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南北建筑差异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差异

浅谈中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差异

浅谈中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差异【摘要】中国南北古典园林的造园形式和表现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北方园林,大多以宫廷帝王园林为代表。

气派、雄伟、金碧辉煌、布局严谨,无不体现着皇权政治。

南方园林,主要以江南园林为代表。

轻灵空透、青瓦墨黛、小巧细腻、官僚政治意识淡薄,书卷味甚浓。

一个高贵大气,一个小家碧玉,形成了南北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南北方园林;差异;艺术风格陈从周先生写过一篇《园林分南北,景物各千秋》,说北方园林华丽,南方园林雅秀。

北方高亢,南方婉约。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文化、地域、位置、气候等等的影响。

其中气候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

南北园林各有千秋却又不乏共同点,特色迥异但又互有补益。

时间上,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最早时起源于北方,随后发展于南方,最终又通过南北园林的吸收融合,重新在北方达到极致。

1 北方园林由于北方降水量和气候条件与南方迥异,所以北方园林中较少人造的景观,而强调与自然山水的结合。

因此,北方园林之景往往以自然的河湖山川为主景观,景致大气开阔,给人以自然的震撼之感。

拥有皇家血脉的北方园林,其园林设计以端庄大气为主。

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而景物包罗万象,不拘一格。

总的来说,北方园林极具规模,强调自然山水,建筑更具尊贵感和皇家感,私人院落与园林景观融分有度,好似一个气度沉稳、内心丰富的豪杰显贵。

北方因地域宽广,所园林范围都比较大,又大多为帝王所在,其建筑富丽堂皇。

北方对于南方而言,水资源匮乏,园林供水困难较多,所以少见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之景。

由于风格大多粗犷,秀丽媚美也就显得不足。

2 南方园林由于江南一带气候条件优越,水量充沛,其园林设计以繁复和细腻为主,大多依水而建,景观遍布。

建筑大多以清新淡雅为主,但也因而略显简陋。

南方园林大多为私家园林,整体规模偏小,以人造景观为主。

由于南方雨量充沛,因此园林内多走廊亭台。

总的来说,南方园林紧凑巧妙,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主要景观,整体散发着如江南女子般的婉约。

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中国建筑文化的地域差异

这是一座结构精巧而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整个院 落位于一个方形的围墙之内,四周是全封闭的, 墙面内由砖砌筑,高10多米,上层是女儿墙形式 的垛口。由外面还能看到一个个的更楼、眺阁, 就像是城墙上的敌楼一样,很有气势。整体看来, 在坚实的墙体掩护下,乔家大院就如一座稳固的 城堡。乔家大院平面布局呈双喜字,共有六个大 院、一十个小院,相互穿插、交错,共313间房屋。 如此复杂的布局,组成了一格富有变化的建筑空 间。
03
古代南北方代表性建筑
古代南北代表性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 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中宫殿与园 林建筑的成就最为突出。在这里我们选取山西乔 家大院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古代南北建筑的代表, 跟大家分享一下南北方建筑的集大成者。
山西祁县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的乔家堡村,占地面积 8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800多平方米,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乔家大院不但是山西民居的典 型形式,也是中国古代北方建筑的典型形式。
与北方地区相比,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炎热,用地狭窄,丘 陵、平原相间,建筑材料丰富,当地建筑流派也较为多样,最著名 的有闽派、川派、皖派、苏派 ,当然,其建筑布局和风格 又各有所不同。
皖派建筑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南 方四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 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国南 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 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 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 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 居建筑风格有“ 三绝”(民 居、祠堂、牌坊)和“三雕” (木雕、石雕、砖雕)。 徽 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 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 出印象。
苏州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也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 古典山水园林,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地初为 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朝时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 (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 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请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 征明参与设计蓝图,历时16年建成。

南北建筑的差异

南北建筑的差异
四、形成原因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不难看出,毗连型的构成是在宅第上满铺成片的房屋,中庭和边角留出一口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风采光的天井,结合不规则的地段因地制宜组合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外观。而离散型的布局,使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呈现一进进规则的庭院和一栋栋定型的宅屋。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 ,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建筑轮廓变化。宅院的临街立面也很朴实,通常显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墙或倒座房的后檐墙,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规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饰,以取得宅舍不同风采的门面。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1.1 北方建筑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南北方建筑差异

南北方建筑差异

南北方建筑差异南北方建筑差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各自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选用和装饰风格三个方面来探讨南北方建筑的差异。

