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热点题型十五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第22讲 含答案 精品

第22讲生物的进化[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现代综合进化论(1)种群内存在着因随机突变和重组而产生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指在特定环境空间内和特定时间内的所有个体的集群。
②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
③等位等位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等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的原因a.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b.结果: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2)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内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3)突变、选择、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机制,物种形成导致了生物的多样性。
①导致等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遗传漂变、突变、迁移和选择等。
②遗传漂变是在小型种群中,偶然性的进化改变,其结果导致种群的基因库一代代改变。
③突变就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其作用一方面表现为突变本身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一种力量,通过突变可以把新基因引进基因库,突变是所有新等位基因的来源;另一方面作为变异的根本来源,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始材料,是进化材料的主要来源。
④迁移会带来生物群体之间相应的基因流动,这种基因流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同样能引起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进化效果。
⑤遗传漂变是一种随机改变;基因流动和突变可能在某一方向上发生,但是该方向却与环境特征无关,所以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隔离导致物种形成a.隔离类型:常见的有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b.隔离实质:限制了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c.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2019-2019北京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全共28页word资料

2019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分类汇编01一、生物学中常见化学元素及作用:1、Ca:人体缺之会患骨软化病,血液中Ca2+含量低会引起抽搐,过高则会引起肌无力。
血液中的Ca2+具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如果用柠檬酸钠或草酸钠除掉血液中的Ca2+,血液就不会发生凝固。
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2、Fe: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缺乏会患缺铁性贫血。
血红蛋白中的Fe是二价铁,三价铁是不能利用的。
属于植物中不能再得用元素,一旦缺乏,幼嫩的组织会受到伤害。
3、Mg:叶绿体的组成元素。
很多酶的激活剂。
植物缺镁时老叶易出现叶脉失绿。
4、B: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缺乏植物会出现花而不实。
5、I:甲状腺激素的成分,缺乏幼儿会患呆小症,成人会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6、K:血钾含量过低时,会出现心肌的自动节律异常,并导致心律失常。
7、N:N是构成叶绿素、ATP、蛋白质和核酸的必需元素。
N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都是不稳定的或易溶于水的,故N在植物体内可以自由移动,缺N时,幼叶可向老叶吸收N 而导致老叶先黄。
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在水域生态系统中,过多的N与P配合会造成富营养化,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水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富营养化称为“赤潮”。
动物体内缺N,实际就是缺少氨基酸,就会影响到动物体的生长发育。
8、P:P是构成磷脂、核酸和ATP的必需元素。
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
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
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
植物缺P时老叶易出现茎叶暗绿或呈紫红色,生育期延迟。
9、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
如催化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
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课件:热点题型

(1)实验步骤:
让该只雄蝇与正常雌蝇杂交 ;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1互相交配(或:F1雌蝇与正常雄蝇交配)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计 F2中雄蝇所占比例(或统计F2中雌雄蝇比例) 。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1互相交配
XAY XaY
1
∶ 1
∶
1
∶
1
归纳 总结
分离规律中的致死问题
(1)隐性致死:隐性基因存在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对个体有致死
效应,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异常,使人死亡);植物中的白化基
因,使植物不能形成叶绿素,从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
(2)显性致死:显性基因具有致死效应,如人的神经胶质症(皮肤畸形生 长,智力严重缺陷,出现多发性肿瘤等症状 )。显性致死又分为显性纯 合致死和显性杂合致死。
第六单元 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
热点题型七 分离规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
一、遗传中的致死问题
例1
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假设
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根据隐
性纯合体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
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
(3)配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
力的配子的现象。
(4)合子致死:指致死基因在胚胎时期或幼体阶段发生作用,从而不能 形成活的幼体或个体的现象。
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备考北师大版讲义:第二单元

