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书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五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1)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恐怖统治。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掀起犹太人的狂潮。

(2)1936年日本军部内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失败。

但此后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

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3)意大利是最早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

第六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政府的首脑在德国的慕尼黑开会,史称“慕尼黑会议”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让给德国。

影响:该协定是英国绥靖政策的产物。

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极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绥靖政策:英法等西方大国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达到求得自己一时太平的外交政策。

实质:纵容法西斯,达到推动法西斯进攻苏联的目的。

2、大战的爆发:(1)、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

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国进攻苏联: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3、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日本不宣而战,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珍珠港,制造了珍珠港事件。

美国对日宣战。

二战达到规模。

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联合国家宣言》: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作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

2、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的雅尔塔举行了会议。

会议决定要彻底打败德国要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同时,决定成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决定对日作战。

3、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1943年2月,作用: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重点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意义:①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②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列宁领导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的重要探索。

2、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形成(僵化,严重弊端)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巴黎和会----对欧亚非的安排巴黎和会:1919年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召开会议,会议英、法、美主宰,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

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瓜分。

相关链接: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此开始。

2、华盛顿会议----对亚太地区的安排原因:帝国主义国家特别是日美两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矛盾尖锐内容:九国代表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列强经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是资本主义世界短期相对稳定的统治秩序,但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

四、经济大危机1、经济危机(1929—1933)从美国纽约开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劳动人民深受其害。

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为摆脱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意、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2.罗斯福新政(美国)①、1933年,为对付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异域风情与文艺复兴1.异域风情• 1.1 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 1.2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和意义• 1.3 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的影响• 1.4 地理大发现对中国的影响2.文艺复兴• 2.1 文艺复兴的背景和特点• 2.2 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 2.3 文艺复兴对科学技术的贡献• 2.4 文艺复兴对欧洲艺术的影响• 2.5 文艺复兴与欧洲宗教改革第二章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1.封建社会的瓦解与新的社会阶级• 1.1 封建制度的瓦解• 1.2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1.3 乡村社会的变革• 1.4 城市社会的变革2.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2.1 工业革命的起因和影响• 2.2 工业革命的经济基础• 2.3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2.4 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第三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旧中国与世界• 1.1 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 1.2 西方列强的侵略• 1.3 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2.中国社会的变革• 2.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 2.2 清朝政治改革的尝试与失败• 2.3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意义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的中国1.第一次世界大战•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和战术•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2.一战后的中国• 2.1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2.2 五四运动的影响• 2.3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第五章中国近代史的中期1.北洋政府的建立与军阀混战• 1.1 三民主义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1.2 军阀混战的原因和特点• 1.3 军阀混战对中国的影响2.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爆发• 2.1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 2.2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全民族抗战• 2.3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六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参战国家•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和战术•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败2.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的影响•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局势•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科技的推动•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经济的影响第七章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1.新中国的诞生•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2 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 1.3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2.社会主义建设• 2.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2.2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政策• 2.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文化建设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涵盖了异域风情与文艺复兴、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一战后的中国、中国近代史的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以及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等主要内容。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初三历史下册书知识点单元一:近代中国的变革与挑战第一章近代中国的背景•19世纪,中国面临了严峻的内外挑战,而惨痛的历史教训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滞后与科技的沉寂,才是导致国家在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的根源。

•1840年,鸦片战争的发生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近代以来,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开始了其漫长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章外来列强入侵和中国反抗•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外资的大量注入,导致了中国社会政经的极度动荡,形成了中国内地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瓜分下苟且生存的局面。

•在外族的侵略面前,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反抗,其中最为著名的东方虎创立的洪门组织促进了中国反抗外族的形成。

第三章清廷内部改革和民间变革的探索•清廷内部改革总体上被视为无效,而民间变革的探索却逐渐展现出其实效。

民间会馆的兴起奠定了中国民间社会组织的基础;而思想的启蒙、女性的解放、新农村运动等民间倡导,逐渐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

第四章新帝国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入20世纪,新帝国主义列强从东大西洋向太平洋进行扩张,中国成为他们扩张的必经之路。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剧社会的分裂。

