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国士情怀与好汉气概——《三国》《水浒》比较研究之一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沈伯俊)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三辨(沈伯俊)作者:-壶润-茶香-长期以来,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海内外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众说纷纭,长盛不衰。
这里拈出人们议论最多,争论也较大的三个重要问题,略加辨析,谨供学界同行和广大读者参考。
一、《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吗?《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许多人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是谋略。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
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一百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描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和许多著名战斗,大大小小,数以百计。
接连不断的战争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占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
而在战争描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
因此,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书中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
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
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高层次的东西。
“道”有多义,首先是指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通常指正义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
因此,它也是处事为人的基本原则。
谋略则属于“术”,是第二层次的东西,是为“道”服务的,必须受“道”的指导和制约。
作为一位杰出的进步作家,罗贯中认为,符合正义原则,有利于国家统一、民生安定的谋略才是值得肯定和赞美的,而不义之徒害国残民的谋略只能叫做阴谋诡计。
因此,只有代表作者理想的诸葛亮才被塑造为妙计无穷的谋略大师、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论沈伯俊三国演义研究的学术贡献

第30卷第7期(2015)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No.7Vol.30(2015)论沈伯俊《三国演义》研究的学术贡献王 国 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沈伯俊先生三十多年来在《三国演义》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即对《三国演义》的版本研究贡献巨大,“沈本三国”具有学术史上里程碑的意义;对《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研究系统而深刻;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对比研究得出科学的论断,在研究中十分重视巴蜀地区的“三国文化”研究;长期关注《三国演义》的改编与再创作;教学上注重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三国演义》研究队伍的学术新人,关爱青年学子,有长者风范。
关键词:沈本三国;人物形象;三国文化;改编与再创作;教学DOI:10.13603/j.cnki.51-1621/z.2015.07.002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5)07-0003-0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原所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伯俊先生,自1980年以来投身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成就巨大,尤其是以研究《三国演义》而蜚声海内外,得到学术界一致的认可,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刘勇强教授所说:“二十年来,浪花淘尽英雄,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终于卓然名家者,唯先生而已。
先生在此领域,不只独树一帜,环视古今,用力最勤,贡献最大,亦非先生莫属。
诸校理本,超迈前贤,必能日广流传,学界已有共识,士林无不拭目以待。
”[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上生也称赞道:“兄于《三国》之功甚伟,当代无人可及。
此兄数十年执着努力锲而不舍之成果,堪为学界楷模。
”[2]笔者有幸作为先生的学生,除了在川大的课堂上接受恩师的教育指点外,弟子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科研中,也常得沈先生的指点和批评教育,阅读沈伯俊老师的诗词、文章和著作,尤其是《三国演义辞典》《校理本三国演义》《罗贯中和〈三国演义〉》《三国漫话》《三国演义新探》《沈伯俊说三国》《图说三国》等书,感到受益匪浅,多有启发。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中两部代表性的古典小说,其中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忠诚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两部小说中的忠义观进行比较。
就人物形象而言,《三国演义》以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忠于国家、正义、友情,舍生忘死,表现出了崇高的忠诚和正义感。
而《水浒传》以宋江、林冲等人物形象为代表,他们原本是为国效力的忠臣,但被朝廷的不公平对待逼得走上了反抗之路,他们忠于自己的正义和朋友,表现出了对正义的追求。
在忠诚度方面,《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展现出了非常高的忠诚度。
他们对朝廷忠诚,力图为国家做出贡献,同时也对自己的兄弟义气忠诚,合作共事。
