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合集下载

法治在“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新方略中的地位

法治在“四个全面”治国理政新方略中的地位

01234567819:;$<=>?@A李 小 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立足经济社会和国际国内新情况、新问题,面向实践提出了治国理政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其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中央委员会决定,成为全党的意志,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和主线。

在这个战略布局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法治建设起到了依托和保障作用。

一、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持续发展,而且要求“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法治成为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法治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也强调:“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为什么法治是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呢?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向,必然体现一个成熟定型、和平理性、文明有序的社会发展特征,而法治所具有的制度安排、规范手段、思想意识等就成为小康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没有法治为小康社会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小康社会就不可能有序地建设与和谐地发展。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摘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0年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

要推进科学民主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关键词]法治;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7年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10周年。

10前的9月12日,党的十五大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历史性地回顾和反思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定不移地沿着依法治国道路前进,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法治和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综观中外历史,法治思想古以有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法治思想获得不断发展。

法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法治是指一切人都服从法律的统治;狭义上的法治是指政府应由法律来统治并服从法律。

法治还有静态意义上和动态意义上之分。

静态意义上的法治是指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动态意义上的法治是指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度和过程。

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六大要素:一是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二是宪法和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中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治首先是宪治,宪法具有最高最大的权威,依法治国实际就是依宪治国;三是以维护民主、平等和自由为核心价值,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依法行政,执法为民,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五是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证和程序公正,为人民司法,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六是监督制约公权力,防止权力滥用。

强化政府专门机构和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如何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如何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如何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作者:张国轩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第45期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提出至今已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

从党的第十五大报告开始,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写进了报告,并且对其内容进行了不断的深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并且作出《决定》,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必然性。

依法执政是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根本保证(一)准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党的政策与国家法律的关系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了宪法。

宪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体现,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强制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政策是国家法律的先导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据和执法司法的重要指导。

要善于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

党的政策成为法律后,严格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

《决定》指出:“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所以,我们要提高对法律本质属性的认识,善于将党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将党的政策变为国家法律。

(二)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四个善于”是实现依法执政的原则和方式《决定》指出:“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是指国家、社会和公民都要依照法律来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坚持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式包括加强法治建设、健全法律体系、强化法治意识、提高法治能力、推进法治政府等。

下面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基本方式。

一、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1 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履行职责。

这一方略要求政府必须以法治精神来约束和规范行政权力,确保政府行使权力的合法性。

1.2 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指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时,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这一方略要求政府在服务管理中严格依法行政,不得任意滥用职权、泛化执法,确保公平公正。

1.3 依法司法依法司法是指司法机关和司法工作人员必须独立行使审判权,依照法律公正审判,保障公民的诉讼权利。

这一方略要求司法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高效地行使审判权,为人民提供公平正义的司法保障。

二、依法治国基本方式2.1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是指要从立法、执行、司法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这一方式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立法力度,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民法律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2.2 健全法律体系健全法律体系是指要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形成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法律保障体系。

这一方式要求各级立法机关要加强立法工作,审慎制定法律,保证法律的刚性和权威性。

2.3 强化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意识是指要提高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

这一方式要求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治意识,引导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厘清法律与道德的边界。

2.4 提高法治能力提高法治能力是指要不断加强法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和执行能力,确保依法治国的实效性和权威性。

这一方式要求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法治教育培训,提高执法司法水平,确保法律在实践中的有效执行。

如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_学习心得体会_

如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_学习心得体会_

如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国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起点。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实现良法之治的基础。

因此,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程中,必须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理念,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每一部法律法规制定的全过程,使立法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不断拓宽民主立法的渠道,使立法准确反映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更好协调利益关系、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

要通过立法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让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成为全社会奉行的基本准则。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坚持严格执法。

依法行政是对依法治国的深化,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

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

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的进程。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

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和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及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依法治国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是要求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都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的调控和处理。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组织和调控。

法律不再是单纯的解决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的手段,而成为组织和改革社会的重要工具。

法治国家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法律功能日益扩展,并且大规模地向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和层次渗透的过程。

具体说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立法工作,完备法律体系完备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首要环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首先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已基本上有法可依。

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首先,法律体系尚不完备,许多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如《政党法》、《监督法》、《新闻法》等尚未制定出来。

其次,已有法律普遍存在着严重“老化”情况,急需修改完善。

再次,有些法律的质量低,漏洞多,缺乏超前性,修改频繁,法律寿命短。

最后,同一层次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相互冲突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切实转变立法思想,大力加强立法工作。

(1)正确认识法律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从主要依靠提高法律数量转变到提高法律质量来完善法制的轨道上来。

【最新2018】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荐word版 (4页)

【最新2018】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就依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

强调要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穿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这些论述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特别是“法治中国”,是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它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经过长期建设和实践,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这是对“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提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勾画出了更加清晰的奋斗愿景。

“法治”精神新要求今年1月7日,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明确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法治”精神,综合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确立了新的法治建设目标。

法治中国,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结合体;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实现之日,便是法治中国建成之时。

总书记于201X年12月4日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201X年2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都反复强调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 基本方略的紧迫性
为什么要全面落实?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 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 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 ——十七大报告
(一)扩大人民 民主的政治需要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 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十七大报告》
《礼记》: “大道 和谐社会: 之行也,天下为公, 数千年的历 选贤与能,讲信修 史期待 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 养。”
和谐社会是长 期的历史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 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 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 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为发展提供良好社 会环境。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
(四)改善民生 状态的制度需求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 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 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 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
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 05年艾绪强王府井劫车杀人案
纵有阴霾更风雨,
法治丽日耀中华。
——2008春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唐-张旭
《中华人民共和国 物权法》 (07-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单选
1、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的会议是()。

正确答案:(B)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宣告形成是在()。

正确答案:(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二、多选
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
1、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正确答案:(2)
1
2
1
2
1
2
4、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正确答案:(2)
1
2
1
2
1
2
1
2
8、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正确答案:(1)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