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

合集下载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种,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的兴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

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丰富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

而在兴隆洼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文化的居室葬习俗。

居室葬是指将死者安葬在他们生前居住的房屋内或房屋附近的坟地中。

本文将从文化动因分析的角度,探讨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

一、宗族观念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宗族观念的认识十分深厚。

宗族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同一祖先血脉的人组成的共同体。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宗族观念的重视可以从居室葬的习俗中窥见一斑。

居室葬能够将死者与家族的房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族观念下的亲属情感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居室葬这一方式,死者在死后仍然能够与家族的祖先关系保持紧密,从而维护了宗族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二、生活方式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宗族观念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在村落中。

居室葬的习俗可能源自人们对于自己住所的重视。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房屋保障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居室葬来保护自己的住所,希望在死后也能够依附在自己生前的房屋中,得到一种居住的延续感。

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的住所,避免被其他人占据和侵犯。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居室葬也有可能与家族的祭祀活动有关。

人们通过将死者安葬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周围,来方便进行日常的祭祀活动,维系与死者的联系,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三、宗教信仰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对居室葬的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

居室葬的习俗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于神灵、鬼神、超自然力量等的信仰深厚。

居室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对于死者灵魂的一种保护和尊重。

人们相信,在死后,死者的灵魂将继续存在,通过居室葬将死者安置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周围,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抚慰,同时也可以避免死者的灵魂对生者的干扰和威胁。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是指在居室内栽培植物的同时,将生者安放在植物培养箱内进行葬礼。

这种葬礼形式出现在距今约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一、生命与自然信仰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对生命与自然的信仰非常深刻。

植物是自然中生命力最为强大的存在之一,能够生长、繁衍甚至复苏。

对于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的新石器人而言,植物不仅是生存的重要来源,更是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灵体。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出现,与新石器人对于生命和自然的信仰分不开,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人死后也需回归大自然,与动植物一体化。

二、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观念
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时期之一,居住在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有条理地利用环境资源改善生活。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所反映的文化动因中,有一种「生命与环境统一性观念」。

新石器人把居所作为自己的生活基地,同时也是与自然世界互动的场所,他们在居室内种植植物,保护环境,传承自然文化。

三、利他主义文化价值观
在兴隆洼文化中,居室葬礼所蕴含的「利他主义文化价值观」是十分明显的。

有研究表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殉葬者的死因多是为了保护族群利益而牺牲的结果。

居室葬礼是一种向死者致敬的方式,但也体现了新石器人对于族群利益的关心和保护。

总之,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动因。

从信仰、环境、利他主义文化价值观三个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文化现象是报答生活、回归自然、崇尚集体、保护民族文明的一种体现。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地区的一种文化形态,以陶器为主要文化标志,流布于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兴隆洼文化遗址中大量的居室葬是其特色之一,这种葬制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动因的角度分析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原因,探讨其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一、宗族信仰与祖先崇拜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之一是宗族信仰与祖先崇拜。

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与信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家族或宗族成员之间的纽带关系也十分牢固。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可以被理解为对祖先的一种尊崇与纪念,葬制中所呈现出的豪华墓室与丰富陪葬品,都是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具体表现。

通过这种丰富的葬礼仪式,人们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传承家族文化,维系家族的凝聚力和延续性。

二、社会地位与阶层差异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也与当时社会的地位与阶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显赫的阶层往往能够享受到更高级的社会待遇和葬礼仪式。

居室葬往往是社会上层阶层的选择,通过豪华的墓室和丰富的陪葬品来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葬制也进一步强化了社会上层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社会差异,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固化。

三、宗教信仰与生死观念在文化动因的角度上,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与宗教信仰与生死观念密切相关。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观念,宗教信仰往往是塑造个体生死观念的关键因素之一。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所体现的丰富葬礼仪式和陪葬品,反映了人们对来世生活的憧憬和渴望。

通过对墓室和陪葬品的布置,人们期望在来世能够继续享受地上的富裕生活,同时也表达了对逝者灵魂的保护与祈祷。

宗教信仰与生死观念在影响着人们的葬制选择,成为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形成的文化动因之一。

四、文化传承与群体认同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也与文化传承与群体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对文化传承和群体认同的继承与强化来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

居室葬所展现的丰富葬礼仪式和陪葬品是对当时文化的一种延续和弘扬,也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表达。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

