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复习必看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
李镇西教学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

李镇西课堂实录----《在烈日和暴雨下》1999年11月,我曾在外地借班上了一堂课,教《在烈日和暴雨下》。
上课伊始,我问学生们:“你们喜欢《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吗?”几乎全班学生都说:“喜欢。
”我高兴地说:“嗯,我也很喜欢这篇课文,这的确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可是,有没有不喜欢这篇文章的呢?”这时,前排靠边的一个男同学勇敢地举起了手,他明确说他不喜欢这篇文章。
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这篇文章,他说:“我觉得这篇文章里面有许多词语用得不太好。
”为了说明他的这个观点,他还举了好几个例子。
我当即满腔热情地表扬了他:“同学们,虽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但是,我非常赞赏他的这种精神,因为他敢于向大多数人说‘不’。
这种不盲从多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就是独立思考的精神。
同学们应该向他学习!”我郑重提出:“这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看法。
”这堂课就以这种方式拉开了序幕。
我问学生:“这篇课文是我学还是你们学。
”学生答:“是我们学。
”“对啊,”我乘势说到,“既然是你们学,你们就不要老指望老师讲多少,而应该由你们自己来讲。
”我先请同学起来说说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难字,可能是由于比较紧张,没有同学举手。
我说:“没人问我,那我就问你们吧!——请问‘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的‘长’怎么读?”开始有学生发表看法了:有的说读“zhang”,有的是说读“chang”……经过辨析大家认为正确的读音应该是“chang”。
根据同样的方式,同学们还弄清了“拿起芭蕉扇扇扇”这一句中三个“扇”字的不同读音。
“很好!”我鼓励道,随即又说:“同学们自己弄清了一些字的读音,这只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
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初步感觉或第一印象啊?现在可以随便谈谈。
”学生开始活跃了:“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特别好。
”“我觉得文中的比喻用得特别好!”“还有拟人也很生动。
”“文中的一些动词特别准确。
”“我读了以后,感到祥子太令人同情了。
特级教师李镇西《孔乙己》课堂实录

特级教师李镇西《孔乙己》课堂实录教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在这影剧院的舞台上上课,这"教室"真还有点特殊。
我们真成了在演戏了。
(众笑)不过,这个布置让我感到了一种寓意,就是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
这显然是意味着应该突出你们的作用。
也就是说,你们今天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上课,而应该是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第一次和你们见面,我先说一下我上课的特点。
我上课喜欢同学提问或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在我看来,凡是能够提出问题或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
同学们把问题提出来以后,李老师先不作解答,而请其他能够解答的同学来解答,如果没有同学能解答,我们就一起来讨论研究。
也就是说,面对课文,同学们应该和老师以及作者平等对话。
总之,今天这堂课,不在于老师给你们讲了多少,而在于你们自己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对课文"悟"出了多少。
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孔已己》这篇小说。
(板书课题:《孔已己》)教师:同学们刚才也上了一堂公开课,学的是《最后一次演说》。
我感到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说》和鲁迅的《孔已己》有着某种联系--《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本世纪中叶,向全中国人民发出的摧毁旧中国的呐喊!而这声"呐喊",是本世纪初,鲁迅"呐喊"的延续。
鲁迅为什么在本世纪初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叫《呐喊》呢?这也许是同学们想知道的,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呐喊》中的《孔已己》,通过对"孔已己"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许会找到答案。
好,现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把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多。
(学生独自默读,思考。
教师巡视。
)男生A:小说开头为什么要写鲁镇酒店的柜台"和别处不同",是"当街的一个曲尺型的大柜台"?教师:这位同学第一个提问了,很好?谁能解答这个问题?男生B:我想是为了说明鲁镇独特的习俗,交待孔已己生活的环境,这也属于是环境描写吧!教师:对,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

