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方案计划
人工湿地养护措施

北京大兴新城滨河森林公园人工湿地养护技术规程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二零一一年八月三日一、人工湿地水位控制(一)湿地内水的来源人工湿地由公园内的再生水管线和循环水管线两条管线进行补水,再生水管线与天堂河污水处理厂相接,循环水管线与循环泵站相接,两条管线的水汇集于湿地布水槽,对潜流湿地和表流湿地供水,潜流湿地上级与下级之间通过进出水井传递水流。
(二)水位控制根据暴雨、洪水、干旱、结冰期等各种极限情况,可进行水位调节。
夏季或干旱期,一般天气炎热,水量蒸发较大,不仅需要打开再生水管线的阀门,还应开启循环泵站补水。
但是由于湿地内压力原因偶尔也会出现部分池子供水不足的现象,此时就需人工调节水位,当有池子水位不够时,需人工打开该池子与其对应的上一级池子之间的进出水井内的阀门,关闭一些来水充足的水池阀门,以保证池子水位(高于料面5CM)满足要求。
如遇暴雨、洪水等供水充足的时期,则应控制湿地的补水量,可以适当关闭再生水管线阀门,打开布水槽南端的启闭机,将多余水量排入布水槽退水管内,待汛期结束后再关闭启闭机。
循环泵站开启的具体方法请参照循环泵站操作规程。
二、人工湿地植物养护(一)植物的习性(1)芦苇:禾本科,芦苇属。
多年生湿生高大禾草。
地下具粗壮的匍匐根状茎。
秆高1~3米。
花果期7-11月,圆锥花序,顶生,长10~40厘米。
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
⏹适应性强,可粗放管理。
⏹在春季把块根挖出,用刀分成小块,每块带3-5个芽,然后种植。
(2)香蒲:香蒲科。
因其穗状花序呈蜡烛状,故又称水烛。
为多年生落叶、宿根性挺水型的单子叶植物,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
根茎发达,盛花期在夏季,花粉鲜黄色。
为多年生宿根性沼泽草本植物,植株高1.4~2米,有的高达3米以上。
叶长达1米多。
肉穗状花序顶生圆柱状似蜡烛。
花期6~7月,果期7~8月。
(3)茭白:亦称菰,禾本科菰属,多年生沼泽植物。
秆高大直立,具横走根状茎。
叶片宽大。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摘要】人工湿地是一种重要的生态工程,通过植被的修复能够有效改善水体水质和环境。
人工湿地中的树木配置与管理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选择适宜树种是首要考虑,要根据湿地环境特点选择耐水性强、适合湿地生长的树种。
考虑树木生长环境是保证树木健康生长的关键,合理布局树木位置能够提高湿地景观的美观度和生态功能。
定期修剪和管理树木是保持树木形态和健康的关键措施,防止树木疾病和害虫的发生也是树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方面。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将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需综合考虑树木选种、生长环境、布局和管理等方面,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以促进人工湿地的健康发展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人工湿地、树木配置、树木管理、适宜树种、树木生长环境、布局、修剪、防治、疾病、害虫、结论1. 引言1.1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人工湿地是指人为修建的具有湿地特征的生态系统,其建设旨在修复和改善水体水质,并提供生态服务。
在人工湿地的建设中,树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起到保护土壤、增加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等作用。
合理配置和管理人工湿地中的树木是建设成功的关键之一。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的第一要点是选择适宜的树种。
在选择树种时,需要考虑树种的生长习性、抗逆性和对水质的要求,以确保树木能够适应湿地环境。
要考虑树木生长环境,包括土壤类型、水位、光照等因素,为树木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合理布局树木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树木的作用,保证其效益最大化。
为了保持树木的健康生长,定期修剪和管理树木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修剪可以促进树木生长,保持树形美观,避免树木过密影响生长。
定期检查树木,防止疾病和害虫的侵袭,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树木的健康。
人工湿地树木配置与管理要点是选择适宜树种、考虑树木生长环境、合理布局树木位置、定期修剪和管理树木、防止树木疾病和害虫。
通过科学的管理实践,可以让人工湿地中的树木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质改善提供有力支持。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

人工湿地运营方案一、人工湿地建设在选择人工湿地建设地点时,应结合周边区域的水质现状、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建设地点。
在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湿地植被的选择和配置,以及水体的输入和输出方式,确保湿地能够达到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水文环境平衡的目标。
同时,建设过程中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原有湿地生态系统。
