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精选5篇)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以下是作者整理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最新读后感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篇1爱情,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可惜的是很多作者写了很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最后还是对爱情一无所知,可恨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自己本身就不相信爱情。
很多伟大的作家都讨论过爱情,马尔克斯在这本书中也用一个故事写了自己的爱情观。
他说,连霍乱本身也是一种爱情病,这就是《霍乱时期的爱情》。
首先,他探讨了爱情与时间的问题。
他的观点很明确,活到老,爱到老,他不只一次提到51年这个漫长的时间,并且干脆让小说中的人物来表达这一观点。
费尔米纳的儿媳就是这样,她站在婆婆的一边,她支持婆婆的行为,并且努力说服丈夫也接受。
另外,对于自己女儿的胡言乱语,费尔米纳做的坚决,甚至可以说是绝情。
女儿的反对所造成的她的厌恶情绪,比她年轻时与阿里萨的关系遭到父亲的反对时的反映更加强烈。
我们都说爱情是永久的,我们都期待地久天长的爱情。
我们为一对牵手过马路互相搀扶的老人而感动,说明打心底里我们是这么相信的,可是,如果你得知这对老人没有结婚,只是处于恋爱阶段,你又会作何感想?或者说,老人是否可以拥有爱情?在这本书里,前半段多是阿里萨荒唐的单相思与费尔米纳朦胧的少女情愫,那种单纯青涩的确美好,但是,这种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两心相悦才是爱情的最美阶段,这个阶段的爱情才是费尔米纳一直所向往的,书中写到“他昔日的信中没有一行字,他自己令人厌恶的年轻时代中没有一刻钟曾使她感到一个星期二的下午由于没有他在身旁而显得如此漫长,如此孤独,如此难以忍受”。
此外,小说中也提到,当年费尔米纳放弃与阿里萨的关系是由于在她眼里,他更像是一个影子,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
而如今,五十一年后的重逢,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就牵扯到爱情中的另一个问题,即恋爱关系的处理问题。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我一生有622个情人,但我只爱过你。
”爱情是最困难的事,因为他(她)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完全掌握的个体。
爱情是最奇妙的事,有的只是三五年,有的持续了几十载,而有的是在另一方逐渐走向尽头时才对耳边人呢喃一句:“真不可思议,我对于爱你这件事竟坚持了一辈子。
”太过深情即悲剧一桩,必须以死来句读。
费尔明娜与阿里萨初见时的惊鸿一瞥,竟成了彼此—生的眷恋。
没有怎样的幸福能与我跟你并肩看夕阳沉沦,岁月老去相媲美。
自开读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有一种放不下的感觉,于是,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少见的排满"外交活动"的繁忙周末,还是忍不住一口气读完了通篇小说。
仿佛跟随着一章荡气回肠的交响乐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激情壮阔的人生之旅。
马尔克斯是个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师,他沿袭着“百年孤独”以来一贯的语言风格,用词洗练而精准,韵律感十足,画面感极强,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最难得的是他惯用犀利加幽默的语言方式嘲讽世事,叙述现实社会残忍,用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而又不乏人性温暖的笔触描写着现实社会最真切的伤痛。
沉浸在对亡夫的思念中的费尔明娜,其实同样无法忘记那段长久而受阻的爱情。