•西方列强与日本在中国开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和压迫。

同时,反对帝国主义的声音也日益响亮。

单元二:民族危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第一章计时百年的民族危机•19世纪末期,清政府任由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下分蛋糕、肆意掠夺,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民族危机愈加突显。

•辛亥革命的爆发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道奇迹,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第二章民主革命与建立共和国•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

•由中华民国成立而结束的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第三章革命与建国•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是中国百年变革的两个里程碑,为中国解决了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难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共产党的诞生,共摇篮了 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世界现代史第⼀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1课俄国⼗⽉⾰命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4课经济⼤危机(=⼤萧条) 政1、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希特勒组织了纳粹党。

(2)法西斯专政建⽴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我的奋⽃》)(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希特勒集总理和总统⼤权于⼀⾝,出任国家元⾸。

(4)内外政策:①建⽴法西斯恐怖专政:A、1933年制造国会纵⽕案,逮捕共产党和进步⼈⼠;B、解散⼀切⼯会,取缔其他⼀切政党,镇压反法西斯战⼠;C、焚毁⼤量进步书籍,残酷迫害犹太⼈(⽔晶之夜);②⼤搞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实⾏普遍义务兵役制。

2、意⼤利法西斯专政的强化(1)背景:⼀战后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农运动⾼涨(2)标志:墨索⾥尼组织了法西斯党,1922年进军罗马,建⽴了法西斯政权。

(3)强化:1929—1933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意⼤利,为转移国内⼈民的注意⼒,墨索⾥尼加紧武⼒扩张。

3、⽇本军部法西斯化(1)背景: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本阶级⽭盾异常尖锐(2)过程:①1931年9⽉18⽇⽇本发动九⼀⼋事变,开始侵华,霸占中国东北。

②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内阁上台,标志⼆战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③1937年7⽉7⽇发动卢沟桥事变,全⾯侵华。

4、法西斯国家结盟:(1)1936年三个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柏林---罗马---东京轴⼼,⼜称轴⼼国集团,(2)性质: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3)影响:轴⼼国集团的形成使世界和平⾯临严重威胁。

第三单元第⼆次世界⼤战第6课第⼆次世界⼤战的爆发1、慕尼⿊阴谋:1938年9⽉,德、意、英、法四国⾸脑希特勒、墨索⾥尼、张伯伦、达拉第在德国的慕尼⿊签订协定。

2、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以内把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3、后果:使德国野⼼进⼀步膨胀,不但吞并苏台德,不久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把⽭头指向波兰。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世界历史第⼆册第1课、俄国⼗⽉⾰命[知识要点]⼀、新时代的曙光1.“⼆⽉⾰命”爆发背景:第⼀次世界⼤战给俄国⼈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时间:1917年3⽉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局⾯:建⽴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府并存。

2.“⼗⽉⾰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爆发:1917年11⽉6⽇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2)胜利:1917年11⽉7⽇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1917年11⽉8⽇凌晨,攻占冬宫特征:中⼼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世界上第⼀个⼯⼈⼠兵苏维埃(⼈民委员会)3.苏维埃政府采取的⾰命措施(1)政治上,建⽴新型的⽆产阶级专政。

(2)经济上,将银⾏、铁路、⼤量⼯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3)外交上、同德、奥匈议和,退出第⼀次世界⼤战。

4.三年卫国战争,巩固⽆产阶级政权1918——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涉和国内的反⾰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个⽆产阶级政权。

在此期间,苏联⼀⽅⾯实⾏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加强红军的建设,这两项措施对于苏联取得胜利具有决定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实⾏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中的粮⾷和其他农产品,对中⼩企业实⾏国有化,取消⾃由贸易。

5.⼗⽉⾰命的历史意义(1)俄国⼗⽉社会主义⾰命是⼈类历史上第⼀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命,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了。

