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红山文化玉-CUHK

合集下载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作者:张琦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1期摘 ; 要:红山文化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地区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明痕迹,是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的文明遗迹。

红山文化在发掘的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并出土了号称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

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以龙等神话生物为代表的玉器造型,并且其造型十分美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美学意义和学术价值,在玉雕发展的历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中的玉雕是目前已知的最为成型的、并且具有一定特色的玉雕作品,其所代表的先民的生产水平、制造水平都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对红山文化中的玉雕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玉雕发展进行追根溯源的探讨,对研究和指导今天的玉雕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器;玉雕;玉雕发展中图分类号:K878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25-01一、红山文化与玉雕红山文化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地区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明痕迹,是距今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的文明遗迹。

红山文化所代表的社会形态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母系氏族社会,一个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度的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在今天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

同时,红山文化在经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农业的发展,当然也包含放牧、渔猎和狩猎几种食物采集方式的并存。

这些方面都说明了红山文化较之于以前的许多文化遗址,已经是非常先进的,非常接近有历史记录的先民时代,这种情况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洪山文化的这种先进与发达在其出土的玉雕中体现的也非常明显。

红山文化中出土了号称是“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红山玉龙由于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寓意独特的玉雕造型,一经出土就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其特殊地位也造就了红山玉龙的独特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玉雕。

这些玉雕制造精良、形制优美,同时,其造型与我国远古神话体系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学界对于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雕非常重视,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雕也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玉器后期抛光因为手工和机械的关系,也会呈现不同:手工抛光玉器的阴槽里和光面的线比较乱,有深有浅、有长有短,有点状的、有断续的,现代机械抛光的痕迹是非常的细密均等。

“真品红山玉十分难求,目前已知的存世量还不到200件。

”据说,1996年就有一件红山玉器以253万元人民币拍卖成交。

目前市场上大量出现赝品红山玉和其中的暴利有关,是真品和赝品间的巨大价格差异直接导致了造假者的蜂拥。

“专家对红山玉的了解程度不够,对是否有砣加工才能称玉的业内争议不断,这两方面的原因给了制假者以理论和技术上的空间,不少赝品被当成真品出现才成了可能。

”目前这些赝品已经源源不断地流入古玩市场。

一件价值在几十到几百元的新料青白玉,经过一定浓度的氢氟酸溶液浸泡,然后打孔、打磨、抛光后,几周内就能变成一块似乎是埋于地底数千年的红山古玉。

造假者一旦出手,其价格往往高至几十万元。

因为红山古玉的器型非常简单,其材料也很容易寻找,所以在古玩市场里,红山古玉的仿制品数不胜数。

而这些赝品的仿制水平、真实度之高让行内人士甚至包括专家都难分辨。

记者了解到,近5年来,浙江的各大拍卖公司都没有拍过红山古玉,有部分拍卖行甚至拒绝接受红山玉拍品。

“仿制的水平太高,加上又没有太多的真实样品作参考,拍卖行都不敢拍红山玉。

”拍卖业内一人士说,不用说拍卖行的鉴定师,连专业机构的人员都会频频走眼。

民间玉猪龙收藏者捧出稀世“天下第一龙”有人对红山古玉的鉴别分为12个字来鉴定,我觉得还是很不错的方法,他们是“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

“净”,玩过古玉的人都知道,玉出土是干净的,老玉出土要吐浆,要吐白浆、要吐黏浆、要吐灰。

它为什么干净呢?玉埋在土里会发生变化,它会吸收土壤中的元素,它遇水遇汗也会发生变化。

它会和它周围的东西结合,会生成二次生成的次生物,我这个方法也叫次生物之说。

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天工|2020年第5期文 姜 庆[摘 要]红山玉器是中国最早的玉器代表,红山文化中孕育出大量的玉器,这些玉器玉质精美、题材丰富、造型传神,使用功能多样,在中国玉器发展史中有着光辉的一笔。

