。

D. 清代的词社活动以拍摄照片、欣赏书画为主,促进了文人相互了解。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静夜思”这首诗进行讲解时,以下哪种教学方法不适宜使用?A. 赏析教学法B. 比较教学法C. 借物喻人法D. 问题教学法7、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下哪项不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A.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B. 注重启发式教学C.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D.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8、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以下哪种方法不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A. 文学鉴赏法B. 社会历史分析法C. 文学批评法D. 修辞分析法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学生毕业时能够积累的成语和名言警句的数量是()。

A、100B、200C、300D、400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的是()。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A. 大量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B. 教授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C. 强调词汇记忆,认为词汇是阅读理解的关键D. 侧重应试技巧训练,帮助学生快速找到答案答案:B解析: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而不仅仅是完成阅读任务或记忆词汇。

选项B中提到的“教授阅读技巧,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讨论”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通过教授阅读技巧,学生可以更有效地理解文本;而深入分析和讨论则能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本,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深度和广度。

选项A 虽然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但大量布置作业可能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阅读任务,而非真正提升理解能力。

选项C将阅读理解简化为词汇记忆,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和语境的重要性。

选项D则过分强调了应试技巧,忽略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本质提升。

2、在教授《背影》一课时,教师希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父爱”的主题,以下哪个教学活动最为合适?A. 组织学生进行词汇竞赛,看谁记得的词汇多B. 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讨论对父爱的理解C. 让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D. 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段,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父爱的答案:D。

解析:在教授《背影》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的主题,关键在于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父爱的句段。

选项D中的“分析文章中的关键句段,探讨作者是如何表达父爱的”正是这一目标的直接体现。

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文章中父爱的表现形式和作者的表达手法,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父爱”的主题。

选项A的词汇竞赛与理解文章主题关系不大;选项B的视频观看虽然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但可能偏离了文章的具体内容;选项C的角色扮演虽然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但可能不足以帮助他们全面理解“父爱”的主题。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语文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A. 直接给出通假字的意思,让学生记忆B.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自主发现通假字C. 逐字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D. 忽略通假字,只注重文章内容2、以下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于教授《背影》这篇文章?A. 讲授法B. 讨论法C. 演示法D. 案例分析法3、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主要反映了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并且其作品风格以乡土气息浓厚著称?A. 鲁迅B. 老舍C. 沈从文D. 巴金4、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以充当多种语法成分,以下哪个句子中的“之”字用作宾语前置标志?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B. 吾欲之南海,何如?(《庄子·逍遥游》)C.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D. 夫晋,何厌之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5、在《背影》一文中,下列哪句话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A. “他走了,我去送他。

”B. “他头上戴的是一顶深灰色的布帽,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夹克。

”C. “他走到车站,我追上去,送他上车。

”D. “他上了车,又向我招了招手,我便转身回家。

”6、在《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绘荷塘美景?A. 比喻、拟人、排比B. 比喻、夸张、排比C. 拟人、夸张、排比D. 比喻、拟人、夸张7、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B. 故事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

C. 主要描绘了宝黛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的生活场景。

D.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E.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完全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

8、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不包括: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探索未知领域。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骆驼祥子》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A. 鲁迅B. 郭沫若C. 老舍D. 巴金2、下列哪个词语是描述一种自然现象的?A. 狼吞虎咽B. 美轮美奂C. 风和日丽D. 忙里偷闲3、以下哪项不属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的原则?A.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B.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C.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D.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4、在下列教学设计中,哪一项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A. 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B.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C.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D. 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5、题干:在《庐山谣》这首诗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A.庐山的壮丽景色B.银河的浩渺无垠C.庐山瀑布的壮观D.银河的起源6、题干:在《背影》一文中,作者朱自清通过描绘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父亲怎样的情感?A.赞美B.讽刺C.怀念D.批判7、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语文教学中的“读”法?A. 理解性阅读B. 分析性阅读C. 朗读D. 静态阅读8、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活动时,以下哪一项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A. 学生的认知水平B. 教学目标C. 教学方法D. 校园环境9、在《背影》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哪种情感?A. 对父亲的敬爱之情B. 对母亲的思念之情C.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D. 对青春的回忆之情 10、以下哪项不属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手法?A. 对比B. 想象C. 比喻D. 抽象11、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下哪一项不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A. 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B. 引导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C. 引导学生进行精读,深入理解文本内涵D. 鼓励学生参加语文竞赛,提高阅读速度12、在以下哪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A. 学生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不需要额外辅助B. 教学内容涉及大量图片、图表等视觉元素C. 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自主探究D. 教学时间紧迫,无法完成教学任务13、在以下哪种情境下,教师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A. 学生对教学内容已经非常熟悉B. 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困惑和迷茫C. 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极大兴趣D. 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厌烦14、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表述,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 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B. 阅读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C. 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D. 阅读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15、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朱自清通过哪些手法描绘了荷塘的美景?A. 白描、渲染、比喻B. 白描、渲染、象征C. 象征、比喻、夸张D. 白描、比喻、象征16、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A. 语法错误B. 逻辑混乱C. 创新思维不足D. 学习兴趣不高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A、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答案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精选)专家详解一、单项选择题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直观辅助手段。

板书不仅能简明扼要地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展示教师讲授的流程,还能体现教师上课的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记录和记忆,便于课下巩固和复习。