(2)⼗⽉⾰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的解放⽃争。

[难点解析] 中国⾰命与俄国⾰命对照1.⼆⽉⾰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命)2.⼗⽉⾰命领导者是(列宁),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是(⽆产阶级⾰命)3.⼗⽉⾰命的特点是(中⼼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4.⼈类历史上第⼀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命是(⼗⽉⾰命)。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一)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二月革命:1917年3月,其目的是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出现了两种政权并立的局面。

两种政权是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

这次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时间、地点: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革命任务: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意义: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由此诞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对中国的影响:①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②中国学习苏俄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背景: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②目的:为赢得战争作准备,巩固政权;③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④作用:为三年国内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四、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①政治: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人民委员会;②经济: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等;③外交:同德、奥匈议和,退出一战;④军事:1918~1921年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五、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开始;2、背景:国内战争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目的: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4、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集制;②工业:允许私人、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③商业:恢复自由贸易,废除生活用品配给制;5、作用:调动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表明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比较苏联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之处。

1、背景:经济困难,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梳理1、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①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2、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改革:亚历山大二世的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

其影响是: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3、美国内战①领导人:林肯②南北矛盾的焦点:奴隶制的存废③扭转了战争形势的文献:《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④林肯的贡献:A、维护美国的统一;B、解放黑人奴隶⑤美国南北战争的实质: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4、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①日本迅速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5、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代表性的成就是:电力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工业成就:内燃机、汽车(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9世纪80年代发明的)、飞机(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的)、现代炸药(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67年发明的)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表现:①人口迅速增长②城市规模越来越大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社会贫富分化加剧7、牛顿:近代自然科学奠基人之一,三大成就: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达尔文:英国著名生物学家,巨著:《物种起源》,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话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代表作《英雄交响曲》表达出贝多芬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8、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战争的目的: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c、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d、交战双方:三国同盟国(其中核心国是德国)和三国协约国(核心国是英国)e、战争的转折点:凡尔登战役f、战争的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g、战争性质:是一次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h、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岛i、其中比较特殊的国家是:意大利,一开始在三国同盟,战争开始后转到协约国9、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a、领导人:列宁b、意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10、一战后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中涉及并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是《凡尔赛条约》(山东主权问题,从而引爆了中国五四运动),《九国公约》(使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a、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很快度过危机并稳步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会不会制造工具,就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就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 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与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 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就是 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 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 氏族妇女在采集与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发展起来, 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 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 置了一系列机构与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与城墙等,它们的出现, 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第 2 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 埃及 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①公元前 3500 年,尼罗河沿岸出现 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 3500 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 起来;③公元前 6 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就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 1、公元前 3500 年以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就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 1、公元前 2500 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她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印度的等级制度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 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 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 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 源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 发展。

第 3 课西方文明之源一、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 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二、雅典城邦的繁荣 1、经济雅典近海,海 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 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 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 1、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2、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政治少数奴隶主贵族专制;3、文化崇尚武力,注重军事训练。

四、罗马共与国的兴亡建立时间公元前 509 年 1、布匿战争①时间公元前 3 世纪至前 2 世纪;②原因争夺地中海霸权;③对战国家罗马? 迦太基 2、西罗马的灭亡与罗马帝国的建立①背景公元前 1 世纪,罗 马发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共与制再也无力统治,奴隶主企图建立独 裁统治,以稳固政权;②过程公元前 49 年,凯撒夺取政权?屋大维在公 元前 27 年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与国被罗马帝国 所取代。

五、罗马帝国的分裂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①395 年,内外交困的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②476 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 废掉,西罗马帝国灭亡了,标志着西欧的奴隶社会历史随之终结。

第 4 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日本 1 世纪前后,日本开始出现 奴隶制国家。

大与不断征服扩张,于 5 世纪统一了日本。

二、大化改新时间 7 世纪中期 1、背景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

2、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 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 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她们收取赋税。

3、意义大化改新就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三、阿拉伯国家的建立与伊斯兰教的诞生穆罕默德 1、背景六世 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争夺水源与牧场,部落间相互仇杀。

在内部矛盾丛生、商路不畅,引起商业衰落、生产停滞与外部势 力入侵。

在这种形势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2、过程 610 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622 年,穆 罕默德带领教徒出走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 年,穆罕默 德兵临麦加城下,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 年,阿拉伯半岛基本 统一。

