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膜法测粪大肠菌群数-国标方法

合集下载

现行两种水质粪大肠菌群测定方法的比较

现行两种水质粪大肠菌群测定方法的比较

现行两种水质粪大肠菌群测定方法的比较作者:马旭东赵锋来源:《绿色科技》2015年第10期摘要:指出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修订的第三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02年4月发布,其中粪大肠菌群也被列为24项基本项目之一。

然而直到2007年3月才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行业标准《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发和滤膜法》(HJ/T347-2007)(以下简称“行业标准”)。

之前环境监测部门一直都是在使用卫生部发布的《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微生物指标》(GB/T5750.12-2006)(以下简称“国家标准”)。

主要通过对这两个标准的异同点的比较,探究了将这两种方法的优点用在实际的环境监测工作中。

关键词: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粪大肠菌群;环境监测中图分类号:X8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0-0216-021 概述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及血清学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义为: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粪大肠菌群则是大肠菌群的一部分主要来自于粪便,因此粪大肠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粪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肠杆菌。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都对粪大肠菌群的检测(多管发酵法)作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现就其两个标准中的异同作出如下探讨。

2 相同点适用范围相同: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都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的检测。

原理相同:多管发酵法是以最可能数简称MPN来表示试验结果的。

实际上它是根据统计学理论,估计水体中的大肠菌群密度和卫生质量的一种方法。

如果从理论上考虑,并且进行大量的重复检定,可以发现这种估计有大于实际数字的倾向。

不过只要每一稀释度试管重复数目增加,这种差异便会减少,对于细菌含量的估计值,大部分取决于那些既显示阳性又显示阴性的稀释度。

GBT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T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2 定义粪大肠菌群 fecal coliforms系指一群在℃±℃条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粪大肠菌群数为每克(毫升)肥料样品中粪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MPN)。

3 设备和材料(内容略)4 培养基和试剂培养基:遵照附录A的规定。

革兰氏染色液:遵照附录B的规定(略)。

5 检验步骤样品稀释在无菌操作下称取样品g或吸取样品10mL,加入到带玻璃珠的90 mL无菌水中,置于摇床上200 r/min 充分振荡30min,即成10-1稀释液。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 mL上述稀释液加入到45 mL无菌水中,混匀成10-2稀释液。

这样依次稀释,分别得到10-3,10-4等浓度稀释液(每个稀释度须更换无菌移液管)。

乳糖发酵试验选取三个连续适宜稀释液,分别吸取不同稀释液mL加入到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每一稀释度接种3支发酵管,置℃±℃恒温水浴或隔水式培养箱内,培养24h±2h。

如果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酸不产气,则为粪大肠菌群阴性;如果有产酸产气或只产酸的发酵管,则按进行。

分离培养从产酸产气或只产酸的发酵管中分别挑取发酵液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划线,置36℃±1℃条件下培养18h~24h。

证实试验从分离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染色反应阳性者为粪大肠菌群阴性;如果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则挑取同样菌落接种在乳糖发酵管中,置℃±℃条件下培养24h ±2h。

观察产气情况,不产气为粪大肠菌群阴性;产气为粪大肠菌群阳性。

结果证实实验为粪大肠菌群阳性的,根据粪大肠菌群阳性发酵管数,查MPN检索表,得出每克(毫升)肥料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数。

附录 A(规范性附录)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蛋白胨g猪胆盐g乳糖g%溴甲酚紫水溶液m L蒸馏水1000m LpH值~制法:将蛋白胨、猪胆盐及乳糖溶解于蒸馏水中,校正pH,加入溴甲酚紫水溶液,然后分装试管,每管9mL,并放入一支倒置的小套管,高压灭菌115℃15min。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步骤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步骤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1、半个月前配好初、复发酵所需培养液2、采样时用500ml 广口玻璃瓶分开采样,牛皮纸封口3、操作(1) 培养液初发酵 单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蛋白胨 10 g牛肉浸膏 3 g乳糖 5 g氯化钠 5 g蒸馏水 1000ml调节PH 为7.2—7.4(NaOH )6%溴甲基紫乙醇溶液 1 ml 充分混匀后 10ml (三倍是5ml )分装于试管中,盖紧塞于蒸气锅中灭菌20min (0.1—0.5kpa ),冷却后于药品储存箱保存。

