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

合集下载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 Movement)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兴起的一场社会运动,它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运动涉及到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以及对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批判。

在这场运动中,年轻人成为了主要的参与者,他们试图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以下将简要介绍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影响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主要包括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对权威和权力的怀疑,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批判。

这场运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和学生,他们拒绝接受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他们倡导和平与爱,反对战争和暴力,提倡性解放和精神自由。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符号包括持续的和平示威、嬉皮士(Hippie)文化、民权运动等。

在政治上,美国反文化运动与民权运动、反战运动等并肩而行,成为了当时政治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之一。

他们对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介入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坚持和平抗议、反战游行等各种形式的活动。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声音和行动来推动政府对外政策的改变,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改革。

在文化上,嬉皮士文化成为了美国反文化运动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嬉皮士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拒绝物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生活方式。

他们追求和平、爱与和谐,通过音乐、艺术和生活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音乐、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成为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识形态的主要渠道。

美国反文化运动对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场运动加速了美国社会的变革和创新。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呼吁人们对自由、和平、平等和个性的重视。

这场运动推动了美国的政治变革。

他们的反战抗议活动最终促使了美国政府对越战政策的调整,提高了公众对战争的批判意识。

这场运动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

嬉皮士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使美国社会更加开放和包容,促进了各种民间文化的兴起和传播。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它对社会传统价值观和权威体系提出了挑战,标志着美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该运动在政治、文化、艺术、音乐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对美国以及全球的社会风貌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

60年代初,美国正值越战时期,政府的军事干预和对内给予的限制引发了年轻人对传统体制的不满和反抗。

在这一时期,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社会不公问题也愈发凸显,激发了年轻人对社会变革的迫切渴望。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反文化运动应运而生,成为了年轻一代挑战权威和传统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表现为政治运动,还体现为一种革命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这一运动提倡个人自由、民主平等、反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鼓吹和平、爱与和谐的社会关系,号召人们重新审视对社会结构和权威的态度。

在政治方面,美国反文化运动激发了人们对和平与正义的追求。

越战时期,许多年轻人反对政府对越南的军事干预,投身反战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示威抗议活动,呼吁结束越战,保障世界和平,这种抗议形式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文化方面,美国反文化运动推崇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挑战和批判态度。

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开始表现出对传统艺术和文学形式的不满,采用更自由和变革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内心的真实感受。

披头士乐队的音乐和歌词鼓舞了年轻人的心,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反文化运动还催生了摇滚乐和嘻哈音乐等流行文化现象,塑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审美观和文化价值。

在生活方式方面,美国反文化运动提倡一种更自由、更开放的生活方式。

对传统道德规范和家庭结构的质疑,以及对自由恋爱、性解放和反传统婚姻观念的倡导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之一。

一些人还选择放弃城市生活,走向乡村,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消费主义和环境破坏。

美国反文化运动是一场对社会传统和权威的全面挑战,它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同时也引发了对社会问题和文化认同的深刻思考。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又称为“嬉皮文化”或“反主流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

这场运动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对后来的美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兴起源于美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60年代初期,美国社会仍然受到严格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的约束。

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念普遍保守,对性、种族、宗教及政治等议题存在较大的禁忌。

而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框架下,一些美国人对这种保守的社会风气感到不满,开始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越南战争和民权运动也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紧张局势,使得人们对政府和社会制度提出质疑。

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年轻人开始站出来,积极参与并推动反文化运动的兴起。

他们主张自由、平等和和平,拥护个性和多样性,反对战争和歧视,拒绝生活在传统的社会规范中。

这些年轻人被称为“嬉皮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包括服饰、音乐、艺术、文学、性自由、非暴力抗议等等。

音乐是美国反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摇滚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代表音乐,从布鲁斯、迪克西兰、民谣音乐到现代摇滚乐,这些音乐形式在当时都被视为“叛逆”的象征。

乐队比如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鲍勃·迪伦等也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音乐和歌词传达了反文化运动者的观念和情感,激励了一代年轻人的追求自由和梦想。

除了音乐,文学和艺术也对美国反文化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嬉皮诗歌运动”通过诗歌形式诠释了反文化者对社会矛盾的关切和对自由的追求。

文学作品作家比如肯·凯西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亨利·米勒的《销魂的世代》等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而在艺术方面,一些画家和雕塑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对个性和自由的追求。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文学和艺术,它还激发了年轻人的政治参与。

反文化运动者积极参与了抗议活动,如和平游行、民权运动等,表达对越南战争和种族歧视的不满。

(世界史专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

(世界史专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

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从经济上来看,它已进入“福利国家”和“丰裕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在其他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种族歧视和青年反叛运动等。

