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及重点词句标注
《温病条辨》叙

《温病条辨》叙课文内容:分析了“病多方少”在温病中的突出表现及其原因,叙述了温病学发展的艰难历程,指出“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吴瑭的治学精神和《温病条辨》的重要价值给以高度的赞扬,并鼓励吴瑭“亟宜出而公之”,以拯救生灵于水火涂炭之中。
知识要点:“重点词语”表中所列词语及异写字;重点难点:重点:“重点词语”表中所列词语及异写字。
难点:对文中晦涩词句的译释。
分段注释:昔淳於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醫之所病,病方少[1]。
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於溫病者矣[2]。
何也?六氣之中,君相兩火無論已[3],風濕與燥無不兼溫[4],惟寒水與溫相反[5],然傷寒者必病熱[6]。
天下之病孰有多於溫病者乎?方書始於仲景。
仲景之書專論傷寒,此六氣中之一氣耳。
其中有兼言風者[7],亦有兼言溫者,然所謂風者,寒中之風,所謂溫者,寒中之溫,以其書本論傷寒也。
其餘五氣,概未之及[8],是以後世無傳焉。
雖然,作者謂聖,述者謂明[9]。
學者誠能究其文[10],通其義,化而裁之,推而行之[11],以治六氣可也,以治內傷可也[12]。
亡如世鮮知十之才士[13],以闕如爲恥[14],不能舉一反三[15],惟務按圖索驥[16]。
[1] 淳于公:即西汉名医淳于意。
以下引言见《史记》,并非淳于意所言。
病:担忧。
[2] 温病:即温热病,中医对各种外感急性热病的统称。
[3] 君相两火:君火、相火,即六气中的火、暑。
无论:不用说。
[4] 兼温:夹杂温邪。
[5] 寒水:寒邪,六气之寒与五行之水相配故称。
[6] 伤寒者:伤于寒邪者,被寒邪伤害的人。
[7] 兼言:同时谈到[8] 概未之及:即“概未及之”,宾语前置。
[9] “作者谓圣”二句:首创者叫做圣,传述者叫做明;此谓“作者”和“述者”都是圣明之人。
[10] 诚:如果确实,肯定副词。
[11] “化而”二句:变通并加以裁决,推广并运用它。
[12] 内伤:内伤杂病,指由于七情、饮食、劳倦等内在因素所致疾病。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标题:温病条辨序原文及注释
原文:
时值暑令,湿热相乘,人身之络脉,易于受邪,此温病之由也。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
注释:
时值暑令:指夏季。
暑令,指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六月、七月和八月。
湿热相乘:湿,指湿度大;热,指温度高。
湿热相乘,指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让人感到闷热,也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状况。
人身之络脉:人身,指人的身体;络脉,指遍布全身的血脉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易于受邪:容易受到外邪的入侵。
此温病之由也:这是温病产生的原因。
至于伤寒,则寒邪入络,胶滞于经络之间,而病痉:至于伤寒,是指冬季感受寒邪,寒邪入络,阻滞经络,导致痉病的发生。
温病痉者,比伤寒为甚,以其经络之邪,不肯随便解散也:温病引起的痉病,比伤寒更为严重,因为温邪经络之邪不容易解散。
二者治法,自当不同:温病和伤寒的治法应当不同。
拓展:
《温病条辨》是清代医学家吴瑭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被誉
为“吴门医派”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对于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瑭认为,温病是一类由于温热邪气侵袭人体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与天气关系密切,涉及春温、夏暑、秋燥及非时之冬温。
他根据温病的症状和病变部位,将温病分为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 9 类,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瑭的《温病条辨》对温病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承。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2021年整理)《温病条辨》叙译文

(完整版)《温病条辨》叙译文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温病条辨》叙译文)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温病条辨》叙译文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温病条辨》叙译文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完整版)《温病条辨》叙译文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温病条辨》叙译文>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温病条辨叙译文从前,淳于公说过:“一般人担心的问题,是担心病多;医生担心的问题,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寒,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
即使这样,然而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果真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变化和推行有关的理论和治法,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

《温病条辨序原文和译文.doc》《温病条辨》,清代吴瑭(鞠通)著(1798年),为温病通论著作。