单月13个地表水(每个水样需10个单倍,5个三倍),2个创业(每个水样需15个单倍)。

共190个(1900ml )单倍,65个三倍(325ml )。

双月10个地表水,2个创业。

共130个(1600ml )单倍,50个三倍(250ml )。

创业的水一个月采两次水样复发酵 EC 培养液胰胨 20 g乳糖 5 g胆盐三号 1.5 g磷酸氢二钾 4 g磷酸二氢钾 1.5 g氯化钠 5 g蒸馏水 1000ml充分混匀后 10ml 分装于试管中,盖紧塞于蒸气锅中灭菌20min (0.1—0.5kpa ),冷却后于药品储存箱保存。

三倍乳糖蛋白胨培养液: 蛋白胨 30 g 牛肉浸膏 9 g 乳糖 15 g 氯化钠 15 g 蒸馏水 1000ml 溴甲基紫乙醇溶液 3 ml(2)做样初发酵:地表水15根管为一个水样。

5根为一组。

第一排为5ml三倍培养液,加10ml水样;第二排为10ml单倍培养液,加1ml水样;第三排为10ml单倍培养液,取1ml水样稀释至10ml后再从中取1ml至装有培养液的试管。

(10、1、0.1的取样量)创业,每个水样15根单倍。

同上逐级稀释,取样量为0.1、0.01、0.001ml。

将初发酵管放入培养箱中培养,温度为37℃±0.5℃,时间为24h±2h。

观察:产酸产气为阳性,即变色且有气泡产生,可轻击试管查气泡。

复发酵:呈阳性的试管进行接种后,做复发酵。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

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滤膜法与酶底物法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比较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污水处理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任务。

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是评估水质和卫生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了准确快速地检测污水中的粪大肠菌群,科学家们发展了各种检测方法。

其中,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的两种方法,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二、滤膜法滤膜法是通过将粪大肠菌群附着在滤膜上,再通过计数形状与颜色进行检测。

其操作包括取样、滤膜萃取、滤膜染色和计数四个步骤。

滤膜法具有简单、直观、操作便捷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然而,滤膜法的检测结果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水质的浑浊度、背景物质的影响等,这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

三、酶底物法酶底物法是通过检测粪大肠菌群特有的酶活性来间接测定其存在。

常用的指示剂是3-indoxyl-β-D-glucuronide(X-Gluc),它能与酶β-D-葡萄糖苷酸酶反应产生可见的蓝色产物。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结果的准确性较高,而且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但是,酶底物法需要较长的检测时间,操作较为复杂,并且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

四、比较分析(1)准确性方面:滤膜法和酶底物法在检测粪大肠菌群方面均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是酶底物法的结果更为精确。

滤膜法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的偏差。

(2)操作方面:滤膜法操作简便,流程清晰,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酶底物法的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仪器设备支持,所需时间较长。

(3)受环境因素影响方面:滤膜法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水质浑浊度、背景物质等因素会干扰检测结果。

酶底物法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结果更为稳定。

(4)适用范围方面:滤膜法适用于对大量样品进行快速筛查,特别是现场检测。

酶底物法适用于对粪大肠菌群的高灵敏度检测,尤其适合于研究或实验室内的检测。

五、结论综上所述,滤膜法和酶底物法是常用于检测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两种方法。

GBT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BT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G B T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GB/ 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肥料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

2 定义粪大肠菌群 fecal coliforms系指一群在℃±℃条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粪大肠菌群数为每克(毫升)肥料样品中粪大肠菌群的最可能数(MPN)。

3 设备和材料(内容略)4 培养基和试剂培养基:遵照附录A的规定。

革兰氏染色液:遵照附录B的规定(略)。

5 检验步骤样品稀释在无菌操作下称取样品g或吸取样品10mL,加入到带玻璃珠的90 mL无菌水中,置于摇床上200r/min充分振荡30min,即成10-1稀释液。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 mL上述稀释液加入到45 mL无菌水中,混匀成10-2稀释液。