一、建筑形态南方建筑以水的元素为核心,在自然环境中融入了更多的水景和湿润的景观。

其建筑形态多呈现庭院式布局,如江南的园林建筑、岭南的民居等。

这些建筑一般采用矮墙围合,追求空间的舒适和开放感。

而北方建筑则有着严密的结构和多重层次,往往以庙宇、宫殿、城堡等宏伟的建筑形式展现。

二、材料选用南方建筑多使用砖木结构,由于湿气较重,木结构能够吸收潮气,保持室内干燥。

同时,砖墙也具有保温、防潮的作用。

而北方建筑则主要采用砖石结构,能更好地隔绝寒冷气候的侵袭。

此外,北方建筑还采用了大量的瓦片,用以起到保温降温的作用。

三、装饰风格南方建筑追求自然和谐,讲究雅致、高贵的装饰。

房屋外墙往往以白墙为主,偶尔出现的彩色装饰多是以窗户、门框等作为点缀。

室内则常见精美的木雕和花鸟画,突出了艺术气息。

而北方建筑则更加注重雕塑和壁画的运用,给人以雄浑、壮观的印象。

建筑外观以红墙黄瓦为主,给人以深沉和厚重的感觉。

有了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南北方建筑在形态、材料选用和装饰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仅是由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的,也与地域文化、民俗习惯等有关。

南方地区多雨潮湿,空气湿度较高,因此南方的建筑形态更注重开放性和通透感。

而北方则寒冷干燥,由此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建筑形态的设计。

南北方建筑的差异既源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又承载了地域文化的不同。

这种南北方建筑差异代表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也为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无论是南方的园林建筑,还是北方的城堡庙宇,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探寻和研究。

这些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相互映衬、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建筑的多元风貌。

通过对南北方建筑差异的理解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更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1.1 北方建筑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南北方园林差异

南北方园林差异

我国南北方园林艺术的差异造成南北园林差异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等的原因。

但是归根到底气候资源显然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了。

在众多气候因素中我们着重分析水的不同形态在园林建设中的意义。

南北园林在风格上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大小之分。

整体看,南方园林(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小巧,呈纤丽之态;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多雄巨,呈宏丽之势。

而北方园林呈宏丽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集各地名园胜景于一园,如承德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玉泉山静明园有三十二景,北京圆明园也有四十景。

可以说,园林成群是构成北方园林宏大壮美的主要因素,这和南方园林多散落于市井郊野有着极大的不同。

二者在整体视觉、感官审美上,也就有了不小的区别。

园多、景美,集成群、连成势,从这点看,瘦西湖景区便颇有了北园宏丽的风貌。

其次,皇家园林选地广,多选可稍加改造的天然山水,是其规模宏大的又一方面。

南方与北方的园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特色,互有补益。

从时间上说,中原、北方园林比南方园林发展得早。

但南方后来居上,当然,南方园林是在北方文化南渐之后发展起来的。

其后,北方园林又取材于南方园林。

苏州园林算是南方园林的代表,大部分都是些达官贵人退休以后隐居的地方,突出特点就是小巧玲珑,清秀淡雅,简单说来就是秀”拙政园的特点是园林的分割和布局非常巧妙,把有限的空间进行分割,充分采用了借景和对景等造园艺术,因此拙政园的美在不言之中,有人说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首。

中国园林还善于因地制宜,即根据南北方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南方园林与北园林之不同。

皇家宫苑与私家园林也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而各有其特性,现在中国园林已逐步形成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以及各少数民族地区园林等的地方风格和民族风格。

从平面布局看,江南园林由于多处市井,所以常取内向的形式,因为在市井内建园,周围均为他人住宅,一般均不可能获得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借景条件。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

中国南北方建筑差异及原因●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的特点●南北方民居的不同●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一、南方民居的特点南方一带气候温润,无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均为南或东南。

这一地区民居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深,防热通风效果好。

另外在平面处理上尽可能采用置小天井及前后开窗的做法,门窗基本采用低的槛窗及长格扇窗。

在造型和平面处理上变化繁多,非常自由灵活,悬山、歇山、硬山、四坡水屋顶皆应用。

民居墙身薄,大木结构高瘦,装饰玲珑,木刻砖雕十分精细,屋面轻巧,造成了明秀轻松的外观。

白墙黑瓦在丛林溪流映照下,予人以明快的感觉。

南方民居,能让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桥流水的美丽画面。

江南的一些小镇,大都是一条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一般的民居,进门口便是一个天井,边有一个石水槽,那是洗衣服和洗菜的地方。

往前便是一个厨房,很大,连餐厅都包括在内了,向左一转,便是一个木楼梯,走上楼去,那里有几间卧室。

从楼上可以俯视楼下的天井,天井由青石板铺就,那里在夏天时可谓是花团锦簇,到冬天则是小孩子打雪仗的好地方。

当然,这只是一个模式,各家会根据各自的特点来设计房屋。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建筑多粉墙黛瓦,颜色淡雅。