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早期代表,红山玉器更是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以研究红山文化中的玉器为主,重点分析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强调其功能性与文化价值,希望以此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红山玉器、了解红山玉器、喜欢红山玉器。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玉器;艺术特点;艺术美;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 TS932.1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0)5-0022-02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姜庆.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 [J].天工,2020(5):22-23.浅谈红山文化中玉器的特点与审美特征红山玉器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红山文化,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文明发展,从玉器的形态上便可以发现红山先民的精神生活与审美价值,反映出生产生活的经济体系。

所以,在红山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玉器的造型、特色及精神内涵等都有着重要的价值,是古代先民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体现。

一、红山玉器的起源 红山文化最早起源于石器时代,后经时代的发展进入辉煌时期,而红山文化便是这个时代的巅峰代表,红山玉器便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可以说它开启了玉器的一个新时代,是中国玉器文化的鼻祖。

红山文化专家陶松林先生曾经说过:“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中重要的一个文化时代,红山玉器更是开创了艺术的先河,很多玉器的造型与纹饰都是有着不可思议的魅力,更是从它们身上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故事。

”红山文化是在新石器时代形成的远古文化,它主要的地理位置分布于内蒙古和辽宁的边界地区,主要文化由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组成,后形成了自己的红山文化。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便是玉器了,红山玉器因其造型独特、材质惊奇、寓意深远和雕工精致深受大众的热捧,体现出了红山文化下的独特底蕴和特殊的内涵,因此了解红山玉器就是剖析红山文化,它是红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更是红山文化历史的见证。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物理现象)(1)盘磨一般来说,收藏家都会盘带古玉,而古玉也会在盘带后发生各种物理变化,有的可能还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据有关研究表明,人体本身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场,比如温度场、磁场、电场,从而形成一个“生物信息场”。

这个“生物信息场”会产生一种相应波谱,被称为“生物波”。

“生物波”可产生生物电,它有一种奇特的效应,即光电效应。

同样,经科学仪器测试,玉石也具有这种特殊的“光电效应”,在略施加压力、切削以及精加工的打磨过程中会使这种效应聚蓄,能形成一个“电磁场”并放射出一种能被人体吸收的远红外线波,进而诱发人体内细胞水分子的强烈共振,使之轻微按摸,改善微循环系统,从而使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和新陈代谢提升,活化细胞组织,调节经络气血的精确运转,增强快速反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

故有中医说:“有的病吃药并不能医好,而经常佩带玉器却能治好”,道理或许就在于此。

我们可能说得比较玄虚了一些,但是,这种场的影响加上人体的温度、湿度以及人体气味和汗水中的物质,也会对佩带在身上的玉器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就会使玉器,特别是受沁的玉器发生颜色和质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是培养玉器爱好者心情的十分有效的办法,也是盘磨玉器的有效办法。

读者完全没有必要天天观察玉器的变化,往往几个月或者半年以后,玉器自会产生令人惊奇的变化,这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十分的舒畅。

所以说,养玉其实是在养人。

(2)气味这是一个很难用文字和图案来表达的鉴定方法,但却是不少玉器收藏家经常使用的鉴定方法。

我们在这里列上一个特殊的红山文化玉龙,这是一件被沁成鸡骨白的玉龙,在其上翘的长鬃旁边还露出原先的玉色,就在这个还露出玉色的钻孔内,用鼻深呼吸,还能闻到一股呛人的土腥味,其味道,就如出土不久的陶器,喷上水所散发出的腥味一样。

另外,在下面介绍的玉璜的处理中,也就是把一些出坑不久的玉器放在水中煮,时间一长,如果玉器中散发出一种尸臭的味道,那么,这种玉器应该是一件出土的真品。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

浅谈红山文化玉器鉴定知识1,如在树皮上划一刀或人的皮肤划破后,都会有胶原物质溢出来与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结合成结晶体,修复伤口,形成包浆状。

这种现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也许是几乎所有的文物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都不同程度会有包浆的原因,如铜器、木器、瓷器、牙器等都是如此。

