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1肺肾两虚:补肺益肾,固涩止喘-参附汤加减(参附)2肾虚喘:补肾固本,润肺止喘-参苓白术散参苓)3肺虚喘:补肺定喘,润肺止咳-养阴清肺汤(养阴)4脾虚喘:健脾固涩,补肺止喘-理中丸加减理中)一、肺气虚耗:对于肺气虚耗的治疗,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益气养阴的方法,具体药方为生脉散合补肺汤。

二、肾虚不纳:肾虚不纳的治疗方法是补肾纳气,我们可以采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的药方。

三、正虚喘脱:正虚喘脱的治疗方法是扶阳固脱,镇摄肾气,我们可以采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的药方。

四、肺痈:对于肺痈的治疗,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初期可以使用银翘散,成痈期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溃脓期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恢复期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

五、肺痨:肺痨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肺阴亏损,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润肺的月华丸。

对于虚火灼肺,我们可以使用滋阴降火的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对于气阴耗伤,我们可以采用益气养阴的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对于阴阳两虚,我们可以采用滋阴补阳的补天大造丸。

六、肺胀:对于痰浊壅肺证,我们可以采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的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

对于痰热郁肺证,我们可以使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的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

对于阳虚水泛证,我们可以采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的真武汤合五苓散。

对于肺肾气虚证,我们可以采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的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七、肺痿:肺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不同的药方。

对于虚热证,我们可以采用滋阴清热,润肺生津的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加减。

对于虚寒证,我们可以使用温肺益气的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

对于上热下寒证,我们可以采用寒热平调,清温并用的麻黄升麻汤加减。

对于肾虚血瘀证,我们可以采用纳气定喘,活血化瘀的七味都气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

以下是格式正确、无明显问题的文章:十二、不寐失眠多梦,心神不宁,是为不寐。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 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 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常见联合用药汇总

常见联合用药汇总

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是从药学技术角度考虑,基于患者病症,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以协同作用增强疗效,并力求降低药品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响、减少剂量缩短疗程、减少禁忌症、强化药效的药理组合应用。

联合用药是对常见病症,由药学技术人员采取公式化模式,整理其用药建议方案,及经历用药的验方组合,以减少一些顾客对病症预防、治疗的盲目性,及店员推荐药品的随意性。

需要药店人员系统地掌握疾病及药品相关专业知识。

常见疾病联合用药方案1、感冒普通感冒的典型病症:鼻塞、流清鼻涕、眼睛发红,流泪,打喷嚏、咳嗽、发烧、痛、咽痛、声音嘶哑。

风寒感冒病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喝,舌苔淡白、脉浮紧。

方案①感冒疏风胶囊〔XX龙鑫〕+VC银翘软胶囊+头孢方案②感冒灵胶囊〔XX东泰〕+头孢+复方薄荷脑鼻用吸入剂或新康泰克鼻贴风热感冒病症: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红、脉浮数方案①抗感胶囊〔XX多维〕+板兰清热颗粒〔昆中〕+清开灵滴丸〔正大清江〕方案②感冒灵胶囊+清开灵滴丸方案③感冒灵胶囊+头孢2、儿童感冒幼儿感冒还具备以下特点:幼儿感冒后通常伴有发烧,体温升高迅速易引起中耳炎鼻塞病症比成人重,影响病儿的呼吸和睡眠,并引起他们烦燥和哭闹。

方案①小儿感冒宁合剂+退热贴+头孢克肟颗粒〔莎普爱思〕方案②小二感冒宁合剂+头孢克肟颗粒+四季抗病毒3、儿童非感染性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偶尔呕吐,大便每日多在10以内,每次大便量不多,伴有少量水分大便呈黄色或黄下次色,有时有酸味,带白色或者淡黄色奶块〔奶癣〕可有少量沾液和泡沫,得病后精神好,如果没有其他疾病同时存在,一般不发烧,很少引起脱水等合并症。

方案①蒙脱石散+宝宝一贴灵+止泻宝童颗粒方案②婴儿健脾散〔XX健民〕+妈咪爱方案③蒙脱石散+合生元方案④蒙脱石散+婴儿健脾散+尼美舒利颗粒+宝宝腹泻贴4、慢性咽炎咽部不适,有异物感,总感到咽部有咽不下又吐不出的东西,剌激咳嗽,枯燥,发胀,堵塞,瘙痒等,但很少有咽痛。

