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国学中的理财智慧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理财格言

中国古代理财格言

中国古代理财格言中国古代的理财格言流传甚广,其中蕴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和理财的经验。

这些格言常常以简练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授着理财的道理,深受后人推崇。

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古代理财格言,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1. 富不过三代这是中国古代理财格言中最为有名的一句。

它的本意是指,富贵之家往往只能维持三代。

这句格言告诫人们财富无法永恒,现代理财学也有类似的概念,即财富循环的规律性。

古人认为,家族财富能够坚持三代已经是不易,因此在理财中必须谨慎行事,遵循可持续理财的原则,以确保财富的传承。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格言意味着成功之路是一步一步踏实走出来的。

在理财中,也需要从小处着手,积少成多。

没有一蹴而就的财富诞生,每一笔财富都需要耐心的积累,通过稳定的投资和理财方式增长。

这句格言的含义也提醒我们,要真实、实际地看待理财,不要贪图一夜暴富。

3. 先稳定,再增长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理财需要先保证资本的安全,然后再谋求增长。

即使投资产品收益率再高,风险再低,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

在理财过程中,需要搞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产品以保证投资的稳定。

4.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格言在理财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投资选择中,了解和分析投资产品的优劣势以及市场的走势是非常关键的。

只有通过详细的研究和了解,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确保成功。

5. 饮水思源这句格言提醒我们,不应忘记从何而来,要感恩自己的财富来源。

无论财富规模大小,都应心怀感激,珍惜所拥有的。

同时,也要关注社会责任,回报社会。

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财的平衡,找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些中国古代的理财格言以简洁的语言诠释了古人在理财方面的智慧和经验。

尽管时代变迁,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这些格言仍然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理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古代格言却仍然值得我们铭记,将它们作为我们合理理财的指南。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理财的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理财的

古代的中国人是怎么理财的提起理财投资,许多人以为是近现代才“流行”起来的。

实际上在中国,以家庭或个人致富为目标的私人理财投资观很早就出现了。

“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它的意思是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个正当的说法,禁止民众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是理财最合宜的方法。

纵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从原始社会中晚期社会财富有了剩余时起,就有了理财问题。

早期的经典著作《尚书》论述了五福,首先谈“寿”,接着重点谈“富”;《大学》被普遍认为是我国的理财典籍,其中也有许多理财的精彩论述,所以有这样一副对联: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

从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观念,到王安石的“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的重要思想,无不体现了古人对理财的重视。

可见,古人的理财观念,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古人如何理财呢?根据对风险的偏好,古人的理财观念可以分为三个类型: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

风险爱好型。

这主要是指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将这种方式称为“用奇胜”。

吕不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当时,吕不韦在邯郸见过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公子异人后,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

”“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

”“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战国策》)。

既然赢无数倍,则吕不韦愿“用奇胜”。

吕不韦理财的途径主要是发现有潜力、价值被低估的“企业”(秦国公子异人),向其注入“风险资本”,帮助其“上市”(登基为帝),以获取巨大收益,这可以说是开创了风险投资的先河。

不过,这种高收益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家破人亡。

吕不韦后来的遭遇也证明了这一点。

风险中立型。

它是介于风险爱好型和风险厌恶型之间的。

这种理财观遵守的原则是: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

曾国藩家训中的理财投资建议

曾国藩家训中的理财投资建议

曾国藩家训中的理财投资建议原作:龚蕾曾国藩作为晚清的四大中兴名臣,不仅有出色才能,而且在处理大事情上能提出见解或想法,曾国藩家训一书值得反复阅读。

1、耐。

曾国藩说,成大功、非必才盖一世,反而得一个“耐”字。

业余与职业,爱好与专业的区别或许在于稳定性与耐心。

投资也是如此,价值投资者能够耐心,长久地坚持,例如巴菲特从十几岁开始买股票,一直到今天仍然坚持做投资。

年化复利能够让投资像滚雪球一样增长,持续、稳定地发挥,杰出的投资者,很多是保持稳定与最佳水平。

保持理性,细水长流。

2、节俭。

曾国藩在家书中,不止一次提到节俭两个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

投资也是如此,把每一分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浪费,不奢侈,做最佳的投资。

曾国藩要家人朴素节俭,让弟子们明白勤俭节约的意义。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天底下,从古至今,一个人如果很平庸,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很懒惰。

