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_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音乐_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美丽的夏牧场》

一、教学内容:

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课题为《美丽的夏牧场》。

二、教材分析:

《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抒情,乐句一气呵成,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生活得无比幸福。

全曲以欢乐明快的旋律,展示了一副美丽壮阔的草原画卷。歌曲采用最原始的起承转合发展手法,将第一乐句多次重复形成全曲,音域宽度为六度,节奏舒展、大方而不失活泼,通过描写哈萨克族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使作品更加朗朗上口、舒展流畅。

三、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赞颂的情绪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准确地把

握歌曲的音准、节奏。

2、通过感受、听赏、演唱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哈萨克族人民

的生活场景。

3、初步感受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风情和民族艺术,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感受哈萨克族歌曲的风格特点,完整地演唱歌曲。

五、教学难点:

歌曲创编。

六、教学用具:

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老师首先为大家唱一首歌曲,大家感受一下,老师歌曲中演唱的是哪个地方?

生听老师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师:谁能告诉我,老师歌曲中演唱的是哪里?

生:草原。

师:对,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草原上都有什么?你去过草原吗?

生:广阔,一望无垠、牛马羊等……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草原风光和草原上的人们生活场景的歌曲。(点击课件,播放歌曲)

师:刚才大家一起欣赏的这首歌曲,以婉转动听的旋律,表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草原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首的歌曲的名字是——?

师:对,美丽的夏牧场——板书。

师:谁能告诉老师,《美丽的夏牧场》演唱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

生:哈萨克族。

师:对,哈萨克族。哈萨克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而文明的历史。他们主要生活在新疆天上脚下,他们善良、热情、勤劳、智慧。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哈萨克族文化。

师:大家看,这两种乐器是哈萨克族经常使用的乐器,你认识吗?

生:铃鼓、冬不拉。

师:师简介铃鼓和冬不拉的构造和演奏特点。

师: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富有鲜明民族特色,大家请看,这是一个富有哈萨克族特点的节奏,你能演奏一下吗?(课件出示0X0X 0XX X X节奏)

生:根据老师的提示手拍节奏。

师:对学生手中的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进行指导,然后引导学生演奏上述节奏。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手中的打击乐器,一起来演奏这个节奏吧。

生:练习、演奏。

师: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哈萨克族的歌曲中,大多充满韵律感,让人感觉热情、奔放,充满着独特的哈萨克族民族音乐气息。下面我们一起再来听一听,《美丽的夏牧场》的演唱,你感受一下,是不是可以用刚才我们练习的这个哈萨克族风格的节奏来伴奏呢?

生:听赏并尝试用上述节奏伴奏。

师:歌曲听完后,你感觉怎么样?对,完全可以用这个节奏为歌曲全曲伴奏。大家再仔细地观察一下,歌曲的旋律还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二行完全相同,最后一行的后半句也和上一句的后半句基本相同。

师:讲解最后一行的后半句的前八后十六节奏的特点,并范唱。

(二)师生合作,学习新知。

师:点击课件,学唱歌谱。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歌谱吧。

生:随琴唱,师指出不足并纠正。

师:讲解骨干音。大家观察一下,歌曲中红色标记的部分,出现的次数多吗?

师:生回答后师总结,出现在开头和结尾、时值比较长、出现的比较多、处于强拍位置上。

师:请大家跟着琴唱歌谱,注意骨干音。

1、齐唱歌谱。

2、分小组唱歌谱。

3、师指出缺点,再齐唱。

6. 21 2 | 6. 21 2 | 6. 2 1 2 | 1 6. 6. ||

吔啰吔吔啰吔吔啰吔啰吔啰吔

师:同学们,第1关的节奏非常欢快跳跃,大家要注意前八后十六的节奏(示范)。老师再给大家示范一遍,好,大家先自己练习一下吧。

师:大家一起唱一下歌词好吗?

1、师朗读歌词,使学生更加了解歌词的内涵。

2、与全体同学一起清唱歌词,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3、师弹琴,大家一起跟琴唱,指出不足并纠正。

4、请第一小队表演唱。

5、用打击乐器伴奏,为小队演唱伴奏。

四、拓展延伸:

师:你了解阿肯吗?