二、人工湿地运营管理1. 水质监测与管理人工湿地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和物理化学过程来净化水体,因此水质监测与管理是人工湿地运营管理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对进入和离开湿地的水体进行监测,分析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保证湿地的净化效果。
2. 植被管理湿地植被在人工湿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能够促进水质的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因此,在湿地运营管理中,应加强对湿地植被的管理,包括适时进行修剪、清理杂草、种植和更新湿地植被等工作,以保证植被的良好状态。
3. 生态监测与保护人工湿地通常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在湿地运营管理中应重视对湿地生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
应定期进行湿地生物调查,掌握湿地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生物种群的变化和危害,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4. 水文监测与调节湿地的水文环境对其生态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应加强对湿地水文环境的监测和调节。
应定期对湿地水位、水深、水质等参数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节湿地的水文环境,确保湿地的生态功能。
5. 社会宣传与教育人工湿地具有很高的生态、景观和教育价值,应加强对公众的宣传与教育。
可以举办湿地科普讲座、湿地生态体验活动、湿地保护宣传活动等,吸引公众参与,提高公众对湿地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6. 安全管理在湿地运营过程中应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湿地的安全运行。
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保证湿地运营的安全性。
7. 合规管理在湿地运营管理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湿地的运营管理工作合规。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范文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因此,科学的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和景观的营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水生植物概述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
目前国内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为4类:(1)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香蒲、黄菖蒲、燕子花、慈姑、芦苇、灯心草、蒲苇等。
(2)浮叶植物。
浮叶植物是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凤眼莲、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3)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于水里,如满江红、水鳖、浮萍等。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全部没于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于水面,如金鱼藻、菹草、苦草、黑藻等。
二、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1)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水生植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色、闻香、还能赏姿,并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
荷叶青翠而洁净,叶型如伞,大而美观。
荷花淡雅清香,气质高贵。
菖蒲是常绿水生观叶植物,与碎石相配以增加景观效果。
芦苇丛植于水边,微风轻拂,哗哗作响,体现了动和静集合。
(2)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上:①直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②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③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
水生植物除了可以改善水质外,还具有维护物种多样性,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等生态功能。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人工湿地绿化养护措施

人工湿地绿化养护措施引言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功能的人工生态系统,它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景观建设等领域。
绿化是人工湿地建设和养护的关键环节,绿化养护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人工湿地的生态效益。
本文将介绍人工湿地绿化养护的主要措施和注意事项,希望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1. 植物选择人工湿地的绿化首先要选择适合湿地环境生长的植物。
常见的湿地植物有芦苇、香蒲、水生菱角等。
植物选择要考虑其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且具有较强的生态功能的特点。