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名师课堂实录——李镇西《给女儿的信》2014-11-6我们在摄像室坐好了,正准备上课,教科所吴老师突然走进来说别忙,她说学生统一穿校服色彩太单调,建议同学们可以把校服脱了,让学生把穿在里面的毛衣、春秋衫的色彩露出来。
于是,学生们纷纷脱下校服外套,我眼前的色彩突然缤纷起来。
上课开始了,我鞠了一躬:“同学们好!”同学们齐声喊:“老师好!”“谢谢!请坐!”我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新课文,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叫《给女儿的信》,作者是苏霍姆林斯基。
那么这篇文章咱们怎么学呢?作为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是自己读,看看有什么感悟,什么问题或者什么不同的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分享;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也和大家分享。
”(开门见山,直入课文,同时提出学习本文的方法与要求。
一句“李老师呢,就和你们来作一些探讨”让我们看到了李镇西老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的作风)我说:“我们接触一篇课文首先是从接触字词开始的,那么我要问,哪些同学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然后查过哪些字词?大家交流一下。
如果你们没有,李老师就要问你们了。
”黄泳第一个举手:“我查过'抔’。
”我问:“在什么课文地方?要说清楚。
”“在课后练习里,'读读写写’的第三个字。
”她说。
“哦,在这儿,读什么?”我问她。
黄泳说:“pou”“读几声?”“二声。
”“很好!”我又问全班同学,“同样是这个字,查过的举手。
”许多同学都举起了手。
我笑了:“呵呵,不少呀!哪些同学在没有读这篇文章之前就认识认识这个字?” 无人举手。
“哦,没有。
”我说,“那么,你们还查过哪些字呢?”依然无人举手。
“没有啊?”我说,“这就是说本文的字你们都认识了?好,那李老师要考考你们了。
李老师有点疑惑要问大家――看第15自然段第四行。
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经盖起一……’,后面这个字读什么。
”有同学举手了,我说:“别举手!我抽一个同学起来读――请余鑫同学来读。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

李镇西《冬天》课堂实录上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迅速回到座位上,安静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李镇西老师面带微笑,步伐从容地走进教室。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朱自清先生的《冬天》。
”李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课题。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想先问问大家,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样的?”李老师的问题一抛出,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冬天很冷,要穿很多衣服。
”一个同学率先发言。
“冬天会下雪,很漂亮。
”另一个同学紧接着说道。
李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那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冬天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翻开课本,先自己默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认真地默读着课文,李老师则在教室里来回踱步,观察着大家的阅读情况。
“好了,大家都读完了吧?那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李老师问道。
一位同学举手回答:“文章写了作者回忆中的三个冬天的场景。
”“不错,那具体是哪三个场景呢?”李老师继续追问。
同学们纷纷举手,李老师点了一位同学回答。
“第一个场景是作者小时候和家人一起在冬天里吃白煮豆腐;第二个场景是作者和朋友在冬夜泛舟西湖;第三个场景是作者在台州和妻儿一起度过的一个冬天。
”“回答得很准确。
那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场景,作者是怎么描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白煮豆腐的?”李老师引导着同学们回到课文中。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一位同学朗读着文中的句子。
“从这段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李老师问。
“能感受到父亲对家人的关爱。
”“还有呢?”李老师鼓励大家继续思考。
“能感受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又一位同学说道。
李老师点头表示赞同:“对,就是这种温馨的氛围。
那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豆腐的?”“‘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李镇西 作文讲评课 《温馨的记忆》课堂实录

李镇西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教学过程: (上课前,指导学生阅读诗歌。
(《死水》) 正式上课。
先做演讲。
) 李老师:今天应该哪位同学做演讲?掌声有请。
学生一:我今天要讲的是我对《再别康桥》的感想,但我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轻轻的我来了"这样的句子我非常喜欢,直到上学期我翻到了这篇课文,我当时有自己的心情,我一下子想到了三年前我初中老师给我读这首诗时的情景,我重新又阅读了一遍《再别康桥》,也觉得很好,有些同学说它没有男子汉气概,我觉得是侠骨柔情,也算得上是男子气概。
(大家笑) 李老师:我觉得他第一次是不错的,开始很有礼貌,一开始他提出了观点。
对这一点我有一些感想,柔情有,侠骨何在? 李老师:好了,现在我们评讲作文。
(板书:温馨的记忆) 李老师:昨天我和同学们说今天要作文讲评,同学们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用两节课。
李老师的作文评讲课是分十几个版块。
今天我将推出六个版块。
多媒体演示: 榜上有名 佳作亮相 片断欣赏 出谋划策 恕我直言 老师试笔 (李老师分别介绍六大版块。
) 李老师:以后每次给大家写一篇同题作文。
好了,先看第一个版块:榜上有名 多媒体演示: *** *** ***等 (大家鼓掌。
) 李老师:自然还有同学榜上无名,有些失落,不要紧,下次评讲作文可能你的名字就排在第一位,再次以掌声祝贺这些同学。
(大家鼓掌) 李老师:我刚才说了,这是这次写得好和比较好的。
有的同学会说,我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为什么这次没有推荐?不要紧,下次或许就会榜上有名。
(出示名单)大家猜测一下,哪个同学将获得奥斯卡奖? (学生小声议论) 李老师:有请裴丹同学登台亮相,朗读自己的作文: (大家鼓掌) 裴丹:(读) 温馨的回忆 裴丹 从小到大,我的回忆几乎都很美好,有那么几个不愉快的回忆也被覆盖了,要说温馨的回忆,大多都是父母留给我的。
我不知道父母是怎样认识的,我只知道从他们相爱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他们过得都很甜蜜,他们两个看起来永远都那么恩爱。
作文评讲课教学实录(李镇西)

