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了保护,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旅游。
但是,在文化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和法规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是保护其独特性和原真性,而要保护它们必须有良好的法规和意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
同时,政府和社会大众应该引导大众抵制文化侵蚀,加强文化自信。
2.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传承,只有传承,它们的原真性才能被认知和参与。
例如,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可以在保护的同时开展手工艺培训课程和展示活动,传承这些技能,使当地手工艺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作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体现,增强其保护意识和重要性,必须加大保护和宣传的投入。
可以开展相应的活动,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义演等,来向社会公开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旅游开发对策1.制定合理的文化旅游开发规划文化旅游开发必须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要根据当地的文化资源、自然景观等来确定其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同时,要合理安排游客的游览时间和空间,避免文化遗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2.注重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元素,让游客更多的了解和体验当地文化。
例如,可以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民俗游览、特色美食品尝等活动,让游客感知文化的内涵、流传和传承。
3.重视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文化旅游开发应该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就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整合文化产业和旅游开发,将文化作为产业创新、转型升级活力的源泉和支撑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好的发展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防止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 XX 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重自然轻人文、重申报轻保护开展、开发内涵深度不够、规划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应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优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规划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旅游产品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促成 XX 江上游旅游业沿着文旅交融的道路开展,再放异彩。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市场化利用的重要方式,通过满足游客对“非遗”的市场需求,进而反向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恰当的旅游开发能带来一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在“非遗”保护方面的压力,从而使“非遗”摆脱陷于濒危的困境、提升自我生存才能。
XX 江上游地区包括松潘、黑水、茂县、理县和汶川等 5 县,地处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多样,地貌以高原与高山峡谷为主。
这一区域的“非遗”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面纱,成为了 XX 江上游地区极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人文旅游资,但至今尚无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如何将 XX 江上游的“非遗”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交融开展,是业界乃至学界值得讨论和探究的课题。
一、 XX 江上游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XX 江上游代表性的文化资包括大禹文化、蜀文化、江文化、羌族文化等,古老厚重、民风淳朴的神奇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特色鲜明的民间“非遗”,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民间美术、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族医药、民俗、岁时季节、民间信仰等,共涉及到 13 个领域。
假设干工程已先后被列入国家、省、州级“非遗”名录,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包括羌年、羌戈大战、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刺绣、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羊皮鼓舞、羌族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民歌、大禹的传说、卡斯达温舞、阿尔麦多声部民歌、博巴森根、川族山歌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处于濒危状态。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与发展现状,于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市场,进行适度的保护性旅游开发便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现状做了分析,认为在开发过程中处理好开发与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仪式习俗类、语言和口头文字类、知识实践类等五类。
它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非物质性,即没有物质载体,它的存在形态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完全不同,是非物质的、无形的;二是“活态”性,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三是民众性,产生于民间,也主要在民间流布;四是地域性,是一定自然与文化环境的产物,也只有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才能传衍,带有深深的民族和地域烙印;五是脆弱性,在全球化、现代化及经济一体化的挤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一个从来没有过的危险境地。
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一)旅游开发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旅游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青睐。
旅游者的关注目光不仅倾注在风景、建筑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旅游业中也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散落在广袤大地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集中到各大旅游景点,充实了旅游市场,丰富了旅游文化生活。
这些民俗村的创办和工艺品的制作与出售,一般不是有意识的政府行为,而是市场驱动的直接结果。
另外,通过旅游开发,加强对旅游目的地的重视和保护,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旅游开发无疑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途径。
(二)对非物质文化的旅游开发不当破坏非物质文化保护随着各地旅游产业不断升温,人文景观愈受青睐,非物质文化资源不断被开发,被当地人民群众世代传续和长期保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活动和人为开发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流失和变异。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

“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策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人们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持续时间中得到了传承并保护下来。
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非遗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起来。