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沉迷在对费尔明娜的爱情之中,为了逃避这份爱情带来的痛苦,他一次一次地寻找着“黑夜里的小鸟”,并把跟这些女人的交往记录下来,“只因为缺少那一个女人,他便希望同时和所有的女人在一起”,尽管所有的女人加起来也代替不了费尔明娜。
你很难想象,为了心中的爱情,弗洛伦蒂诺愿意付出任何代价——金钱或者人情,又或者这位店主一生最想得到的东西——只求他把那么镜子卖给自己,其目的就是因为镜子里的那片天地,他爱恋的形象曾在那里占据了两个小时之久。
不仅如此,为了配得上他的花冠女神,弗洛伦蒂诺费尽心机当。
上了内河航运公司的老板,并且精心打造了一—座爱的宮殿,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的漫长等待之后,在自己已经八十岁高龄的时候,终于收获了守候一生的爱情。
霍乱时期的爱情名著读后感最新5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名著读后感最新5篇如果说《百年孤独》由于描写了拉丁美洲最残酷的真实而显现了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点,那么,这本描写爱情的奇书却因为描写一个存在于未来或幻想中的世界而显现了朴实的、绝对确实无疑的品质。
下面给您带来霍乱时期的爱情名著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马尔克斯展现世界的方式很美,这点无需讨论。
但他的世界我曾一度拒绝苟合。
这本书,最神的是不停进行的视角切换。
我们一起过的人生,在你我看来,也能是如此不同的经历。
我们认为的对对错错,在对方眼里可能恰好是错错对对。
我读得挺吃力,从来没有因为一本书这么生气过。
以下是我两个月前写的:我想这只是多轻薄的感情,就能靠个模糊形象意淫一辈子。
费尔明娜是谁不重要,这个具体人的脾气爱好都不重要,是个任意美好形象就可以。
插播一条真理:请记住一个颓丧,自卑,没有自我追求的形象不讨任何人喜欢,这种人念出的爱情就像淋了大雨败在污泥里的花。
一个没经历过爱情就生出负面情绪只能宣扬自己床上功夫的男人就是很可怜,别人就是很幸福,那种幸福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呵呵,你永远体会不了了,就在泥里继续栽着吧。
“高尚”的人要灵魂相恋就只走灵魂好了,最后又上的什么床。
至于费尔明娜,一个在父亲商品标价式教育下长大的心理不健全女孩子而已,对好的买主来说她是个优秀的商品,可惜对一切情感来说她从没学会怎么爱,因为她没见过爱的模样。
以下是看到费尔明娜准备在生活中抹掉初恋时写的:我现在开始明白了,少年时期多少次瞬间清醒的决绝可能不是“渣”,只是现实一口吞噬日复一日用幻想勾画出的虚假形象。
那不是恋人,那只是想象出的影子。
直到有一天,一个泛着温柔光泽的人微笑走来,爱情正式光临了,安定下来,代替了它先前躲躲藏藏造成的幻境和梦魇。
后来就把这本读到一半的书从四月丢到了六月。
前两天竟然发现自己是希望费尔明娜和弗洛伦蒂诺在一起的,我希望费尔明娜幸福,希望她找回自己。
直到读费尔明娜说的那句“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技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7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7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是我在五月的最后一天看完的,本来想趁热打铁,在刚看完心里废话最多的那会写读后感,但又再次因为懒惰我迟迟未写。
恰巧昨儿玩了一会的真心话大冒险,免不得回答了一些关于爱情的问题,思考问题时突然感到我的脑瓜壳被敲了一下,好像是有那么个读后感还未完成,并且觉得心里确实有些想法,就算再懒也得把它们一吐为快为好。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在网上一搜就是一箩筐,我既不懂马尔克斯,又不懂文学鉴赏,也就不班门弄斧写那种文绉绉的、拿腔拿调的书评,只是就衔取一小部分的内容、再结合自身经历稍稍写写杂乱的感想——而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花冠女神”费尔明娜对茄子态度的变化。
费尔明娜从对茄子的“深恶痛绝”,再到后期恨不得天天吃“茄子大餐”,这是费尔明娜对乌尔比诺医生的让步,是在他们长期相处下所做的妥协,是为他们的爱情所做的改变,而闷在我肚子里就快发霉了的,就是一个人是否要因为爱而做出改变这个问题。