天然包浆摸着温润,手感好,光线晶亮柔和而不耀眼,用水煮几小时或用喷焰式火机烧5~10秒钟,不褪色不走光。

2,由于红山文化玉器的工痕直接取决于所使用的工具,利用现代工具无论如何也仿不出古代工艺痕迹,“钻孔”是红山文化玉器鉴识中又一重“点”所在,不可忽视。

3,了解和认识玉石材料的基本特性以后,便不难理解玉石的腐蚀受沁的形成,以及应该从哪些方面掌握真品老化特征的标准。

要从受浸蚀方面辨别真伪,首先要经过对上万件实物进行大量的考查,用对玉石材料基本特性的了解,确定真品的特征标准和证据。

4,红山文化玉器的仿制主要由以下几个特点:1:仿制的红山文化玉器多是以市面上十分罕见的器型为主。

2:制作工艺十分的粗糙 (包括材料,雕工和沁色),制造的数量十分泛滥。

3: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都是使用质地很差的玉料进行以次充好!4: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器型,纹饰和款识多数是仿制者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果熟悉红山文化玉器所处年代的器形特征就能够对红山文化玉器做一个初步的判断(比如:从战国到汉的玉璜的结构布局都是为中轴对称。

)。

5:仿制红山文化玉器的皮色都是通过人工进行染色或者做旧方式做出来的,所以这也是一个鉴定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手段之一。

5,通过蚀斑断真假红山文化玉器蚀斑的形成一般需要上千年的时间,这就是蚀斑多出现在唐代以前的红山文化玉器上、宋代以后的红山文化玉器蚀斑很少见的原因。

携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是红山文化玉器器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带蚀斑的红山文化玉器都是真的红山文化玉器器,首先要区分是天然蚀斑还是人为仿造蚀斑。

天然蚀斑是红山文化玉器或玉石长时间受环境的腐蚀发生溃烂并受微生物侵蚀后形成的自然斑点或溃洞。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CUHK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CUHK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C形玉龙的工艺试析邓聪(香港中文大学)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一、前言近世是中国学术飞跃发展时代,考古发现使中国古代史的景象完全改观。

当前考古对中国玉文化认识, 同样出现了革命性变化。

古代中国科学智慧的早熟,充分表现于东北地区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真玉(软玉)文化的发现。

然而,其后继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之玉器群,如横空出世,玉质精美,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往往让人有不敢置信的感觉。

其中,尤以红山文化的C形玉龙,更是中国史前玉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器物之一。

从2008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在赤峰开展了国家科技部支撑“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红山文化玉器工艺项目”课题。

其后此项目在赤峰和沈阳等地顺利开展,取得极其丰硕的成果,初步完成了第一期的工作。

我们在2009年完成的“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玉器制作技术研究”初步报告,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先生统筹发表,此外正式详尽的报告,计划以分册专项形式,公诸于世。

然而,近来由于涉及此项课题中之一内蒙翁牛特旗博物馆馆藏C形玉龙(又称为黄玉龙,与赛沁塔拉碧玉龙对应),受到学术界及社会普遍热切的关注。

因此,我们把有关此玉龙工艺研究的初步成果,个别抽出提前发表,以飨告国内外红山文化玉器同好殷切的期待。

我们相信,学术界应将最新知识,迅速传达到社会广大民众之间。

而学术界亦因此与广大社会群众会有更紧密的联系,从而又得到社会更大力的支持。

2008年8月15至16日,我们在翁牛特旗乌丹镇翁牛特旗博物馆内,对C形黄玉龙进行多角度的拍摄及硅胶微痕复制。

其间,据悉过去此玉龙出土地点,一直未能确定。

我们恳请翁牛特旗文化局及博物馆同仁,核实此玉龙出土准确地点。

经过近近两年多努力,探访相关人士百人次,在相关遗址采集实物标本上千件,直至在2010年10月下旬,由学界最终确认此件玉龙出土地点为翁牛特旗乌丹镇新地村东拐捧沟红山文化遗址群中(图版一)。

