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赏析 (1)

合集下载

书法鉴赏练习试题与答案

书法鉴赏练习试题与答案

绪论绪论(一)1、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因为对自然的感受,对美的认识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鉴赏水平正确答案:√2、鉴赏书法的人大部分都是书法家正确答案:×3、篆书是在哪种历史背景下创造的A、文景之治B、始皇统一六国之后C、始皇统一六国之前D、商鞅变法正确答案:B绪论(二)1、中国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什么的艺术A、文学B、历史C、情感意向D、哲学正确答案:C2、用启功先生的瘦金体去写的《沁园春·雪》,做到了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3、书法对象的艺术性表现不包括A、书家创作艺术时的审美艺术性B、汉字的象形性C、汉字与其点画的丰富性D、书法作品容的文化艺术性正确答案:A4、毛笔的特点是柔软、有弹性,因此在书写书法作品时很难体现出字体的各种形态。

()正确答案:×绪论(三)1、法国总统观看了中国书法中的哪个汉字后称中国书法是艺中之艺A、汉B、京C、文学D、舞正确答案:2、中国的()被称为笔尖之舞。

A、绘画B、书法C、刻章D、芭蕾舞3、通过()会使中国书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A、对比B、临摹C、欣赏D、训练正确答案:A4、因为中国书法与音乐一样寓杂多于统一,讲究对称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因此中国书法也被称为无声之音。

()正确答案:√绪论(四)1、“如果说能够表现个性这就是最高的美术,那么各种美术以写字为最高。

”出自()。

A、梁思成B、白宗华C、林语堂D、梁启超正确答案:D2、书法艺术性要求书家的艺术造诣要高于诗词作者的艺术造诣正确答案:√3、艺术来源于什么,又高于什么A、自然C、D、政治正确答案:B4、书法的加工素材是什么A、点画B、汉字C、艺术化了的诗词歌赋D、话语正确答案:C绪论(五)1、书法的繁荣期是从元明之后开始的正确答案:×2、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发展起B、繁荣期C、成熟期D、萌芽期正确答案:D3、()是中国文字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书法的开始。

于右任书法鉴赏(一)

于右任书法鉴赏(一)

于右任书法鉴赏(一)于右任,陕西三原人,名伯循,字右任,以字行。

1879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中。

两岁丧母,父亲又因生活所迫入蜀经商,他被寄养在生活并不富裕的伯母家中。

七岁入杨府村马王私塾,师从第五先生门下,十岁受教于当地名塾师毛班香,学做古体等诗文,使他受到当地最好的早期教育。

于右任先生的一生是为家乡人民奋斗的一生,为国家民族呼号战斗的一生。

青年时期因散发一篇“换太平以颈血,爱白山如发妻”的传单遭清廷缉捕,亡命上海。

他先后创办了《神州日报》、《民立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被后人喻为“元老记者”、“报界先驱”。

他还创力、了多所学校:民治小学、民治中学、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上海大学、复旦大学等。

1918年应邀从上海回陕统领靖国军,为打败军阀、推翻帝制作出了不懈努力。

1949年70高龄的于右任到台湾后,时刻不忘故乡大陆的一草一木。

临终前所作著名爱国诗篇《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字字是泪,字字是血,表达了一个赤子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贞,对家乡故里的无限眷恋之情。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一位闻名海内外的学者,更是一位民国以来独步书坛的大书法家。

于右任早期主要以楷书为研究对象,中期以行书为研究对象,晚期以草书为研究对象。

一、楷书篇从存世的于右任早期作品所形成的个人风貌可以看出,其书法的结体、运笔、章法来自于王羲之、赵孟颊,特别受《圣教序》和《妙法莲花经》的影响较大。

图1的作品系民国十年(1921年)一月所书,和我们见到的另一幅作品《丁卯集后》(未注时间),同属民国十年一月之后所书,这两幅作品共同特点是章法舒朗开阔,结体挺俊秀丽,笔法多变而精到,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圣教序》书风的基本特征主要为爽健、和谐,而《妙法莲花经》则是顾盼多姿,婉约圆润。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