兴隆洼文化聚落与红山文化坛庙冢兴隆洼文化聚落址与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位于内蒙古东部和辽西地区,他们的发现充分展现了距今7000—5000年前西辽河流域的原始文化不仅有别于中原地区,而且是相当发达又具有神秘的色彩,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兴隆洼聚落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部山梁的西南坡,1983年以来发掘了约30000平方米,是长城以北地区,我国发掘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原始聚落址。

兴隆洼聚落址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166—183米,四周以大沟环绕,沟宽约1.5—2米,深0.55—1米。

聚落址内的房址排列大体呈西北—东南方向,共约10排,每排约10组房屋,次序井然。

这些房屋都是半地穴式,平面近方形,有的为长方形,大小不一,大的面积约60平方米,最大的一间面积达140平方米,小的房屋面积约20平方米。

室内设有烧灶,有的房屋内还设有窖穴或埋有墓葬。

个别房屋内还遗存有木炭,可能是房屋木结构部分的残存。

房屋内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有锄形器、铲、斧、凿、磨盘、磨棒等,也有骨锥、骨匕、鱼镖等骨质工具;生活用具主要是缸、钵等陶器,器形较为简单。

兴隆洼聚落址的年代,约距今7000—8000年间,早于关中地区的姜寨聚落址约1000多年。

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坛、庙、冢遗存,地处凌源、建平、喀左三县境内的大凌河河谷地带。

祭坛址位于其东南方的东山嘴后的山梁前端,面临大凌河,并与隔河的一座山口相对;神庙则在祭坛址西北约50公里外名叫牛河梁的山梁之上,其南四公里有一座山势突兀、形似猪首的山头与之遥遥相对。

神庙以东是山梁下一片开阔地,环神庙西一南方位的山丘上,分布着10多座积石冢。

1982年发现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址,是以相当讲究的石材加工砌筑而成,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其内的建筑按中轴、两翼分布。

在中轴线的北部是一座方形祭台,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其内耸立着许多大石条,石条高约85厘米,朝上一头为锥形,排列密集,祭台上出土有双龙首玉璜等物件。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周边地区。

它的特点是有规模的房屋、田地和墓葬。

而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文化居室葬,也就是在居室内安置死者的葬俗。

这种特殊的葬俗在兴隆洼地区和周边地区广泛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商周时期。

那么,这种葬俗的动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物质、精神、社会等多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物质动因1.地理环境兴隆洼地区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

因此,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和发展。

而地势平坦还意味着很难挖掘出地下墓葬,因此,文化居室葬成为了一种相对合适的葬俗。

2.社会经济兴隆洼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发展,人口密集,婚姻交往频繁,人们之间的凝聚力越来越强。

同时,社会等级分化也逐渐加剧,富有的阶层需要一种显示自己地位的方式,而墓葬就成为了一种最显著的标志。

而文化居室葬恰好能够依托于房屋,为居住者赢得“面子”,提升社会地位。

二、精神动因1.对死亡的宗教观念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对死亡有着较为复杂的宗教观念。

他们认为死亡并非终止一切,死者的灵魂还需要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继续存在,并且有着和生者一样的需求和欲望。

因此,人们会将容易携带的物品和器具安放在文化居室葬中,以供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里面使用。

2.对家族的重视在中华文明史上,家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家族的认同感很强。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居室葬不仅是表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家族中的一种仪式和传承。

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管辖和影响家族事物的力量和手段。

三、社会动因1.领袖崇拜在兴隆洼文化时期,由于人口稠密,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协调各个部落,族长或者领袖的地位逐渐提高。

这种领袖崇拜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有一定的表现,而文化居室葬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在居室中安置墓葬,既显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表现了自己在族群中所扮演的领袖角色。

2.道德约束文化居室葬的出现也有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

兴隆洼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之一:走进8000年前的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8000年前的村落,有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窑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此事轰动海内外。

国内外一些报刊曾以较大篇幅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村落里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原始文明之谜待我们解开,比如,“人死后为何就葬在居室?”“人与猪合葬蕴含着什么意思?”,等等。

近年来,不少国际旅行者慕名而来敖汉想一睹“华夏第一村”的风采,但因当地政府无财力保护而复埋地下只好叹气而归。

说起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好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在国际考古界,这里几乎无人不晓。

因为它拥有令国内外考古学者都感到兴奋的“华夏第一村”。

在最近举行的“敖汉华夏第一村教育促进会首届年会”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保护、开发、利用好“华夏第一村”的文化资源。

