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词语古今异义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

《师说》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一文的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5)于①耻学于师(介词,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3)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感到羞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完整版)《师说》知识点总结

《师说》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不愿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方法等;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而且;今,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大家,许多人。
5、圣人之所以为圣古,……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重点实词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懂得的)道理4、惑惑之不解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四、重点虚词1、乎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2、而人非生而知之者/犹且从师而问焉/择师而教之表承接吾从而师之表递进惑而不从师/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表转折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表并列则群聚而笑之表修饰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彼童子之师助词,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提宾标志(或取消句子独立性)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吾从而师之/择师而教之/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则群聚而笑之。
10-2《师说》知识点--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字音字词句读(dòu)阿谀(yú)郯子(tán)苌弘 ( cháng ) 老聃(d ān)经传(zhuàn) 李蟠(pán) 或不焉(fǒu)以贻之(yí )二、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三、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8.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9.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四、一词多义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④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⑤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③吾师道也(学习)④师必退(军队)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⑥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4、道①有碑仆道(名词,道路)②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④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⑤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⑥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5、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6、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7.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自)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学于余(耻学于师)(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五、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拜师)【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词类活用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⑧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③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⑦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师说》知识点梳理

《师说》知识点梳理一、重点字词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的凭借。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4.是故无贵无贱(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的风尚)6.其皆出于此乎(大概)7.则耻师焉,惑矣(糊涂)8.士大夫之族(类)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专门技艺的人。
)10.君子不齿(看不起)1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赶得上。
)12.其可怪也欤(多么)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
)14.术业有专攻(学习、研究。
)1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普遍。
)16.作《师说》以贻之(赠送)二、通假字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不论。
今义: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义: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即因此,就。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四、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4.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③④⑤⑥①②③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词类活用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③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关系的连词.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ò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今:道理.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特殊句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词语古今异义
导读:【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古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师之】
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