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课程论文
《孙子兵法》论文

从《孙子兵法》到当代大学生素质摘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是这个社会及民族以及个人的发展要求,本文从《孙子兵法》内容浅谈《孙子兵法》与当代大学生发展的厉害关系。
关键词:《孙子兵法》谋略战术素质竞争人文素养中华武德文化源远流长,初萌于炎黄氏族的融合,文明奠基于孙武。
《孙子兵法》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闪烁着中华民族伦理智慧的光辉,对现代世界文明有其重要的价值,有待于我们开发利用。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短兵相接,没有血流成河,但学习,是年轻的我们现在的首要大事,如何利用这大学四年,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素质,是这四年里的大事,在竞争激烈的校园里,生存之道,成功之道,不得不察也,我们不得不郑重的思考,好好酝酿一下自己的人生之路。
利用几千年封建文化积淀下来的战略思想来充实自己的大脑,也是生活在当前复杂社会形态下的新青年不可或缺的斗争思想。
同时,随着大学生军训工作不断深入健康地向前发展,高校军事理论课作为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一门必修课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学轨道, 高校军事教学的实践证明高校军事理论课不仅是高等院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孙子兵法》一书是我国2500年前大军事家孙武所撰。
它以军事理论专著的形式,总结了春秋末及以前的战争经验,奠定了中国古典兵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外军事和谋略史上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孙子兵法》之所以倍受人们的推崇, 影响遍及世界, 其主要原因就是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的“善战”思想。
所谓“善战”, 就是以最优的方法夺取战争胜利。
尤其是书中阐述的“奇正”、将之“五德”、“避实击虚”等原则,对今天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深刻的启迪。
所以,《孙子兵法》的原理不仅仅适用于军事领域,在当今社会也同样适用。
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很大启示,处于竞争激烈环境下的当代大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研究、应用《孙子兵法》, 从而拓宽思维空间,利于开拓进取,取得创业成功。
三十六计论文3

三计,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扶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她是一部集哲学、算学、社会学、法学和人学为一体的恢宏巨著,前无古著,后无来者呀!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军事巨著,其深邃的战争理论、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无可挑剔的战术运用,让多少战争神话上演,使多少不世名将诞生!读来荡气回肠,发人深省.禁不住总结了一下心中的感受:
一宏,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站在人类的生死存亡高度来定义战争,宏观大义,发人深省,可见孙子是深恶战争的,但又深知只有用战争的形式才能真正阻止战争,故其修兵书绝非是赞成战争.
孙子深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故提出战争最终目的是使敌人不与我为敌,使想法不和者同我想法而已,能用别的办法达到这个目的就最好不要用战争.多么先进的军事思想啊,历史的长河中不就挂满了那么多因谋而息的战例吗?
五行军作战,孙子在针对具体的行军作战中提出了诸如粮草、地形、道路、士气、对待俘虏、军令的如一、优势与劣势的辩证变化等等一系列军事细节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指出每个细节都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决定无数生灵的生与死.