《水浒传》中的人物也展现出了忠诚度,虽然他们反对朝廷的不公,但对自己的兄弟团结一心,相互支持,不离不弃。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强调国家利益和正义,人物以国家为重,奋不顾身,将自己的忠诚付诸于行动。
他们努力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社会。
而《水浒传》强调个人价值观的追求,人物以个人正义为重,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和朋友的利益而奋斗,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忠义观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人物对朋友的义气和对正义的追求,都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忠诚、正直的价值观。
但两部小说也存在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忠诚的对象和忠诚的方式上,《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对国家和朝廷的忠诚,而《水浒传》更加强调对个人利益和正义的追求。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部重要的作品,它们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了丰富的忠义观。
无论是《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是《水浒传》中的宋江、林冲,他们都是忠于自己信仰的英雄形象,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两部小说,它们都以忠义为主题,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两部小说虽然在表现手法和情节安排上有所差异,但在忠义观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下面将从人物形象、忠义表现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塑造了一批忠义的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物都是忠义之士的代表,他们忠于义道,心系国家民族。
而在《水浒传》中,宋江、林冲、卢俊义等人物也都是因忠义而出名的英雄。
在忠义表现上,《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各有其特点。
《三国演义》中,忠义表现主要集中在主要人物的身上,如刘备、关羽、张飞等人都具有忠义之风,他们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努力奋斗。
而《水浒传》中,则更加注重团体的忠义精神,宋江等人都是因为不堪恶政而义愤填膺,共同起义强盗,以保卫国家民族利益。
虽然两部小说在忠义表现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价值观方面,《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所不同。
《三国演义》更加强调天命思想,主张孝义忠信,提倡忠臣义士,重视王道之正。
而《水浒传》则更加强调义蕴思想,主张仁义道德,崇尚义贼为民,讲究民间正义。
两部小说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其中忠义的表现会有所不同,但无论如何,忠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大主题,它对塑造时代人物形象和反映古代社会伦理观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在忠义观上各有其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忠义题材的代表作品,通过对忠义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忠义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这些忠义英雄的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沈伯俊说:《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

沈伯俊说:《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沈伯俊说:《三国演义》不仅是谋略扬州晚报2011-7-10 昨天下午,沈伯俊教授登上《扬州讲坛》,主讲“《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
  沈伯俊,现任四川省社科院哲学文化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
  他结合自己30年的专业研究心得,对《三国演义》这一古典巨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
  本报今特辑录现场录音,以飨读者。
  很高兴能够来到《扬州讲坛》,和大家分享《三国演义》。
这本位居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古典文学名著,问世数百年来,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雄奇瑰丽的艺术成就,一直吸引着亿万读者的阅读和研究兴趣。
可谓是家喻户晓,长盛不衰。
  如果你走进深山老林,问一位农妇,谁是汉武帝,她可能不知道。
但是倘若你问她谁是诸葛亮,她肯定知道。
如果你到菜场,问谁是魏征,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但是你要是问谁是关羽,很多人都知道。
  1  《三国演义》思想内涵很丰富  然而,长期以来,对《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存在不少争议;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学者、文化人在其论著和演讲中,随意评说《三国演义》,其中包含若干误解乃至曲解,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读者和听众。
  对于一部杰出的作品来说,其激动人心,历久不衰的魅力,虽然取决于许多因素,但主要却是来自它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就《三国演义》而言,论情节的曲折离奇,不及后来的公案小说;论对厮杀场面和人物武艺的描写,比不上新旧武侠小说。
但是,它却经受了漫长的六百年历史考验,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在文学史上占有比公案小说、武侠小说重要得多的地位,就在于它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1 我国古代一脉相承的英雄观说起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器宇轩昂,顶天立地且有勇有谋的人,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等。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