真情浓墨写童心--我的一次作文评讲课李镇西时间:1999年5月地点:成都石室中学以前我的作文评讲课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先念一两篇优秀作文,再不点名地批评一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今后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
近年来,我对自己的作文评讲课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作,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里,我给读者介绍一下我最近(1999年5月6日)在成都市“语文素质教育观摩活动”中上的两节作文评讲公开课。
先说一下作文评讲的课前准备工作。
这次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在学生按有关程序(写初稿、互相批改、自己修改定稿)完成作文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也是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我对所有作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篇相对写得好的作文,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还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一找出来,归类整理。
另外,我还选了两篇写作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以供课堂上学生修改。
最后,我从自己保存的过去我教过的学生的作文中,选了一篇同类题材的作文,准备供学生参考。
作文评讲课一开始,我就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对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很感人。
乡愁课堂实录及点评_李镇西

《乡愁》 。 ’ 去台湾时他才%,岁, 再还 “我觉得我们第四组的同学读得也
诗中的 ‘清远的笛’ 、 ‘月亮’ 与 ‘树’ 生互看一眼, 点头微笑。 就问他们: 出诗人多年漂泊在外, 思念家乡的 得他们最后一节读得太快了。 ‘永 不老去’ 要读得非常缓慢, 饱含深 情,表现诗人浓郁的思乡情。” 生 %): “ 我觉得这首诗里, ‘ 模糊’ 和 离的时间很久了, 对故乡的印象已 日渐模糊了。 ” (第四组朗读的同学 信服地点头) 生%*说: “我觉得我们 第三组的同学读得好 (第三组选的 是舒兰的 《乡色酒》 ) 。我们小组注 位置的变换, 却让人感觉三十年时 间的流逝, 所以我们在朗诵时间和 人称时都作了强调。 ” 生%&接着说: 快与忧伤对比明显, 朗读时我们通 过轻重快慢的处理表现出作者浓 他俩点头起立,深情朗读了一遍, 同学们报以掌声。 我总结道: “同学们读得精彩, 评得也精彩, 我们就选第二组和第 三组为今天的朗读优胜组。 一组和 四组的同学虽然没有获胜, 但是他 们也提出了中肯的朗读建议, 尤其 是第一组的再次朗读, 为我们再现 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思乡情, 使同学 们对诗歌的朗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音乐, 让我们再 深情朗读这些思乡诗, 直至背诵下 生诵读中结束。
上一位重要的诗人。 作品有 《白玉 ・ 愁》 。 比方说第三句 ‘虽说是千山万 苦瓜》 、 《听听那冷雨》 等。 ” 我微笑: 水的相隔吧’ 中的那个 ‘吧’ 字, 他 “你介绍得非常详尽。余光中从上 世纪 )$ 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 诗, 是台湾著名的乡愁诗人。上世 ‘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 之情便日重, 在离开大陆整整%$年 的时候, 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 一挥而就, 仅用了%$分钟便写出了 乡时已 )( 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 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真是 ‘断肠人在天涯’ 的游子之痛啊。 第 最能表达他这种赤子之思的是哪 “对, 那么 ‘大陆’ 要重读。 ‘大陆在那 “拖长些, 读降 头’ 怎么读? ” 生%!说: 调。 表达他回不到祖国的惆怅。 ” 众 生点头。 我问: “可以读升调么? ” 有 我请生%!用升调读。他读毕高兴地 说: “我觉得读升调也可以表达期盼 回到大陆的情感。 ” 我总结说: “读升 调降调都可以,看你着重表现的是 哪种情感。 ” 然后出示第四节朗读指 导的演示文稿, 并配上马思聪 《思乡 曲》 , 让同学们自己读第四节。生纷 纷深情朗诵。我问同学们: “还有哪 些诗句和词语不会读? ” 生纷纷表示 家朗读了全诗。 接着我下发了一组乡愁诗 (李 感。 另外最后一句 ‘萧风中, 池塘两 岸的芦与荻’ 中 ‘芦与荻’ 语速很 “钱 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生 %/说: 坤确实读得不错, 我好像也能听到 忧郁的笛声, 见到了月色下的水塘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李镇西《再别康桥》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刚才听的这一首歌,它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首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走进现代诗歌。
(投影课题《再别康桥》)师: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徐志摩,你所知道的《再别康桥》。