校园反叛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针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问题发动的一场批判运动。

青年走上了历史舞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起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他们或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高呼“民主、自由、平等”,掀起了校园革命的浪潮;或通过音乐、服饰等生活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来对抗传统,激烈地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场校园反叛运动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与其说它是一场政治、经济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和价值观革命。

它在意识形态方面动摇了美国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在现实政策方面迫使美国政府从对越战争的升级转向撤军,在人权方面,促进了美国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

虽然这场反叛运动最后化作过眼云烟,但它使美国社会及其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反对派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为60年代和60年代之后的社会运动提供了一种范式,作为制度化的社会批判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70年代以后的美国社会改革。

换言之,学生反叛精神并未随着政治运动的消失而消亡,它已悄悄渗透到学术界政界等领域以及社会基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六十年代;青年学生;校园反叛;反抗ABSTRACTThe 1960s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it has entered the “Welfare country”and “Affluent society”, whic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eatly improved.But in other area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Youth rebelling,etc.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refers to a critical campaign which was launch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gainst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problems.The Youth appeared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values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 They engaged in the radical political movements, shouting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setting off a wave of campus revolution, and combated the traditional lifestyle through music, clothing, etc, fiercely criticised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which has curbed and destroyed humanity.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had a strong Utopian color and anarchical tendency. It was a r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values rather than a political , economic reform. In the area of ideology, it has shakened American traditional puritanical values, in the asrea of real policy, it has forced the U.S government from the Vietnam escalated to withdrawal, in the area of human rights, it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ampaign against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Although this movement was transient as blowing winds, but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have been changed. The “spirit of the 1960s” builded by the students opposition has provided a typical example for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 This social criticism of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d social reforms after 1960s. In other words, the rebelling spirit never dies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political movements, which quietly infiltrates the acade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fields, and imperceptibly influnces Ameriacan society now and the future.Key words: The 1960s; Young students; Campus revolt; RebelII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引言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当中国的红卫兵在中华大地上“破四旧、立四新”,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进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场同样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校园反叛运动也在美国全面爆发。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背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主流文化背景。

反主流文化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喧闹不安,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少数种族作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在美国社会舞台上的崛起,面对内忧外患,激烈的社会动荡令得激进的青年人们产生和传统对抗的情绪,对现有体制和生活状态的疑虑,反抗主流文化成为他们运动的目标。

从垮掉的一代中演化出了嬉皮士,从爵士乐中演化出了摇滚乐,相应的,当好莱坞黄金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的当时,一批年轻导演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尝试--反映与旧的生活观念相冲突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探讨社会和政治问题,具有强烈"反文化"色彩。

他们传承了好莱坞传统的明星制及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又在体制内进行了大胆新奇的尝试,赋予电影更具现实感的内容,并在其中发展了各种电影类型的表现手段。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称为"新好莱坞电影",将已经死气沉沉的好莱坞拖出了泥泞,再度令它充满了新锐的光芒。

大家都知道新旧好莱坞的分水岭是以一部电影为标志的,它就是伟大的《邦尼和克莱德》。

从人物的设置和事情发展的线索上来看,这是一部典型的融合了公路片的强盗类型影片。

在不同时期的强盗片中,导演们都赋予了主人公以不同的道德准则和形象的反面程度,而到了阿瑟·佩恩手中,对于曾经多次被搬上银幕的这一对雌雄大盗的传奇生涯,却采用了一种喜剧式的风格,对好莱坞传统强盗片的神话进行了反讽。

一个经济萧条、价值观念混乱的年代,上层虚伪堕落,下层受侮辱受损害。

逃避正统文化的压迫,历来有两条路:一条是黑社会,一条是温柔乡。

在这样的世界,以前者为形式,克莱德选择以持枪抢劫的形式作为自己活着的方式,这既是他的生产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方式,抢劫既是手段,本身也是目的。

新好莱坞的创作体现为走入体制内去寻求自身,它附着在体制之中,却是旧瓶装新酒,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

(《邦妮和克莱德》借用了传统强盗片的模式,却改制了原模式,打破了案发、反复追逐、大结局的三段式情节,产生了新的对原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文本。

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

嬉皮士文化嬉皮士文化,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一个反文化文化现象。

这个文化流派的主张,主要是反对整个社会制度,否认现代生活,主张“爱与和平”,鼓吹反战、纵欲、民主、环保、人权等观点,嬉皮士文化的“一切皆可能”的态度,它的反传统、反主流、anti-everything的精神,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嬉皮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初,当时美国正处于战争状态,越南战争的爆发让很多美国人感到迷茫和痛苦。