宋朝的书法艺术与书法赏析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时期之一,尤其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宋朝的书法艺术在形式、风格、写意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一、宋朝的书法形式宋朝的书法形式主要有楷书、行书、草书、隶书四种,其中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流行。

楷书以字正、笔直、结构严谨为特征,行书则更加圆润、飘逸、多姿多彩。

草书则更加潇洒、自由,颇有一种抒发情感的感觉,而隶书则显得更加古朴、庄重。

二、宋朝的书法风格宋朝的书法风格在形成和发展上,具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秦汉古籍以及晋唐碑刻的丰富积淀,对于宋朝书法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此外,宋代著名书法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智也是不可忽略的。

他们开创了不同的书法风格,这其中代表性的有米芾、苏轼、黄庭坚等人。

米芾的书法风格崇尚自然、随心所欲,写情达意,笔力不羁不束,潇洒飘逸。

他的书法不仅在宋代一时风行,而且对后世书家的影响也深远。

苏轼则更具精美细腻之感,他的笔调圆润柔美,进而发展出自己独特的“蘅塘体”。

黄庭坚的书法则显得古朴稳健,字体骨骼粗大,结构简洁,深沉厚重。

三、宋朝的写意与修辞宋朝书法最为可贵之处就在于其形象鲜明的写意以及晋唐以来积淀的诗文修辞。

宋代以前,书法就已逐渐地与诗文结合,并出现了一些用书法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作品。

宋代时期,这种书法与诗文更加密切结合,书家通过自己的笔法和墨色来表现文字的意蕴,凸显了书法的文化内涵。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书法注重小篆的演化和审美,从技术层面提高了书法的艺术性,同时也在策划和设计上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这时期的书法表现出了轻松自在、勇于创新的特点,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的艺术界限,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时期,其书法艺术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从宋代书法家们的写作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审美品味以及自然人文情趣,这都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启示和点化。

书法审美(一):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书法审美(一):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

(作者:)书法审美意味──“ 意” 的表现,要符合书法审美创造的形式法则,要遵循笔画、结构书写的形式规律。

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美规律,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一是审美要求,即笔画、结构的书写应具备什么样的基本审美条件。

二是形式意味,即具体笔画、结构形式与特定审美意味的对应关系。

从笔画、结构的总体要求上,我们提出了“力” 、“和”与“活”三个审美范畴。

笔画之“力”── 生动有力,结构之“和”── 多样和谐,墨色之“活”── 活气盎然,是三大审美标准。

在这三大范畴之下,具体分析逆与顺、藏与露、方与圆、曲与直、肥与瘦、疾与涩、欹与正、连与断、疏与密、大与小、主与次、违与和、浓与淡和燥与润等形式因素的审美特征,探讨它们达到“力” 、“和”、“活”之境和表现特定审美意味的规律。

一、生动有力的笔画笔画之美在于“力” ── 生动有力。

书法笔画让人感受到富有生气的生命活力。

如果把一幅字比作一个有机协调的生命体,那么,笔画则是生动有力的生命单位。

有生命力感的笔画,厚实而不扁平,灵活而不板滞,沉着而不浮滑,圆浑而不单薄。

逆向运笔、藏头护尾、八面出锋、方折圆转、一波三折、化直为曲、肥瘦适度、疾涩结合等形式规律,使笔画产生一定的生动之力,又显现了多样的审美意味。

1.逆 与 顺在书法笔画方面 , “逆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字有解数 , 大旨在‘逆’”(周星莲《临池管见》 ) 。

“书亦逆数焉”( 笪重光《书筏》) 。

书法笔画之“逆”,体现在不同方面。

有起笔、收笔之“全逆”: “欲左先右 , 至回左亦尔”(蔡邕《九势》)。

“势欲下行 , 必先用意于上。

”“无垂不缩 , 无往不收 '( 米芾)。

有起笔、收笔之“侧逆”: “横画须直入笔锋 , 竖画须横入笔锋”( 《书法三昧》 )。

“全逆”于篆为多 , “侧逆”以楷为主。

也有运笔过程中诸多环节之“逆” ∶“将欲顺之 ,必故逆之;将欲落之 , 必故起之;将欲转之 , 必故折之;将欲掣之 ,必故顿之;将欲伸之 , 必故屈之;将欲拔之 , 必故擫之;将欲束之 ,必故拓之;将欲行之 , 必故停之”( 《笪重光《书筏》》 。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一)精品PPT课件