2. 植物布局植物布局对于人工湿地的绿化效果和生态功能起到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植物布局要遵循从湿到旱、从浅到深的原则。
靠近湿地水源的区域适宜种植水生植物,而远离水源的区域则适宜种植旱生植物。
3. 植物养护植物养护是人工湿地绿化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植物养护措施: - 浇水:人工湿地植物生长需要适量的水源供应,特别是在干旱季节需增加浇水频次。
- 松土:定期松土有助于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保持性。
- 施肥:适当施肥能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但要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
4. 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影响人工湿地植物生长的常见问题。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 定期巡查:定期巡查湿地植物的生长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 防治措施: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类型,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如喷洒杀虫剂、粘虫板等。
5. 植物更新人工湿地植物往往存在寿命限制,当植物老化或死亡时,需要及时进行植物更新。
植物更新可以通过移栽健康的植物来实现,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6. 废物清理在人工湿地进行绿化养护时,常常会产生一些废物,如落叶、水草等。
废物清理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整洁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定期清理湿地内的废物,可以防止废物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水质的污染。
7. 生态监测人工湿地的绿化养护工作需要定期进行生态监测,以评估人工湿地绿化效果和生态功能。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因此,科学的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和景观的营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水生植物概述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
目前国内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为4类:(1)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香蒲、黄菖蒲、燕子花、慈姑、芦苇、灯心草、蒲苇等。
(2)浮叶植物。
浮叶植物是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凤眼莲、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3)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于水里,如满江红、水鳖、浮萍等。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全部没于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于水面,如金鱼藻、菹草、苦草、黑藻等。
二、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1)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水生植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色、闻香、还能赏姿,并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
荷叶青翠而洁净,叶型如伞,大而美观。
荷花淡雅清香,气质高贵。
菖蒲是常绿水生观叶植物,与碎石相配以增加景观效果。
芦苇丛植于水边,微风轻拂,哗哗作响,体现了动和静集合。
(2)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上:①直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②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③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
水生植物除了可以改善水质外,还具有维护物种多样性,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等生态功能。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人工湿地运行维护

植物管理:1、为防止杂草的大量生长,每年春季植物发芽阶段可对湿地进行淹水,防止一些旱生杂草的生长。
待植物生长良好,足以在与杂草生长竞争中占据优势时,恢复正常水位,此过程大约半个月。
2、每年冬季应对湿地中的植物进行收割,人工湿地植物收割后,应及时清理人工湿地上残留植物碎屑,防止因植物残留造成出水取出效率降低甚至污染物的浓度升高。
3、湿地植物除虫应尽量少用杀虫剂,避免对水质产生影响,造成二次污染。
人工湿地的启动运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启动一般要经历几个阶段:即系统调试、植物栽种、根系发展不稳定阶段和植物生长成熟、处理效果良好的稳定成熟阶段。
一般建成初期,需要将湿地填料浸水,按设计流量运行到3个月后,可将水位降低到填料表层下15厘米,以促进植物根系向深部发展。
待根系生长成熟,深入到床底后,将水位调节至填料层下5厘米处开始正常运行。