中国古玉文化-红山文化玉猪龙

中国古玉文化-红山文化玉猪龙

谈红山文化玉猪龙金融1008班于孟平 2010160891 红山文化是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一种文化现象,因为首次被发现的时候是在一座红色的山上,所以叫红山文化,赤峰也是因此而得名。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红山文化最主要的文化现象就是这个玉器文化,红山文化玉器有玉猪龙、玉龙、玉鸟、勾云形玉佩、玉蝉、棒形玉等等,而玉猪龙是红山文化龙形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双耸大耳、圆睛、鼻间有阴刻皱纹,吻部稍突,其雕刻风格质朴、洗练。

红山文化玉器大部分都是当时高等级的神职人员在进行宗教活动中使用的,材料来源主要是辽宁省岫岩县透闪石。

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的玉器,也是红山文化玉器组合中的重器。

而红山玉猪龙,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文化玉器举世瞩目,研究者众,研究视角全,研究成果多。

玉猪龙,又名玉兽玦,红山等地发现的玉器。

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玉猪龙的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

据出土时成对位于死者胸前的情况看,用作佩饰的可能性极大。

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雕琢精细,造型古朴雄浑,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极其珍贵,有“华夏第一玉龙”的美称。

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古人视猪为一种吉祥之物,具有祈求吉祥,护身的作用。

古人在祈天、求雨的祭祀活动中,以猪为沟通人神间的信物,从而出现了被神话的猪的传说。

一般来说,原始人的图腾大多来自于某种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动植物,而原始艺术大多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模仿。

而“玦”形玉猪龙的发掘地牛河梁等地,主要处于辽河流域平原地带。

在当时,远古人的创造力有限,他们所塑造的龙必然有日常生活中的动物的痕迹。

中国古玉(一):红山文化篇

中国古玉(一):红山文化篇

中国古⽟(⼀):红⼭⽂化篇 C形⽟龙 红⼭⽂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峰市郊的红⼭后遗址⽽得名。

红⼭⽂化是中国新⽯器时代北⽅史前⽂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6500年,主要分布在北⽅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明的曙光”。

从“泛红⼭⽂化”的概念来看,从距今8200年前的兴隆洼⽂化⽟器到距今3500年前的夏家店下层⽂化⽟器都属红⼭⽂化⽟器范畴。

带齿兽⾯形⽟佩 红⼭⽂化⽟器⼀般采⽤辽宁岫岩软⽟(河磨⽟),矿物成分主要为粗细不均结晶状透闪⽯,⽟料有青⽟,黄⽟,碧⽟,青黄⽟,墨⽟,偶尔也有⽩⽟,⼀般硬度在6-6.5,⽐重2.9-3.1。

红⼭⽂化⽟器所采⽤的⽟料中,还包括部分蛇纹⽯类⽟材,巴林⽯,绿松⽯,煤精⽯以及⼀些硬度较⾼的细⽯料。

勾云形⽟佩 由于岫岩⽟⼭料产地岫岩县离红⼭⽂化分布区域较远,故红⼭先民们就地取材的可能性较⼤。

笔者多年在考察西拉沐伦河,西辽河流域所采集到的河磨⽟料和红⼭⽂化⽟器的⽟料如出⼀辙,⽽现代采集的岫岩⽟⼭料则和红⼭⽟器⽤料相差较⼤,这也佐证了“就地取材”的观点。

鸟形⽟佩 ⼀般看到的市场上很多仿红⼭⽂化⽟器的⽟料都是岫岩⽟⼭料,看起来⽐较接近红⼭⽂化⽟器⽤料,故收藏爱好者们应当注意。

红⼭⽂化⽟器的制作⼯艺⽐较复杂,先进。

⽟料的切割多采⽤线切割和⽚切割的⽅式,常见的线切割多表现在玦⼝和⽟箍形器内孔上。

⼀般简单的透雕,宽槽,粗阴线,打洼⼯艺常见,线拉⼯也很少,纹饰⼀般都是⽤玛瑙或⽯英⼯具加⽔和解⽟砂磨制⽽成。

三孔形⽟梳背 钻孔⼀般有单⾯钻、双⾯对钻和倾斜对钻三种表现形式,使⽤桯钻和管钻的⽅式。

由于加⼯⼯具原始,转速较慢,所以在钻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见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包浆⾃然。

