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同步训练-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一)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作业(含答案)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同步课时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定一项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国际公约。
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环境问题与塑料污染关系最密切的是( )A.水土流失B.臭氧层破坏C.全球气候变暖D.生物多样性减少5.2021年中国塑料材料化利用率已经达到31%,这样做的好处是( )①提高资源利用率②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③缓解能源供需矛盾④降低塑料生产成本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6.图中箭头a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A.水土流失B.酸雨C.臭氧层空洞D.土壤污染7.图中箭头b表示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引起( )①资源枯竭②水体污染③大气污染④水土流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内蒙古鄂尔多斯能源基地产生的煤基固废主要以粉煤灰制备建材、电石渣制备水泥等方式利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于40%。
为推动能源基地二次资源的合理配置,鄂尔多斯构建了煤基循环利用产品价值链(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传统煤基固废综合利用率较低的原因是( )A. 运输成本较高B.市场需求量小C.产品质量较差D.科技水平较低9.煤基固废循环利用可以显著( )A.减轻温室效应B.减轻酸雨危害C.促进产业升级D.提高资源利用率砷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第一类人类致癌物之一,地层中的砷容易溶解到地下水里,导致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
下图是中国水体砷污染风险地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体砷污染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严重B.新疆受水体砷污染影响的人口最多C.水体砷污染是全球性环境安全问题D.水体砷污染是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11.下列降低水体砷污染安全风险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跨流域调水B.使用水库、湖泊蓄水C.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D.对污染水源进行净化处理在风力较小、逆温、相对湿度小于80%,随着悬浮颗粒物的增多而导致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现象叫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环境问题的产生1.下列关于自然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构成B.自然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都以热能形式散发到大气中C.自然系统通过自我调节维持其自身稳定性D.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是通过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2.人类系统的运行依赖于自然环境,关于二者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资源B.自然环境可以消纳人类系统排放的所有废弃物C.人类活动可能会影响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D.人类系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3.(福建三明一中高一期中)发达国家产生资源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镇化水平高B.人均资源消费量大C.人口增长速度慢D.劳动力严重匮乏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4.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由( )A.自然原因引起的B.人为原因引起的C.人口增长引起的D.全球变暖引起的5.该类环境问题主要发生在( )A.流水作用强的地区B.冰川作用强的地区C.风力作用强的地区D.风力作用弱的地区6.甲、乙、丙分别位于( )A.住宅区、城市干道旁、风景区B.风景区、住宅区、城市干道旁C.城市干道旁、住宅区、风景区D.城市干道旁、风景区、住宅区7.下列近地面天气系统易形成雾霾天气的有(深度解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题组二环境问题的危害某年12月7日21时35分,两艘外籍集装箱船在珠江口担杆岛东北约11海里处发生碰撞,泄漏燃油约1 200吨,造成我国较大的船舶碰撞泄油事故。
交通运输部牵头全力组织清污,采用围油栏截污、向海上洒消油剂和吸油毡等方法来清除油污。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8.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①②③④9.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烧芭”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放一把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
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3)

资源的消费和废弃物的排放数量 剧增。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已 在某些方面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 能力,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 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 定状态,从而发生大气污染、水 污染、生态退化、全球变暖等环 境问题。
工业 革命
环境稳定状态被破 坏,出现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P13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 运行,将所形成的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
人类系统靠大量输入自然资源、 输出废弃物来维持,物质和能量是单 向流动的,无法完成物质循环。其中, 人类获取资源会造成自然环境的改变 并对自然循环过程产生影响;人类活 动所造成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只有一部 分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循环得到消纳, 未被消纳的部分残留在自然环境中造 成环境污染,甚至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5.环境问题的地区差异
发达国家
环境问题:过度消耗资源带来 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
环境问题: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 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二、环境问题的危害
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1)供给 服务 下降
自然资源 稀缺甚至
枯竭
(3)文 化服务
降低
降低了人 的舒适感 和审美体
思考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自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P13
思考
1.在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流动方向、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自 然系统和人类系统有什么不同?