美国社会开始出现的“大学反战”“民权运动”,带给了大批有识之士启示,青年们反叛精神、挑战体制的思维方式愈加成熟,逐渐形成并披上了嬉皮士这层马甲,成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现象,经历了多年、多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不断煎炸,成为今天的“自由、开发、和平”的代名词。

嬉皮士作为反文化的流派,它披荆斩棘、不妥协的精神,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当时的美国充斥着种族歧视和社会不公,嬉皮文化成为一股强烈的反对派,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让美国社会对这种私刻化的反叛精神气急败坏,这种反叛精神有时也流传到政治系统,诸如1969年美国反战时,紧接着的奥斯汀制止越战大游行,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嬉皮文化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嬉皮文化的抗争精神,影响到了整个西方世界,它对西方社会的新潮、美学、音乐和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时,嬉皮文化的代表人物,包括鲍勃·迪伦、琼·巴培斯特、鲍勃·马利等人,他们代表了这个文化流派的思想方向、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他们通过音乐、电影、文学、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推动了整个西方艺术和文化界的发展和变革,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在当代社会,嬉皮士文化的影响力,也依然存在。

今天的嬉皮文化,虽然已不再是战后反战的主张,而是在繁华的城市里探寻民主、自由、开放、和平的生活方式,人们用嬉皮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寻求生活中的自由和解放。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美国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大规模的社会运动,主要由年轻人组成,对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规范进行了激进的批判和拒绝。

这股运动以自由、个性、和平、反权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对生活的掌控和对社会不公正的反抗。

该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20世纪后半叶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力。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自由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崇尚非主流文化,这反映了他们对当时社会中习俗和精神世界的怀疑。

他们通过与主流文化相抵触,寻求个人解放和自我实现。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变革,如民权运动、越战抗议、性革命等等,这些事件推动了反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年轻人开始批判和拒绝传统的社会与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他们对于权威和机构的怀疑,以及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怒,催生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和行动。

美国反文化运动的象征之一是嬉皮文化。

嬉皮文化以拒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追求心灵自由、亲近大自然、倡导和平与爱。

嬉皮士通过音乐、诗歌、艺术和嬉皮服饰等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们主张和平反抗战争,倡导性解放和平等权利,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反文化运动还抬头了女性主义运动,强调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等地位。

女性主义者要求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家庭权利,呼吁反对男性主导的权力结构。

这一运动的影响深远,推动了女性在各个领域的地位的提高,并为后世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美国反文化运动还涉及到一系列的反对和抵抗,例如黑人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等。

这些运动共同诉求社会更加平等、开放和包容,他们对抗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对权威的批判,展示了不同群体共同追求公正和自由的力量。

美国反文化运动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挑战。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

简述美国反文化运动反文化运动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场文化革命和社会运动,目的是推翻传统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观。

这个流行文化运动始于西海岸,新的文化形式——唱片、电影、电视等开始影响了美国年轻一代。

他们反对传统的文化,拒绝接受主流的价值观,追求一种新的、更加自由的文化及生活方式。

反文化运动的特点是反抗社会制度和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拒绝传统的道德标准,反对外在的控制和规范,要求自由和个性。

在这个运动中,音乐、服装和性解放成为了它的标志,同时还涉及到种族平等、反战和环保等议题。

在这个时期,音乐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象征。

当时,像披头士、滚石和吉米·亨德里克斯等歌手和乐队的音乐,以及伍迪·古斯汀和鲍勃·迪伦等若干个民谣歌手也开始成为反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年轻人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在音乐会上,年轻人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共同的经历,并为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高兴和幸福。

服装也成为了反文化运动的重要标志。

年轻人不再穿着传统的衣服,而是穿着牛仔裤、草裙和T恤等简单自然的衣着,反映着反抗传统、反对社会制度和学术规范等思想。

此外,反文化运动也强调了性解放和性别平等。

反文化运动中的年轻女性开始抛开束缚,追求性别平等,要求自由和个性。

他们提出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对传统的家庭结构、性角色分工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反文化运动中也有一些政治因素。

与该运动旗帜鲜明的反对战争运动相似,其激进的政治立场也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众多反战示威中,首要的是越南战争反战运动。

许多年轻人认为,这场战争是违背人权和道德的,已经成为了无休止的暴行。

反战示威者要求结束这场战争,同时还主张和平和民主等基本问题,这也成为了整个反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标志。