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也是一种景致。

有钱人家喜欢住房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

二、北方民居的特点北方民居,在大家的印象里,多半是黄土高坡上的窑洞和北京城里的四合院。

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其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太阳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

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西北地区的窑洞,是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在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做出花饰,既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生活环境,用材简单,手法自然。

窑洞的上方,种一些植物,保持水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南北建筑差异
B13环艺3班-1320672-严冰然我想来讨论一下关于中国南北建筑差异性,因为本人父母一个是苏州人,一个来自哈尔滨,自小我就南北两地跑,所以对南方北方各种差异性深有体会。

在此我就以苏州和哈尔滨这两个城市作为典例来讲述下我心中的南北建筑。

苏州,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城市,在江南这一带,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风格特别典型。

这一带的气候温润,没有严寒酷暑,房屋朝向大多都为朝南或是东南。

民居建筑大都为木架承重,屋脊高,进深较长,放热通风效果都比较好。

墙身薄,大木结构又显得格外高瘦,装饰上木刻砖雕都是为精细,屋面轻巧,明秀轻松的外观下建筑都给人一种玲珑的感觉。

总体来说南方这边建筑给我一种小巧精细的感觉。

建筑色彩上,多为非墙黛瓦,颜色淡烟,处处有种黑白山水画的感觉。

且南方这边水资源较为丰富,到处小桥流水,水或从门前或从屋后缓缓流过,也是一种精致。

古时,家境富裕的人家住房都会连带着花园,就是现在的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占据很大的面积,却能营造出仙境。

北方民居建设又是另一种风格了,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简单粗暴,比较粗犷。

在北方民居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北京的四合院了,朴实厚拙的四合院是北京传统的住宅形式,冬日日照可照进室内,正房冬暖夏凉,庭院是户外活动的场所。

而西北地区的窑洞形式,又是另一种建造形式了,在黄土高坡向阳面挖窑筑洞,前部用砖砌成拱形门洞,并稍作装饰,既能起到保证窑脸黄土稳定的作用又能美化环境。

屋顶是弧形的工装,灶台连着暖炕,阳光容易进来,风沙难以入内。

南北建筑除了在建筑风格的精巧与粗狂的对比之外,色彩上也有很大差异性。

特别古时因为通讯上还没有那么通达,不同地域性人的审美等方面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所以古时的建筑在色彩装饰上也有不同的审美性。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
点。

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

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

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

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

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

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

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

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犹如重彩油画和水墨山水画的对比,各有各的美感。

撇开人文因素,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环境差异,南北建筑的差异是较为明显的。

从我的主观感觉上来讲,感觉南方气候等都比较舒适,没有什么严苛环境需要建筑来抵御,所以在建筑上更多的是讲究舒适度美观程度等,而北方,因为气候等原因,建筑更多的是讲究注重功能性的。

详细来说说吧,北方强调的是阳光,而南方更多的是注重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但是它们影响了建筑的体型、门窗、院落、朝向等设计。

对阳光的利用和对通风条件的改善,在建筑设计时都会影响到很多。

其次是屋面用料的差异,刚才所提到的,南方大多是木梁承重,屋面的坡度较大,用小青瓦相扣铺就。

而北方,则大多采用平屋面或是烧瓶的坡屋顶,材料多用三合土,瓦片厚而大。

南方的气候潮湿降雨丰富这些特点,就注定了它在建造屋顶时选用的
材料要求很高,必须防漏。

北方气候干燥,屋顶要求就不高。

还有一个在北方民居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地下室。

北方民居中,强调阁楼的同时也强调地下室。

阁楼可以根据造型利用更多的空间,同时因为北方气候干燥,所以地下室除了一般的储蓄空间功能可以用于储藏各种粮食等。

而南方,因为气候的缘故,夏天日晒严重,阁楼使用率不大,唯一可以提到的功能可能就是为阁楼下那层空间提供隔热,但实际上性价比并不高。

同时,南方地下室的使用功能也不大,因为气候潮湿,地下室的防潮成本较高。

也是性价比不高的情况。

说完这些“硬件”方面,让我们来说说软装。

装修风格上到如今的时代,差异已经不大了,值得一提的是,北方在绿植的使用上是远远逊色于南方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因为当地的气候因素,植物较少,四季常青的植物几乎没有。

而南方这方面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软装”差异,当属“床”与“炕”了。

南方没有酷暑严冬,也就夏天会稍微有些炎热和日晒,床多为木床,还有雕花等装饰。

而北方,介于保暖方面的考虑。

单面窗向阳开之外,还会建设暖炕,火墙地炉等。

单提暖炕出来讲讲吧。

暖炕一般般连着灶台,做饭时,灶台烧着柴火,同时就把炕暖热了,既可以节约能源又给人温暖。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建筑,无论是与大自然的抗争还是在装饰色彩上,都体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建筑文化,都透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