⽽现在仿古者功利⼼强,没有古⼈那种铁杵磨成针的毅⼒,⼀般现代电动⼯具痕迹⽐较明显,孔道⼲涩,此乃⼀鉴定⼩窍门。

⽟佩 ⽟器的打磨、抛光⼗分讲究,多呈腊状光泽。

从⽬前发现的红⼭⽂化⽟器上,尚没有有⼒的证据可以证明红⼭⽂化早、中期有砣具的出现,直到红⼭晚期的夏家店下层⽂化时期才出现了⽐较成熟的砣具,因此,对有明显砣痕的红⼭早、中期⽟器要当做仿品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
邓聪刘国祥
(一)从M4:1玉鹄横向开料痕迹说起
红山文化玉器中有不少呈片状器物。

然而长久以来,红山玉器片解技术就像谜一样令人摸不着头脑。

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l号、21号墓出土二十多件玉器中,不少是片状器物。

其中一件兽面玉牌宽14.7厘米,厚度仅0.4厘米,可以说是红山大型玉器中最薄的一件。

笔者有幸在去年11 月,得上手观察这件玉器,两面都已全部研磨平滑,无法辨别玉片原来片解的痕迹。

最近报道牛河梁第十六地点4号墓中心大墓出土M4:1 的玉鹄,更是片状玉器中的精品。

据王来柱先生指出,这件玉器长20.43、宽12.71、厚1.24厘米,整体呈扁薄片状,正面中部略鼓,周边较薄,背面较平。

平面近长方形,具流线型外廓。

在详细讨论这件玉鹄正面和各种特征后,王先生还指出玉鹄的“背面光素无纹,有三道横向片形磨具的开料痕和4个竖穿隧孔”1。

这三道横向开料痕在玉鹄背面的线图和照片中都有明确的显示,其上一道痕较长是位于右侧上方两隧孔之间,其下两道痕也是在右侧下方两隧孔之间。

(图一)王先生的观察,是探索红山玉器片解切割技术出现很重要的发言。

笔者的观察印象认为,M4:1玉鹄整体,呈扁平状,整体规整,将之放置在平坦枱面上,玉鹄与枱面的接触,四平八稳,与凌家滩、良渚扁平玉器起伏的平面,是完全不同的。

笔者基本上是同意王来柱先生的观察。

我们可以推测,玉鹄的片状素材,很可能是由锯片切割技术开片的毛坯。

然而,有关王先生所指出三道横向开料痕的判断,是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据笔者观察,玉鹄背面右侧由上而下这三道横向痕迹:
a.第一道横向痕迹,位于上侧一对隧孔之间,其下面隧孔周围,是先有斜向局部研磨的线状痕。

其次才是横向研磨,从这两组方向不同研磨痕先后观察判断,前后两期研磨,目的都是为隧孔的周围减薄。

尤其后者横向比斜向研磨的范围稍大且深,从横向研磨痕观察,推测磨石的刃部厚度在0.3-0.4厘米。

这些研磨减薄的施工,很明显是以手持小型条状断面方形砺石直接加工。

b.第二和第三道横向痕迹位于下侧一对隧孔的右侧,同样可以见到如第一道横向隧孔周围的局部减薄研磨。

隧孔左侧凸起隔梁似的部份,是减薄后形成的。

减薄加工的工具,当然和上述手持砺石是相同的。

这样,从以上分析显示,玉鹄背后三道横向痕迹,既不是开料痕,更并非是片形磨具所切割的痕迹。

至于要解释为什么玉工要在隧孔周围减薄,推测应该是与隧孔间的绳子穿系作用相关。

如果把玉鹄与牛河梁第十六地点2号墓出土一件勾云形器对比,两者背面几乎都是具同样的横向痕,都是集中于隧孔周围施工减薄,这作为一种隧孔加工技术,是一目了然的。

此外在阜新县胡头沟遗址出士玉龟 (M1:7),腹面正中一竖脊,脊正中横穿一孔,孔两侧亦有明显减薄的结构,可以比较。

(二)第二地点l号家27号墓出土双勾云形器的开料探索
2008年10月,笔者在上海博物馆直接观察巴林右旗那斯台勾云形器,长18、宽10、厚0.6厘米,扁平工整,特别是背面十分平坦,如果这不是片切割的素材,是难以想象的,但却苦于红山玉工的习惯,往往对玉器制作千锤百炼,原毛坯的加工痕迹,丝毫不留,令人难以捉摸。