精选整理我临床常用验方治疗各种疼痛

精选整理我临床常用验方治疗各种疼痛

我临床常用验方治疗各种疼痛!来爱爱医快一年了,跟同仁们学到很多,在此我把我临床应用多年的“秘方”,献给大家以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本方疗效好,且便宜,就一不足,主药必须遵法炮制。

龙马自来丹渊出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原方为马钱子,地龙,朱砂3药合成,主治各种痹痛。

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上地鳖虫,全蝎,僵蚕,炙山甲。

张锡纯谓马钱子“开通经络,透打关节之力,远胜它药”。

配虫药取其虫蚁搜风剔络之意,佐朱砂为衣,制约马钱子毒性,且能护心神通血脉。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脉,化淤血,去风湿,止痹痛之功效。

组方为:马钱子30g,地鳖虫9g,地龙9g全蝎9g,炙山甲9g,僵蚕12g,朱砂0.3g马钱子制法:用土炒至膨胀,再入香油炸之,俟其有响爆之声,外呈棕黄色,切开呈紫红色时取出,与其它葯共研细末,后入朱砂,蜜丸40粒。

用法:每晚临睡前用糖开水送服1粒,服一周后不效可于每晨加服半粒。

服本药须严格掌握剂量不可盲目加量,临床个别患者求愈心切,误服大量,此时可予浓糖水或甘草,绿豆煎汤频饮即解,不要有太多顾虑!本丸适用各种痹痛,如肩背腰腿及周身疼痛,屈伸不利,肢体麻木等,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类风湿性病症,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颈椎病,肩周炎等疾病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龙马自来丹【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马钱子240克地龙8条(去土,焙干,为末) 香油500克【用法】将香油入锅内熬滚,人马钱子炸之,待马饯子微有响爆之声,取一个用刀切两半,看其内以紫红色为度,研为细末,再入前地龙末,和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每次0.9~1.2克,临卧用盐水送下。

若五六岁小儿,服0.6克,红糖水送下。

如不为丸,散剂亦可服。

【主治】痫证。

按:原书指出:治疗痫症"每晚先服黄耆赤风汤一付,临卧时服丸药(即本方)一付。

吃一月后,不必服汤药,净吃丸药,久而自愈。

愈后将丸药再吃一二年,可保除根。

"龙马定痛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08-07-01 09:54【摘要】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腰腿痛”范畴,其发病机制为腰部肌筋损伤或虚损,无力固定髓核,邪至所凑,髓核突出,累及经脉,致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病程日久,复感风寒而复发或加重。

骨科优势中医病种

骨科优势中医病种

一腰间盘突出症【病史采集】1.发病时间,是否有外伤史或慢性积累性受伤史。

2.腰腿痛的位置、性质、持续时间、与运动的关系。

3.每次发作的诱因,既往的治疗情况。

4.是否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体格检查】1.腰椎侧凸。

2.腰部活动受限。

3.压痛及骶棘肌痉挛。

4.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

5.感觉异常:腰5神经根受累者,小腿前外侧和足内侧的痛、触觉减退;骶1神经根受累者,外踝附近及足外侧痛、触觉减退。

6.肌力下降:腰5神经根受累者,踝及趾背伸力下降;骶1神经根受累者趾及足跖屈力减弱。

7.反射异常:骶1神经根受压,踝反射减弱或消失;马尾神经受压,肛门反射减弱。

【辅助检查】摄X光片、CT、MRI、X线造影,B型超声,电生理检查等。

【诊断及分型】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可作出初步诊断。

常见分型:1.膨隆型。

2.突出型。

3.脱垂游离型。

4.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鉴别诊断】1. 与腰痛为主要表现疾病的鉴别(1)腰椎结核,腰椎肿瘤,常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利用影像学检查可协助诊断。

(2)腰肌劳损,棘上、棘间韧带损伤。

(3)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以第3腰椎横突尖压痛为典型表现,局部封闭效果好。

(4)椎弓根峡部不连。

(5)脊椎滑脱:从X线侧位片上可了解椎体的滑脱情况并据此计算其程度。

注意近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椎滑脱。

2. 与腰痛伴坐骨神经痛的疾病的鉴别(1)神经根及马尾肿瘤,依据影像学予以鉴别。

(2)椎管狭窄症:主要临床特点是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下腰痛、马尾神经或腰神经根受压表现,需仔细研判X线片、造影、CT、MRI、才可作出鉴别。