物质和能量的 来源
流动方向
生物多样性
系统的稳定状态
自然 系统
太阳能 循环流动 丰富
通过自我调节达到 稳定状态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练习:1.3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下图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雾霾C.臭氧层空洞D.全球气候变暖2.关于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B.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农业增产C.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较大D.该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解析】1选D,2选B。
第1题,图示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雾霾、臭氧层空洞是人类生产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但不是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第2题,上述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量充足,农业增产;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小;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的是臭氧层破坏。
渡渡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生活在印度洋的毛里求斯岛;这种鸟在被人类发现后仅仅200年的时间里,便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
2016年8月,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渡渡鸟骨拍卖值440万。
据此完成3、4题。
3.渡渡鸟的彻底绝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属于( )A.环境污染问题B.社会治安问题C.资源衰竭问题D.生态破坏问题4.产生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B.自然环境的迅速演化C.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D.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解析】3选C,4选C。
第3题,渡渡鸟由于人类的贪婪彻底绝灭,渡渡鸟作为一种资源被人们过度利用而消失,故属于资源衰竭问题。
第4题,该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减少,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掠取是造成生物资源衰竭的主要原因。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2018年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课后习题: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列景观图片,完成1~3题。
1.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2.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自然资源衰竭问题”的是()A.①B.②C.③D.④3.图片中反映的环境问题属于水土流失的是()A.①B.②C.③D.④1题,当人类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图示①是森林破坏,②是水土流失,③是大气污染,④是垃圾污染,③④属于环境污染问题。
第2题,如果人类过度使用自然资源,就会造成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图示①过度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
第3题,图示②河流含有大量的泥沙,是该河流域内水土流失的结果。
2.A3.B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4~5题。
4.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镇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5.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A.矿产枯竭、荒漠化B.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因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5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5.B图1为北极地区景观图,图2为不合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图1图26.图1反映了图2中的环境问题的是()A.②B.③C.④D.⑤7.节约能源、降低能耗能有效减缓()A.②④B.④⑤C.①②D.①④6题,图1反映了由于全球变暖,北极地区冰雪覆盖面积变小,北极熊的生存环境恶劣。
2024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题--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含解析)

2024人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3练习题第一章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阅读下面四幅景观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种大气污染现象中,污染源是天然污染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为减少图片④所示现象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是()①改进能源消费结构②广泛利用煤炭资源③采用消烟除尘技术④家庭尽量使用小蜂窝煤炉具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023·山东泰安期中]巴巴多斯(如图)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为珊瑚石灰岩海岛国家,国土面积较小,四周被海洋环绕,生物物种较稳定。
一场热带风暴将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的蓑鲉(一种有毒鱼种,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食量较大)带到加勒比海,并在当地大肆繁衍。
据此完成3~5题。
3.该国现今最担心的环境问题是()A.淡水枯竭B.气候变暖C.酸雨危害D.臭氧层破坏4.巴巴多斯生物物种较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岛屿面积较大B.纬度低,终年光热充足C.地处板块内部D.受外界干扰少5.蓑鲉大肆繁衍的主要危害是()A.容易引发水土流失B.可能造成土地荒漠化C.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D.容易破坏珊瑚结构[2023·湖南岳阳期末]细颗粒物PM2.5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浓度的变化具有非常鲜明的季节性特征,呈现出夏季小于冬季的特点。
研究表明,近几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年均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平均浓度空间重心发生了变化。
下图为2013年至2017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年平均浓度的空间重心变化图。
据此完成6~7题。
6.影响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浓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覆盖B.日照长短C.雨量多少D.水域面积7.长江三角洲城市群PM2.5平均浓度空间重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区域年降水量变化大B.西部经济的快速崛起C.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D.大气治理的区域联动[2023·山西运城期中]读非洲某区域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8~9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学生版)

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1.3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1.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1.环境问题的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3.环境问题的影响因素。
4.环境问题的危害。
知识点01 环境问题的产生1. 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1)自然系统的正常运行机制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它由________持续供给能量,物质能够从无机环境进人生命体,最终又回到无机环境,从而完成物质的循环与能量的流动,同时自然环境能够通过________来维持稳定。
(2)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________维持,城市、农田等人类系统的运行。
人类系知识精讲目标导航统运行产生的________排入自然环境。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超过其________能力,损害其________功能,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从而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种环境问题。
思考探究对比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2.你认为哪种系统能维持稳定状态?请说明理由。
2.环境问题的产生——影响因素(1)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增加,所需________和________增加;(2)________: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影响________;区域差异显著。
(3)________:一方面,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________;另一方面,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________和________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华是指淡水水体中因氮磷等营养物质富集,使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某校地理实践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甲湖流域西部地区含磷地层广泛出露,蓝藻水华的发生最早记录可追溯到19世纪末。
1980年以来,甲湖蓝藻水华频发,富营养化严重。
初,甲湖流域开始全面实施河长制和湖长制,统一规划综合整治流域水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分层作业 第一章 第三节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0. [2024·苏州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以农业为主,是上海市最大
的蔬菜基地。崇明岛河网密布,多断头河,水污染严重,污染物主要囤积在较小的支 流河道,污染主要依靠河网自身降解,其次是引排水降解。下图示意2020年崇明岛降 雨量、蔬菜产量和河网总磷浓度变化。
(2) 简要分析乙类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 [答案] 土质疏松;降水较多且集中;植被破坏(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解析] 由第(1)题可知,乙类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土流失 的原因如下:疏松的土质是水土流失发生的重要条件;降水量较大且集中;地表植被 破坏比较严重。
(3) 简述防治丁类环境问题可采取的措施。 [答案] 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 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 [解析] 由第(1)题可知,丁类环境问题为酸雨,防治酸雨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比例,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 的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综合利用,例如脱硫脱硝处理。
区气候干旱并以畜牧业为主,而且存在过度放牧现象,因此最可能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5. 图示区域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B )
A.气候干旱
B.人口激增
C.土壤贫瘠
D.植被破坏
[解析] 注意题干中问的是根本原因。人为原因是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图中看,农
作物侵入牧区是粮食短缺导致的,而粮食短缺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人口增长过快
02 B级 关键能力提升练
[2023·金陵中学期末]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 图中箭头表示环境反馈作用的是( C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三节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一、选择题读北京a、b、c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的各月污染指数变化情况示意图(图中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越高,污染指数越大,则空气质量越差)。