红山玉器片状器是以片切对向加工的发现,首次是从牛河梁遗址第2地点27号墓的一件双勾云形器中确认的。

这件玉器知名度很大,既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一书封面,被称迄今所知红山文化玉器中最大的一件,长28.9、宽9.3、厚0.55厘米2。

据郭先生等的描述,此器深绿色玉间有黄瑕斑,体甚长却很薄,叩之声脆。

有正反面之分,反面略内弧,正反面均饰瓦沟纹,正面纹饰较规整。

方殿春、朱达认为:“这件勾云形器可正名为玉兽面饰。

是红山玉器中的重器,应该注重从形制、纹饰的分析深入讨论。

"3然而,迄今为止,笔者所见在中国国内出版物中,此器正面的照片曾多次发表。

在2000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中国国宝展”的图录中,发表了牛河梁27号墓勾云形器正反两面的照片,让人可以分辨此器正反面之差异4。

2000年12月笔者在东京上野博物馆内,第一次观察到这件勾云形器的正面,但未能上手摩挲为憾。

去年11月,笔者在辽宁省博物馆工作,终得尝素愿。

对这件几于是30x10
厘米大型玉器薄片,究竟是如何生产之技术问题,当然是最引人注目的。

据笔者观察,此器的正反面,有着施工程度差异的表现。

具体来说,郭先生等指出所谓正面,就是纹饰施工完成的一面,而反面纹饰,最少尚有三份之一施工未完成。

最令笔者所兴奋的发现,是在反面中间部位,发现了一道长达14.6厘米横向切割痕,特别左翼镂孔以上,接近长达6厘米横长切割,明显是对向片状切割的痕迹,片切割经常留下近似平行线状痕,
与切割底部的凹槽,清晰可辨。

从整体来说,估计该器开片是以片切割上下对向,各切割约5厘米,在近中央是对向切割汇合处,显示出高超的技术。

不过此玉器美中不足之处,可能是切片原素材经研磨后,明显显得太薄,最厚的亦只有0.5厘米。

根据笔者之测量,全器身的厚薄在0.2-0.4厘米之间,可能是由于太薄,所以玉工不将开料阶段留下对向切割痕完全磨掉,也由于同样原因,反面略内弧的缺憾,也无法调整。

从该器既薄而又两面浅薄浮雕减薄施工技术看来,也可说是玉工挑战极限的一种尝试。

其中所以半途而废,留下施工痕迹,是否是知难而退?如此可以想象,此红山玉工,可能自持艺高胆大,在仅有约0.2-0.4厘米的厚度玉片上,从相反方向以研磨减薄方式,作出浅浮雕式的纹饰,如果稍一不慎,对向的研磨就极易成穿透。

从技术角度来看,该器面两翼侧镂孔的一些位置,对向研磨到仅有约0.1厘米厚度,差不多是吹弹可破。

制作者是否为了保存该器的完整性,戛然中止制作?抑或是此器墓葬主人,本身就是该玉器制作者,由于某种原因,最后未能完成遗作。

看来,这并不是考古学家可以回答的问题!(执笔:邓聪)
后记
有关本文的SEM相片尚未整理完成,故未能刊出。

由于在苏秉琦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议上是以“用SEM精密观测红山玉器玉料片解技术”为题发表,因此题目不作改动。

(作者邓聪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刘国祥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第十六地点红山文化积石冢中心大墓发掘简报》,《文物》2008年第10期,页4-14。

2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与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3方殿春、朱达:《红山文化玉兽面饰考识》,《古玉今韵──朝阳红山玉文化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页120-143。

4东京国立博物馆、朝日新闻社2000“中国国宝展”东京:朝日新闻社,图版9-2(页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