如何将非遗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策略进行探讨研究。
一、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1. 缺乏保护意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缺乏保护意识。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人口老去,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在旅游开发中,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会导致非遗资源的丢失和流失,影响到了旅游的体验和价值。
2. 商业化倾向过重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二是商业化倾向过重。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非遗资源可能会被过度商业化,导致了非遗资源的原本性质被破坏,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和文化内涵,影响到了游客的真实体验。
3. 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4. 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非遗在旅游开发中所面临的问题之四是缺乏专业化的运营管理。
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需要具有专业性和保护性,而目前一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针对以上所述的问题,本文对非遗在旅游开发中的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旨在为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向。
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方面,需要加强保护意识和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非遗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力度。
2. 平衡商业化与文化保护在非遗资源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需要平衡商业化和文化保护的关系。
非遗资源的开发需要保持一定的原汁原味和文化内涵,同时可以借助一些商业手段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非遗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宣传推广和交流合作在非遗资源的推广和宣传方面,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推广,扩大非遗资源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摘要:身为人间的瑰宝——非物质文化财产,不但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也潜藏着巨大的社会经济意义。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的重要基石与体现方式,而对非物质文化财产的旅游发展,正是人们挖掘其巨大历史文化意义的最有效方式。
也因此,随着中国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非物质文化财产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已经成为了时下的热点问题,并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心与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前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便已开始受到了人类的普遍关注。
1972年《全球文化与自然财产条约》颁布至今,世界遗产已开始呈现在中国大众视线,但对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仍未引起普遍关注。
直到80年代,《有关保存民间传统文化的提议》的颁布,才切实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对它们的环境保护也已刻不可缓。
而此时,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提问也已开始提上了日程。
而随着时光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日益引起了全球公众的普遍关注。
2005年,国务院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有关进一步做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并在2006年发布了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往后也陆续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纳入其中。
而由于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对的十分重视,在有关领域的研究也比较多。
因此旅游开发历来成为国际热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实践1.1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实验区旨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环境与空气,并强调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整体保护意识,从而成为人们维护社会文明环境的主要方式之一。
从2007年中国文化部成立了首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至今,在全国已建立的18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中,设在少数民族地方的就有10个。
此外,在少数民族地方也建立了多个全国级的生态环境保护试点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和发展对策1. 引言1.1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统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习俗、知识和实践技能等。
这些文化元素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标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源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于2003年通过,旨在保护和传承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为它不仅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和探索世界的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元素,如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手工艺制作等,这些传统技艺和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表达方式,也是人们与自然、社会相互交流的载体。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1.2 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吸引游客、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加文化软实力和经济收入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口头传统、社会实践、庆典活动等多种形式。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既是当地居民的文化遗产,也是吸引游客的独特魅力所在。
在旅游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通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展示活动,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增进对该地区的理解和认同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体验和交流,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在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才能确保其在旅游业中的持续发挥作用,为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注入活力。
通过创新和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可以为地方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推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分析

的旅游资源应具备的特点是 :独特性、艺术性 、民族性和区位性 。 构成旅游资源的因素不外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 观 而在 中国 ,随着 人 们精 神 文 化 需求 的不 断增 强 ,人文 景 观 资 源对 游 客 的吸 引 力 越 来越大 ,而其 中非物质文化资源所 占的比例迅速上升。丰厚生动