中国书法艺术欣赏(一)精品PPT课件
字的开始
(一)·甲骨文
甲骨文-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为殷商时 人刻于龟甲兽骨的卜辞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 字。文字相形简古,劲健挺秀,文字结构已 由独特趋向合体。
1. 甲骨文-殷商时期的一种文字形式,是书法 史上最古老的书体因刻在牛骨、龟甲上得名
2.其内容多为巫教祭祀活动的祈祷之辞,又称 甲骨卜辞。
仓颉作书;从殷民占卜记录的甲骨文, 到端庄稳定的篆书,从而拉开中国书法 的序幕。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 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汉〕许慎《说文解 字·序》
二·中国文字起源和书法形成
中国文字起源-学术界-多种观点 结绳记事-上上古 契木为文-上古 仓颉造字-黄帝 刻画符号-原始陶器 甲骨文-殷商时代-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
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 表现那个时代的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我们 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 艺术史的时期。
-〔现代〕宗白华
(一)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高度韵胜的隶书统治时代,草书 开始步入书法艺术的殿堂,楷书和行书初露 端倪,直启魏晋时代。
西汉起步 告别混沌期 东汉有序 繁荣昌盛 举世瞩目 独特艺术 考证墨迹
(二)·金文
金文-钟鼎文-殷商至秦代铸刻在青铜器上 的文字,圆浑古朴,富有变化,书体由甲骨 文演变而成,497字 2.书法-特有的青铜文化的艺术特色 3.青铜器铭文-钟鼎款式
款-凹入的阴文 识-凸出的阳文
4.金文特点-字体粗、字形转折圆浑、不带棱 角
(二)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中国书法艺术转折的伟大时期, 流派纷呈,名家辈出,北雄南秀,崇尚气韵, 中国书法从此走向稳步繁荣。

书法赏析范文

书法赏析范文

书法赏析范文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在中国古代,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广泛用于文人墨客的书写和交流。

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书法赏析范文,一起领略书法的魅力。

这篇书法赏析范文以楷书为主题。

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基础字体,它的笔画端庄秀美,结构稳定规整。

这篇赏析范文首先介绍了楷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从汉朝开始,楷书逐渐成为官方文件和书籍的主要字体,成为中国书法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中国书法中最受推崇的字体之一。

接下来,这篇赏析范文对楷书的特点进行了详细描述。

楷书的笔画工整、结构严谨,每一笔都有着精确的力度和方向。

它的字形端庄大气,线条流畅优美,给人一种稳重而庄重的感觉。

楷书的字形规整,每个字的笔画相互呼应,整体上非常和谐。

此外,楷书的结构和比例也非常讲究,每个字的上下左右的关系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调整,使整个字体看起来非常舒服和美观。

在赏析范文的后半部分,作者选择了一幅楷书作品进行具体的赏析。

作者详细介绍了这幅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题材内容。

这幅作品是一位著名书法家所创作的,他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自己对楷书的理解和追求。

作品的题材内容是一首古诗,通过楷书的字体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作者详细解读了作品中的每一个字的特点和意义,指出了作者在字形和结构上的创新和突破。

这篇赏析范文总结了楷书的重要性和价值。

楷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字体的形态和结构,传递了中国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

楷书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使之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通过这篇书法赏析范文,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楷书的特点和魅力。

楷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代表,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在赏析范文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楷书的美丽,还可以了解到楷书的历史和发展。

通过赏析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优秀古代书法作品赏析

优秀古代书法作品赏析

优秀古代书法作品赏析一、引言书法这玩意儿,可真是咱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

古代那些书法作品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历史的长河里。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赏析赏析这些优秀的古代书法作品,感受一下古人那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王羲之兰亭序1. 整体印象兰亭序那可真是书法界的传奇之作。