约30~4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同时合并椎管狭窄症。

3. 与坐骨神经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鉴别(1)梨状肌综合征:以臀部和下肢痛为主要表现,髋关节外展、外旋位抗阻力时可诱发症状。

(2)盆腔疾病:如肿瘤、炎症等。

【治疗原则】绝大多数的病人经非手术疗法可缓解症状,经严格非手术疗法,或有马尾神经受压表现的病人可行髓核摘除术。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医药学概论 ppt课件

2021/4/29
8
作业Homework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
名称。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收载药物多少种?
2021/4/29
Email:nxz9898@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多方面(原因、 部位、性质、程度、邪正关系)病理特性的概括。
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
其它理论
--核心-藏象经络
其它理论
基石 元气论
2021/4/29
22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观点,把宇宙看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中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
整体:统一性、联系性、完整性。 人:不是人体。人包括:心理、生理。
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药1892种,中国药学史上的里程碑,
载药850种,比欧洲《纽伦堡
科学分类。
药典》早883年。
➢ 药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 张景岳《景岳全书》;朱橚 《普济方》最大的方书。
➢ 温病学四大家:吴又可、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
2021/4/29
2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学时
1 3 1-2 中医药学绪论
2
1 5 1-2 阴阳五行
2
2 3 1-2 藏象
4
2 5 1-2 藏象
2
3 3 1-2 气血津液
2
2 1 1-4 校外认药
4
3 5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骨伤

中医骨伤

中医骨伤科学知识点总结名词解释1、损伤:是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性因素引起的皮肉、筋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局部和全身性反应。

2、骨擦音:无嵌插的完全性骨折,当摆动或触摸骨折的肢体时,两断端互相摩擦可发生响声或摩擦感,称骨擦音。

3、骨病:骨骼、关节及其周围筋肉的疾病,称为骨病。

4、清创术:就是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细菌,使污染伤口转变成为干净伤口,缝合后使之能一期愈合。

5、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遭到破坏者,称为骨折。

6、脱位:凡构成关节的骨端关节面脱离正常位置,引起关节功能障碍者,称为脱位。

7、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又称增生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骨关节病、软骨软化性关节病等:它的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

8、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9、筋伤:各种暴力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筋的损伤,统称为筋伤。

10、筋断裂:系指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的断裂,伤后导致肢体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斑、畸形等临床表现。

11、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简称“肩周炎”。

12、肱骨外上髁炎:亦称肱桡关节滑囊炎、肱骨外髁骨膜炎,因网球运动员较常见,故又称网球肘。

13、腕管综合征:是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中受压,而引起的以手指麻痛乏力为主的症候群。

14、弹性固定:脱位后,关节周围的肌肉痉挛收缩,可将脱位后骨端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对该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时,仍可轻微活动,但有弹性阻力,被动活动停止后,脱位的骨端又恢复原来的特殊位置。

这种情况称为弹性固定。

15、解剖复位:骨折之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指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指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为解剖复位。

16、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称为功能复位。

最新中医内科学教材(精品收藏)

最新中医内科学教材(精品收藏)

第一章肺系病症第一节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感冒又有伤风、冒风、伤寒、冒寒、重伤风等名称。

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

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

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

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1。

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放风为感冒的主因。

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

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

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

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

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一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

《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常见病症40种(中国中医药版)中医常见病症(40项)1、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荆芥、防风、生姜、柴胡、薄荷、川芎、桔梗、枳壳、茯苓、羌活、独活、甘草)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荆芥、薄荷、豆豉、芦根、牛蒡子、生甘草)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香薷、厚朴、扁豆)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人参、苏叶、葛根、前胡、法夏、茯苓、枳壳、橘红、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大枣)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蕤、葱白、桔梗、白薇、豆豉、薄荷、炙草、大枣)2、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紫苑、百部、荆芥、桔梗、陈皮、白前)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芦根)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桑叶、豆豉、杏仁、象贝母、南沙参、梨皮、山栀)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苍术、厚朴、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桔梗、麦冬、橘红、茯苓、甘草)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哈散(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桔梗、青皮、陈皮、青黛、海蛤壳)7、肺阴亏耗:滋阴清热、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桑叶、扁豆、甘草)3、哮病: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甘草、大枣)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麻黄、黄芩、桑白皮、杏仁、半夏、款冬花、苏子、白果、甘草)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石膏)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胡桃肉、沉香、灵磁石、脐带、苏子、款冬花、法夏、橘红)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法夏、甘草)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麦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人参、麦冬、五味子、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半夏、陈皮、甘草)4、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和华盖散(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桑白皮、紫苏子、赤茯苓、陈皮)2、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贝母、杏仁、苏子、半夏)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陈皮、茯苓、苏子、白芥子、莱菔子)5、肝气郁痹;开郁降气、宣肺平喘—五磨饮子(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人参、黄芪、麦冬、熟地、五味子、紫苑、桑白皮)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熟地、山药、枣皮、茯苓、丹皮、泽泻、桂枝、附子、人参、蛤蚧) 3、正虚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人参、附子)送服黑锡丹(黑锡、生硫磺、川楝子、葫芦巴、木香、制附子、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5、肺胀1外寒内饮: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五味子、白芍)2痰热郁肺: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半夏、甘草、大枣)3痰瘀阻肺: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葶苈子、大枣、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6阳虚水泛: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附子、桂枝、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白芍)6、肺痨1肺阴亏虚:滋阴润肺-月华丸(沙参、麦冬、天冬、生地、熟地、阿胶、山药、茯苓、桑叶、菊花、獭肝百部、三七、川贝母)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

