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史- 2017与你分享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

中国古今货币的演变1. 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公元前770年:原始货币时期在原始社会,人们没有货币的概念,直接用物物交换。

但是,一些物品具有交换价值,例如布匹、实物、瓷器等,它们被称为原始货币。

在商周时期,麦子、布匹、印绸成为商品交换媒介,消息传递比以前更快,金属器具的出现和使用,奠定了货币的基础。

青铜是商周时期的主要货币,通常是成包销售。

货币化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商人使用铜钱来代替物品的交换。

铜钱是规格标准化的货币,它可以被熔化并重新铸造。

铜钱为经济建立了一个新的基础,使贸易更加方便。

秦朝的始倡一次全国统一货币的改革,并将中国货币化的进程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战国时期时就有铜铸的小金锭“交子”,可作百转千挑之用,称得上是中国第一种真正的金属型货币。

而在汉朝时期,由于“寸制”和“両制”铸行量大增,还有两种区别的单位“五铢钱”和“五通”等等。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货币贬值时期。

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问题,北宋政府首次发行纸币。

纸币不仅解决了货币长时间储存和携带的问题,还可以用来印刷钞票,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纸币的流通中,也出现了诸如伪造、盗窃、激励物价等问题。

5. 公元1279年至1911年:银元和钞票时期元朝的银子流通使得货币的逐渐流通变得活跃。

明代的铜元、玉符、宣和换宝等货币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

清朝时期,银元成为了流通货币,国货规格化,把一些银元制造成货币。

1935年,国家发行了第一个纸币——五角钞,标志着中国纸币制度的开始。

6. 1911年至今:现代货币时期民国时期的1914年,首次出现了“壹圆纹银币”,标志着中国的近代货币制度已经形成。

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货币制度也随之改变,改XX元为人民币,正式脱离了外币的束缚。

此后,中国的货币发展进入了新时期,人民币开始稳步上升,被国际认可和欢迎。

综上所述,中国货币的演变历程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变迁。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演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化过程经历了从自然实物货币到人工铸币,再到纸币和机制货币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大致的六个重要演变阶段: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最初的货币形态是贝壳、珠玉、龟壳等自然物品,因其在原始社会中具有稀有性和易于交换的特点而成为早期的商品交换媒介。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开始出现金属货币,如最早的铜贝,之后发展出形式各异的地方特色铸币,如铲币(布币)、刀币、环钱以及楚国的爰金和蚁鼻钱。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货币标准化,铸造了“秦半两”,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结束了各地自行铸造不同形状货币的局面。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汉武帝时期,推出五铢钱,确立了以货币标明其实际重量的制度。

唐高祖李渊时则发行开元通宝,改变了以往直接标注重量的方式,开创了新的货币体系,随后出现了宋朝的“元宝”等称谓的货币。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宋代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时代,北宋时期的“交
子”作为世界首例官方纸币,逐渐取代部分金属货币的功能,预示着货币形态的重大变革。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
这一阶段发生在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技术的进步,中国的货币制造也开始采用机器压制的方法,提高了铸币质量和效率,实现了从手工铸币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

以上概述了中国古代货币从自然物货币到规范化金属货币,再至纸币,并最终迈向工业化生产的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000年的商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货币形式包括贝壳、铜钱和布币。

贝壳被认为是最早的货币形式,用于进行贸易交换。

铜钱则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流行的货币,由铜锭经过铸造而成,有不同的形状和重量。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货币发展进一步加速。

秦朝引入了铸制标准货币的制度,推行了“一种钱币,通行天下”的政策。

这种货币称为“半两钱”,由黄铜铸成,重量为半两。

汉朝也继承了这种货币制度,并且开始使用银质货币,称为“五铢钱”。

唐宋时期是中国货币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朝引入了官方货币制度,铸造了大量的铁钱,使货币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宋朝则发行了纸币,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货币发展进一步丰富和多元化。

明代铸造了“万历通宝”等大量铜钱,清代则开始使用银元、铜元等现代货币,金银交易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经历了从贝壳、铜钱、银钱到纸币、现代货币的漫长过程,表现出了货币制度不断完善和多元化的特点,对于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
中国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下面是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古代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

在这个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货
币是贝壳、铜制品和布帛等实物货币。

2. 金银货币: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至公元前476年)至秦朝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中国开始使用金银货币。

