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本文记叙唐雎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出使秦国,与凶暴的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使命的经过。

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句子翻译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我)愿意意始终守住它,不局限性拿它来交换。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4.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译: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 ,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译: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7.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译: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8.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9.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译: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三、段落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唐雎不辱使命》是九年级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出自《战国策·魏策四》。

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唐雎在面对强秦威胁时的英勇无畏和机智应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

2、刘向(约前 77—前 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安放,安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2)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3)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4)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5)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一词多义(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使”是派遣,后一个“使”是出使)(2)以:以大易小(用);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因为)(3)于:受地于先王(从);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4)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愿终守之(它,指代安陵);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三、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很好;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1.复兴楚国经济:唐雎在权力掌握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来振兴楚国的经济,其中包括加强农业发展、培育商业贸易、提高税收和解决赋税问题等。

他注重农业生产的和发展,推行肥宜官的政策,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和改进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的产出,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他也积极发展商业贸易,鼓励民间商人从事商业活动,增加商业税收的收入。

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楚国的经济繁荣起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2.鞠躬尽瘁为国家效力:唐雎在担任楚国大臣期间,表现出了勤奋敬业、舍己为人的精神。

他时刻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努力为楚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他通晓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善于分析问题和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广泛收集情报,了解国内外形势,为国家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他还勇于担当,不怕艰难险阻,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克服困难,兢兢业业,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政策的稳健与长远:唐雎在执政期间,注重制定稳健长远的政策,重视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他主张充分发挥地方官员的作用,注重贤能之士的选拔和任用,加强地方的管理和治理,建立起了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和法律制度。

他还注重文化教育,提倡教育普及,为培养各级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这些政策的稳健与长远,为楚国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外交手腕与国际影响力:唐雎还善于处理国际关系,通过外交手腕巧妙地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楚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利益。

他注重借力外力,利用周边国家的力量来对抗强敌,并与其他诸侯国建立了友好关系。

他还重视外交礼仪,在处理外交事务时注意考虑对方的面子和利益,以维护国家的声誉和尊严。

这些外交手腕和国际影响力使得楚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

5.作为楚国的推动者:唐雎不仅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是楚国重大的推动者。

他注重国家的综合实力的提升,积极推动国家的各项。

他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鼓励人民努力工作。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文言字词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文言字词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重点文言字词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唐雎不辱使命》重点文言字词梳理一、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同“措”,放置,安置,此中是把主意打到谁身上的意思2.仓鹰击于殿上同“苍”,青色二、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义:这样,如此今义:判断动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4.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连用5.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6.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7.秦王色挠古义:屈服今义:抓,搔或扰乱8.安陵君其许寡人古义:答应今义:允许9. 徒以有先生也古义:只,只是今义:徒弟、学生三、一词多义1.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出使2.以以头抢地耳介词,用,拿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介词,凭借徒以有先生也介词,因为以君为长者介词,把3.夫此庸夫之怒也名词,……的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4.徒亦免冠徒跣动词,裸露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5.于受地于先王介词,从仓鹰击于殿上介词,到请广于君介词,让6.而挺剑而起连词,表修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7.之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天子之怒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者以君为长者名词,……的人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名词,……的原因9.然虽然代词,这样秦王怫然怒……的样子10.怒秦王怫然怒动词,生气,发怒怀怒未发名词,愤怒四、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2.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看不起3.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4.伏尸百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5.流血千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6.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要点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要点

《唐雎不辱使命》复习要点一、中心思想: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二、文章的结构: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三、课文内容理解(不含课堂笔记):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3、如何理解句中加红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4、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

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5、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何不同?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6、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7、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007《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笔记

007《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笔记

唐雎不辱使命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注释: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注释:加惠:施予恩惠。

翻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注释:翻译: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注释:翻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5.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注释:错意:在意。

错,同“措”。

翻译: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加以注意。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注释: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翻译: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注释:翻译: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注释:岂直:哪里只是。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9.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注释: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007《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笔记

007《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整理笔记

唐雎不辱使命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注释:选自《战国策·魏策四》,题目是后人加的。

唐雎:战国末期人,不辱使命,意思是没有辜负出使任务。

辱,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共33篇,分国编次。

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当时他还没有称皇帝。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

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

易:交换。

其:表示祈使语气。

翻译:秦王派人对安陵国的国君说:“我打算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注释:加惠:施予恩惠。

翻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实在是善事;即使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3.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注释:翻译: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因此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注释:翻译: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5.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注释:错意:在意。

错,同“措”。

翻译: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加以注意。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注释: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

广,增广,扩充。

翻译: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这是轻视我吗?”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注释:翻译:唐雎回答说:“不,并不是这样的。

8.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注释:岂直:哪里只是。

翻译: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的土地呢?”9.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注释:怫(fú)然:愤怒的样子。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归纳《唐雎不辱使命》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唐雎维护国家尊严、不畏强权的英勇形象。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1、作者及作品《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背景知识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秦王想用易地的骗局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于是有了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中“错”通“措”,放置,安放。

(2)“仓鹰击于殿上”中“仓”通“苍”,青色。

2、一词多义(1)使: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第一个“使”是派遣,第二个“使”是出使)(2)于:①受地于先王(从)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3)以:①以大易小(用)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3、古今异义(1)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2)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3)休祲降于天古义:吉祥今义:休息4、词类活用(1)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2)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3)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伏,使……流。

三、重点句子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2、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即使这样,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充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的土地呢?5、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九年级《唐雎不辱使命》重要知识点整理
【生字注音】
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
【重点字词句义】
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
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
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
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
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
6、重点语句翻译: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
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虽然:既便如此。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
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
“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
“我还没有听说过啊。

”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
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④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
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⑤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
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⑦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⑧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
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⑨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⑩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

(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

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⑿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的自我解嘲,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课文内容理解】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
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
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

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
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

这是秦王
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
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
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请揣摩下列各句,说
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
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
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
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

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
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

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2、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

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3、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
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

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

文中所说,也
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
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

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
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
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2分)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4、读过本文后,相信你一定会为唐雎的沉着、镇定、坚强无畏、机智所折服,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本文
给你的启示。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虽然不会遇到类似的事,但唐雎
的独立人格和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努力学习,自力、自强,将来为国家多做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