二略,孙子言略归于形势虚实之道,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算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行,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有关孙子兵法论文2000字范文

孙子兵法论文《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孙子孙子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
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它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许多企业家都将孙子兵法运用在战略管理当中,本文就提供了3篇2000字左右优秀孙子兵法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篇有关孙子兵法论文范文:标题:对孙子兵法中“驭人”的管理学分析摘要:自古以来,管理无非是对“人”和“事”两方面的管理,而《孙子兵法》一书是中国书库的瑰宝,被誉为百科全书,它短短6000多字,但是其中涉及的管理学思想却为后人推崇和钦佩。
本文将从对人的方面来研究《孙子兵法》中“驭人”的思想对现代管理者的意义,具体分析现代管理者的领导素质、领导艺术以及对下级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
关键词:孙子兵法;管理者;领导艺术;管理方法一、论管理者“驭人”的重要性刘邦战胜项羽时曾经说过,那是因为他唯贤是用,“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
”无论是古代成名的帝王还是现代商业中大佬,他们的成功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他们懂得用人、驭人,李嘉诚也说过:我的成功取决于愿意为我和集团肝脑涂地的团队。
所以说一个有志向的人如果不会用人,又不懂得如何“驭人”,那么他只能如项羽般留下“奈若何”的叹息!二、管理者应该具有的领导素质(一)出其不意的“奇正原理”奇正原理来源于孙子兵法中第五篇.兵势篇“: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奇正管理是策划的第一大原理,它是思维创新的核心表现。
我们在策划对手时,也正是对手在策划我们的时候,奇于对方之外则胜,奇于对方之同则平,奇于对方之内则败。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

201200272245 王志龙浅谈《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简单的一首歌却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诉说着三国时期的凄迷与动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把动荡年代的纷争为我们一一道尽。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它全面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也成为现实中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问题的智慧和谋略,受到军界、政界的推崇,还受到上届精英的青睐,也因此被奉为商战指南,不愧为一部不朽的经典。
接触和学习这门课程,相信定为我们的校园、人际交往生活甚至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定位和方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习这门课至今对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两计就属“釜底抽薪”和“擒贼擒王”了。
“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意在说,两军对垒,不直接抗击它的锋芒,而是削弱它的气势,从根本上削减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制服它。
古人云:“故以扬汤止沸,沸乃不止,诚知其本,则去火而已。
”这个浅显的道理用于指导战争,对于力量强大、锐不可当的敌人,可以避其锋芒,想办法削减它的攻击气势。
锅里的水沸腾,是靠火的力量,而柴草则是产生活动原料。
沸腾的水是猛烈不可挡的,而柴草则便于接近,对人没有伤害。
止沸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扬汤止沸,二是抽薪止沸。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和水凉水沸形式相似。
生生变化之理相同。
对立势力便是如此,与对立势力较量,道理和制力水沸道理相同。
正面攻击等于热水止沸,可能劳而无功,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便是釜底抽薪。
在孙子兵法中,孙膑选择了第二种办法。
孙膑就巧妙的运用这一计,“抽薪止沸,斩草除根。
”纵然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从古至今一直不失其本色,总是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实用价值。
谕之,在现实中,解决矛盾要抓住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做事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攻其主心骨才是取得胜利的捷径与最优选择。
孙子兵法论文5篇范文

孙子兵法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孙子兵法论文课次一、二节班级、学号《孙子兵法》研读结课论文姓名:授课老师:院系名称:专业名称:2011年5月22日《孙子兵法》对立与统一论文摘要:《孙子兵法》作为一部世界著名的军事著作,其价值不仅在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矛盾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上。
对其深入挖掘,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统一。
一、义与利的统一:就是说战争这个东西肯定不好玩,要死人的,从道德的意义上讲、从人道的意义上讲,战争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讲、从实际的利益来讲,战争又是不可以没有的。
那么孙子他要解决的问题,他的思想的一个困惑,或者他设法解决的这个问题,就是如何使道德和功利取得一个平衡点,找到一个结合点,统一起来。
我们一直以为孙子光讲功利,是,孙子特别强调利。
他一开始就讲了,“兵以诈立,以利动”,就是说军队打仗,就是根据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要不要打,或者怎么打。
那么他讲“非利不动”,就是没有利益就不要打,得不到好处就不要动,不到威胁的时候,不要动用军队。
