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岑参作品专练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1)从体裁角度看,本诗属于________。
(2)以下评论适合本诗的一项是()A.苍凉萧索B.欢快明朗C.旷达豪迈D.宛转低回(3)本诗运用了顶针的修辞,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中出现的两处连接的“城头”等。
请对此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
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2)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阅读专题复习:温庭筠作品专练 附答案

温庭筠作品专练经五丈原温庭筠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①无言语,从此谯周②是老臣。
【注】①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庙中神龛里的摆设。
②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铁马”“云雕”“柳营”写出蜀军飞速北进、直逼长安、威震中原的气势。
B.“天清杀气”,既点出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暗示战云密布,军情十分紧急。
C.“妖星照渭滨”暗写诸葛亮去世。
相传诸葛亮死时,有大星坠落渭水之南。
D.诸葛亮之死让昏庸的后主醒悟过来,但北伐中原的大业依然没有取得成功。
15.本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14.【答案】D【解析】“诸葛亮之死让昏庸的后主醒悟过来,但北伐中原的大业依然没有取得成功”理解错误。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蕴含着无穷感慨,诸葛亮的忠诚,唤不醒昏庸的蜀后主,“不由人”包含着对蜀国灭亡的无奈与遗憾。
15.①诸葛亮祠庙的摆设默默无语,表达对诸葛亮死去的痛惜。
②诸葛亮逝后,谯周却成为重臣,表达对统治者的讽刺。
③谯周的卑劣、后主的昏庸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追怀。
整首诗内容深厚,感情沉郁。
前半以虚写实,从虚拟的景象中再现出真实的历史画面;后半夹叙夹议,却又和一般抽象的议论不同,它用历史事实说明了褒贬之意。
“象床宝帐无言语”意思为“诸葛亮祠庙里的摆设默默无语”,表达了诸葛亮死后,蜀汉国势便江河日下,供奉在祠庙中的诸葛亮像已无言可说,无计可施。
这是诗人从面前五丈原的诸葛亮庙生发开去的,表达对诸葛亮死去的痛惜。
“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为“诸葛亮逝后,谯周成为重臣”,“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讽刺性很强。
诗人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作了对比,读者自然可以想象到后主的昏庸和谯周的卑劣了。
高考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阅读——岑参作品专题练习合集

A.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清晨“平旦”和所处位置辽阔绵延的五盘岭,刻画了诗人入蜀平乱前早上出发的画面。
B.“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流回转,悬崖陡峭,山峰高峻。
C.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诗人以开合变幻笔法写景,远近结合,着力于染,归结于点,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
衙郡守还①
岑参
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
头白翻折腰,归家还自笑。
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
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就州长史任上。衙:即“衙参”,指下属参谒官长,请示公事。郡守:指虢州刺史。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世事无常,命运难料,这是诗人参谒郡守之后的感慨,奠定了全诗基调。
E.全诗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涯无际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感情也显得有些低沉、悲伤。
11.全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D.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
2.“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以下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诗
寄左省杜拾遗①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集训提升练十三 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1)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9分)行路难张籍湘东行人长叹息,十年离家归未得。
弊【注】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注】弊:同“敝",破旧的。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与李白的《行路难》一样都属于乐府杂曲歌辞,均为古体诗。
B.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C.“壮士无颜色”写出了壮士面对窘境,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D.本诗第八句采用了比喻手法,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
【解析】选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D项,“把泥中的蟠龙喻为盘曲泥泞难行的道路”错误,第八句是将壮士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2)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是“结合全诗,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选材的特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首句“长叹息”总领全诗,引出下文“湘东行人”对自身境遇的叹息。
“十年离家归未得"直接点出游子淹留他乡之久,归家不得的羁旅之愁.“弊裘羸马苦难行,僮仆饥寒少筋力。
"“弊裘”“羸马”穿着破旧的衣服,骑着瘦弱的老马,写出了“湘东行人”羁旅行役的窘境。
“饥寒"写出主仆二人又饿又冷,筋疲力尽的境况.因“黄金尽”而“无颜色”写出壮士气短无助,其容貌意态不再像往昔那样昂扬。
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湘东行人”穷困窘迫的惆怅无奈。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诗人将壮士比喻为身陷泥中的蟠龙,“龙蟠泥中”比喻“湘东行人"时运不济,词句表达了“湘东行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回答本题时,要一句一句分析,抓住诗句中反映诗人情感的词句分析“湘东行人”的情感,突出他羁旅行役的愁苦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专题复习--王昌龄作品专练