好巧不巧,本人最近刚刚开始接触《中庸》。
虽然我自身的思想没什么深度,根本读不懂《中庸》,但是《中庸》中的某些思想却深深在我愚蠢的脑袋里留下烙印:中庸,是坚定、是勇毅,是多元协调、独立不倚。
昨儿个有位朋友抽到的真心话问题是:你会为喜欢的人做出什么样的改变?那位朋友的回答是:在不触碰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做出改变。
虽然这不是对我的提问,但是我也不由自主并且自以为是地自己在心里回答了一遍这个问题:首先,我为我这位朋友敢于为爱献身的精神感到感动,并且我大体上同意并且支持他的想法,毕竟相爱的双发相互磨合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没人会说这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并不对其百分百地赞同,因为我并不想对所爱之人做出太大的改变,并且我也不希望对方因为我而做出太大的牺牲。
虽然不知道“中庸”放在“爱情”这种语境下合不合适,但我还是希望相爱的双方在互爱中能做到“坚定勇毅”,不论对方在心里的分量有多重,依然能够坚持自我的独立。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霍乱时期的爱情》是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爱情的全部答案。
阅读这本书的好处是重新相信爱情,坏处是意识到即便相信也无济于事。
书中的主人公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他们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波折。
年轻的阿里萨对达萨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爱情追逐。
那一封封炽热的情书,承载着他对爱情的纯真向往,在那个霍乱肆虐的年代,为达萨的生活带来了别样的色彩。
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门第的差异、父亲的阻挠以及达萨内心的矛盾,让他们的爱情在看似最美好的时刻戛然而止。
阿里萨在失恋后纵情声色,沉湎肉欲,他的风流韵事数不胜数。
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达萨始终是那个无法被替代的存在。
而达萨在经历了婚姻的平淡与琐碎后,也会在某个瞬间想起阿里萨。
他们就像两条相交后又渐行渐远的直线,各自有着不同的生活轨迹,可命运又似乎总是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当老年的他们再次相遇,那种对爱情的执着依然在彼此心中燃烧。
在那艘象征着他们爱情归宿的轮船上,他们终于放下了过去的种种包袱,坦诚相对。
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情并非一帆风顺,它可能会被时间、距离、社会地位等因素所影响,但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考验的。
即使在漫长的人生中,两人各自经历了无数的人和事,可那份最初的情感依然有着强大的力量。
它让我们明白,爱情是复杂而多元的,既有美好的憧憬,也有残酷的现实,但只要心中有爱,人生就不会是一片荒芜。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2《霍乱时期的爱情》宛如一首悠扬而深沉的爱情挽歌,它奏响了人性、时间与爱情交织的旋律,让读者在爱情的长河中畅游,感受其中的甜蜜与苦涩、希望与绝望。
弗洛伦蒂诺·阿里萨和费尔明娜·达萨的爱情,始于青春年少时的怦然心动。
阿里萨那充满诗意的情书,如同春日里的花朵,绽放在达萨的心田。
他们在彼此的眼中是那样的完美,爱情在他们心中是那么的纯粹,没有丝毫杂质。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2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的孤独者,你会发现你会成为你伴侣的花冠女神,甚至成为你心中的一个很完美的生活的标本,当爱情成为了生活的全部,你是不是没有自己的隐私的存在,因为你没有其他精力追求各种各样的美妙的事情,还有就是当你发展你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他们相遇的第一次,男主是一个邮递员,可以在这个时代里面经营自己的事情的人,都是生活过得不错的人,当阿里萨正在送信到了哒萨的家里。