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后,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植物的生长仅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年际间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此时系统的处理效果充分发挥,运行稳定。
人工湿地的日常运行与维护管理:正常情况下应保持湿地池中的水位,在湿地日常运行中,建议每个月将湿地池排干一次,使湿地池处于晾干状态,使空气深入到湿地池内部,促进好氧微生物的活性,加快降解填料中沉积的有机物,同时由于系统停止进水,微生物新陈代谢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得不到持续的补充,填料中的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内源呼吸期,消耗本身资源并逐渐老化死亡,利于湿地的长期运行,并降低湿地填料发生堵塞的几率。
湿地运行中应及时清理人工湿地填料表面的植物落叶及败落的茎秆等。
在植物生长旺季可适当收割一些湿地植物,有利于取出废水中的氮。
在湿地系统运行期间,若出现表面堵塞现象,可适当更换堵塞区域的湿地填料,具体更换量为湿地表层一下15厘米左右,提高系统的渗透系数。
湿地植物的栽植和养护方案

湿地植物的栽植和养护方案湿地植物的栽植和养护一、不同环境条件条件下的日常养护挺水型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一般较强,但对光照、温度、土壤、水体及其他环境、生物因子的要求也有差异,应根据不同情况,满足各自需要,并进行相应的使用和养护管理。
1.1光照、温度挺水型植物绝大部分夏绿冬枯,生长季节需要充足的阳光和较高的温度。
千屈菜、黄菖蒲、梭鱼草等品种在光照不足时枝叶稀疏、节间长、花数量减少甚至无花。
花叶石菖蒲及其同属植物石菖蒲能耐荫(但在向阳湿地也生长良好),菖蒲、鸢尾、花菖蒲、花叶香蒲、灯心草、水毯草都能稍耐荫或耐半荫,其他品种则都要充分的阳光。
适合这些品种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0℃—30℃(水面以下20cm处水温较气温一般要低1℃—3℃),当水温30℃以上时,不耐热的品种花叶香蒲、花菖蒲、梭鱼草和石菖蒲等叶尖或上部叶片焦灼。
应喷水降温或水体换水,以保持青枝绿叶。
10℃以下,植株停止生长。
5℃—0℃大部分品种地上部分枯萎,以地下根茎和芽越冬,全年绿色期200—240天。
黄花蔺不耐寒,2℃以下露地植株(包括地下根茎)全部冻萎,母株必须在10℃以上的保护地越冬。
以上品种中,在上海地区常绿或半常绿的有花叶石菖蒲(包括石菖蒲)、鸢尾、黄菖蒲、灯心草和水毯草。
1.2土壤和营养补充上述挺水型植物对栽培土壤要求不严,除建筑垃圾或底泥严重污染外,一般都能适应,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壤土、半粘土或层积淤泥上生长更好,其中花菖蒲喜中性或微酸性土,栽植时可予注意。
为补充土壤营养,冬春植株萌动之前,可用经发酵的饼肥和厩肥施入底泥(或盆土)作为基肥。
生长茂盛、花量大的品种在生长期要适量进行追肥,以粒状化肥塞入泥面下7—10厘米处或作叶面喷施。
生长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植株、大香菇草和红莲子草等生长较快的品种,要控制肥料的施用,以免过度繁衍,影响景观。
1.3水体环境一般来说,挺水型草本园林植物在无严重污染的池、湖水域中都可栽植,但不同的品种,在生长习性和景观配置上,对水质也有不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植和后期维护管理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净化处理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湿地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从而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当污水通过湿地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而使水质得到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水质净化的关键在于工艺的选择和对植物的选择及应用配置,因此,科学的选择和配置水生植物对人工湿地系统和景观的营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水生植物概述水生植物是指生长在水体、沼泽地的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植物。
目前国内通用的分类方法是把水生植物分为4类:(1)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是指茎叶挺出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荷花、千屈菜、菖蒲、香蒲、黄菖蒲、燕子花、慈姑、芦苇、灯心草、蒲苇等。
(2)浮叶植物。
浮叶植物是指叶片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常见的有凤眼莲、王莲、睡莲、萍蓬草、芡实等。
(3)漂浮植物。
漂浮植物的根不生于泥中,植株部分漂浮于水面之上,部分悬浮于水里,如满江红、水鳖、浮萍等。
(4)沉水植物。
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全部没于水中,或仅有少许叶尖或花露于水面,如金鱼藻、菹草、苦草、黑藻等。
二、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作用(1)水生植物的景观功能水生植物能够给人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观色、闻香、还能赏姿,并欣赏映照在水中的倒影,令人浮想联翩。
荷叶青翠而洁净,叶型如伞,大而美观。
荷花淡雅清香,气质高贵。
菖蒲是常绿水生观叶植物,与碎石相配以增加景观效果。
芦苇丛植于水边,微风轻拂,哗哗作响,体现了动和静集合。