古今之人,皆以一个傲字败,做人不要太骄傲。

傲的人容易轻敌,如三国时候孙策,本来可以继承吴国江山,但是他很傲气,喜欢在人前,打猎时被许贡门客刺杀。

3、轻用其芒,深藏若拙。

曾国藩说,不要在不合适的时候显露自己的锋芒,这句话在投资世界同样适用。

在投资世界中,天下英雄,比你有才能,有才干的人处处都是,比你聪明,比你有投资经验,比你勤奋的人很多,比你学识高见识广的人多得去了。

谦虚,保持谦虚,深藏若拙。

举个例子,左宗棠比较骄傲,天下英雄不放在眼里,后来当上巡抚三品,脾气越来越小,行事小心翼翼,做人如履薄冰。

投资与做人有相通的道理,越是成功越富有的人,往往深藏若拙。

4、不必完美。

曾国藩说,花未全开月未圆,求缺惜福。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做人不必完美,投资也不必一定要求完美,发挥长处长板就可以,尽力而为,善于合作,一个人力量总是有线,把一股绳子拧在一起力量大。

5、不留钱财予子孙,奋发图强。

挖掘古代人运用的投资理财方式

挖掘古代人运用的投资理财方式

挖掘古代人运用的投资理财方式
深入挖掘投资理财这件事,才发现原来在中国古代就开始了。

现在融和贷小编就带大家去挖掘一下古代人那些投资理财方式,看看我们的老祖宗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让钱滚钱的。

第一位:战国时期人,“商祖”之誉——白圭
白圭的投资理财之道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他不贪图眼前小利,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测观测市场走势,观察市场情况和年景丰收的变化,抓住最佳投资时机,当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绢帛棉絮;当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棉絮,出售粮食。

从而来获得最大收益。

这种方式到现今也一直被推崇。

第二位:距今两千年前的战国末年著名、商人秦国丞相——吕不韦
吕不韦所运用的投资理财方式是,低价买进一些有潜力、价值被低估的一些物品,高价卖出,从而从中赚取差额获得利润的方式。

这种投资理财方式和现今的投资艺术品、古玩等等领域的投资者所采取的方式相同,高风险的背后蕴藏着高收益的存在,但是投资这些领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否则将一败涂地。

第三位: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
苏轼的投资理财方式是禁止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为了节流,他曾将俸禄分成若干等分,并挂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来使用。

并将未用完的钱装起来。

严格控制自己每日的消费。

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和如今所倡导的储蓄方式很相似呢?只是没想到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已运用到生活中了。

作为现今的月光族而言,是不是有什么感想呢?
虽然年代久远,但是至今仍在运用,足以说明,不管是采用何种方式的投资理财模式,投资与理财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十大经商智慧

中国古代十大经商智慧

中国古代十大经商智慧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让企业做的更好,创造更大的利润,这是每个企业的管理者都在思考、探索的问题。

下面就是总结的古人十大经商秘诀,希望能对经营者的工作有借鉴意义。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古人发财的十大秘籍

古人发财的十大秘籍

古人发财的十大秘籍古人发财的十大秘籍是很多人都十分关心的话题。

那么,究竟古人是如何发财的呢?以下就为大家介绍古人发财的十大秘籍。

一、诚实守信古人认为,诚实守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这不仅能够让人们获得别人的信任,还能够建立良好的口碑。

口碑好了,赚钱的机会自然就更多了。

二、精明投资古人在投资方面也非常有一套。

他们很清楚什么样的投资才是值得的,什么样的投资只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又或者是有风险且利润微薄。