当哒萨在教姑妈学习认字,一切都是看似平静的生活画面,却被阿里萨看做美妙的生活时刻,因为可以看到了原来这个哒萨是一个学生,有着迷人的外貌。
当阿里萨一直在哒萨的屋外的树下等着她的出现,甚至就是在自己空闲的时间不断写信,就是为了有一天可以让自己的拥有这个让自己心动的花冠女神。
当开始在工作里面出错,她的妈妈却知道了他们事情,甚至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那么冲动,因为这样子的年轻人,需要有一个经验丰富的指导的。
生活不是是是会有好运的时候,需要留言生活的提示。
当他们开始写信,幻想着我们会有一个美好的将来,甚至当阿里萨开始为了他们的将来挣钱,不断为了让自己的可以有更多的钱,自己选择去了海底寻宝藏。
知识就是那么强大,在书中介绍,阿里萨就是一直认为书中的故事不会欺骗他,更加没有想到了,当他开始在美好的将来,可以与自己女神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很自卑的过日子。
当他们的爱情败给学校之后,他们才发现最无辜就是他们的爱情,就是在下课期间,哒萨在课间写情信时候,刚好被老师看到了,让她做出选择,是需要公出阿里萨还是退学,她的姑妈因为这件事被自己的哥哥赶走了,甚至没有多久就是病死了,在挣扎的已经无效的情况下,哒萨的爸爸只能带着自己的女儿远离这个国家,回到了以前和自己的爱人的相遇的城市,并且带着女儿去见亲人。
在他们遇到了那么艰苦的时期,他们都是没有放弃心中的理想,并且在这期间,一直就是幻想着以后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1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一些朋友一边纳闷一边想象以后我的男朋友会是什么样子的,会有怎么样的品性。
我笑而不语。
其实我也想知道,我每天都向上天祈祷,赐我个男人吧。
前些天和老郭出去玩,她问我这个问题。
我想了会说,首先他会写诗,他是个诗人。
虽然诗人通常都穷困潦倒,但也仅仅只是在于谈恋爱的时候能和个诗人谈恋爱,结婚就有些不现实。
如年轻的阿里萨。
阿里萨是个诗人,我相信阿里萨写的情书是天底下最美的情书,我相信费尔米纳再也没收过比阿里萨的更美好的情书。
然而描写费尔米纳见到阿里萨的那一段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令人心疼。
事实上,这里立马让我联想到了恋的人们。
不能怪费尔米纳啊,每天都能收到天底下最美妙的情书,对这个未曾见过面的情人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理想。
谁知道这些情话竟然会出自一个黝黑瘦小和自己理想中的幻想天差地别,俨然像做了个爱丽丝梦游奇境回到现实的梦啊。
恋何尝不是这个样子。
友早在一百年前就见光死了。
多么现实的描写。
马尔克斯高明啊。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2费尔明娜·达萨与弗洛伦蒂·阿里萨间跨越一生的执着爱情令我无数次泪落。
比起加西亚·马尔克斯那部被誉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巅峰之作的《百年孤独》我更钟爱《霍乱时期的爱情》。
而加西亚·马尔克斯也自白道这是他最好的作品,是他发自内心的创作。
弗洛伦蒂·阿里萨他对费尔明娜·达萨的漫长爱情从一个世纪延续到另一个世纪。
令我吃惊的是他将灵与肉完全分割开来。
他在精神完全忠贞于费尔明娜。
达萨,但在肉体上却并未如此。
他与许多女人发生过关系,尽管他直至最后也未曾娶妻。
不过尚且差强人意的一点是他并未让那些众多的女人被她知晓。
由此可以知晓他的保密工作做的是十分完美的。
虽然他在肉体失贞,但我还是为他对这段初恋的执着所感动。
书中有句话注定了他们的命运。
有一天弗洛伦蒂。
阿里萨遇见了费尔明娜。
达萨,他天真的日子从此结束。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篇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1当全书只剩下最后一句“一生一世”时,百感交集。
整部书,很马尔克斯。
尝试去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男主人公是阿里萨,在我看来,我觉得他的这种半个多世纪紧闭内心的等待,只为一个人敞开,是极度浪漫的;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世界的洁癖,而不断去放纵自己的肉体,这种做法对于其他人来讲是不公平的,又是极其残忍的。