该书在清代众多温病...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guji/1523694.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温病条辨〉叙》译文 从前淳于意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人们担忧的事情,是 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担忧的事情,是担忧治病的方法少。
病种多而治病的方法少的情况,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为什么呢六气之中,君火和相火造成的疾病不用说了,风 邪、湿邪和燥邪造成的疾病没有不兼有温热证候的,只有 寒邪造成的疾病跟温热病相反,但是被寒邪所伤的病人一 定患有温热的证候,那么,天下的疾病有哪一类比温病更 多呢!医方书是从张仲景开始有的。
张仲景的书是专门论 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的, 这寒邪只是六气中的一种气罢了。
其中有同时谈论风邪的内容,也有同时谈论温邪的内容, 但是其中所谈的风邪,是寒邪中的风邪;所谈的温邪,是 寒邪中的温邪:因为该书本来就是论述被寒邪所伤的疾病 的。
其余五气,一概没有涉及它们,因此后世没有对它们 的传述。
即使这样,医方书的开创者张仲景被称为圣人, 阐述张仲景书的人也被称为贤明之人。
学医的人们如果真 的能够研究该书的文字,弄通其中的意义,灵活地加减变 通其中的方剂(理法),推广并且实行它们,那么用来治疗 六气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来治疗 内伤造成的疾病也是 可以的。
无奈世上缺少才智超群的杰出人物和把医学的缺 漏当作令人感到耻辱的精神,一般的医生又不能够举一反 三,只是致力于像照着相马图经去寻求骏马的愚人那样套 用该书,拘泥而不知变通。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家们大体上都是用治疗伤寒的方 法来通治六气造成的疾病的, 这就犹如用葛布抵挡风寒 方法实属不当;又好比指鹿为马,混淆了伤寒和温病的不 同。
等到一经使用就行不通时,也才知道了他们自己医术 的浅陋。
于是就仍然沿用旧有的方剂,只是稍微改变一下 药物的组成,结果冲和汤、解肌汤等方剂就纷纷地被记载 了下来。
到了陶华的《伤寒六书》这部书问世以后,就竟 然用臆造的治疗伤寒的方法来治疗天下的六气造成的疾 病。
不仅是张仲景的书中没有讲出的内涵没能被阐发明白, 连张仲景已经写定的书也全都遭到了窜改。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盖自叔和而下,大约皆以伤寒之法疗六气之疴,御风以絺,指鹿为马,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因而沿习故方,略变药味,冲和、解肌诸汤,纷然著录。至陶氏之书出,遂居然以杜撰之伤寒,治天下之六气。不独仲景之书所未言者,不能发明,并仲景已定之书,尽遭窜易。世俗乐其浅近,相与宗之,而生民之祸亟矣!又有吴又可者,著《瘟疫论》,其方本治一时之时疫,而世误以治常候之温热。最后若方中行、喻嘉言诸子,虽列温病于伤寒之外,而治法则终未离乎伤寒之中。惟金源刘河间守真氏者,独知热病,超出诸家,所著《六书》,分三焦论治,而不墨守六经,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惜其人朴而少文,其论简而未畅,其方时亦杂而不精。承其后者又不能阐明其意,裨补其疏。而下士闻道,若张景岳之徒,方且怪而訾之。于是其学不明,其说不行。而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温病条辨》叙(原文+译文)

江廷珍
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何也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风湿与燥无不兼温,惟寒水与温相反,然伤寒者必病热。天下之病,孰有多于温病者乎方书始于仲景。仲景之书专论伤寒,此六气中之一气耳。其中有兼言风者,亦有兼言温者,然所谓风者,寒中之风,所谓温者,寒中之温。以其书本论伤寒也。其余五气,概末之及,是以后世无传焉。虽然,作者谓圣,述者谓明。学者诚能究其文,通其义,化而裁之,推而行之,以治六气可也,以治内伤可也。亡如,世鲜知十之才士,以阙如为耻,不能举一反三,惟务按图索骥。
我们这个朝代政治和洽、学术昌明,高明的医家一批批地涌现,都知道从《灵枢》和《素问》中探求医学的本源,从张仲景的书中学习医道。自从吴县人叶天士先生写的《温病论》和《温病绪论》问世以后,然后才确定了温病的名称、辨明了温病的内涵。好学的人们,也都知道了学习的方向。然而贪恋常规、沿用旧法之流的医生,仍还各自认为自己师傅的学说是正确的,厌恶听取这一高明的理论。至于那些技术粗疏的医生又只是大概知道温病的粗浅内容,没有通晓其精髓要旨,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后,很少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着救助世人的心愿,具有高超的智慧,酷爱学问,不知满足,研究医理,务求精深,坚持高尚的志向并仰慕古人,虚心地以百家为师。担忧这个世上的人们对温病蒙昧不明,阐述了前代名医的精辟言论,发抒了他自己平生的心得体会,深入研究了温病的源流,写成了《温病条辨》这部书。但是仍然不敢相信自己的水平,把它藏在书箱很久。我认为学者的心中,本来就没有相信自己水平的时候。但是对着天下最多的疾病,却竟然没有对付疾病的方法,幸运地得到了对付的方法,应该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打个比方,就如同救助溺水的人、抢救被火烧着的东西,哪里能等到戴好帽子、梳好头发呢!何况人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理不会孤立,这部书一经问世,扬子云那样的学者一定会迟早遇到它,而且将会出现阐明其中的意义、弥补其中的疏漏、使患了温病可能早死的百姓都达到长寿境地的人士。这是天下之人和后世之人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就好比《折杨皇苓》这样的通俗乐曲,一般的人们听后都会张着口发出会心的笑声,而《阳春白雪》这样的高雅乐曲,能够跟着唱的只有数人而已,自古以来就是如此。理解自己还是怪罪自己,完全听凭当今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说的对,于是就与我一起对书作了评定然后把它付印了。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同乡愚弟汪廷珍敬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条辨》序白话译文及重点词句标注