因此,古人会选择能够带来更多回报的投资。

三、勤俭持家古人认为,勤俭持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态度。

只有勤俭持家的人才能够生活得更加节省,省下的钱才能被用在更好的地方上,比如用来做生意。

四、能力出众古人相信,在商场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具备出众的能力。

只有具备了出众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赚到更多的钱。

五、懂得交际古人认为,商业上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还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懂得交际,赢得人们的信任和好感,争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非常关键。

六、坚韧不拔古人认为,在创业的过程中,坚韧不拔是非常重要的品质。

只有坚持不懈,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七、慧眼识人古人在商业活动中非常重视慧眼识人。

只有慧眼识人,才能够选择和自己趋势相同、有共同理念的人,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八、追求卓越古人认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追求卓越。

只有在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才能够开拓新的市场,获得更多的财富。

九、创新意识古人相信,创新是生意成功的关键。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十、不断学习古人认为,智慧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商业竞争中更加游刃有余,顺利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古人发财的十大秘籍。

无论我们在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可以引以为戒,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获得更好的生活。

古人的理财智慧

古人的理财智慧

古人的理财智慧理财锦囊不少中国古典著作也有理财观念的论述,从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观念,到王安石提出“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这些言论无不体现了古人对理财的重视。

由此可见,古人不仅有理财观念,当中也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说到理财投资,许多人以为是近现代才流行的财务概念。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以家庭或个人致富为目标的私人理财投资观,很早就出现。

“理财”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最古老文献之一《易经·系辞》,书中有一句话:“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意思是说,对于财物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一个正当的说法,禁止民众不合理的开支和浪费,是理财最合宜的方法。

不少中国古典著作也有论述到理财观念,例如早期的经典著作《尚书》论述了五福,第一福是“长寿”,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第二福说则是“富贵”,有富足钱财而且地位尊贵。

古人理财观念可分三类儒学名著《大学》除了论述个人怎么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途径来实现远大理想品德,里头不乏许多精彩的理财论述,包括用财与生财之道。

该书中有一句话:“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产财富离不开开源节流,生产的人多,消耗的人少;管理财富的人勤奋,动用财富的人节省,才能使国家的财富经常充足。

另外,从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的观念,到王安石提出“聚天下之人,不可以无财,理天下之财,不可以无义”,这些古人言论无不体现了他们对理财的重视。

由此可见,古人不仅有理财观念,当中也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

按现代人的划分法,古人的理财观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风险爱好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厌恶型。

风险爱好型主要是指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而战国大商人吕不韦便是典型代表。

风险爱好型:吕不韦吕不韦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几十年,其致富秘诀就在于“奇货可居”一语,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赚取其中的差额。

国学中对于财富的看法

国学中对于财富的看法

国学中对于财富的看法
在国学中,财富并不仅仅指金钱和物质财富,而是包括内在的
修养和精神财富。

传统中国文化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认为财
富不仅仅是外在物质的积累,更应该是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的体现。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空谈理论。

这也
可以理解为财富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应该是实际行动的体现。

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才是真正的财富,这种内在的财富才能使一个
人真正受人尊敬,受人爱戴。

此外,在道家思想中,财富的追求也是一种修行。

道家认为,
财富应该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和努力获得,而不是通过不择手段或者
不道德的方式获取。

同时,财富也应该用于善行,回馈社会,这样
才能获得真正的福报。

在儒家思想中,财富的获得和使用也是需要遵循道德规范的。

儒家强调仁义道德,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义为本,善待他人,用财
富回馈社会,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因此,国学中对于财富的看法是全面的,不仅仅注重外在物质的积累,更强调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财富应该是通过正当的手段获得,用于善行,回馈社会,才能真正获得快乐和幸福。

这种看法对我们现代人来说,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应该注重内在的修养和精神追求,而不是盲目追求物质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国学中的理财智慧
近年来,和炙手可热的EMBA一样,广大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纷纷参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班,掀起了一轮国学热。

国学班的出现是宣扬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还是只是一种无用的噱头?国学和传统文化对于企业家到底有什么样的吸引力?这样的研修班在商海博弈、利润争夺和投资理财等诸多方面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当人们发现前面没有路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大踏步地勇往直前,甘冒不可知的风险;二是回头思考,从经验和经历中寻找答案。