之所以崇拜英雄,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天灾人祸的难以预见、对大自然神力的畏惧敬仰以及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所引起的,他们急需有具备超人智慧、天生神力的神或半神来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因此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英雄崇拜思想,意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动员和激励集体学习和崇拜这一人物,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
比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伏羲造八卦等,它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是时代发展特定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
我认为古人的英雄崇拜是英雄一词产生和发展的雏形。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英雄的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但英雄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和方望《辞谢隗嚣书》才开始出现了“英雄”概念。
但从史料看来,这时期的英雄仅在能力方面高人一等,其他与常人并无不同,社会地位也无高下之分,甚至连“英雄”二字的使用都极少出现,仅在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出现“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之语。
英雄观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王粲(177—217)编著《英雄记》,刘劭(180—245)《人物志》专节讲述英雄,首次明确地给英雄下了定义。
《英雄记》客观记录了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人物的善恶好坏同时记载在册。
刘劭《人物志·英雄》中认为英雄须具备“聪、明、胆、力”四要素,即“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能过人。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
”他认为英和雄是有区别的,有谋略且能决断的人为英;有胆略且武艺过人的为之雄。
只有聪明胆力兼备之人,才可称之为英雄。
并举了刘邦和项羽为例,首次给中国的英雄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
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三国演义》主题评说

作者: 沈伯俊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88-93页
主题词: 三国演义;曹操;三国时期;三国鼎立;诸葛亮;政治集团;政治理想;袁绍;罗贯中;邓艾
摘要: <正> 打倒“四人帮”以来,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四月举行的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以来,沉寂已久的《三国演义》研究日趋活跃,百家争鸣,新见迭出,蔚为大观。
其中关于主题的争论便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对《三国演义》主题的提法已达十二种以上(包括“文革”以前提出的观点)。
对现有各说的评价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必须确定两个前提: 其一,什么是主题?就是:“文艺作品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表现出。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忠义观比较1. 引言1.1 介绍《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两部小说都描绘了乱世英雄的形象,展现了忠义观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是以东汉末年为背景,讲述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的历史故事。
小说中不仅塑造了众多忠诚义气的英雄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等,更展示了在乱世中忠诚与背叛、义气与权谋之间的冲突。
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读者可以看到忠义观在《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的影响。
相比之下,《水浒传》是描写宋朝农民起义的故事,主要讲述了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争历程。
在这部小说中,忠义观更是被提升到了极致,每个好汉都以忠义为核心,展现了他们不畏强权、冲破束缚的精神。
作为民间英雄的代表,《水浒传》通过对忠义观的诠释,成功塑造出了一批虽然身在逆境却仍然保持初心的英雄形象。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忠义观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读者的情感。
这两部小说对忠义观的表现方式略有差异,但都充分展现了忠义的美德和其在乱世中的价值。
1.2 阐述忠义观在两部小说中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中国古典名著都是以历史为背景,以人性与忠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
其中忠义观在这两部小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托,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三国演义》中,忠义观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之一。
无论是刘备、关羽、张飞这些忠于汉室的义士,还是曹操、孙权等权谋之士,都在以忠义为准则行事。
他们的忠义之心,不仅展现出了古代人物的高尚品质,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故事情节中,忠义观更是推动着各个角色的行动,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悬念和动感。