从前,淳于公说过:“人们担心的,是担心疾病多;医生担心的,是担心治病的方法少。
”病多而治病方法少的疾病,没有比温病更突出的了。
什么原因呢?六气之中,君火、相火不用说了,风、湿与燥没有不同时夹杂有温的,只有寒同温相反,然而被寒邪伤害的人一定患热证。
天下的病哪有比温病更多的呢?记载和论述方剂的书是从张仲景开始的。
张仲景的书专门论述伤于寒邪,但这只是六气之中的一种啊!其中有同时论说到风的,也有同时论说到温的,可是所讲的风,是寒中的风,所讲的温,是寒中的温,因为他的书本来就是论述伤寒的呀!其余五气一概没有论及它们,因此后代也没有传下来。
尽管如此可是,创作的人称作圣人,阐述的人叫做贤明的人,学习的人如果能彻底究明他们的文章,通晓他们的文义,加以变通,用它们来治六气所造成的疾病是可以的,用它们来治疗内伤也是可以的。
无奈社会上很少有能触类旁通、闻一以知十的才德之士、以缺而不言为可耻的医生,大都不能触类旁通,由已知推未知,只是就伤寒而论温病罢了。
自从王叔和以后,医生们大约都用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疾病,用细葛布挡风,指鹿为马地混淆了伤寒、温病的界限,等到治疗时就行不通了,也就知道他们的医
术粗疏了。
因此他们袭用原来的方剂时,稍微改变药味,冲和、解肌等方剂就繁杂地出现于记载。
到陶华的《伤寒六书》出现,便竟然用没有根据的臆造的治伤寒的方法治疗六气造成的所有疾病了。
不仅对张仲景没有讲到的内容未能阐明,而且连张仲景已写定的书也都遭到了删改。
一般人喜欢《伤寒六书》内容浅近,共同推崇它,而人民的祸害就频繁了。
又有一个叫吴又可的,编著《瘟疫论》,其中的方剂本来是治疗特定时期发生的流行性疾病的,但是世人错误地用它治疗平常时候发生的温热病。
最后像方中行、喻嘉言诸医家,虽然把温病列在伤寒之外,但是治疗方法则最终没有离开伤寒。
只有金代刘完素先生能通晓热病,超出各家,编著的《河间六书》分上、中、下三焦论述治疗,而不固守六经,好似暗室中的一盏明灯,激流中的砥柱。
可惜那个人朴素而缺乏文采,他的论述简略而没有发挥尽致,他的方剂有时也驳杂而不纯粹。
继承他的人又不能阐明其中的含义,弥补其中的疏漏,像张景岳这一类医生听了刘河间的理论,都正在责怪诋毁他。
于是,他的学术不被阐明,他的学说主张不被施行。
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掺杂用消食导滞之法,接着就猛用攻下之法,或者乱用温补,轻病因之而加重,重病因之而致死。
对侥幸不死的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不说是自己的过失。
即使是病人也只知道
病情深重难以挽救,却没有想到是误用了药物而杀人。
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套方法授与弟子,整个社会同一习惯,牢不可破。
脏腑不能说话,含冤而死了的鬼魂深夜号哭,两千多年以来,大体上走的是同一条路,能感慨得尽吗?
我朝政治和谐,学术昌明,名医贤人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追溯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医道。
自从吴人叶天士的《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实质。
热爱医学的人都知趋向正道,但是贪恋常规、沿袭旧法的医生仍旧各自认为自己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
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粗略了解一些粗浅而零碎的内容,不能通达精辟的要旨,并在医疗实践中加以运用,因而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颖悟的智慧,酷爱学习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使自己的志向高尚来仰慕古代名医,使自己心怀虚阔来以百家为师。
可恨社会上的医生不明方向,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医学理论,抒发平生的临证心得,彻底探究温病的全部内容,写成这部书。
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收藏这本书在书箱里好长时间。
我认为学习的人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
但是天下最多见的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有幸地得到了这
种方法,应当赶快拿出来公开。
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整好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的,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世,像杨子云那样博学深思的人一定会迟早遇到,并且将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因病早死的人都能登上长寿境域。
这是天下后世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希望啊。
至于《折扬》、《皇荂》这两种通俗的歌曲,人们听的时候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两首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自古以来如此。
了解我还是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评价,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想法正确,于是共同评定并且交付制版印刷了。
嘉庆十七年八月十六日,同乡愚弟汪廷珍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