他首先关注的是一个利,他说“合于利而动”,就是说符合利益,有利益可取,军队打;“不合于利,而止”就停下来不要打,他确实是个功利主义这个立场。
但是孙子难道就不讲道德?孙子是很讲道德的,孙子他要“上兵伐谋”,他就是要用最小的损失来取得最大的战争效果。
他本身就是人道的做法,他要提倡“伐谋”“伐交”,就是说要打外交战,要谋略打败敌人,而反对“伐兵”,就是公开打仗,他最反对的是“攻城”,认为攻城是下策,那么他也是考虑到人员伤亡,要减轻伤亡,他本身也是有道德的含义在里面。
那么这个就是说,他是找一种平衡点,既要讲道德,实际上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发呢?就是说游戏要有规则,道德要有底线。
做什么事情我认为都是既要讲究利,又要讲究义,道义跟功利应该有机地统一起来。
二、力量实力跟谋略的统一。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讲谋略的,它非常注重实力,它跟《三十六计》最大的不同,就是《三十六计》是玩空手道,做无本生意的事情。
孙子兵法选修课论文

孙子兵法选修课论文《孙子兵法》选修课论文哈哈08级会计本科四班李曼《孙子兵法》不应该被只看做兵法,而是一部教人解决问题的书籍。
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通过《孙子兵法》解决。
我读《孙子兵法》也不是很久,暂时只理解了一部分“知”《孙子兵法》很强调“知”,而且其理论也都是围绕“知”而展开的,有了“知”,才能有“谋”,而有了“谋”才能有“行”。
如果没有“知”,就不能“谋”,不能“谋”谈何“行”。
《孙子兵法》里的“知”有几个意思:第一是知道事情的各个方面的情况,知道了事情的各个方面情况,你才能根据这些情况针对性的采取行动。
第二是知道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一件事情,普通人只能看表面,聪敏人看第二层,智慧的人看第三层,境界越高,看的越深,就越能见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都是胜利的根本。
(一支股票涨了一块钱,一般的人只看到这股票涨,就跑去跟买,老股民知道这股票上涨的空间很小了,到了卖的时候。
资深股民知道这股票脱离了市场本质,已经被操纵了。
别的庄家知道这股票被操纵了,还知道操纵的手法,知道什么时候跌什么时候涨。
如果没有足够深刻的见地认识,你能赢吗?)第三是知道事情发展的规律,很多事情虽然很复杂,但很多事情都有其大致的规律的,这就是老子说的“道”,孙子说,知道事情的发展规律,能避免,能提前应对,能正确的处理,所以,对事情的发展要有足够预见力。
第四是知道自己,无论你处理事情,你和别人对弈,无论你做什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自己”,在这些里面,“自己”始终都是一分子,所以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成功的第一步,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孙子兵法》选修课论文什么,缺点什么,才能正确的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
除去这些外,《孙子兵法》还有一些很深刻的理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话,也有很深邃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将整本书都仔细研究的话,也可以根据你的情况,挑出这些话,有空的时候琢磨一两句,也是很有益处的。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如商业、政治、外交等方面,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孙子兵法》是孙武所著,这部兵书强调了战争的策略、战术以及对战争全局的把握。
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观点,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它提醒着我们,在面对任何竞争或挑战时,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手的实力和策略,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
“兵者,诡道也”则体现了战争中的谋略运用。
在战场上,不能一味地遵循常规,而要善于运用各种战术和策略来迷惑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一思想在商业竞争中同样适用。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不断创新,打破常规,推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再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并非是说要避免战争,而是强调通过战略布局、外交手段等非武力方式,达到不通过战争就能使对方屈服的目的。
这种思维在国际关系中尤为重要,通过外交谈判、经济合作等手段解决争端,往往能够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十六计》则是一部总结了古代战争中各种智谋策略的典籍。
每一计都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比如“瞒天过海”,指的是故意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从而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商业活动中,企业可能会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实则暗中进行重要的战略部署。
“围魏救赵”是一种巧妙的解围策略。
当直接救援面临困难时,通过攻击敌人的要害部位,迫使敌人回救,从而解除危机。
这启示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寻找更为有效的解决办法。
“借刀杀人”并非是鼓励使用阴谋诡计,而是提醒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商业竞争中,可以借助竞争对手之间的矛盾,或者利用行业的趋势和政策,来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条件。
“以逸待劳”强调在战争或竞争中,要善于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敌人疲惫之时再出击。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总结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总结《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两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战略和策略,对于战争和实际生活中的决策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进行总结,探讨其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