而在《水浒传》中,忠义观同样是贯穿全书的主题之一。
108将以及其他众多人物,虽然出身卑微,但对忠义的坚守与信守让他们在捍卫正义、抗争腐败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崇高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正如罗贯中评价的:“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第38回)6此后,诸葛亮一直为兴复汉室的目标而竭忠尽智,顺利实现跨有荆益、三分鼎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白帝托孤之际,刘备相信他“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他则毅然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第85回)此后,他殚精竭虑,辅佐后主,治理蜀汉,平定南中(第87-91回)。
北伐之前,上《出师表》,誓言:“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91回)直至五丈原病重,他还叹息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精心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仆射李福交代后事,最后一次巡视军营,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弥留之际,还推荐蒋琬、费祎为继任的执政大臣(第104回)。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一代贤相,国士楷模。
刘备的第二号谋士庞统,尚未出场,便已享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盛名(司马徽语,见第35回),不仅让刘备心向往之,也让读者充满期待。
他在赤壁之战中首次露面,便以其盛名赢得曹操“亲自出帐迎入”的礼遇;又凭借精通兵法,“高谈雄辩,应答如流”的才干,使得“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从而不露痕迹地“巧授连环计”,使曹操心甘情愿地“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准备了重要条件(第47回)。
周瑜逝世后,他归顺刘备,任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第57回)。
在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之际,他力劝刘备抓住机遇,趁势夺取益州(第60回)。
随后辅佐刘备入蜀,并进献上中下三策,指挥刘备军袭取白水,进据涪城,攻打雒城;可惜天不佑才,在“落凤坡”中埋伏被乱箭射死(第62-63回)。
需要指出的是,庞统在“落凤坡”中伏而死乃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而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历史上的庞统是在指挥攻打雒城时中流矢而死的,属于意外,此后不久,刘备就攻破雒城,进围成都,迫使刘璋出降。
《演义》这样虚构,是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让诸葛亮提前入蜀,以突出诸葛亮的形象。
实际上,刘备夺得益州,实现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庞统才是头号功臣。
他也不愧为胸怀天下,精通韬略的一流国士。
刘备的另一重要谋士法正,原为刘璋部属,因见刘璋闇弱,乃归心刘备,积极辅助刘备夺取益州。
他目光远大,足智多谋,深得刘备倚重。
刘备夺取益州后,自领益州牧,以他为蜀郡太守7,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第65回)。
在张飞击败张郃、黄忠击败夏侯德之后,他建议刘备抓住有利时机,亲征汉中,“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
”刘备欣然采纳,亲自率军出征(第70回)。
汉中之役,他辅助黄忠,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取得了关键性的战果(第71回)。
刘备夺得汉中后,不仅有力地巩固了益州(汉中本系益州之一郡),而且使刘蜀势力直逼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成为刘蜀北伐的前进基地。
刘备因此而进位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第73回)8,其在刘蜀集团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刘备称帝仅仅三个月后,便不听群臣劝阻,亲率大军讨伐东吴,此时法正已卒,诸葛亮遗憾地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第81回)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他当然堪称一流国士了。
那么,梁山的主要谋士如何呢?梁山的头号谋士、军师吴用,一直深受晁盖、宋江敬重,言听计从,在梁山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首次出场,便积极支持晁盖劫取生辰纲的打算,亲自出面说动阮氏三兄弟入伙,并精心设计,来了个“智取”(第14-16回),不愧“智多星”的绰号。
上梁山后,他察言观色,因势利导,支持林冲火并王伦,使晁盖成为山寨之主,他也成为梁山军师,执掌兵权(第19-20回)。
从此,他始终忠心耿耿地辅佐晁盖、宋江,无论是招揽四方英雄,还是协调内部关系,他都从容不迫,安排妥帖;无论是调兵遣将,还是布阵厮杀,他都谋定而动,妙计迭出。
为了梁山集团的发展壮大,他总揽山寨事务,分工设职,把梁山建设得井井有条,日益兴旺。
他为梁山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因而在众好汉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然而,他那令人眼花缭乱的奇谋妙计,保卫和巩固梁山的种种努力,基本上停留在微观的、战术的层面:支持晁盖智取生辰纲,是夺取不义之财,谋求富贵;说动阮氏三雄,追求的是“大家图个一世快活”;初上梁山执掌兵权后,虽然“准备迎敌官军”,却限于自保;梁山壮大后,尽管多次出兵,却大多为了救人,或惩罚与梁山作对的地方豪强(如祝家庄、曾头市),或抵御打上门来的官军,事毕便退回梁山,从未想过攻州夺县,扩大疆域。
梁山大聚义后,实力达到鼎盛,宋江提出“接受招安,报效朝廷”的目标,吴用并不反对。
当朝廷第一次命太尉陈宗善来梁山招安时,宋江甚喜,吴用却提醒他:“论吴某的意,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
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
”(第75回)这不是反对招安,只是自重身价,要让招安来得风光一些。