女主人公最后的选择在我看来,是这样的。
首先,面对着一个男人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即使不接受,在心里也是一种对自己极大的肯定。
你要明白,总会有人山高路远,为你而来。
其次,当乌尔比诺医生去世后,面对着生活中的琐碎,以及外界的压力。
费尔明娜其实早已不堪重负,在这时帮助她最大的,给她继续生活下去信心的,是阿里萨的信,以及他的陪伴。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费尔明娜选择了已经等待了近一生的阿里萨。
两个年过七十的老人,在一艘永无止境的轮船上,重新萌发了爱情。
或许爱情真的像霍乱一样,一经沾染就会让人癫狂。
浪漫的人终其一生都在苦苦找寻自己眼中的爱情。
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惺惺相惜的陪伴和相互搀扶着给予彼此生命力量的远行。
可以说男女主人公的故事并不是我所想象的爱情的模样,但是在书中的世界里,费尔明娜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希望,阿里萨穷尽一生完成了自己极度浪漫的追逐。
至此,最后的“一生一世”,任谁读了,都会在心中点亮一盏温暖而又浪漫的灯吧。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2霍乱时期的爱情中故事与霍乱的关联性并不强,霍乱时期只是一个背景。
故事的梗概是年轻的阿里萨和费尔明娜坠入爱河,由于费尔明娜父亲的反对,费尔明娜最终选择了乌尔比诺医生。
阿里萨精心等待乌尔比诺医生去世,阿里萨虽终身未婚,但有着众多情人;乌尔比诺医生一死,阿里萨又重新开始追求费尔明娜,阿里萨和费尔明娜晚年终于在一起。
不能理解如此曲折的人物设定和费尔明娜年轻时候的选择。
费尔明娜父亲强行拆散女儿的恋情,费尔明娜自从和父亲远游之后,对阿里萨的态度大转变,结婚选择了乌尔比诺医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800字:
那时候的爱情,就像是一场霍乱,来得猝不及防,然而当你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它已经消耗殆尽。
“悦起无因,遂感心疾”大概就是这样,爱一个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除了他(她),无药可医。
十五岁的穷小子弗洛伦帝诺爱上了十五岁的富家女子费尔明娜,每天在她必经之路等待,终于引起了她的注意。
通过姑姑,他们互传书信,然而当这些小把戏被费尔明娜的父亲看穿时,他像所有的小说里富人对待穷小子一样对待弗洛伦帝诺。
他烧了女儿和弗洛伦帝诺来往的书信,和弗洛伦帝诺当面交谈,企图劝他放弃费尔明娜,带着女儿出门旅行。
他的这一切做法对于深陷爱情漩涡中的青年男女显然是没有用的,他万万没想到,女儿会在旅行中继续与她的小情人保持联系,并且关系越来越密切。
当他们结束两年的长期旅行回到那个城市,父亲发现女儿仍未忘记那个小子,于是便同意他们的婚约。
而当费尔明娜偶然一次遇见弗洛伦帝诺时,她失望了,那个小伙子完全不是她理想中的样子。
于是,他们的婚约作罢了。
后来,费尔明娜嫁给了有身份有地位的乌尔比诺医生,读后感.弗洛伦帝诺只是默默关注着她,等待着她。
当教会为乌尔比诺敲响丧钟时,弗洛伦帝诺抛弃身边年轻的情人,飞奔到费尔
明娜身边,再一次向她求婚,这时的他们已进入迟暮之年,他已等了她半个世纪。
我认为整部书不仅仅是想给我们看一个矢志不渝,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它更多的是想表明:爱情就像霍乱,它来的时候,人们会惶恐,不安,会绝望,痛苦。
然而庆幸的是,一个人在经历了这一切不好的感受之后,依然具有爱的勇气和能力。
恋爱中的人,就像是生了一场重病,一切好的,不好的情绪都由另一半引起,也只有另一半能够化解。
就像张爱玲在小说《倾城之恋》中写到:柳源在细雨迷蒙的码头上迎接她,他说她的绿色玻璃雨衣像一只瓶,又注了一句,药瓶。
她以为他在那里讽嘲她的孱弱,然而他又附耳加了一句:“你是医我的药”。
她红了脸,白了他一眼。
小说的最后,费尔明娜和弗洛伦帝诺在一艘轮船是永生永世地在一起。
那时的他们已经八十多岁了,却依旧拥有爱的能力,那迟到了大半个世纪的爱情,让人羡慕不已。
作者:暇姑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