第5讲细胞器与生物膜系统[考纲要求] 1.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Ⅱ)。
2.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Ⅱ)。
3.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考点一主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1.胞质溶胶: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使胞质溶胶呈现一定黏滞性,而且还含有催化细胞中反应的多种酶,它与维持细胞的极性和形态,调节膜蛋白的分布和运动,以及物质运输都有密切关系。
2.细胞器之间的分工(1)线粒体和叶绿体的比较(2)其他细胞器的功能分析知识拓展(1)线粒体、叶绿体中含有DNA、RNA和核糖体,能独立地进行基因表达合成部分蛋白质,但其绝大多数蛋白质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核糖体上合成后转移至线粒体或叶绿体内。
因此二者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2)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有两类:附着核糖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如抗体等);游离核糖体主要合成细胞自身所需要的蛋白质。
(3)内质网有两类:粗面型内质网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有关;滑面型内质网与脂质(如某些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
(4)动物细胞内的高尔基体与分泌物的形成有关,是各种膜成分相互转化中的“枢纽”。
植物细胞内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液泡中的色素是花青素,与花和果实的颜色有关;叶绿体中的色素是叶绿素等,与光合作用有关。
(6)溶酶体起源于高尔基体。
3.细胞器的不同分类(1)溶酶体能合成水解酶用于分解衰老的细胞器(×)(2)中心体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完成倍增(×)(3)液泡内细胞液的浓度升高导致植物细胞质壁分离(×)(4)叶绿体中基粒和类囊体扩展了捕获光能的膜面积(√)(5)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6)细胞壁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区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的特征之一(×)据图分析细胞器的功能(1)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①②⑦。
(2)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①②。
(3)③和⑥的关系是⑥起源于③。
【2019-2020】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热点题型八全方位突破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相关题型讲义北师大版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热点题型八全方位突破基因自由组合规律相关题型讲义北师大版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一、根据亲本基因型推断配子及子代相关种类及比例某植物个体的基因型为Aa(高茎)Bb(红花)Cc(灰种皮)dd(小花瓣),请思考如下问题:(1)若某个体AaBbCcdd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图1(2)若某个体AaBbCcdd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2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图2(3)若某个体AaBbCcdd体细胞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如图3所示(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其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__________种,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其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________,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________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
图3审题关键(1)如图1所示,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则各自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先分开单独分析,每对基因中只有dd产生1种d配子,其他都产生2种配子,因此共产生2×2×2×1=8种配子;基因型为AbCd的配子所占比例为1/2×1/2×1/2×1=1/8;自交所得子代的基因型有3×3×3×1=27种,其中AABbccdd所占比例为1/4×1/2×1/4×1=1/32;其中子代的表现型有2×2×2×1=8种,其中高茎红花灰种皮小花瓣个体所占比例为3/4×3/4×3/4×1=27/64。
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热点题型三多角度辨析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讲义北师大版180403477

热点题型三 多角度辨析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相关细胞图像分析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 ,则④有基因A 或aC.若图中的②表示X 染色体,则③表示Y 染色体D.该细胞产生的子细胞中有2对同源染色体 审题关键(1)由“2n=4”可知该生物正常体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而该图示特点有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增加为8条,所以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2)图中①和④为同源染色体,则若①有基因A ,则④有基因A 或a 。
若图中的②表示X 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Y 染色体)。
(3)该细胞中每一极有2对同源染色体,其子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即为2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图像辨析 (1)三个前期图的判断判断步骤: 是否出现四分体⎩⎪⎨⎪⎧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无→⎩⎨⎧细胞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体⎩⎪⎨⎪⎧ 有→有丝分裂前期无→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结论:A 为有丝分裂前期,B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C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2)三个中期图的判断判断步骤:着丝点是否排列在赤道板上⎩⎪⎨⎪⎧否→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是→⎩⎪⎨⎪⎧ 细胞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体⎩⎨⎧ 有→有丝分裂中期无→减数第二次分裂 中期结论:A 为有丝分裂中期,B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C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3)五个后期图的判断判断步骤:染色体是否含有染色单体⎩⎨⎧有→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无→⎩⎪⎨⎪⎧ 染色体中是否具有同源染色体⎩⎪⎨⎪⎧ 有→有丝分裂后期无→减数第二次分 裂后期结论:A 为有丝分裂后期,B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C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 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E 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三看法”判断细胞分裂方式1.下图为某个哺乳动物体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①中有2个四分体B.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C.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有4个D.若用某种药物抑制纺锤体形成,则细胞⑤着丝粒不会分裂答案 C解析细胞①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不能联会形成四分体,A项错误;由细胞⑥细胞质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为雄性,故细胞④是次级精母细胞,B项错误;图中②③④⑥共4个细胞属于减数分裂,C项正确;抑制纺锤体形成,使细胞不能正常分裂,但不影响着丝粒的分裂,D 项错误。
教育最新K122019版生物高考大一轮复习热点题型七分离规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讲义北师大版