你看它,笔画飘逸得就像天上的云彩,自由自在地舒展着。

整篇字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谐、自然,就好像是一群优雅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

2. 笔法特色它的笔法那叫一个精妙。

每一笔都像是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起笔、行笔、收笔都有独特的韵味。

比如说那捺笔,写得就像一把锋利的小刀,又有力度又有美感。

而且王羲之在书写的时候,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特别好,就像是一场无声的对话。

3. 文化价值这兰亭序不仅是书法上的杰作,它还反映了当时东晋时期的文化风貌。

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在兰亭集会,饮酒作诗,王羲之就趁着酒兴写下了这篇序。

所以从这篇书法作品里,我们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1. 情感表达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那可是充满了强烈的情感。

颜真卿的侄子在安史之乱中英勇牺牲,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文稿。

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愤怒、悲痛和对侄子深深的怀念。

那些涂改的痕迹,不但没有破坏美感,反而更增添了一种真实感,就好像他的情感是那么的汹涌澎湃,已经顾不上字写得是否完美了。

2. 书法风格从书法风格上看,颜真卿的字本来就以雄浑大气著称。

在这篇文稿里,他的字更加的厚重、质朴。

笔画粗壮有力,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他对侄子的思念。

这种风格和他当时的情感状态是完美契合的。

3. 历史意义这篇祭侄文稿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它让我们看到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颜氏家族的忠义之气。

四、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1. 结构之美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啊,结构那叫一个严谨。

每个字就像一座坚固的城堡,各个部分的比例都恰到好处。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

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是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不仅要求字体的形状和布局,还要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情感。

本文将从书法的起源、分类以及欣赏与赏析等方面探讨书法的魅力。

一、书法的起源与分类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

在甲骨文、金文和篆字的基础上,经过演变和整理而形成了今天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等不同的书体形式。

1.楷书:楷书起源于东汉时期,是对篆书的改进。

它以直线为主,笔画平整,字形规整,清晰易懂。

楷书字体端庄大方,被广泛应用于印章、书法作品和书籍中。

2.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特点是笔画流畅,扁平而简洁,书写速度较快。

行书一般用于记事、书信等实用场合。

3.草书:草书起源于汉朝,是书法中最具艺术创造性的一种形式。

草书的字迹横空出世,形态多变,笔画迅疾奔放,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力量和个性。

4.隶书:隶书是汉代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制定的一种官方字体,其字形严谨简洁,线条纵横交错。

隶书主要用于文书、碑铭等场合。

二、书法的欣赏与赏析书法艺术的欣赏与赏析需要准确把握字体的韵律、筆画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笔墨情趣。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欣赏与赏析方法。

1.韵律与节奏:字体的韵律是指笔画的顺序、距离和力度等因素所造成的节奏感。

通过欣赏字体的韵律,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的力度变化和情感表达。

2.构图与布局:书法艺术中的构图和布局是指字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合理的构图和布局可以使字体在纸面上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效果,使欣赏者产生舒适的感觉。

3.笔画与用墨:通过观察字体的笔画和墨迹的运用,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笔墨情趣和个性特点。

一支硬笔或毛笔,一块墨,通过精准的运笔和呈现,带给观者视觉上的享受。

4.意境与情感:书法艺术往往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欣赏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书写过程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书法艺术赏析》离线作业
1、试论述书法精神性价值的内涵。

(50分)
答:纵览当下,书法界一片欢腾,但是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古典书学的精神,便不会对当下的热闹欢心鼓舞。

偶尔和朋友聊天,说道书法是不是必然要消亡。

有人说,计算机的普及,书法退出日常书写领域,就是消亡的开始。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没理由书法在纯艺术的领域得不到发扬广大啊。