这些货币的使用主要源于对金属的认可和接受。

3. 铸币制度的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铸币制度。

汉朝采用铜作为主要的货币材料,铸造了大量铜钱。

4. 纸币的出现:唐朝(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使用纸币的朝代。

唐朝发行了大量的纸币,方便了交易和贸易。

5. 表记货币:从宋朝(960年至1279年)开始,中国开始使
用银锭和铜锭等表记货币。

这些货币通常以一定重量的银和铜为基准,用于计算和结算交易。

6. 元朝(1271年至1368年)发行的大额铜钱:元朝以大额铜
钱的发行来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

这些大额铜钱通常有较高的含铜量。

7. 近代纸币的发行:清朝(1644年至1912年)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发行纸币。

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纸币逐渐取代了铸币成为主要的货币形式。

8. 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并发行了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包括货币改革、外汇制度改革和金融市场改革等。

以上是中国货币的主要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货币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内容如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远古时期的实物货币时代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还处于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出现专门的货币。

当时人们只能通过实物交换的方式来获取所需物品。

一些具有一定价值和保值功能的物品,如贝壳、玉器等就成为了当时的"货币"。

2. 铜钱时代
公元前6世纪,秦国开始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铜钱,标志着我国进入了铜钱时代。

铜钱统一了全国货币,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之后的历代朝代也广泛使用铜钱。

3. 纸币时代
公元960年,北宋政府下令全国通行纸币,标志着我国进入纸币时代。

纸币的出现大大简化了货币流通,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其后元、明、清等朝代也广泛使用纸币。

4. 近代货币时代
1890年,清政府开办中国第一家政府银行——湖北官钱局,发行银元券,标志着近代银行券时代的开始。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
194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首次发行人民币,标志着人民币时代的开启。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人民币在全国范围内流通。

此后,人民币不断完善,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货币。

我国货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实物货币,到铜钱、纸币、近代银行券,直至今天的人民币时代,反映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我国货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
1. 货币萌芽阶段(先秦时期)
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采用了以物易物的直接交换方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等价物作为一般等价物,如贝壳、玉石等,这标志着货币的萌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铁器被广泛用作货币。

2. 铜钱时代(秦汉至隋唐)
公元前前3世纪,秦统一六国后铸造了圆形孔钱,标志着我国货币正式步入铜钱时代。

汉代重铸五铢钱,成为长期通行的主要货币。

隋唐时期,出现了开元通宝、永徽重宝等名钱。

3. 纸钞货币时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由于铜钱贬值,政府开始发行交子和会子,为纸钞货币的雏形。

元代正式发行纸钞交子。

明清两代均沿袭纸钞制度,并出现了一些地方钞。

4. 近代货币时期(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洋钱(主要是银元)流入中国大量使用。

1935年发行了法币,但由于战乱无法统一管理。

1948年发行人民币,为新中国货币制度奠定基础。

5. 新中国人民币时代(1949年至今)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根据地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1955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1962年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1987年发
行第四套人民币。

2005年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我国货币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实物货币到铜钱,再到纸钞货币,最后发展到统一的人民币制度,见证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民国货币
民国期间货币主要有银元、法币、金圆券等。抗日 战争时期,解放区淮南银行票券等,日伪区主要有华兴券、 中储券等。除了这些,还有众多的外国货币。此时的货币 多种多样,通货膨胀也时有发生,反映了整个时代的动荡。
袁大头
法币
金圆券
谢谢观赏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历史
1、新石器晚期到夏:天然贝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商周:出现骨贝、铜贝等人造贝币
3、战国时期的主要货币
4、秦:统一货币,通行半两钱
5、汉朝:“五铢钱”
6、唐朝:“开元通宝”(唐高祖)
7、北宋:铜、铁、金、银 各色货币幵行;出现最早 的纸币——交子
8、元朝:纸币为主要货币
9、明朝:明初推行钞法, 禁用金银、铜钱;明中后 期,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10、清朝:流通白银
11、晚清时期:
张之洞督,于十三 年奏准由广东造币 厂试铸,每枚 重库 平七钱二分,币面 镌有龙形,越二三 年铸成,在市面流 通,是为龙洋的起 源。以后光绪、宣 统年间各省所铸银 元均统称为龙洋。 右图为“龙洋”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 七月,清政府拟订了《整顿圜法 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 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 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 分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