是 不 可 忽 视 的 ,而 由旅 游业 所带 动 的 相关 产 业 发展 ,也 在不 同程 度 上成 为拉 动 地 方 经 济 的 重 要 力 量 。发 展 旅 游 业 ,资 源是 基 础 , 吸 引力 是 关 键 。旅 游 资 源是 指 对 旅游 者 具有 吸 引 力 的 自然存 在 和 历 史 文 化 遗存 ,以及 直 接用 于资 源 目的 的 人工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 、民问活 态保护等五种方式, 五种保护方式都有与旅游的结合点。抢救 这 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需要大量的人力 、物
力 、财力 , 现在 的情 况是 国家 和地 方 政 府 对 此 投 入 的 资 金 非 常 而
“ 见利 思 义 ,见危 授命 ,久 要 不 忘平 生 之言 ,亦 可 以为 成人 矣 ”等 律 意 识 ,才 能实 事求 是 、坚 持 真 理 ,才 能 跟 上 科 学 的 发展 。 总之 ,《 论语 》从方方面面告诉我们 ,提高个人乃至全社会 等 。可以看 出,孔子渴望建立一种和谐美满的人 际关系 ,主张对 待 别人 要 像 对 待 自己一 样 ,以 真诚 待 人 , 多为 别 人着 想 。 在 这种 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 的。的确 ,要预防和治理 “ 亚腐败” ,只 人际观的基础上 ,当权者就会注重个体的 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 的 有提高肌体的免疫力 ,提高 自身修养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自动 提升 ,从 而杜绝认识和心理上的思维误区 ,坚定社会公认 的是非 自觉地抵御病菌对 自身的侵害 ,从而健康地活在和谐社会里 ,享 受更 好 的 阳光 与空 气 。 道 德 标 准 ,时 刻 警 醒 自己 ,做 一 个 合 格 的 人 民公 仆 。 ( ) 论 语 》重 视 学 习与 实践在 道 德 修 养 中 的作 用 五 《 孑 子 认 为 人 的 道 德 、学 问之 所 以 出现 差别 ,是 由 于后 天 的环 L 参考文献 : 【】《 1 四书五经 岳麓书社 出版. 境 、教育 ,特别是学 习导致的。孔子特别强调道德修养中的主观 【】 《 家文化 面 面观 杨朝 明等 著 . 2 儒 能动性 ,认为道德修养必须有 自觉性 、坚持性。在 《 论语 》中阐 明此观点的句子有 :“ 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 ‘ … 弟子 ,入则 (1 《 3 完善监督机制才能遏制腐败 》郭大方. , 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 ‘ … 博 f1 《 4 思想 “ 亚健康”与行为 “ 亚腐败” 邹绍兰. 学 而 笃 志 ,切 问 而 近 思 ,仁 在其 中矣 。 ‘ 而 不思 则 罔 ,思 而 不 … 学 【 《 5 开创反腐败的新 纪元 何家弘. 1 f 《 惕 “ 6 警 1 亚腐败 ” , 洪胜, 》 唐 学则 殆 。 ‘ 学 者 为 己 ,今 之 学 者为 人 ”等 等 。 这些 观 点 告 诉 … 古之 【1 《 7 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何以保持廉洁 》吕元礼 , 我 们人 的 道 德素 质不 是 一 天两 天 能提 高 的 事 ,要 不 断学 习才 能 得 到提 升 。 只有通 过不 断 的 学 习教 育 ,才 能 增强 领 导 干部 的廉 洁 自 【 8 警惕 “ 1《 亚腐败” 防范 “ 亚腐败” 张新弦. 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作者:杜长安甘洁月朱一萌余弦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7期贵港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非遗项目的主要申报地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本文以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域文化的重要表征,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延续着历史前进的脉络,蕴藏着文化发展的精髓。
[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文化断层、解构、衰败等危机。
我国于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中国公众视野。
之后,全国各地开始有序开展非遗申报和保护工作。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1位,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共处、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主体的地方民族文化。
截至2022年,广西拥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14个,其中70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36名,其中49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贵港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非遗项目的主要申报地之一,拥有一定数量和种类多样的优秀非遗项目。
本研究以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基础上,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与旅游融合发展。
贵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与特点贵港市有苗族、布依族、蒙古族、仫佬族、侗族等少数民族39个,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贵港市少数民族人口有69.6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6.14%。
贵港人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了多彩的民间文化和精湛的传统制作工艺技法,多民族聚集又为贵港创造了有利的人文条件,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人民经过世代相传和岁月洗礼的文化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贾鸿雁(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南京210096)摘 要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
其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遗产旅游;遗产保护中国自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长城等6个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年来,迄今世界遗产的数量已增至33项,名列世界第三。
#世界遗产∃巨大的号召力使遗产旅游迅速蹿红,绝大多数的遗产地成为旅游热点。
2001年,中国昆曲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榜首,广大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和接纳世界遗产的新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问题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1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在中国的大众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可追溯至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Reco mmendatio n o n the Safeg uarding of T raditio nal Cult ur e and Fo lklo re),建议界定了#民间创作(或传统的民间文化)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或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1997年教科文组织第29次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确认了#口头和非物质遗产∃(O ral and Intan g ible H eritage)的概念,并于2001年宣布了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Co nv en t ion for the Safeguar ding o f t he Intang ible Culture Her it ag e),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概念来代替#口头与非物质遗产∃。
!公约∀第二条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为: #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每两年评选一次,迄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90项。
2001年,昆曲成功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一系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研究、抢救工程旋即展开。