8000年前的村落是如何发现的?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赤峰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刘国祥等考古专家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兴隆洼聚落遗址”,于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

兴隆洼遗址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为何称为“华夏第一村”?为何称“兴隆洼文化遗址”为“华夏第一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介绍说:自1983年至1993年,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7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由此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

兴隆洼一期聚落内的房址均成排分布,井然有序,最大的两座房址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中心部位。

居住区的外围环绕一道椭圆形的围壕。

通过对房址内出土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

红山文化传承有序 之 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

红山文化传承有序 之 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

红山文化传承有序之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三篇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距今8200——距今7200年左右,兴隆洼文化时期是目前已知东北亚地区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兴隆洼文化遗址1983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

这个遗址边上常年有不断的泉水,地势开阔平坦,向阳背风,当时应该是先民最理想的住所。

兴隆洼遗址已经发掘的主要是聚落遗址。

揭开表层土壤后,纵横十几排的房屋遗址赫然而出。

居住方式沿袭了小河西文化时期半地穴式房屋,遗址中心最大的房址面积有140平米。

整个遗址井然有序,环壕围绕,防御功能明显。

各级考古单位先后进行了6次发掘,遗址总面积确认达3.5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全中国最完整、最早的原始村落。

兴隆洼遗址出土器物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引发轰动。

玉器多出土于墓葬里,选用玉料硬度可以达到6.5度,其中一对出土的玉玦,鬼斧神工!惊人的是两个玉玦的重量高度一致,都是28.2克。

大小完全相同重量绝对一致的器物即使用现代高科技来加工制作,也不过如此。

伴随这精美玉器还发现了几枚人面型佩饰,制作十分精美,并且以蚌壳做为点缀。

先民在八千多年前就在技术与思想上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境界。

随着近年考古发掘,陆续发现的河北北福地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洲的chertovy V orota洞穴遗址和日本地区的桑野、三引等遗址均发现有与兴隆洼遗址风格一致的玉器,但经过碳14测定约等于或晚于兴隆洼遗址出土器物。

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目前已经被公认为玉雕艺术的源头。

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洲的chertovy V orota洞穴遗址出土玉器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日本三引遗址出土玉器兴隆洼遗址出土器物除了世人瞩目的玉器以外更是发现了一批对史前考古具有重大意义的器物。

首先,看看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陶器与生活实用器:兴隆洼遗址出土陶器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陶器比较小河西文化时期已经有一定的进步,陶质与小河西文化时期相似,但陶胎变得略薄,外部装饰纹饰也更为繁琐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居室葬的形式上,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是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动因的角度对兴隆洼文化居室葬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形成的背后文化因素。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房屋建筑在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砖石等材料建造房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复式”建筑,即多个相连的房屋组成一个大型建筑群。

这种房屋建筑形式为后来的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提供了条件。

人们开始将先人葬在家居内部,认为这样可以使其在死后得到更好的祭祀和守护。

房屋建筑的发展和变迁是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

宗教信仰也是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形成的重要文化动因。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对于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的观念。

他们认为祖先是对家族有益的,需要得到尊敬和供奉。

居室葬的形式被认为是对先人的尊重和崇敬的表达。

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守护,而居室葬则能够使先人的灵魂得到更好的守护。

宗教信仰对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包括房屋建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

这些动因的分析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中,看到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定特征。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文化现象中,找到一些与当代社会相关的启示。

对于宗教信仰和家族意识的尊重与表达,对于房屋建筑和社会结构的关联,都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风貌的认识,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再认识刘国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市 100710)关键词: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摘 要:居室葬俗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直至近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流行。

兴隆洼遗址和查海遗址均发现有居室墓葬,这说明居室葬并非某一遗址的独特现象,而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居室墓在室内的位置比较固定,通常一座房址内仅埋有一座居室墓葬。

兴隆洼遗址共发现居室墓葬30余座,查海遗址仅发现有6座。

居室葬代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埋葬制度,具有浓重的宗教祭祀意义。

少数人物因生前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或死因特殊,死后被埋在室内,成为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