《孙子兵法》是战争艺术的经典之作,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被誉为军事思想的典范。
它主要强调战略的重要性,其中有许多关于军事指挥与用兵策略的论述。
首先,《孙子兵法》明确指出,战争是一个追求胜利的手段,而胜利的关键在于掌握天时、地利和人和。
天时表示对于战争的时机把握,合适的时机会使战争事半功倍;地利表示对于战场和地理环境的合理利用,合理的地理位置可以给军队带来优势;人和则是指军队内部的团结和士气,只有人心齐才能有力量。
这一理念适用于很多非军事领域的决策中,如企业战略和个人发展规划。
其次,《孙子兵法》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战略原则,例如迅速攻击、合理布局兵力、灵活运用兵力等。
迅速攻击的原则告诉我们在战争中要抓住时机,快速行动;合理布局兵力则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兵力的使用和布置;灵活运用兵力则是指在战场上根据敌方动向灵活调整自己的战术。
另外,在战争指挥中,《孙子兵法》还提出了“兵不厌诈”的战略思想。
这意味着在战争中,使用欺骗和迷惑的手段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个思想在敌对竞争和商业竞争中同样适用,例如市场营销中的宣传手段、商业谈判中的巧妙策略等。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智慧的集结,强调了利用智慧来达到目的的策略。
它结合了历史典故、兵法和策略等元素,提出了36种智慧和策略。
《三十六计》的核心思想是示弱以伺机、出奇制胜、趁势而动、借刀杀人等。
这些策略都要求我们运用智慧,通过虚实结合、变化多端来取得最终胜利。
例如,“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一种常见策略,意味着隐藏真正的意图以充分利用敌人的猜测。
它可以在战争中制造假象,使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将“瞒天过海”应用到市场竞争中,通过装饰、宣传等手段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解读与应用》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姓名:陈庆林
院系: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2012级05班 学号:201204010504
指导教师:尹世龙 完成时间:
2015.6
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加密加密加密加价加密加密加密加密加密0000000000000000000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66666666666666666
《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但不管样式、形态如何变化,《孙子兵法》仍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孙子兵法》、现代战争、实战意义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与军事技术装备的不断更新,战争已由原来的排兵布阵到现在的空地一体化,战争全然没有了前方与后方之称。
当前,冷战已成为历史陈迹。
两极战略格局的解体,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世界基本矛盾出现新的力量组合,逐步形成与孙子时代相似的“多极”战略格局。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这种形势下,孙子的重战和慎战思想,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为人们认识多极形势下的军事斗争,驾驭局部战争形势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当然,《孙子兵法》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法完全指导现代战争,譬如步枪、大炮、坦克和飞机的使用方法《孙子兵法》就无法告诉你。
同样孙子处于的文明是农耕文明,《孙子兵法》的有些规则对于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并不适用,农耕文明关起门来就可以过日子,游牧文明和工业文明就不行。
当然工业文明也不是没有自己关起来门过日子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朝鲜。
虽然不可能仅仅指望一本两千多年前的书就能解决现代战争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孙子兵法》在战略层面指导了战争的,即使在两千年后也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
《孙子兵法》作战篇有如下论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孙子这些话的大意就是出门打仗是很费钱的,但是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带甲十万,备足粮草才出兵。
打仗要速战速决,仗打久了,就是钝兵,而且会造成国库的空虚,给其他诸侯可乘之机,即使是再智慧的人也无力回天。
而且在现代战争中也有实例:2001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
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发动战争,该战争是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著反恐战争的开始。
2012年5月2日正在对阿富汗进行突击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
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
到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为止,历时7年多。
2011年12月18日,美军全部撤出。
这两场战争,美军阵亡了5000多人,反恐战争军费超过一万亿美元。
一万亿美元什么概念?2011年1月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持有的美国国债1.1547万亿美元。
按照欧美那套地缘政治理论,伊拉克和阿富汗都是战略要地,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占领并培植自己的势力,这也就是美国迟迟不走的原因之一。
但是按照《孙子兵法》的理论,战争要赶紧打完,好班师回朝,不然军费上升会
给其他诸侯(中国?)以可乘之机。
欧美的战争理论是基于零和博弈理论,这种理论的危险在于他将一切都对立起来,而罔顾自身国家的根本利益和能力。
按照马汉的海权论,在20世纪10年代和30年代都掀起了造舰狂潮,结果打完二战大家才发现,苏联没造几艘战列舰居然也成了世界第二,这玩笑开的有点大!