2002年10月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揭开了中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普及的序幕;12月在上海召开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第七次大会,诞生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上海宪章∀;2003年1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11月,古琴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方针、实施原则和保护措施;4月,文化部宣布中国将建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各地涌起挖掘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11月,新疆十二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人民共和国联合申报)被宣布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成功,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和争论;12月,文化部从各地及相关部门申报的1315个项目中筛选出501个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推荐项目公示;2006年2月12日(元宵节)至3月16日,文化部等9部委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盛况空前;5月20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6月10日中国迎来首个#国家遗产日∃,各地纷纷举行各种遗产展示、科普活动,刚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引人注目。
近年来,随着我国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增加,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频频亮相各种媒体,在广大中国民众中迅速传播,客观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宣传、造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已势不可挡。
1 2 保护性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遗产的旅游开发一直争议不断,或被尊为发展经济之至宝,或被指为破坏遗产之罪魁。
如今争议之声从物质遗产领域延伸到非物质遗产领域。
笔者以为,双方固各执其理,但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必然选择。
保护与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强调, #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的16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对比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显然更强调#传承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应有要义。
而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主要来自保护资金匮乏、传承后继乏人、因社会环境变化而导致生存空间萎缩和生存基础消失,三者又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完全依赖静态的博物馆式保护和#输血∃式的国家投资,而应当维护或恢复其适宜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使用功能,恢复其自身#造血∃机能,从而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性状态。
兼具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生存的一条适宜的出路。
中国的文明、文化、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国不仅是遗址、遗迹、古建、文物等物质遗产的大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内容丰富,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诸类别。
多彩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美、娱乐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一旦经大众传播途径为人所知,即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日益升温的旅游找到新的出口。
日趋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也不再满足于观赏静态的旅游产品,转而追求活生生的旅游体验,这一转换势必引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强烈需求。
无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保护与传承还是从旅游市场的需求来说,旅游开发都是不可回避的,以昆曲、新疆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走进大众旅游市场就是最好的证明。
为求得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双赢,尽可能减低旅游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采取保护性的旅游开发模式是一种必要和可行的选择。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是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因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度的活动性(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从而成为独特的旅游资源。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前提,结合其保护手段,其旅游开发模式有以下几类:2 1 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表现形式: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机构。
旅游产品类型:可开发为专题文化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或成为观光旅游产品的一个节点。
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基本职能。
对于那些在现实中已濒临灭亡、难以维系其自身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采取抢救措施,调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尽可能把那些残存的活动内容全景式地采制下来,尽可能地搜集有关的物质遗存,归类存档,在其原生地建立博物馆和传习机构,为后人留下一份可资记忆的资料,成保存之功;为当代人提供观览、研习的场所,行传播之效,并最大限度地维系和原生态环境的联系。
之所以称其为#静态开发模式∃,是因为这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进入博物馆的那一刻起,就同自己赖以存活的生命机制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相脱离,由动态转为静态,从而结束了其自然的生命流程,但并不意味着博物馆仅仅采用静态的陈列展示方式保存过去的材料痕迹。
相反,博物馆不仅肩负着为公众传播历史与文明的使命,同时,着眼于现实与未来,它还肩负着为人类社会塑造未来的使命,它也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第一项。
参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乏人 www qfart c om,2006-02-17,殷志江 非物质的旅游效应 w ww th ebeijingnew s com, 2006-02-22张笃勤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看民间文化组织参与的重要性 学习与实践,2005(7):45-47保藏和改善现在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人类的创造力并推动了人类的活文化,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藏和改善是现代博物馆的职责和义务&。
在过去的岁月中,博物馆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和社会回报;现代博物馆更注重传播、交往、审美的功能,与现代人追求旅游体验的要求相契合,更多参与性、互动性的注入将使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承担重头戏。
此类开发模式可采取多样的形式,如泉州拟在清源山风景区内建设南音艺术碑林,充分发挥泉州石雕艺术、古建筑、民间工艺、美术等优势,集书法、美术雕刻、古建筑于一体,将南音的历史、传说、社团、传承人和演唱(奏)人物姿态在碑林区展现∋,可视为#另类∃的博物馆。
2 2 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表现形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生态博物馆。
旅游产品类型:可开发为专题文化旅游产品、修学旅游产品、观光度假旅游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存于特定生态环境中的#活态∃文化,完全意义上的保护不但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及其有形外观,更要注意它们所依赖、所因应的构造型环境(。
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最安全的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