王昌龄作品专练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高三之桂林王昌龄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从体裁看都是七绝,从题材看都是送别诗。
B.唐诗善用意象来寓含情感,如前诗“明月”和后诗“归舟”均为写离别的常用意象。
C.前诗“沅水通波”和“青山一道”之语,写离别时的环境,给人以山长水远的感受。
D.后诗中,诗人因内心伤感,所以面对眼前亮丽的“梅花”和“雪”,也觉得黯淡无光。
2.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土考查分析比较诗人感情。
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解答】(1)D.“面对眼前的”错,这句是想象中的桂林之景,当时还没到桂林。
(2)第一首诗后两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表达对远行人的宽慰之情,恳切感人。
诗人说虽然相隔很远,但是能够共沐风雨,沐浴同一片月光,所以不要那么感伤,这是宽慰之语。
第二首诗后两句“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重在表现对友人以后能够归来的期盼。
诗人想象友人在不久归来时的场景,想象他归来时身上还带着桂花香。
答案:(1)D(2)前诗重在表达对友人的宽慰。
虽然山水相隔,但能沐浴同样的云雨,共享同一轮明月,所以不必过分伤感。
后诗重在表达对友人归来的期盼。
诗人想象友人待在桂林时“梅花侵雪暗”,而不久的将来归来时会带着桂花香。
第一首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陆游作品专练

陆游作品专练徙倚①陆游渔扉夕不掩,徙倚欲三更。
月正树无影,露浓荷有声。
峥嵘岁将晚,悄怆恨难平。
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
①徙倚: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表达方式,既写徙倚所见,又写徙倚所思。
B.本诗首联紧扣题目“徙倚”,既交代了徙倚的时间,又暗示了诗人的境遇。
C.本诗颔联写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寒露侵衣,营造了清冷阴森的意境。
D.回顾往昔,作者慨叹时光易逝,内心怅恨不平,悲伤和遗憾之情溢于言表。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此联与《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相比,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6分)【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题目,几乎涵盖了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分析时不能笼统地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做具体说明,再结合所涉及到表达思想感情的诗句做具体的分析。
【解答】(1)C.“树木隐匿在昏暗的夜色中”与原文不符,诗句“月正树无影”说的是月光皎洁,所以“昏暗的夜色”不对。
“清冷阴森”与原诗意境不符,应是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意境。
(2)尾联“坐念中原没,男儿恐浪生”写的是诗人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陷,内心惆怅,唯恐自己就这样虚度一生而默默无闻。
“坐念”一词表现了诗人的无能为力,但又“念”,想着能为朝廷、国家做些事情,仍然还有建功立业的愿望。
而《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句主要抒发的是对自己对于朝廷军队能北伐成功、收复中原的期待,表现了诗人人到暮年仍然忧心国事的情感。
答案:(1)C(2)因为挂念陷没的中原,内心怅恨,担心自己虚度一生。
②“坐念”一句表达了对中原陷落的悲痛,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愿望;“王师”一句则表达了对后世北伐成功的期待。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苏辙作品专练