反文化运动也在探索环保议题。

反文化运动中的年轻人对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成立了许多环境保护组织,为环境保护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这与美国70年代燃油危机的爆发相呼应,人们意识到环境必须得到关注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 第6期Vol.19 No.6重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ongqi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2005年6月Jun.2005【文化视野】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3苏红莲1,刘雪玲2(11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部,陕西汉中 723003;21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 200083)摘要:青年对抗文化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繁荣的经济,如火如荼的黑人民权运动,“越战”和“新左”思想是对抗文化产生的重要因素。

消极的嬉皮士文化和积极的青年学生运动是60年代对抗文化的主要形式。

相同的目标,使这两股力量在必要的时候联合起来。

他们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果,成为牵制美国对越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的衰退和右倾势力的强大,学生运动和嬉皮士文化都走向衰落。

关键词:青年;对抗文化;嬉皮士;学生运动中图分类号:C912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924(2005)0620114204Pr i m ary Explora tion on the Confron ti n g Culture of Am er ican Y outh i n1960sS U Hong2lian1,L I U Xue2ling2,(11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Depart m ent,Shaanxi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Hanzhong723003,China;21English School,Shanghai I nternati onal Study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na)Abstract:Youth confr onting culture is a character of American s ociety in1960s.The p ri m ary fact ors f or the appearing of confr onting culture involves p r os per ous economy,the intense black civil right movement,the V ietnam W ar and the Ne w Left thought.The main f or m s of the confr onting culture of1960s are the negative hi ppy culture and the positive young student movement.W ith the same target,the t w o powers united when necessary,made achieve ment with their ef2 forts and became the main restraining f orce in America launching war against V ietna m.However,with the econom ic re2 cessi on and the m ightiness of R ight opportunist tendencies in the late of1960s and early1970s,the student move ment and hi ppy culture faded.Key words:youth;confr onting culture;hi ppy;student move ment 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青年文化特别繁荣的时期。

美、英、法、德等国的青年遥相呼应,在艺术表现方式、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方面对抗本国的主流传统价值观。

美国则是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精神家园”。

在西海岸的旧金山和东部的纽约,前卫艺术家推动着艺术往流行、通俗方面迈进;嬉皮士追求自我的行为风格成为这个时代典型的时尚;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中心的青年学生运动也在60年代如火如荼。

激进的学生组织组建自己的民主组织S DS,借鉴黑人民权运动的静坐、绝食等方式反对学校的冷漠管理、社会不公、技术化社会对大自然和人际关系的破坏等。

“越战”则成为诸多矛盾的焦点。

随着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衰退,黑人民权法的通过以及通俗艺术被吸纳进主流艺术范畴,对抗文化逐渐衰弱。

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生运动首先退出这一波澜壮阔的青年对抗潮流,接着嬉皮士文化也在过度的毒品和性的放纵中走向衰落。

3收稿日期:2004212222,修回日期:2005206222作者简介:苏红莲(19782),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11 对抗文化的背景分析111 中产阶级的“花朵孩子”———繁荣经济时代的宠儿。

“二战”后,美国成了最大的战争受益者。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元也成为最流行的货币。

美国经济在战后世界经济的百废待兴中遥遥领先。

“二战”后出生的一代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朵孩子”,他们不用劳动就有足够的零花钱,甚至可以到欧洲或者世界各地旅游。

60年代对抗主流意识的青年不是来自工人阶级,而是整个社会的正在崛起的一个阶层———中产阶级。

60年代的青年也是美国人口大爆炸的一代。

高等教育机构为容纳有史以来最多的学生进行了扩充。

绝大多数学生住在与工人区隔离开的校园里。

他们不用赚钱,没有世俗的责任要承担。

因此,他们有足够的休闲时间,没有平常人的担忧和烦恼,他们自由地培养着自己的个性,抒发个人的牢骚。

整个年代参加学生运动的只是少数,但却是最聪明,最具有活力的一群。

不像黑人青年,白人没有具体的个人利益需要斗争。

他们关注的“重点在于道德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目标不是改革而是拯救大众”[1]。

对抗青年的另一个阵营是来自全国各地寻求艺术、自由、意义、刺激的诗人、画家、音乐家,或者各种自成一派的自由精神者。

其中有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遗老,如爱伦・金斯伯格(Allen Ginsberg),有逃学的大学生,也有从东方回来的朝圣者。

和青年学生一样,他们一般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他们放荡不羁的波西米亚风格,强调自我感受的艺术表达和消极对抗主流的生活方式与青年学生的激进运动形成鲜明对比。