热点题型七分离规律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一、遗传中的致死问题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学研究中备受重视。
假设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
根据隐性纯合体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
有一只雄果蝇偶然受到了X射线辐射,为了探究这只果蝇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了上述隐性致死突变,请设计杂交实验并预测最终实验结果。
(1)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果预测:Ⅰ.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完全致死突变;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发生了不完全致死突变;Ⅲ.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X染色体上没有发生隐性致死突变。
审题关键(1)由题干可知“某隐性致死突变基因有纯合致死效应(胚胎致死),无其他性状效应。
(2)根据隐性纯合体的死亡率,隐性致死突变分为完全致死突变和不完全致死突变。
(3)实验目的是“探究受X射线辐射的雄果蝇X染色体是否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由此可知该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019版高考生物北师大版一轮复习精选训练含2018最新模

单元过关检测九生物与环境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7·西安模拟)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会改变群落的空间结构B.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皆为森林阶段C.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都会提高D.山区大火过后所进行的演替为初级演替2.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甲、乙B.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丁C.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甲大于乙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一定为增长型3.(2018·银川一中质检)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捉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4.(2017·襄阳四中高三质检)中华灵芝,又名紫芝,是一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的珍贵真菌。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紫芝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紫芝能分解动植物残体,处于食物链的顶端C.紫芝的药用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现实价值D.禁止采伐紫芝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动植物资源及所含基因的多样性B.利用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现实价值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迁地保护D.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6.(2018·济南历城中学检测)大麦麦秆放进水中会腐烂释放出抑制藻类植物生长的化学物质;凤眼莲能分泌物质促进水中藻类植物的叶绿素的分解,利用以上原理可以降低水华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能量流动传递效率的计算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1)。
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审题关键(1)因顶位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0.25(103 kJ·m-2·a-1),流入肉食动物的总能量=0.25+0.05+5.1+2.1=7.5(103 kJ·m-2·a-1),又因为有机物输入为5(103 kJ·m-2·a-1),则肉食动物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7.5-5=2.5(103 kJ·m-2·a-1)。
(2)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植食动物)的能量=2.5+0.5+9+4=16(103 kJ·m-2·a-1),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2.5÷16×100%≈15.6%。
(3)第一营养级流入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16-2=14(103kJ·m-2·a-1),第一营养级的能量=14+3+70+23=110(103kJ·m-2·a-1),则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14÷110×100%≈12.7%。
答案 2.515.6%12.7%计算能量传递效率(1)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2)能量传递效率=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下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特别注意:必须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1.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 、B 、C 、D 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 为分解者。
Pg 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 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 =Pg -R),R 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 kJ/(m 2·a)回答下列问题:(1)能量流动是从A 、B 、C 、D 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__________。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为__________。
(3)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__(填“是”或“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B 营养级含能量最多,B 为生产者 (2)5.7% (3)是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的能量之和解析 首先根据表格、题干分析可知,B 营养级固定的能量最多,故B 为生产者,又因为E 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 →D →A →C ,再根据公式②计算从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0.9/15.9×100%≈5.7%。
输入的总能量即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870.7,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因为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的能量之和。