题目中的板书系统地梳理了《伤仲永》一文的主要内容,A、B、C表述均为此板书的优点,而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板书设计类型多样,但本文属于综合式。

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

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但是在运用中,应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

B选项,不能用影视作品代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以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由而减少课文讲解时间,违背语文新课程理念。

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文测试的设计。

语文测试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B选项不符合评价的诊断、甄别、选拔等方面的功能;C选项的说法太绝对;D选项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

通过对题干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言文教学要兼顾字词、句法这些基础知识以及深藏的作品内涵,且作品的内涵应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故C项表述客观正确。

A项,关于“文言文教学”,论文只提及“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的现状,并未指明要系统讲授,故A项不选,B项,论文并未提及“文言文教学难点”,其所说“文言精品浩如烟海”意在强调作品中的情感、思想、文化等较于词法、句式的价值之大。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语文真题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6.缺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直观辅助手段。

板书不仅能简明扼要地反映本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展示教师讲授的流程,还能体现教师上课的重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利于记录和记忆,便于课下巩固和复习。

题目中的板书系统地梳理了《伤仲永》一文的主要内容,A、B、C三项表述均为此板书的优点,而D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板书设计类型多样,但本文属于综合式。

所以答案选择D选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

在实际教学中若能够恰当选用教学媒体,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但是在运行中,应时刻注意课件的开放性、灵活性和科学性遵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贯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理念和原则。

B选项,不能用影视作品代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以播放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为由而减少课文讲解时间,违背语文新课程理念。

所以答案选择B选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文测试的设计。

语文测试是语文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

B选项不符合评价的诊断、甄别、选拔等方面的功能;C选项的说法太绝对;D 选项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所以答案选择A选项。

10~12.缺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

通过对题干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文言文教学要兼顾字词、句法这些基础知识以及深藏的作品内涵,且作品的内涵应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故C项表述客观正确。

A项,关于“文言文教学”,论文只提及“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的现状,并未指明要系统讲授,故A项不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11月1日教师资格证考试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教学孟浩然《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 李商隐《夜雨寄北》C 白居易《观刈麦》D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案]A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

A 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B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C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D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4.写完古诗后,老师让学生对诗词整理,下列诗词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

A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的《卜算子》(水是横波)B 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封大夫出师西征》C 王维《送元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D 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答案]A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画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

A 篆书B 行书C 楷书D 隶书[答案]B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看法”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A 明确论题B 梳理行文思路C 区分观点与材料D 把握论点及过程[答案]D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 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 说明条理清晰明了C 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 讲究语言准确并恰当[答案]C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A.《骆驼祥子》(老舍)B.《童年》(高尔基)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D.《忏悔录》(卢梭)【答案】A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文中年龄的称谓的诗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垂髫:婴儿一两岁B.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十七八岁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答案】D10、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围绕“课程评价建议”展开讨论,下列观点不恰当的是()A.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改善教师教学B.语文课程评价应以考察学科本身每个知识点落实情况为基准C.关注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答案】B11、阅读一则有关写作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所有学生每日每周写篇500字以上的作文,可以摘抄,尽管如此,学生依然叫苦连天。

第一次的作业情况是,有人抄作文选,有人抄名字名段,令我欣慰的是有一篇文章虽然稚嫩,但不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优美的语段,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熟”着让我有意识的记住了他的名字,接着好几次作业我留心观察发现,他的每次作业都非常认真,只是每篇依然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情为了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尤其发展出他显示出来的写作天赋,也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我决定在全班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讨论评价。

对该教学叙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练笔与摘抄相结合,缓解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B.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写作“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C.教师关注个别学生发展,忽略了对多同学的写作指导D.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敢于表达真实情感【答案】C12、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二段)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

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们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生:倒数第二段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师:“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

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到“但是母亲摸摸孙子脑瓜,变了一个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么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对该文字教学实录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教师让学生读的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答案】D13、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

阅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

“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

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效果更好C.系统完整的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能力D.写作教学中让学生互相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答案】C14、阅读综合性学习漫画探险活动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教师将分成故事组、辩论组和模拟探险组进行不同的活动)活动一、是讲述探险故事。

先每人讲述自己找到的故事然后推荐到全班展示。

其他小组倾听并做出评价活动二、辩论探险利弊。

辩论组成员找到合适的材料,筛选重要观点和材料,分工整合资料,组合进行演练,其他小组倾听并适时发言,并做出评价活动三、设计探险方案模拟探险组成员,广泛查阅探险相关材料设计多种探险方案,在课堂上有条理的叙述方案。

对该活动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活动在全班只能做到少数人进行展示,不能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B.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演练,不利于学生个体能力的提升C.活动三没有设计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不能实现学生全员参与【答案】C15、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按要求答题。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1.创设情境: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哪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从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2.(幻灯展示:各种礼物)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

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

她们待敌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你们又如何处理?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

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规范学生表达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答案】B二、案例分析题(共有3题,16题20分,17题8分,18题12分,总共40分)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

从第一段开始。

生: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倘若邀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师:你还能表达得更简洁吗?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

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第二段!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达有什么问题?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第三段。

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师:完美的概括。

第四段。

生: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

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

生:至于…….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

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必须简洁。

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

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

把每一段的中心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

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

投影:课文主要内容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2、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绝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

师:到这里为止,这篇文字的内容已经买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

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片典范的说明文。

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