(2)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在人工湿地中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水质的净化功能上:①直吸收利用污水中可利用态的营养物质,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质;②为根区好氧微生物输送氧气;③增强和维持介质的水力传输。
水生植物除了可以改善水质外,还具有维护物种多样性,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改善土壤等生态功能。
三、人工湿地植物的选用原则(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管理简单、方便是人工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工程的主要特点之一。
若能筛选出净化能力强、抗逆性相仿,而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将会减少管理上尤其是对植物体后处理上的许多麻烦。
一般应选用当地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
(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①抗冻、抗热能力由于污水处理系统是全年连续运行的,故要求水生植物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基本正常生长,而那些对自然条件适应性较差或不能适应的植物都将直接影响净化效果。
②抗病虫害能力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的植物易滋生病虫害,抗病虫害能力直接关系到植物自身的生长与生存,也直接影响其在处理系统中的净化效果。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由于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要长期浸泡在水中和接触浓度较高且变化较大的污染物,因此所选用的水生植物除了耐污能力要强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周围的动植物环境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
(3)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水生植物对污水中的BOD5、COD、TN、TP主要是靠附着生长在根区表面及附近的微生物去除的,因此应选择根系比较发达,对污水承受能力强的水生植物。
(4)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中常会出现因冬季植物枯萎死亡或生长休眠而导致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应着重选用常绿冬季生长旺盛的水生植物类型。
(5)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所选植物根据当地气候等现状条件确定,其应用应用较成熟和广泛,防止对本土植物形成生态威胁。
(6)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若所处理的污水不含有毒、有害成分,其综合利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作饲料,一般选择粗蛋白的含量>20%(干重)的水生植物;②作肥料,应考虑植物体含肥料有效成分较高,易分解;③生产沼气,应考虑发酵、产气植物的碳氮比,一般选用植物体的碳氮比为25~30.5/1;④工业或手工业原料,如芦苇可以用来造纸,水葱、灯心草、香蒲、莞草等都是编制草席的原料。
由于城镇污水的处理系统一般都靠近城郊,同时面积较大,故美化景观也是必须考虑的。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者和建设者考虑得最多的是植物的独有性和观赏价值等表在因素,没有考虑到栽种该植物后的植株生长效果、湿地的运行效果、生长表现以及对生态的安全性等,导致人工湿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功能骤降或运行费用剧增,最后导致系统瘫费或闲置。
四、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配置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的配置不仅仅要考虑到它的景观效果,同时还要考虑到它的生态效益,要形成生态良好的植物群落,才能真正的既达到污水处理的功效,又起到美化丰富水体景观,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效果。
1.从景观功能角度配置水生植物(1)水域宽阔处的水生植物配置此配置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主要考虑远观。
植物配置注重整体大而连续的效果,主要以量取胜,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角感受。
如荷花群落、睡莲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等。
(2)水域面积较小处的水生植物配置此配置主要考虑近观,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运用手法细腻,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故水生植物配置时不宜过于拥挤,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
配置时水面上的浮叶及漂浮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一般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不宜超过1/3,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角效果,更无倒影可言。
水缘植物应间断种植,留出大小不同的缺口,以供游人亲水及隔岸观景。
(3)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一眼即可见底,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是植物配置重点考虑的因素,一般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且体量不宜过大,种类不宜过多,只起点缀作用。