-百合固金汤(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芍药、桔梗、贝母、甘草)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人参、白术、当归、黄芪、枣仁、远志、芍药、山药、茯苓、枸杞、熟地、紫河车、龟板、鹿角)7、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当归、赤勺、川芎、桃仁、红花、柴胡、枳壳、甘草)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柴胡、陈皮、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3、痰浊闭肺: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瓜萎、薤白、半夏、白酒)4、寒凝心脉: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5、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汤合炙甘草汤6、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人参、麦冬、黄芪、白术、茯苓、陈皮、桂心、地黄、当归、白勺、远志、五味子、甘草)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人参、附子、肉桂、熟地、枣皮、枸杞子、杜仲、山药、甘草)8、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龙齿、琥珀、磁石、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人参)2、心血两虚: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生姜、竹茹、枳实、大枣、甘草)9、胃痛: 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高良姜、香附、紫苏茎叶、陈皮、甘草)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法半夏、甘草、玄胡、郁金)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黄连、栀子、半夏、茯苓、陈皮、草豆蔻、甘草)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关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当归、川楝子、白芍、甘草) 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饴糖)10、泄泻:暴泻 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疏表散寒—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厚朴、半夏曲、大腹皮、茯苓、桔皮、甘草、生姜、大枣)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加甘草)3、暑湿泻泄清暑化湿-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厚仆、半夏、陈皮、茯苓、泽泻)4、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法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砂仁、甘草)久泻 1、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2、肾阳虚衰: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3、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白术、白芍、防风、陈皮)11、痢疾: 1、湿热痢:清热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大黄、黄芩、黄连、当归、赤芍、甘草、木香、肉桂、槟榔)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胃苓汤(苍术、厚朴、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或不换金正气散 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黄连、黄芩、阿胶、白芍、鸡子黄、当归、干姜)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赤石脂、干姜、粳米、肉桂、当归、白芍、炙甘草、诃子、罂粟壳、肉豆蔻、党参、白术、木香)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人参、白术、干姜、黄连、甘草、茯苓)12、腹痛: 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高良姜、紫苏、香附、乌药、陈皮、甘草) 2、湿热壅滞: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 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当归、川芎、赤芍药、生蒲黄、五灵脂、玄胡、小茴香、干姜) 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桂枝、饴糖、生姜、大枣、白芍、甘草)13、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见12-4)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腑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3肝胆湿热: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黄芩、栀子)4肝络失养:滋阴柔肝-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14、黄疸:阳黄 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茵陈嵩、山栀、大黄)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茵陈嵩、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花生、黄芩、石菖蒲、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枳壳、白芍、大海、生姜、大枣)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犀角散(犀角、黄连、升麻、山栀、茵陈)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茵陈蒿、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健中汤(黄芪、桂枝、芍药、炙甘草、饴糖、大枣、生姜)黄疸消退1、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疏肝解郁—逍遥散合鳖甲煎丸2、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茵陈、猪苓、茯苓、泽泻、白术)3、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见12-4)或归芍六君子汤15、鼓胀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苍术、陈皮、厚朴)2寒湿困脾:温阳散寒,化湿醒睥-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4肝脾血瘀: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脾肾阳虚:温补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6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7鼓胀出血: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8鼓胀神昏: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