这样依次稀释,分别得到10-3,10-4等浓度稀释液(每个稀释度须更换无菌移液管)。

乳糖发酵试验选取三个连续适宜稀释液,分别吸取不同稀释液mL加入到乳糖胆盐发酵管内,每一稀释度接种3支发酵管,置℃±℃恒温水浴或隔水式培养箱内,培养24h±2h。

如果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酸不产气,则为粪大肠菌群阴性;如果有产酸产气或只产酸的发酵管,则按进行。

分离培养从产酸产气或只产酸的发酵管中分别挑取发酵液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划线,置36℃±1℃条件下培养18h~24h。

证实试验从分离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染色反应阳性者为粪大肠菌群阴性;如果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则挑取同样菌落接种在乳糖发酵管中,置℃±℃条件下培养24h ±2h。

观察产气情况,不产气为粪大肠菌群阴性;产气为粪大肠菌群阳性。

结果证实实验为粪大肠菌群阳性的,根据粪大肠菌群阳性发酵管数,查MPN检索表,得出每克(毫升)肥料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数。

过滤膜法测粪大肠菌群数-国标方法

过滤膜法测粪大肠菌群数-国标方法

滤膜法-粪大肠菌群的测定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及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用于检验加氯消毒的水样时,在滤膜法之前,先做试验,证实它所得的数据资料与多管发酵试验所得的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

2、原理滤膜是一种微孔性薄膜。

将水样注入已灭菌的放有滤膜(孔径0.45微米)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即被截留在膜上,然后将滤膜贴于M-FC培养基上,44.5℃温度下进行培养,计数滤膜上生长的此特性的菌落数,计算出每1L水样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数。

3仪器:滤膜(孔径0.45微米)、滤器、接液瓶、垫圈、无菌镊子夹3、培养基和试剂本标准所用试剂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室用水为新制备的去离子水。

M-FC培养基:胰胨 10g蛋白胨 5g酵母浸膏 3.0g氯化钠 5.0g乳糖 12.5g胆盐三号 1.5g1%苯胺蓝水溶10ml1%玫瑰色酸溶液(溶于0.2mol/L氢氧化钠液中)10ml蒸馏水 1000ml制法:将上述培养基中的成分(除苯胺蓝和玫瑰色酸外),置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H为7.4,分装于小烧瓶内,每瓶100ml,于115℃灭菌20min。

储存于冰箱中备用,临用前,按上述配比,用灭菌吸管分别加入已煮沸灭菌的1%苯胺蓝溶液1ml及新配制的1%玫瑰色酸溶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1ml,混合均匀。

加热溶解前,加入 1.2%~1.5%琼脂制成固体培养基。

如培养物中杂菌不多,则培养基中不加玫瑰色酸亦可。

4、步骤水样的选择:水样量的选择根据细菌受检验的特征和水样中预测的细菌密度而定。

理想的水样体积是一片滤膜上生长20~60个粪大肠群菌落,总菌落数不超过200个。

滤膜及滤膜灭菌:将滤膜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在121℃灭菌10min,滤器、接液瓶、垫圈分别用纸包好,在使用前经121℃灭菌20min,滤器也可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过滤: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稳妥的固定好滤器。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滤膜法方法验证报告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滤膜法方法验证报告

方法验证报告项目名称: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名称: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滤膜法报告编写人:参加人员:审核人员:报告日期:1 实验室基本情况1.1人员情况表1参加验证的人员情况登记表1.2 检测仪器/设备情况表2使用仪器情况登记表1.3 检测用试剂情况表3使用试剂登记表1.4 环境设施和条件情况实验室具有检定合格的温湿度计,环境可以控制在温度18⁓26℃,湿度45%⁓65%的要求范围内,满足检测环境条件,实验室人员每天对环境条件进行监控。

另外实验室配备了洗眼器、喷淋设施、护目镜、灭火器等的安全防护措施,符合实验室安全内务的要求。

2 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2.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粪大肠菌群的的测定。