2.从生态功能角度配置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中配置水生植物,不能当作是在园林水景中配置,只把好看放在第一位,美观代替一切的设计是不正确的,否则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导致蚊蝇滋生,水生植物生长失控,水体发黑发臭等负面效应出现。
在设计时,一定要以人工湿地的水质处理作为设计依据,模拟自然湿地生物生态群落系统,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优化组合的良好生态群落,防止单一种群的侵害,同时也抑制了低等藻类植物的水体富营养化。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植物塘床系统,人工湿地塘床系统中的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是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骨架,起着支撑系统的作用,同时还发挥着净化、美化、绿化环境的作用。
成都的活水公园便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五、人工湿地的常用植物1.常用植物及其特点、栽培管理(1)花叶芦竹科属:禾本科,芦竹属。
别名:斑叶芦竹、彩叶芦竹。
形态特征: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根部粗而多结。
秆高 1~3米,茎部粗壮近木质化。
叶宽1~3.5厘米。
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小穗通常含4~7个小花,花序形似毛帚,叶互生,排成两列,弯垂,具白色条纹。
地上茎挺直,有间节,似竹。
产地和生长习性:原产地中海一带,国内已广泛种植。
通常生于河旁、池沼、湖边,常大片生长形成芦苇荡。
喜温喜光,耐湿较耐寒。
栽培管理:非常粗放,可露地种植,生长期注意拔除杂草和保持湿度,无需特别养护。
繁殖方法:四周切成有4~5个芽一丛,然后移植。
扦插可在春天将花叶芦竹茎秆剪成20~30厘米一节,每个插穗都要有间节,扦入湿润的泥土中,30天左右间节处会萌发白色嫩根,然后定植。
用途:主要用于背景材料,花序用作切花。
(2)再力花别名:塔利亚,塔利亚属。
分株繁殖,在微碱性的土壤中生长良好。
水景建设中常用的有两个种。
形态特征:多年生挺水草本。
株高2m左右。
叶卵状披针形,浅灰蓝色,边缘紫色,长50cm,宽25cm。
复总状花序,花小,紫堇色,全株附有白粉。
产地与分布:原产于美国南部和墨西哥的热带植物。
我国也有栽培。
生活习性:好温暖水湿、阳光充足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入冬后地上部分逐渐枯死。
以根茎在泥中越冬。
繁殖方式:以根茎繁殖。
栽培管理: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池中生长。
用途:点缀水面,观赏。
(3)芦苇科属:禾木科,芦苇属。
别名:亦称“芦”、“苇”。
形态特征:植株高大,地下有发达的匍匐根状茎。
茎秆直立,秆高1~3米,节下常生白粉。
叶鞘圆筒形,无毛或有细毛。
叶舌有毛,叶片长线形或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
叶长15~45厘米,宽1~3.5厘米。
圆锥花序分枝稠密,向斜伸展,花序长10~40cm。
具长、粗壮的匍匐根状茎,以根茎繁殖为主。
产地和生长习性:世界各地均有生长,在我国则广布,其中以东北的辽河三角洲、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草原,新疆的博斯腾湖、伊犁河谷及塔城额敏河谷,华北平原的白洋淀等苇区,是大面积芦苇集中的分布地区。
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河溪边多水地区,常形成苇塘,是经常见到的水边植物。
栽培管理:生在浅水中或低湿地,新垦麦田或其他水田、旱田易受害。
芦苇具有横走的根状茎,在自然生境中,以根状茎繁殖为主,根状茎纵横交错形成网状,甚至在水面上形成较厚的根状茎层,人、畜可以在上面行走。
根状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能较长时间埋在地下,1米甚至1米以上的根状茎,一旦条件适宜,仍可发育成新枝。
也能以种子繁殖,种子可随风传播。
对水分的适应幅度很宽,从土壤湿润到长年积水,从水深几厘米至1米以上,都能形成芦苇群落。
在水深20~50厘米,流速缓慢的河、湖,可形成高大的禾草群落,素有“禾草森林”之称。
用途:杆可作造纸和人造棉,人造丝原料,也供织席,帘等用。
根状茎称芦根,中医学上可入药,功能清胃火,除肺热。
芦苇有第二森林之称,用途广泛。
芦苇是上佳环保材料。
不仅是重要建筑用材料,可编织各种席、筐、篮、炊具、渔具和手提包等,并且可打成箔,刮编为宫灯、四扇屏、大屏风等。
芦苇是我国造纸工业的主要原料,保护和发展芦苇生产是造纸工业发展的需要。
(4)千屈菜科属:千屈菜科千屈菜属。
别名:因其叶呈柳树叶状,又称水柳、水枝柳和水枝锦。
形态特征:千屈菜为多年生挺水或宽披针形,叶全缘,无柄。
地下根状粗状,木质化。
地上茎直立,4棱。
长穗状花序顶生,多而小的花朵密生于叶状苞腋中,花玫瑰红或蓝紫色,花期6~10月。
同属植物约27种,常见栽培的有光千屈菜,原产日本和朝鲜。
全株光滑,茎细长,花紫红色。
大花桃红千屈菜花穗大,桃红色。
毛叶千屈菜花穗大,全株被绒毛覆盖。
产地和生长习性:千屈菜原产欧洲和亚洲暖温带暖及光照充足,通风好的环境,喜水湿,我国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多生长在沼泽地、水旁湿地和河边、沟边。
现各地广泛栽培。
比较耐寒,在我国南北各地均可露地越冬。
在浅水中栽培长势最好,也可旱地栽培。
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土质肥沃的塘泥基质中花艳,长势强壮。
栽培管理:千屈菜生命力极强,管理也十分粗放,择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之二的肥沃塘泥,一盆栽五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