兴隆洼文化的居室葬俗对辽西地区后来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均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Key words:Xinglongw a;culture;residential burialsAbstract:Residential burials had been practic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dati ng from the late Paleolithic to modern history in some ethnic m i nority groups.Both Xinglongwa and Chahai have yielded such buri als,suggesting that residential buri als w ere not isolated occurrences,but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 stic of the Xinglongw a culture.Res i dential burials w ere situated in regular l ocations inside houses,and only one buri al occurred in each house.A total of som e30residential buri als have been found at Xinglongwa, and6at Chahai.The residential buri als represented a special mortuary practi ce w ith reli gious significance.A few people w ho had special social position in li ve or died w i th special causations may have been buried inside houses and became subjects of ritual w or ship.The Xinglongwa mortuary practice had influence of various degrees in the later archaeological cultures such as Zhaobaogou, Hongshan,and Low er Xiajiadian.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的发现,深受中外学术界的关注。

就世界范围而言,居室葬俗延续的时间非常久远,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直至近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中仍旧流行。

居室葬的形式具有多样性,所代表的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尽相同。

一种是以居室葬作为埋葬死者的主要方式,体现出生者对死者浓重的亲情观念;另一种是仅将少数死者埋葬在居室内,具有特殊的用意。

关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的基本特征、性质与功能等问题,我们曾有专文进行过讨论[1]。

这里想重点谈一下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的发现经过及发掘方法,并对其特殊性予以深入分析,阐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对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埋葬习俗及宗教观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的发现经过及发掘方法在经过正式发掘的兴隆洼文化遗址中,目前仅有兴隆洼[2]和查海[3]两个遗址中发现有居室墓葬,白音长汗[4]和南台子[5]等遗址中均未发现。

兴隆洼遗址共发现居室墓葬30余座,查海遗址仅发现6座。

兴隆洼遗址的发掘工作可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前段自1983年至1986年共进行过4次发掘,正式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6],明确了兴隆洼文化的基本内涵,初步探明了聚落的布局;后段自1992年至1993年连续两次进行大规模发掘,将兴隆洼一期聚落全部揭露出来,同时清理出一批二、三期聚落的房址、窖穴等遗迹。

兴隆洼一期聚落是目前国内第43华夏考古 2003年第1期一个完整揭露出房址、窖穴、围壕等全部居住性遗迹的史前聚落。

由于居室墓葬的埋葬情况比较特殊,在田野工作中很难辨识,兴隆洼遗址前一阶段的发掘中仅清理了零星几座,当时考虑到这种室内埋葬死者的现象可能系偶然原因所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后一阶段的发掘中,共清理了17座居室墓葬,彻底改变了以往的认识,联系到查海遗址也发现有居室墓葬,我们得出如下讨论: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不是偶然原因所致,也不是单个遗址的特殊现象,而应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

根据居室墓葬的埋葬规律及分布特点,我们逐一检查、核对了前一阶段清理过的60余座房址,发现有十几座房址可能存在有居室墓葬。

于是,在1994年秋季组织实施兴隆洼遗址一期保护工程中,我们对这十几座早已回填的房址重新清理至居住面,对怀疑有居室墓的部位进行钻探,发现并清理出12座居室墓葬,至此兴隆洼遗址居室墓葬的发现总数已达30余座。

通过这次清理工作,不但发现了一批葬俗奇特的居室墓资料,对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的分布规律及埋藏特点也获得了规律性认识,积累了宝贵的田野发掘经验。

居室墓葬的发掘方法与一般性墓葬略有区别,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搞清墓葬的开口层位。

以兴隆洼遗址为例,居室墓葬的开口层位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开口于房址底层堆积下,打破居住面和下面的生土层。

此类居室墓葬易于发现,当将房址底层堆积清理干净后,明显可见打破居住面的长方形墓口。

墓葬内填土多呈灰黄色,夹杂有黑色斑点和较硬的居住面残块,土质略显松软。

居住面上通常散布有陶、石、骨器或自然石块、动物骨骼等,而墓口之上则不见任何遗物。

墓圹均为浅黄色生土,在发掘时易于辨识,只要沿着划定的墓口逐层往下清理,便可将居室墓葬较好地清理出来。

由于某些房址内还分布有长方形坑,在发掘前首先要判定是居室墓葬还是长方形坑,必要时可以采用钻探的手段予以确认。

相比而言,清理居室墓葬比清理长方形坑要更加细致,特别要注重填土内包含物的收集工作。

长方形坑内堆积中出土遗物可能是当时人的废弃物,一般发掘时只记录出土坐标,而不画平面图;居室墓葬填土内出土遗物应具有随葬品的性质,是当时人有意而为,不但要准确记录出土坐标,还要画出相应的平面图,以保证发掘资料的科学性。