苏辙作品专练石鼻城①苏辙千山欲尽垂为鼻,百战皆空但有城。
虎闯穴中秦地恐,龙飞②渭上汉江倾。
雍人未有章邯怨③,魏将犹存仲达④精。
睥睨陵迟⑤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②龙飞:帝王的兴起或即位。
③汉军引水灌淹废丘,废丘城守军投降,章邯自杀。
汉军于是完全平定了雍地,设置了中地、北地、陇西等郡。
而水淹导致废丘没了收成,因此发生大饥荒,物价飞涨,百姓自相残食。
④仲达:三国时,魏大将司马懿,字仲达。
⑤陵迟:渐趋衰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句通过夸张手法描绘了石鼻城周围的环境,形象地点出石鼻城得名的原因。
B.“百战”二字指明这里所发生的事件,“皆空”“但”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感喟。
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后句则从历史角度点明其地位重要。
D.颈联用章邯和司马懿的典故,旨在表达历史已是往事的感叹,与“皆空”成照应。
2.诗的尾联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6 分)1.C(“颔联先写石鼻城野兽凶猛导致秦地百姓惶恐”分析错误,“虎闯穴中”是比喻手法,是指汉军引水灌淹废丘,百姓受害)2.①尾联写如今石鼻城的景色,衰败一片,到处长满了野草,羊群和着风声发出声声鸣叫。
(2分)②用现在的衰败与过去的重要地位形成对比,表达诗人对沧海桑田变化的感慨。
(2分)③以景结情,用颓败的景物描写寄寓历史兴亡之感。
(2分)游西湖苏辙闭门不出十年久,湖上重游一梦回。
行过闾阎争问讯,忽逢鱼鸟亦惊猜。
可怜举目非吾党,谁与开尊共一杯。
归去无言掩屏卧,古人时向梦中来。
【注】苏辙:北宋宰相、文学家,晚年为避新旧党争之祸,辞退官职,筑室于颖昌(今河南许昌市东),自号颍滨遗老。
3.本诗的颔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5分)4.与陶渊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情相比,作者在本诗尾联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首句说从梦中醒来到西湖之上再游览一次,结尾说古时的贤人在梦中纷纷向“我”走来,前后照应,强调“梦”带来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作品专练
终南东溪中作
岑参
溪水碧于草,潺潺花底流。
沙平堪濯足,石浅不胜舟。
洗药朝与暮,钓鱼春复秋。
兴来从所适,还欲向沧洲[注]。
[注]沧洲:业处用“沧洲”典故代指归隐。
《全唐诗典故辞典):“‘沧洲'原指水边,由于隐者往往中意于彼,后因以‘沧洲’代指隐士的居处,井常用以表现归隐之思。
”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景色优美如画,溪水清碧胜过绿草,从烂漫的山花下面潺潺流淌而过。
B.颔联承上,续写水中沙平能够洗足,溪水清浅无法行船流露出怜爱之情。
C.颈联叙事.朝朝暮暮清洗药材,年复一年溪边钓鱼,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
D.本诗语言不事雕琢,纯用白描手法,风格清丽俊逸,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1.C (“重复中不乏单调之意”不对。
联系全诗,可知诗人对这种生活是热爱的,没有厌倦之意,也不觉得这样的日子单调,更多的是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惬意。
而且,将诗中的“朝与暮”“春复秋”理解为“朝朝暮暮”“年复一年”也不够妥帖。
)
2.①尾联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分)。
②诗人欣赏终南东溪景色,认为兴致来时,当随意而往,更希望弃官不做,长期隐居于此。
诗人借用“沧洲”典故,真切地表现自己的归隐之思(3分)。
(诗的五六句是说:每天早晚来回可清洗采来的药材,每年春秋往复能静心去钓鱼。
古时隐士往往修心修身,追求长生,所以服食药饵;又追求宁静,往往垂钓。
这两句渲染平居的惬意和闲暇。
七八句转向议论,借用“沧州”典故,表明自己的兴趣向来听从自己所向往的,依然希望能在这溪水边风景如画的地方隐居。
从这里可以看出,隐居就是为了远离红尘,求得宽心舒适,称心合意。
)
经火山①
岑参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②,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③,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注]①经火山:749年,岑参抱着建功立业的志向,离开长安赴安西上任,大约次年途经蒲昌,看到火焰山的壮丽景象,顿时诗兴大发,于是创作了这首《经火山)。
②虏云:指西北的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
③阴阳炭: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西汉贾谊在《鹏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突兀”意为高耸,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
B.三、四句意为: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
C.“蒸”字化静为动,夸张地写出火焰山热气由低向高,由近及远,威力蔓延远塞之猛势。
D.五、六句中有象征意味,“烧此中”影射当时边塞战乱不定的现实,表达出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4.请赏析诗歌的后四句。
(6分)
3.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语言和评价古诗观点态度的能力。
曲解诗意,此句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4.①后四句运用了衬托手法。
②作者从长安来边塞,一路上其他地方都是天寒地冻的,这儿却是热气蒸人,人马都大汗淋漓,从而反衬了火焰山的威势。
③既抒发了对火焰山奇特怪异景象的赞美和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叹,同时也激发出自己要在边塞施展宏图的豪迈情怀。
(每点2分,如果从对比的角度回答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首先找出使用了何种手法,其次对诗中的诗句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阐释该种手法如何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这样答题条理就清楚了。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
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②其那:那,奈何。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
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5.BD 解析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D项,“动静结合”说法错误。
6.参考答案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
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
“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
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奉陪封大夫①九日登高
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注】①封大夫即封常清,诗中“亚相”“吾君”都是对他的尊称。
②中军:此处指代主帅。
7.本诗后面两联,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8.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将军形象相比,本诗中的封大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
(28)本题主要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解答(7)“如何抒发感情”即回答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是写景句,通过景物来表达情感,属于间接抒情,“娇歌”反应了将士的愉悦,“笛…雁”两个意象暗含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幸”,直接表露将士们内心的欣喜,“荷”,即“承受恩惠”,直接抒发了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
(8)此题即分析封大夫的形象.扣住诗中的关键词,“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带领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体现了封大夫的高雅的情趣和洒脱的形象;“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中的“霜威”“杀气”,然我们看到了一个威武的形象;“醉舞荷吾君”,说明他深受士兵的爱戴.
答案:
7.①间接抒情.颈联借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②直接抒情.尾联“幸”字直接抒发对边境安定的欣喜之情,“荷”字直接抒发对封大夫的爱戴之情.(答出“间接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出“直接抒情”并分析给2分.)
8.①本诗描写了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②将士们的纵情醉舞、感荷“吾君”,表现了他治军有方、深受爱戴的特点;③而登高饮酒、聆赏笛歌,也暗示了他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3
点即可.)
译文:
重阳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这与传统的习俗是一样的.
封将军治军威严峻厉,常让人感到一股肃杀之气.
横笛凄凉的声音令南飞的大雁悚然惊动,娇美的歌声令边塞的云彩陶醉而降落.
边廷上,幸喜没有战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们得以放怀欢乐、醉舞军中.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封常清是唐朝名将,在安史之乱初期因谗被杀,历史上对唐王朝统治者自毁长城的举动贬斥颇多,而这首诗中则生动反映了这位将领能征善战,治军严谨,同时又放达不拘与下属同乐的可贵品质.
点评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