112 “新左派”和存在主义———青年对抗传统的思想武器。

“新左派”成为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的政治思想。

这一称谓在不同的西方国家有特定的范围。

它源于法国,指的是“二战”后在咖啡馆里聚集的一批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和前卫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等。

在英国,“新左派”指的是一批对英国入侵埃及和苏联斯大林式共产主义感到不满的共产党。

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年文化的向导。

萨特认为青年知识分子应该代替“无产阶级”,成为社会革命的先锋队。

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具体的行动纲领,而是把重点放在体验自我的主观努力上[2]。

诺曼・米勒(Nor manMailer)把萨特介绍给美国青年,成为青年文化追求民主、自由、人性、自我的理论基石。

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对立的功用主义成为激进青年批判的对象。

60年代末任教于伯克利大学的马尔库塞被誉为“新左之父”(the father2figure)。

学生推举他为反抗传统的武断的主流社会的发言人。

他号召“左派”团体武装起“政治游击力量”来推进自由的社会主义[3]。

被称为青年对抗文化之“神父”的诗人爱伦・金斯伯格鼓励人们唤醒自己的情感。

他用诗歌激励人们解放被禁锢的精神,推崇自己的价值观,即:放弃物质追求,强调内心平和,追求完美真理[4]。

Beatnik成为50年代青年消极地对抗主流社会的典型代表,中文被翻译成“垮掉的一代”。

长发、破旧衣服、非暴力、与众不同的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是60年代嬉皮士的前身。

113 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的榜样。

如果说嬉皮士直接师承50年代的Beatnik,学生则从英勇不屈的黑人民权运动中汲取精神力量和反抗主流社会、反抗学校非人性化管理、反对越战的具体策略。

自从踏上美洲这块陌生的土地,黑人就没有放弃过争取人权、生命权的斗争。

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一批优秀黑人先锋的带领下,美国黑人争取平等待遇的斗争风起云涌。

在蒙哥马利,因为黑人妇女罗莎帕克拒绝给白人让座,引发大范围的民权运动。

该运动在马丁・路德・金的领导下取得全面胜利。

白人青年学生深深地被黑人的精神所感动。

有人参加了“自由骑士”运动,冒着生命危险和黑人一道挑战种族歧视,回到校园后成为学生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

其中有参加1964年学生非暴力运动协调委员会的密西西比夏天项目(M ississippi Summer Project)的马里奥・萨维奥(Mario Savio),他领导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从社会政治角度对抗主流社会,嬉皮士则从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道德信仰层面对传统价值发起挑战。

Beatnik和嬉皮士的波西米亚风格在“新左派”的激进主义者看来或许过于消极,是一种逃避态度。

但是这种逃避是面向内心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感受自我,因此得到青年学生的理解。

2 青年对抗文化的社会历史211 青年学生运动。

大学校园里的中产阶级“花朵孩子”并不感到自己很幸运。

学生人数的膨胀和大学管理的僵硬死板是距离他们最近的需要对抗的东西。

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被隔离在学校管理之外,像“切肉机下的一块肉”,对将来无能为力。

所谓将来无非就是工作,赚钱,养家,竭尽全力追求事业成功。

然而,这些被经历过战争苦难的父辈视为动力的因素,在60年代的青年人看来却失去意义。

他们不断思索生命的真谛,希望在日益复杂的宇宙中找到几乎被忽略的自我[3]。

21111 第一阶段:伯克利学生运动。

“伯克利”既指一个城市,也指加州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校园,还泛指一种学术风格。

按照传统的学术标准来衡量,60年代的伯克利当之无愧地是全国公立大学的领头羊,与最优秀的私立学校相比也毫不逊色。

“伯克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如同旧金山和纽约对于嬉皮士。

青年学生在60年代早期就参加了华盛顿反战游行和不成功的反对芝加哥大学种族歧视的静坐示威,大量的白人学生参加了黑人民权运动工作。

真正使学生运动成为60年代青年对抗文化一极的是伯克利大学学生进行的各种抗议活动。

这所学院的学生受到黑人争取民权的鼓舞,作为旧金山的紧邻,他们还最充分地感受到嬉皮士的自由思想和五光十色的生活。

60年代早期,对抗文化的长发,牛仔裤和珠子就在伯克利的各大街道安家落户。

511苏红莲,等: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对抗文化初探与外面色彩斑斓的生活相比,激进的学生发现校园内的日子“没有意义”。

学生心中充满不安全感,感到被忽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