这些观点的人,都还抱有书法是写字的基本观念。

我在这里不想争论书法是不是艺术,这个问题太无聊。

我只是从对书法史和书论的阅读中,梳理出一条精神脉络。

这条脉络是书法得以延续的核心。

我们将可以看到书法从汉末的日常书写中脱离出来,获得了意义的充实,在“师古”(应该叫“师法”更为合适。

区别于后人所理解的“师古”。

)的浪潮下,开始了古典书学技术层面的总结。

而又在“师心”的理论开发中,获得了主体境界的提升。

创作主体的主体境界的拓展,是古典书学创作论的重要发见。

将书法家从抄写的技术人员——书吏,提升为艺术家,其中必然有对主体心性问题的发掘。

也就是说要从一个经验性的人格提升为超越的人格。

艺术方从技术,进于道。

写字即写志,书如其人,几乎所有书法理论都注意到了书法与其创作者的紧密联系,姑且不论这种理解的正误,但这足以表明中国传统的书学思想和文化观念。

不但书法如此,诗歌、绘画也是用以表现作者主观世界的重要形式,是用以抒情写志的重要方式,而以书法表现得最为突出,因为书法在审美上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统一:书法是用以表现文字的艺术,而阅读一段本身具有意义内涵的文字正是一种时间性的审美;从整体去观阅一幅书法作品,又能够获得空间上的美感。

但诗歌和绘画却只能单独地通过时间性和空间性来表现美,这一点德国思想家莱辛在他那本著名的《拉奥孔》中有着极为详尽的描述。

所以,书法艺术成为中国文人乃至所有中国人抒情冶性的必需手段,尤其是在古代以毛笔作为唯一书写工具的时代,通过书法来表达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上的重要需求。

2、试论述书法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内涵。

(50分)
答:书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无数书法家所创造的风格多样、绚丽多彩的书法艺术,汇成中国文化的大潮,影响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文化新人。

因此,要研究和鉴赏书法,进行书法创作,就必须从研究中国文化入手,强调临帖习字和读书阅世的关系,充分认识文化修养是书法艺术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书法的精神实质。

书法随着汉字的产生而发展,经过先秦两汉的孕育,魏晋南北朝的发端,隋唐五代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守成和中兴,汇成一股书法文化之流,一泻直下,波澜壮阔。

这期间出现了无以胜数的书法名家,各领风骚;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不断成熟并发展,风格多样;书学理论研究日渐深入,各种书学论著先后问世,浩如烟海。

书法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核心和魂灵。

书法艺术的惊人之处,在于集中地表现了文学的内容和情感的世界,是一种集诗词文赋、笔情墨趣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她把线的运用,表现到一种超妙入神的境界,达到了真正的抽象艺术的高峰。

古代书法实用与欣赏并重,先重实用,后讲欣赏。

由于实际书写的需要,大凡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写得一手端庄优美的书法。

加上传统文化的教育,书法环境的熏陶,社会风气的影响和科举取士及国家的提倡,使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文人学士,无不精通书法,或尊崇二王,或师法颜、柳,或追随苏、黄,或出入董、赵,风格多样,各显千秋。

古代文人,琴、棋、书、画大多兼通,或书画兼擅,或书、画、
印“三绝”,从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典型标志。

中国书法最讲“字外功”的修炼,要求书法家究研书理,博通书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加强文化艺术修养。

一幅成功的书艺作品,是书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阅历、知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总和,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

书法家应该使自己具有高尚的品格,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宽广的眼界和胸怀,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艺作品,具有更美的意境、气势、韵味和节奏,意态挥洒,情驰神纵,独抒性灵,妙然超群。

举凡古今,凡是在书法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莫不是大学问家,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的高层次文化追求。

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哲理,充沛的情感,跃然纸上,书卷之气,令人回味。

打开书法史,历数众书家,无论是李斯、王羲之、陆柬之,欧阳询、张旭、苏轼、黄庭坚、祝允明、徐渭、王文治、翁方纲、康有为等,还是鲁迅、郭沫若、胡小石、叶圣陶、朱东润、沈尹默、沙孟海、启功等,无不自幼熟习六艺经传,既是史册留名的大书法家,又是精通诗文的大诗人、大学者,学富五车,胸罗万卷,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先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