回答1-2题。
1.如果影响北京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主要是下列选项的四种,则据图判断其首要污染物是 ( )A.一氧化碳B.二氧化氮C.二氧化硫D.可吸入颗粒物2.下列关于造成这种污染物成为不少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B.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C.发达国家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D.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答案】1.D 2.C【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北京空气质量较差,污染指数较大的季节为冬春季节,冬春季节风速较大,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严重,所以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第2题,我国很多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主要原因是有些地区土地荒漠化加剧;城市汽车数量猛增,尾气排放缺乏标准或不达标;近年来工程建筑较多,工地扬起大量的扬尘;与发达国家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关系小。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A.人均资源拥有量多B.城镇化问题严重C.生活贫困化加剧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4.下列环境问题的原因,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A.矿产枯竭、荒漠化B.盐碱化、物种减少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减少、森林减少【答案】1.D 2.B【解析】第3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和经济发展综合指标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因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4题,矿产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水源枯竭主要是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主要是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6.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答案】5.C 6.A。
【解析】第5题,PM 2.5浓度在10:00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热岛效应增强。
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 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
并且并非10:00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 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性,而并非下降。
第6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二氧化硫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相关。
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地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二氧化硫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出行方式不同,对二氧化硫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二氧化硫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 ℃~30 ℃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据此回答7-8题。
7.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8.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B.12月到2月C.3月到5月D.6月到8月【答案】7.A 8.D。
【解析】第7题,赤潮易发生在20 ℃~30 ℃的温度范围,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
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需的营养;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在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
第8题,赤潮一般发生在水温高的季节,即夏季(6—8月)。
图甲为某地区地形图,图乙为该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
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A.凌汛B.水土流失C.森林面积减少D.泥石流频发10.造成这种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该地区人口密度超过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B.A地区的人口密度高于B地区C.人口密度在北部最合理D.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答案】9.B 10.A【解析】第9题,根据图甲所示信息可知,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受黄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以及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的影响,该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
第10题,读图乙可知,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30人/千米2,而目前A、B两地区的人口密度已分别高达64人/千米2、47人/千米2,说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已超过该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从而导致该地区生态破坏严重,造成水土流失问题。
下图为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示意图。
据此回答11-12题。
11.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A.酸雨B.雾霾C.臭氧层空洞D.全球气候变暖12.关于上述环境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A.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硫B.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农业增产C.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较大D.该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答案】11.D 12.B【解析】第11题,图示海平面上升反映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酸雨、雾霾、臭氧层空洞是人类生产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但不是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第12题,上述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造成该问题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该环境问题可能使高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量充足,农业增产;该环境问题对人体呼吸道危害小;可能造成皮肤癌患者增多的是臭氧层破坏。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民勤县,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图所示)。
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
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
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
据此回答13-14题。
13.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水资源短缺②旱涝灾害③土地荒漠化④水土流失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4.导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B.乱砍滥伐C.过度放牧D.大量的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答案】13.A 14.A【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民勤县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环境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降水少,不易出现旱涝灾害和水土流失。
第14题,结合材料“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可知,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
二、非选择题15.雾霾天气会使大气混浊、大气能见度降低。
近年来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增多,引发了民众的“空气焦虑”。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增多造成的。
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这种大气污染物增多的主要原因。
(2)简述雾霾天气的危害。
(3)简述减少雾霾天气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工业生产粉尘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中煤炭的使用比重高;冬季北方地区燃煤取暖;机动车辆增多等。
(2)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交通运输;等等。
(3)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等等。
【解析】第(1)题,空气中固体颗粒物增多主要与人为因素有关,从图中可获取信息。
第(2)题,雾霾天气会对人体健康和交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
第(3)题,大气中固体颗粒物增多是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从减少空气中大气污染物的角度来回答减少雾霾天气应采取的措施。
16.读我国轮廓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甲所示的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分析造成这一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2)丙所在的地形区是哪里?这个地形区由于空气污染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什么?形成这一环境问题的气候条件是什么?当地能源结构的特点是什么?(3)乙为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产生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4)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生活与生产面临的最大环境资源问题是什么?分析其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5)说明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特点,并分析其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的原因。
【答案】(1)荒漠化。
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疏;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四川盆地。
酸雨。
湿润多雨。
以燃煤为主。
(3)水土流失。
不合理耕作,过度砍伐森林。
(4)淡水资源短缺。
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相对较少,且春季多大风,蒸发量大,河流径流量小。
(5)以煤炭为主。
冬季采暖季长,燃煤多,且该地重工业发达。
【解析】从我国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来看,甲代表的地区应是荒漠化严重地区,原因是甲地区地处内陆地区,降水少,植被稀疏,人为破坏严重。
丙位于四川盆地,环境问题主要是因为燃烧煤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SO2而形成的酸雨。
乙位于江南丘陵地区,主要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图中数字代表的城市集中在华北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分布在东北地区,冬季燃煤多,大气污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