本方法的检出限为:当接种量为100ml时,检出限为10CFU/L;当接种量为500ml时,检出限为2CFU/L。

2.2 样品保存采样后应在2h内检测,否则,应10℃以下冷藏但不得超过6h。

实验室接样后,不能立即开展检测的,将样品在4℃以下冷藏并在2h内检测。

2.3检测步骤2.3.1样品过滤根据样品的种类判断接种量,最小过滤体积为10ml ,如接种量小于10ml时应逐级稀释。

先估计出适合在滤膜上计数所使用的体积,然后再取这个体积的1/10和10倍,分别过滤。

理想的样品接种量是滤膜上生长的粪大肠菌群菌落数为20-60个,总菌落数不得超过200个。

当最小过滤体积为10ml 时,滤膜上菌落密度仍过大时,则应对样品进行稀释。

1:10稀释的方法为:吸取10ml样品,注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混匀,制成1:10稀释样品。

用灭菌镊子以无菌操作夹取无菌滤膜,贴放在已灭菌的过滤装置上,固定好过滤装置,将样品充分混匀后抽滤,以无菌水冲洗器壁2-3次。

样品过滤完成后,再抽气约5秒,关上开关。

2.3.2培养用灭菌镊子夹取滤膜移放在MFC培养基上,滤膜截留细菌面朝上,滤膜应与培养基完全贴紧,两者间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培养皿倒置,放入恒温培养箱内,(44.5±0.5)℃培养24h±2h。

滤膜法测定粪大肠菌群

滤膜法测定粪大肠菌群

滤膜法测定粪大肠菌群37.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生活饮用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滤膜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和低浊度的水源水中粪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37.1.2 方法提要用孔径为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水样,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在MFC培养基上,经44.5℃培养后,计数典型菌落。

37.1.3 培养基与试剂37.1.3.1 MFC培养基37.1.3.1.1 成份A 胰胨 10gB 多胨 5gC 酵母浸膏 3gD 氯化钠 5gE 乳糖 12.5gF 胆盐3号(Bile salt No.3)或混合胆盐 1.5gG 琼脂 15gH 苯胺蓝 0.2gI 蒸馏水 1000mL37.1.3.1.2 制法: 在1000mL蒸馏水中先加入玫红酸(10g/L)的氢氧化钠溶液[C(NaOH)=0.2mol/L] 10mL,混合后,取500mL加入琼脂煮沸溶解,于另外500mL 蒸馏水中,加入除苯胺蓝以外的其他试剂,加热溶解,倒入已溶解的琼脂,混匀后调pH为7.4,加入苯胺蓝煮沸,迅速离开热源,待冷却至60℃左右,制成平板,不可高压灭菌。

制好的培养基应存放于2~10℃,不超过96h。

本培养基也可不加琼脂,制成液体培养基,使用时加2mL于灭菌吸收垫上,再将滤膜置于培养垫上培养。

37.1.3.2 EC培养基37.1.3.2.1 成份A 胰蛋白胨 20gB 乳糖 5g37.1.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生活饮用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滤膜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生活饮用水和低浊度的水源水中粪大肠菌群数的测定。

37.1.2 方法提要用孔径为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水样,细菌被截留在滤膜上,将滤膜贴在MFC培养基上,经44.5℃培养后,计数典型菌落。

37.1.3 培养基与试剂37.1.3.1 MFC培养基37.1.3.1.1 成份A 胰胨 10gB 多胨 5gC 酵母浸膏 3gD 氯化钠 5gE 乳糖 12.5gF 胆盐3号(Bile salt No.3)或混合胆盐 1.5gG 琼脂 15gH 苯胺蓝 0.2gI 蒸馏水 1000mL37.1.3.1.2 制法: 在1000mL蒸馏水中先加入玫红酸(10g/L)的氢氧化钠溶液[C(NaOH)=0.2mol/L] 10mL,混合后,取500mL加入琼脂煮沸溶解,于另外500mL 蒸馏水中,加入除苯胺蓝以外的其他试剂,加热溶解,倒入已溶解的琼脂,混匀后调pH为7.4,加入苯胺蓝煮沸,迅速离开热源,待冷却至60℃左右,制成平板,不可高压灭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滤膜法-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及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用于检验加氯消毒的水样时,在滤膜法之前,先做试验,证实它所得的数据资料与多管发酵试验所得的数据资料具有可比性。