前者略显冒进,但一旦有所突破,就会有很大的赢利空间;后者略显保守,但能够从经验中找出方法,从经历中吸取教训。

国学博大精深,蕴涵着做人、经营和思维的大智慧,对于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公司的发展等有很大帮助。

从徽商、晋商、浙商到粤商,从陶朱公到“红顶商人”胡雪岩,国学让他们成为华商中最杰出的代表。

甚至可以说,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商业智慧,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强力助推器。

学习国学,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更完善、更稳妥、更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

理财之“修身”
投资者应加强“修身”。

证券市场最能反映人性的弱点,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贪婪。

人们经常把高抛低吸挂在嘴边,总想创造关于抄底或逃顶的神话,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见得更多的是追涨杀跌和套牢割肉的悲剧。

为什么理论与现实存在如此大的反差?归根结底,就在于投资者忽视了“修身”环节,从而任由人性的弱点充分暴露。

要做好投资理财,不能光懂得基本面分析或技术分析,还要加强自身的修行。

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不要因K线图的起伏而波动,要客观地看清市场,从而作出更加明智的投资决策。

只有通过修身养养性,克服人性的弱点才能做到这些。

理财之“仁善”儒家讲:“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礼记·大学第四十二》)意思是说,仁者以自身、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生财为手段,达到立功、立言、立德的不朽境界;不仁者则是以自身的生命、人格、尊严为手段,以发财赚钱为目的,挥霍享受,小富即安。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人的财富都取自社会,当其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自然应该反过来承担其既定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要用自己的财富去做慈善事业,造福社会。

理财之“自然”《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广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然如此、本来如是、原来如此的客观规律。

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主张遵循循环往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在资本市场上,股市或具体股价都有一定的周期性,把握其中的规律,比如,时间、时势、时运、时机非常重要。

时运、时机到了,投资者就可以
借用外力(政策、人气等)毫不费力地实现投资目标;相反,如果逆市而行,行,就如逆水行舟,一定会费力不讨好,甚至被市场打回原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道法自然”就是要我们从别人的利益方面进行思考,在投资的时候要懂得适时放弃;不仅如此,还要顾及上下左右的关系,以达成利益的协成团体力量,从而产生协同效应。

理财之“任势”
商场如战场,投资如用兵。

兵家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计篇》)投资,不管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对于富人来说,很多时都是生存大计,不能不慎重。

既然投资如用兵,那么我们就应该适当运用《孙子兵法》中的智慧。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计篇》)乎。

”(《孙子兵法·计篇》)我们说进行投资,必须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审时度势,既考虑到获利的一面,又考虑到必须承担的风险,兼顾利弊,进退有度,绝对不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盲目的决定。

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孙子兵法·势篇》意思是说,行军打仗的要点在于“势”而不在于“人”。

大凡成功的投资者,莫不顺势而为。

追涨杀跌,一定不会有什么大的收获。

投资理财行业内流行一句话,叫做“投资理财理的就是经济趋势”。

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投资的关键,如果把不好经济趋势的舵,一定无法驶向成功的彼岸。

这就告诉我们,投资理财除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理财规划和资产配置之外,更需要研判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势,把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的投资机会。

认清形势,顺势而为,这样投资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礼记》中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礼记·学记第十八》)意思是说,优良的教育,是在不良行为还没有发生之前就来防范,这叫做“预防”。

抓住恰当时机进行教育,叫做“适时”。

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循序进行教学,叫做“顺序”。

使学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就叫做“观摩”。

掌握和运用这四种教学规律,是教育的成功。

这四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投资理财中去:
(1)提前预防可能出现的投资风险,尽量避免蒙受损失。

(2)时刻关注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的变化情况。

(3)一旦发现风险的端倪,就要及时地进行弥补,尽量减少损失。

(4)借鉴他人的投资理财方法、风险抵御经验,为我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