此后的两赢童贯,三败高俅,都是为了显示梁山的实力,让朝廷不要小看梁山,从而体面地接受招安。
总之,吴用从来没有为梁山制定完整的发展战略,他只能是梁山好汉中最足智多谋的一个,却不是志在天下的国士。
梁山的另一个军师公孙胜,从参与智取生辰纲到上梁山,成为与吴用并列的军师,“同掌兵权”,在梁山好汉中地位很高。
但他除了会呼风唤雨、腾云驾雾,在某些场合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外,却很少履行军师的施谋用计、调兵遣将的职责,更没有为梁山制定发展战略。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参与造反的高级道士,却不是眼观天下的国士。
再次,比较刘蜀集团与梁山的主要将领。
刘蜀集团的主要将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长期忠实追随刘备,从“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起步,到力图兴复汉室,平定天下,复归统一,千难万险而不悔,粉身碎骨而不惧,都当得起“国士”的称号。
梁山好汉呢?从公认为最具有反抗精神的鲁智深、武松、阮氏三雄、李逵等人来看,他们一身本事,一腔热血,胸襟坦荡,嫉恶如仇,敢于反抗邪恶势力,勇于为弱者伸张正义,不愧为响当当的英雄好汉。
然而,鲁智深从拳打仗势欺人的“镇关西”(第3回),到营救无辜被害的林冲(第8回),为的是打抱不平;从落草二龙山(第17回),到上梁山,为的则是寻求容身之处;根本想不到王霸之业。
武松斗杀西门庆(第26回),是为冤死的兄长报仇;醉打蒋门神(第29回),是报答施恩对自己的关照;血溅鸳鸯楼(第31回),则是向陷害自己的官僚恶霸复仇;虽有正义色彩,却并不都是为匡扶正义。
阮氏三雄反抗社会不公的意识较强,但主要向往的是“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绸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的快活(第15回)。
李逵多次喊出“杀上东京,夺了鸟位”的惊世之言,却从来没有得到其他好汉的响应,更谈不上付诸实施。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仇恨社会黑暗,向往“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的自由,梦想没有贪官污吏的清平世界,渴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
对于奸臣把持的朝廷,他们不相信;对于招安,他们有怀疑;然而,他们还是跟着宋江接受了招安。
因此,他们都只能算是敢作敢当,追求快意人生的好汉。
总之,《三国》英雄是令人景仰的,《水浒》英雄也是令人敬佩的;但在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上,他们确有明显的不同。
二、行为模式:治国理民与仗义疏财《三国》英雄志在天下,因而始终重视战略规划的设计,重视争取人心,网罗人才,重视扩大疆域,完善治理。
刘备初任安喜县尉,时间短暂,却“与民秋毫无犯”,收到了“民皆感化”的成效(第2回)。
后来依附刘表,屯驻新野,又是“军民皆喜,政治一新”(第34回)。
新野民众称颂道:“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第35回)平定益州后,刘备领益州牧,即分派众官,各司其职,“杀牛宰马,大饷士卒;开仓赈济百姓,军民大悦。
”又“使诸葛军师定拟治国条例”(第65回),很快改变了刘璋统治时期法令不彰的状况。
刘备逝世后,诸葛亮辅佐后主,治理巴蜀,“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
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
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
”(第87回)诸葛亮治国理民的成就,使得蜀汉国力充实,足以与强大的曹魏抗衡,为进一步发展蜀汉提供了可能。
梁山好汉中,虽然有人说出过“兀自要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豪言壮语(第39回),作者在大聚义的赞语中也有“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伯业”的言词(第71回),好汉们确实也曾多次对抗官军;但其整体思维,还是占山为王,“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并无建立政权,甚至夺取天下的雄心。
即使在梁山的鼎盛时期,好汉们仍然习惯于拦截上任路过的官员,打劫害民的大户;即使打下过若干州县,也从不占据,只是收拾金银财帛粮米,尽数运回梁山(第69回);有时也“一分给散居民”(第70回)。
他们喜爱和崇敬的行为模式是“仗义疏财”。
由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面黑身矮”,武艺平平,谋略也不出众的宋江,在江湖上会有那么大的名气,以至号称“及时雨”,无数桀骜不驯的好汉,一闻其名便肃然起敬,一见其面便倒身下拜,就是因为他仗义疏财,“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第18回);加之曾经冒险为晁盖通风报信,有恩于众,因此,他一上梁山,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领袖,得到大家心悦诚服的拥戴。
三、聚集方式:以道相从与逼上梁山在聚集方式上,《三国》英雄与梁山好汉也有明显区别。
对于前者,我称之为“以道相从”;对于后者,则是大家熟知的“逼上梁山”。
刘备、关羽、张飞,尽管家世不同,却为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目标聚到一起,桃园结义之后,便同甘共苦,生死相依。
而在眼界开阔、实力增强之后,又将目标升华为兴复汉室,平定天下。
他们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便是报国安民之“道”。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之后,慨然应允出山辅佐,是因为刘备“欲伸大义于天下”,这是刘备、诸葛亮心灵的遇合,理想的选择9。
诸葛亮最终为蜀汉献出了全部智慧和心血,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里当然有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的心愿,但决非不问是非的片面忠于刘备父子,其中更有兴复汉室,拯救黎庶,重新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10。
赵云初见刘备,“玄德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
”(第7回)是“从仁政所在”的理念使二者心灵相通。
后来赵云离开公孙瓒,四处寻觅,终于投到刘备麾下。
正如赵云自己所说:“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
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第28回)梁山好汉,流品混杂,上梁山的原因、目的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