个人认为西方的战争理论更强调竞争,而《孙子兵法》则强调保存自己,使得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以利于下个挑战。
再举实例:两次越战,不一样的结果。
1961年到1973年,美国在越南打了一战,在这场战争中,美国按照西方的战争理论,围堵共产主义势力在东南亚的扩张,但是花了10年时间,死了几万人,花费几千亿美元,最后还是失败了。
国内也因越战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而西欧和日本崛起开始对美国形成挑战。
苏联更是大幅逼近美国,在整个70年代四处出击,直到进入帝国坟场——阿富汗。
姑且不谈美国在战术等方面的失误,按照《孙子兵法》的作战理论,军队在万里之外作战,哪有打10年之久的,久战之下兵钝国用不足,明显是亡国之兆啊!在30年后,小布什同学又一次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次给了中国10年的战略机遇期。
1979-1989年,中国和越南也打了一场10年的战争,结果却完全两样。
中国在1979年2月17日-1979年3月16日集中优势力量一举攻占越南北部,然后在实行了一番破坏后(发挥腹黑本质在铁矿里埋地雷,点燃煤矿,就是电线杆都只从中间炸断,不能用,还要花时间挖出来),立即返回边境地区,不做钝兵,此后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还组织了各军区轮战,使军队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
在二战以后爆发的一百多场局部战争中,尤其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在一手挥舞高技术兵器的同时,一手又祭起《孙子兵法》这一古老的战争法宝。
战后所爆发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东西方两种兵学文化的实际较量,较量的结果,迫使西方国家的军事家不得不重新审视东方的兵学文化,并把自己军事目光的焦距对准了中国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启发现代战争思维高度重视国家安全问题。
《孙子兵法》从揭示战争中“利”和“害”的矛盾运动规律出发来确立自已对战争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其军事思想中功利主义的主导倾向。
孙子正是用功利主义这把价值尺度考察春秋末期的战争,提出了重战与慎战相统一的战争观。
《孙子兵法》所产生的春秋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反映到社会的政治生活中,表现为频繁的战争。
仅举鲁史《春秋》记载,在242年里,就发生过483次大的战争。
在战争的旋涡中,大国胜败无常,小国安危不定,局势错综复杂。
孙子从当时朝盟夕散、不宣而战的社会现实中认识到,战争只能暂时平息而不会从此废止。
因此,他开宗明义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提醒人们要重视战争、研究战争和准备战争。
《孙子兵法》对西方现代军事思想的影响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无情地暴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军事理论和军事学术的缺陷和弱点,推动西方军事家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军事理论研究相对来说很活跃,出现了像鲁登道夫、哈特和富勒这样一些出色的人才。
他们试图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那种火力决定一切的战场模式,从历史的教训中谋求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西方军事理论工作者进行上述探索的实验场,尤其是二战以后几场局部战争,使西方国家在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开始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
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柯林斯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双方
“皆无现实目标的盲目作战,不久就沦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僵持不下的、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浩劫”。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上再没有任何战争能像这次大战这样清楚地说明战略思想典型地落后于技术了。
”为了改变军事理论的这种落后状况,他认真地研究《孙子兵法》,惊奇地发现:“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时期,东西方战略观念出现融合互补趋势,《孙子兵法》对西方军事理论的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化战争中,影响战争进程的因素更为复杂,战场情况变化更为迅速,双方斗智斗勇的军事技术平台更高,指挥员若没有满腹韬略则难以夺得战争的主动权。
毋庸置疑,只有系统掌握孙子的思想体系,才能增强我们的谋略运筹能力,提高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本领。
总体上看,高新技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现代作战样式凸显出许多新的特点。
但不管样式、形态如何变化,战争必然沿着战争基本规律的轨道向前推进。
从这个意义上看,《孙子兵法》所总结和揭示的战争普遍规律和基本的战略战术原则,具有超越时代的思想性和创造精神,仍然对现代战争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贝文﹒亚历山大.孙子兵法与世界近现代战争.新华出版社.2014
[2]齐仲里.《孙子兵法》与美军的现代战争.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