2.如图是以种植玉米为主的某农田生态系统整个生长季节能量流动示意图,数值单位为kJ/cm2,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玉米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已知图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有160 kJ/cm2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__________ kJ/cm2,由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
答案大于46010%解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止有玉米,还有其他的绿色植物,因此输入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玉米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已知图中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尚有160 kJ/cm2未被利用,由此可知,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160+200+100=460 kJ/cm2,由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200×100%=10%。
二、能量流动中的最值计算若某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为24 000 kJ,则该生态系统的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最多是()A.540 kJ和81 kJB.600 kJ和960 kJC.240 kJ和24 kJD.960 kJ和192 kJ审题关键据题意可知,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能量,即24 000 kJ,当能量的传递效率为20%时,每一个营养级从前一个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最多的。
因而第三和第四营养级所能获得的最大能量分别是:24 000×20%×20%=960 kJ、24 000×20%×20%×20%=192 kJ。
答案 D在食物链中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人的体重增加1 kg,最少需消耗水藻________kg,最多消耗水藻________kg。
审题关键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
求最少消耗水藻量时,选最短的食物链,即水藻→小鱼→人,传递效率按20%计算,设最少消耗水藻为x,则x×20%×20%=1 kg,x =25 kg;求最多消耗水藻量时,选最长的食物链,即水藻→水蚤→虾→小鱼→大鱼→人,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最多消耗水藻为y,则y×10%×10%×10%×10%×10%=1 kg,y=100 000 kg。
答案25100 000在食物网中3.在能量金字塔中,生产者固定能量时产生了240 mol O2,若能量传递效率为10%~15%时,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多少mol葡萄糖?()A.0.04B.0.4C.0.9D.0.09答案 C解析结合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相当于240÷6=40 mol葡萄糖;生产者的能量传递给次级消费者经过了两次传递,按最大的能量传递效率15%计算,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最多相当于40×15%×15%=0.9 mol葡萄糖。
4.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 g生物量,至少要消耗植物的生物量是()A.1 000 gB.500 gC.250 gD.125 g答案 D解析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若蛇增加1 g生物量,按最高传递率20%计算,至少要消耗植物的生物量是1÷20%÷20%÷20%=125 g。
5.(原创)某生态系统中存在下列食物网,若A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则C获得的能量范围大约是()A.1/100·M~1/10·MB.1/250·M~1/25·MC.1/10 000·M~1/25·MD.M~1 000 M答案 C解析A的能量是M,求C获得的最多能量,按最高传递效率、最短食物链计算,为1/25·M;求C获得的最少能量,按最低传递效率、最长食物链计算,为1/10 000·M;所以C获得的能量范围大约是1/10 000· M~1/25·M。
6.如图食物网中的猫头鹰每增加20 kJ的能量,至少需要消耗的植物所含的能量为()A.200 kJB.250 kJC.500 kJD.1 000 kJ答案 C解析至少消耗多少能量按照最高传递效率计算。
三、能量流动中的定值计算如图食物网中,假如猫头鹰的食物有2/5来自兔,2/5来自鼠,1/5来自蛇,那么,猫头鹰若要增加20 g体重,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A.80 gB.900 gC.800 gD.600 g审题关键依图中食物关系分析可知,猫头鹰处于第三、四营养级。
在食物链“植物→鼠(兔)―→猫头鹰”中,猫头鹰属第三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20 g×4/5÷20%÷20%=400 g。
在食物链“植物→鼠→蛇―→猫头鹰”中,猫头鹰属第四营养级,最少消耗植物20 g×1/5÷20%÷20%÷20%=500 g,所以最少需要消耗的植物为400 g+500 g=900 g。
答案 B(1)已确定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的,不能按“最值”法计算,而需按具体数值计数。
例如,在食物链A→B→C→D中,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A的能量为M,则D获得的能量为M×a%×b%×c%。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某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比例确定,则需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7.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2∶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375倍B.1.875倍C.1.273倍D.0.575倍答案 A解析由于生产者没有改变,所以流向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没有变化,设丙原来的能量为a,则需要甲提供的能量为(1/2)a×10×10+(1/2)a×10=55a;改变食物比例后的丙的能量设为b,则需要甲提供的能量为(2/3)b×10+(1/3)b×10×10=40b,根据题意可得:55a=40b,b/a=1.375。
8.在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已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上一营养级的生物时,两种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丁每增加10 kg生物量,需消耗生产者多少千克?()A.250B.500C.2 500D.3 250答案 D解析据题意,与丁食物来源相关的食物链有三条:戊→庚→丁,戊→甲→丁,戊→己→甲→丁。
丁以甲和庚为食,则按能量传递效率为10%计算:各需甲、庚10 kg÷10%÷2=50 kg。
甲增加50 kg,需摄食己和戊共50 kg÷10%=500 kg,则己、戊各250 kg,己增加250 kg则需摄食戊250 kg÷10%=2 500 kg,庚增加50 kg则需戊50 kg÷10%=500 kg。
共需戊:500+2 500+250=3 250 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