第 5 课中古欧洲社会一、等级森严的欧洲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 国的兴起 5 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废墟上建立起法 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内容 8 世纪前期, 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 件的土地分封。

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3、特点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在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 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4、罗马教会的地位及影响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教皇与教会不仅就 是西欧的土地所有者,还就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地理位置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 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与销售产品的地方。

2、代表城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英国的曼彻斯特。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3、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与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 级形成了。

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与商人、银行家等等。

富裕商人与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

她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1、繁荣拜占廷帝国的商业与 手工业相当发达,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

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就是拜占廷建筑与艺术成就的结晶。

2、衰落①帝国穷兵黩武,四处征讨,造成国库空虚,财尽民穷;② 外族入侵;③专制统治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3、灭亡 15 世纪中期。

君士坦丁堡被土军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终于灭亡 了。

第 6 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的形成 与扩张公元前 6 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频繁地出征与扩张,先后征服埃及等国家与地区。

2、希波战争①过程公元前 5 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 史称希波战争。

②结果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希腊军民赢得战争的胜利。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马其顿王国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 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 4 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 希腊。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2、路线亚历山大大帝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

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3、影响①积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②消极战争带来灾难, 充满暴力。

三、罗马帝国的扩张与文化传播 1、扩张公元前 27 年以后,罗马 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

到 2 世纪,达到规模。

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广阔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

2、文化传播及其影响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与统治充满着暴力; 另一方面。

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

第 7 课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印度人创立 了从 0 到 9 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 世纪初传到欧 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16 世纪时写法已与现在的写法基本一致。

二、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①翻译保存了许 多希腊著作;②创立了完整的代数学;③拉齐斯的《医学集成》、依本? 西拿的《医典》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著作。

三、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的重要道路四、元 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1、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纪》1217 年,马 可?波罗来到中国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在中国生活了 17 年以后,从海 路回到意大利。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后口述了在东方的经历与见闻,由其一位狱友记录成为《马可? 波罗行纪》一书。

五、与平交往的意义答与平交往就是主旋律,传播了世界先进文 化与生产力。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对人类整体文明的进步产生了持续而深 远的积极影响。

第 8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象形文 字—古埃及;2、楔形文字—苏美尔人;3、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 字母罗马二、世界三大宗教 1、佛教创立时间公元前 6 世纪;地点古 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 2、基督教创立时间公元 1 世纪;地点巴 勒斯坦;创始人耶稣 3、伊斯兰教创立时间公元 7 世纪;地点麦加;创 始人穆罕默德▲共同特点三大宗教均产生于亚洲,教义中均宣扬忍耐 顺从。

第 9 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二一、杰出的科学家 1、阿基米德① 品质阿基米德从小善于思考,喜欢辩论;②重大发现及发明杠杆定律、 浮力定律、螺旋式水车 2、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二、文 学与戏剧 1、《荷马史诗》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荷马;②价值这就 是一部不朽的世界文学名作,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就是研 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2、《俄底浦斯王》①国家及作者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②悲剧之 父—埃斯库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3、《天方夜谭》—阿拉伯 民间故事集三、建筑 1、阿拉伯式建筑代表麦加大清真寺伊斯兰教第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大圣寺 2、哥特式建筑代表巴黎圣母院始建于 2 世纪,历史一百八 十多年建成第 10 课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艺复兴 1、时间及地 点 14 世纪前后,意大利?15 至 16 世纪,扩展到欧洲其她国家与地区 2、 根本原因意大利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经济基础 3、实质新兴的资产阶级 文化 4、特点借古典文化宣传 5、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思想 6、代表任 务 及 其 作 品 ① 文 艺 复 兴 的 先 驱 —— 但 丁 意 大 利 , 代 表 作 长 诗 《 神 曲》;②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达?芬奇意大利,代表作《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③文艺复兴的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英国,代表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7、意义文艺复兴摧毁了中世纪教会的精神独裁,推动了欧洲文化 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有力地推动了西欧社会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