1、出示课件,简介阿肯。

2、引导大家进行创编。

3、分别展示创编。

4、欣赏视频:《合唱:美丽的夏牧场》

四、课堂小结:

师:哈萨克族族作为一个充满灵性、古老而充满艺术魅力的少数民族,她的民族音乐大歌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生活在哈萨克族的人们,快乐、幸福,无忧无虑。课后,大家继续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哈萨克族生活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交流一下好吗?今天的音乐课到此结束,下课。

学情分析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教学过程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和审

美心理特征,我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年级的学生接受和认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体验和感受能力也明显增强,他们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以此为突破,课堂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非常必要。这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大约有20%的学生是从乡镇转过来的,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自己,甚至有那么两三个学生五音不全。为此,我尝试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联系生活,丰富体验,提升个性发展能力。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备课,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从各个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把课上好。这节课,我是这样

想的,也是这样做

的。

《美丽的夏牧场》效果分析

音乐课的主旨就是要带给孩子快乐,带给每一个人美妙的享受和体验,而这种享受和体验实际就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感受、参与到音乐中。本课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要出发,将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音乐情境,通过听赏、演奏、演唱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表现和感悟能力。在整堂课的教学中,

主要体现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本课中,老师起到的指导、引领作用显而易见,通过问题、合作等手段,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二、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

音乐可是以学生表演为主的课程,课堂中,注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时制宜,要求我们在活动实施的准备阶段、开展过程、总结交流等环节,尊重学生的实际,关注他们的需求,由于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对

哈萨克族的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的查阅,精心制作了课件,很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一浪赛过一浪,由听到学,由学到唱,由唱到体验,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教材分析

《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曲调优美抒情,乐句一气呵成,表现了哈萨克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生活得无比幸福。

全曲以欢乐明快的旋律,展示了一副美丽壮阔的草原画卷。歌曲采用最原始的起承转合发展手法,将第一乐句多次重复形成全曲,音

域宽度为六度,节奏舒展、大方而不失活泼,通过描写哈萨克族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使作品更加朗朗上口、舒展流畅。

《美丽的夏牧场》评测练习

1.课后大家继续从网上查阅有关哈萨克族民俗方面的知识,

观看一下舞蹈视频,模仿一下哈萨克族简单的舞蹈动作,下节课进行交流、表演。

2.课后个人分别练唱《美丽的夏牧场》,尝试根据歌词,进行全曲的创编活动,下节课进行交流。

《美丽的夏牧场》课后反思

首先,本节课比较成功。本节课的进行,我进行了精心的构思,不断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赏、思考、体验和实践中,完成本堂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包括歌曲的创编活动、打击乐伴奏等环节融入其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一步步由浅入深、一环套一环,课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歌曲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启发和引导,学生从情绪、速度、节奏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当学生已能准确而又完美的演唱歌曲时,师生一起又欣赏了优美的合唱“美丽的夏牧场”,从而使课堂的兴趣性和知识性有机交融,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1、进行了有效的情景设计,围绕草原风光、哈萨克族民族文化、骨干音知识、欣赏合唱《美丽的夏牧场》等环节展开,效果明显。

2、进行了精心的多媒体设计。本节课,课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情景交融的画面启发下走进音乐、感受和学习音乐,效果出乎意料。

3、设计新颖,引人入胜。课堂设计了丰富的草原图景,结合哈萨克

民俗文化,抓住学生急切求知的心理,合理引导,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存在的不足是:

1、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不够精细,学生演唱歌曲的感情还不是很到位,对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讲解还缺少一定的深度。

2、对歌曲的表演还不够到位,下一步,将把歌曲的教学与歌表演结合起来,把哈萨克族简单的舞蹈动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歌表演和声情并茂的演唱做到相得益彰。

课标分析

《音乐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是强大的冲击。本课中,教学重点的突破、教学难点的解决,新课标都给予了及时指导和帮助。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兴趣培养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等方面,本节课设计到位。

二、课程标准目标:通过教学及多种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

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本节课严格遵守这一理念,通过体验、合作、模仿、思考和创新,充分利用了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群体协调能力。

三、学段目标:学生的认知范围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实现了音乐表现需要。

其次,在感受与鉴赏、情绪与情感、表现与表演等诸多方面,都遵循

了课标的要求,实现了课堂实践与课程标准的有机统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