2、原理
滤膜是一种微孔性薄膜。

将水样注入已灭菌的放有滤膜(孔径0.45微米)的滤器中,经过抽滤,细菌即被截留在膜上,然后将滤膜贴于M-FC培养基上,44.5℃温度下进行培养,计数滤膜上生长的此特性的菌落数,计算出每1L水样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数。

3仪器:
滤膜(孔径0.45微米)、滤器、接液瓶、垫圈、无菌镊子夹
3、培养基和试剂
本标准所用试剂除另有注明外,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化学试剂,实验室用水为新制备的去离子水。

M-FC培养基:
胰胨10g
蛋白胨5g
酵母浸膏 3.0g
氯化钠 5.0g
乳糖12.5g
胆盐三号 1.5g
1%苯胺蓝水溶10ml
1%玫瑰色酸溶液(溶于0.2mol/L氢氧化钠液中)10ml
蒸馏水1000ml
制法:将上述培养基中的成分(除苯胺蓝和玫瑰色酸外),置于蒸馏水中加热溶解,调节PH为7.4,分装于小烧瓶内,每瓶100ml,于115℃灭菌20min。

储存于冰箱中备用,临用前,按上述配比,用灭菌吸管分别加入已煮沸灭菌的1%苯胺蓝溶液1ml及新配制的1%玫瑰色酸溶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1ml,混合均匀。

加热溶解前,加入1.2%~1.5%琼脂制成固体培养基。

如培养物中杂菌不多,则培养基中不加玫瑰色酸亦可。

4、步骤
水样的选择:水样量的选择根据细菌受检验的特征和水样中预测的细菌密度而定。

理想的水样体积是一片滤膜上生长20~60个粪大肠群菌落,总菌落数不超过200个。

滤膜及滤膜灭菌:将滤膜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里在121℃灭菌10min,滤器、接液瓶、垫圈分别用纸包好,在使用前经121℃灭菌20min,滤器也可用点燃的酒精棉球火焰灭菌。

过滤:用无菌镊子夹取灭菌滤膜边缘,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的滤床上,稳妥的固定好滤器。

将适量的水样注入滤器中,加盖,开动真空泵即可抽滤除菌。

培养:使用M-FC培养基。

培养基含或不含琼脂,不含琼脂的培养基使已用M-FC 培养基饱和的无菌吸收垫。

将滤过水样的滤膜置于琼脂或吸收垫表面。

将培养皿紧密盖好后,置于能准确恒温于44.5℃±0.5℃的恒温培养箱或恒温水浴中,经
24h ±2h 培养。

若用恒温水浴培养,则需用防水胶带封每个平皿,将培养皿重叠封入防水塑料袋或容器内,浸没在44.5℃±0.5℃恒温水浴中。

在培养时间内,装培养皿的塑料袋必须用重物坠于水面之下,以保持所需的严格温度,所有已制备的培养物都应该在过滤后30min 内浸入水浴内。

5、 结果计算
粪大肠菌群菌落在M-FC 培养基上呈蓝色或蓝绿色,其他非粪肠菌群菌落呈灰色、淡黄色或无色。

正常情况下,由于温度和玫瑰酸盐试剂的选择作用,在M-FC 培养基上很少见到非粪大肠菌 菌落。

必要时可将可疑菌落接种于EC 培养液,44.5℃±0.5℃培养24h ±2h ,如产气则证实为粪大肠菌菌群。

计数呈蓝或蓝绿色的菌落,计算出每1L 水样中含有粪大肠菌群数。

粪大肠菌群菌落数(个/L )=)
1000ml 过滤水样量(群菌落数滤膜上生长的粪大肠菌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