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教材的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同时,本课涉及一些宗教和文化的内容,学生可能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包容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教学难点: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代印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内在联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课标内容】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
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
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
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
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
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
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神话电视剧,它讲的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那么,同学们“西天”指的是哪里?生:印度。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以及佛教和耆那教的兴起。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从而拓宽视野,丰富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对古代印度文明的理解和评价,以及对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内容。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史料,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让学生了解佛教和耆那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代印度文明的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古代印度》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完整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
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
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
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统治者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3.问题思考:它对后来印度的发展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联系印度现在的发展,谈出自己的观点。
提示: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
目标导学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齐天大圣孙悟空辅佐他的师父唐僧到西天取经,实际上就是到印度研究佛经。
那么,佛教的创始人是谁?概括一下佛教的教义。
提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佛教教义上要是“众生平等”、“自已修行以求来世”,所有这些在当时充满不平等的奴隶制国家里对于广人的群众是有诱惑力的。
但是,佛教宣杨的平等是灵魂上的而不是现实中的,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并且把刹帝利摆在第一位。
2.拓展延伸:国王为什么要扶植佛教?到底该如何评价佛教呢?想想为什么佛教能广泛传播?
提示:佛教主张人民应忍耐、顺从、放弃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便利用佛教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假平等,掩盖阶级社会中真正的不平等,从而达到维护剥削制度的目的。
后来,阿育王也信了佛教,并把它定为国教。
大建佛塔、寺院、也正是在阿育王统治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3.资料链接:乔达摩·悉达多
传说他年轻时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他想,人总是要老、要死,能不老不死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9岁那年,他离别双亲和妻儿,去深山访道经过7年的冥思苦想终于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佛”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一般专指释迦牟尼。
中国寺院的佛殿称大雄宝殿,殿里的大佛就是释迦牟尼。
大雄也是尊称,意思是大无畏的勇士。
三、课堂总结
古代印度是亚洲南部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2500年左右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
后来在雅利安人进入古印度后,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半岛除南端外一度统一。
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社会的重要特点。
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3 板书设计
1.古代印度的自然条件
2.古代印度的文明历程
3.种姓制度
4.佛教的诞生和传播
4 教学反思
通过对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它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佛教的教义因为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
有时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发展积极、健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