在清理居室墓葬时,一定要注意墓葬填土内是否有居住面残块,这对准确判定墓葬与房屋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墓葬填土内发现有居住面残块,这说明该房屋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埋入墓葬的,从而排除了房屋使用前埋入墓葬的可能性。

由于此类居室墓葬明确打破居住面,这说明房屋内埋入墓葬后可能随之废弃,也可能该房屋继续使用,但墓口部分严禁踩踏。

兴隆洼遗址还有一类居室墓葬开口在居住面下,打破生土层。

此类居室墓葬的开口不易辨识,在发掘中容易疏漏。

墓口部分亦为砸实的硬面,与居住面连成一体,没有明显的打破迹象,有的墓口上面还分布有陶、石、骨器或自然石块、动物骨骼等,兴隆洼遗址属于此类居室墓葬的占绝大多数。

房屋废弃后,由于地穴内部堆积层的长期压力,导致墓葬内填土下沉,墓口上部硬面相应下陷。

形成一个长条形的浅坑。

墓口中段下陷最多,两端渐浅,直至与周围居住面持平。

此类居室墓葬的清理工作难度较大,从平面上不能准确划定墓口的范围,发掘时需格外小心。

墓葬内的填土多呈灰白色,较纯净,墓圹的辨识也有一定的难度。

多数墓葬填土内发现有较硬的居住面残块,这说明房屋使用一段时间后埋入墓葬,而后继续使用,墓口部分经过踩踏,与原有居住面连成一体;少数墓葬填土内没有发现居住面残块,不排除房屋使用前埋入墓葬的可能性。

在清理此类居室墓葬时,要依长条状浅坑的方向往下44考古文物研究清理至20厘米~30厘米的深度,再向外扩展,找到原始墓圹。

如果墓葬填土与生土区别不太明显,在寻找墓圹时更需仔细,避免将墓圹人为做大,有的则可以先清理至墓底,依据骨架的范围寻找墓圹。

图一 兴隆洼遗址117号居室墓葬内随葬品1、2 玉3 人面形蚌饰4 长条形蚌饰我国北方史前时期半地穴式房址较多,按常规的发掘方法,清理出居住面及其遗物就可结束发掘工作,现在看来还有不足之处。

兴隆洼遗址第二类居室墓葬的发现表明,半地穴式房址的居住面下很可能存在重要的遗迹现象。

从遗迹保护的角度出发,我们不可能将每一座半地穴式房址的居住面全部清理掉,以探明是否存在其它的遗迹现象。

这里只想指出,对于居住面上存在的长条状浅坑需格外注意,通过必要的钻探手段,可探明是否存在居室墓葬或其它遗迹现象。

目前国内有关史前居室墓葬的发现数量不多,对于这种古老葬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排除在发掘工作中将居室墓葬疏漏的可能性,总结居室墓葬的发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的特殊性分析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代表一种特殊的墓葬制度,具有浓重的宗教用意。

兴隆洼遗址共发掘房址170座,仅发现居室墓葬30余座,居室墓葬在房址中的比例约为17 6%;查海遗址共发掘房址55座,只发现居室墓葬6座,居室墓葬在房址中比例约为10 9%。

从中不难看出,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又发现于少数房址内,并且每座房址内通常只有一座墓葬,显然,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并不是埋葬普通氏族成员的主要方式,少数氏族成员因生前具有特殊的地位、身份或死因不同,死后被埋在室内。

兴隆洼和查海等遗址均未发现与居住区对应的墓地,欲了解普通氏族成员的埋葬方式,还需要在今后的田野工作中重点寻找与居住区对应的墓地。

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墓葬在室内的位置比较固定,以兴隆洼遗址为例,居室墓葬的位置可分为以下三种:一种位于居室东北侧偏中,墓穴贴近房屋东北侧穴壁中段;另一种位于居室东南部,墓穴贴近房屋东南侧穴壁一端;还有一种位于居室西北部,墓穴贴近房屋西北侧穴壁一端。

这种固定位置的选择说明,居室墓葬绝非偶然原因或简单行为所致,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包含有当时人特殊的用意。

兴隆洼文化居室墓葬的形制基本相近,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圹墓,墓穴的长度在2米左右,宽度0 5米~0 9米,墓口至墓底深0 5米左右。

兴隆洼遗址118号居室墓规格最高,墓圹长度为2 5米;查海遗址发现有一座儿童居室墓,长度仅为1 2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