生: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师:你的了解很详细,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你心中的徐志摩?生(1):他是一位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追求人生真谛的的诗人。
生(2):一位天才诗人。
师:对,一位天才诗人,也是一位纯净的诗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投影的第二节。
(投影诗人介绍)生:他曾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重要的文化情结,也为我们留下了这一篇伟大的传世之作。
下面请听诗歌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说说你最喜欢本诗的哪一节。
(学生听老师朗读)生(1):第一小节,诗人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师:对,诗人用三个“轻轻的”为全诗创设了宁静和谐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哀而不伤的基调。
同学们后面回答问题,尽量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哪怕是错了的见解,好吗?生(2):第二小节。
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事物,表大了诗人对康桥的喜欢。
(生自发鼓掌)师:同学们的掌声肯定了你的回答,现在,请你把这一节有感情地缓慢地读一遍!(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以前我的作文评讲课大多是教师的一言堂:先念一两篇优秀作文,再不点名地批评一下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今后作文应注意的问题。
在这样的作文评讲课上,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而且课堂气氛是比较沉闷的。
近年来,我对自己的作文评讲课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作文评讲课也应该以学生为上作,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这里,我给读者介绍一下我最近(1999年5月6日)在成都市“语文素质教育观摩活动”中上的两节作文评讲公开课。
先说一下作文评讲的课前准备工作。
这次我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1.以自己的真实经历为素材,写一件使自己感到惭愧的事,题目自拟;2.在写作中突出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
在学生按有关程序(写初稿、互相批改、自己修改定稿)完成作文的同时,我也和学生一起写作文(这也是多年来我给自己定的规矩)。
我对所有作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两篇相对写得好的作文,尽量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还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一找出来,归类整理。
另外,我还选了两篇写作问题比较典型的作文,以供课堂上学生修改。
最后,我从自己保存的过去我教过的学生的作文中,选了一篇同类题材的作文,准备供学生参考。
作文评讲课一开始,我就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打出一行大字:“真情浓墨写童心”。
我对学生解释说,这一句话概括了这次作文的要求:“真情”是说要真实,而不能胡编乱造;“浓墨”就是要注意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写童心”就是写自己的心灵世界。
“值得高兴的是,这次相当多的同学的作文达到了或基本达到了这些要求,其中不少同学的作文还很感人。
同学们请看今天的第一个板块‘榜上有名’!”我一边说,一边在屏幕上打出“榜上有名”四个字和一串姓名,同时大声念了这些学生的名字。
我说:“这些同学的作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感情真诚,而且描写真切。
其中有两个同学的作文最为出色。
那么,入选今天第二个板块‘佳作亮相’的同学是准呢?”我稍微卖了一下关子,在学学们猜测和期待的目光中,我朗声说道:“请周晓竺同学登台朗读她的佳作!”在学生们的掌声中,屏幕上打出“佳作亮相”四个字,周晓竺同学开始朗读她的作文。
周晓竺的这篇作文写的是一件极其普通的小事:因为当上了班委学习委员,她原来的英语科代表职务被班子任安排给了同桌于若玲同学,对此,非常喜欢英语的周晓竺心里特别不痛快,而于若玲恰恰又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于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便产生了。
对朋友的不满、怨恨的情绪,笼罩在两个都很善良纯洁的好朋友之间。
文章中的故事没有人为的结果,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对朋友真诚的愧疚。
当周晓竺在朗读这篇作文的时候,学生们显然都被深深地感动了。
文章念完了,学生们以他们的掌声表达了对这篇佳作的赞赏。
但亮相并未就此结束,我趁热打铁,对周晓竺进行了简短的采访:“你能不能给大家说说为什么文章中会有两处分别写道‘千钧的重物被吊在一根细头发丝上,在我眼前晃动’和‘我心里那个胀得鼓鼓的红气球,霎时把气放了个精光’?”“我这是用比喻来描写我当时由紧张到松弛的心理变化。
”周晓竺解释说。
“哦,明白了。
——好,祝贺你!”我和学生们再一次向她报以热烈的掌声。
“今天,第二位‘佳作亮相’的是蔡峰同学。
”我说,“别看蔡峰同学平时的作文好像不怎么样,但我想他今天的作文可能会打动在座所有同学的心!”蔡峰的作文题目是《灵魂的搏斗》,写的是初一的时候一次老师收随笔,他因为没有写,便随便抄写了一篇交了上去。
那天,老师评讲随笔,表扬了坚持认真写随笔的同学,蔡峰却感到了弄虚作假的羞愧和痛苦:“我的脸红得像太阳一样,耳朵也红得像火。
此时,我紧张万分,恨不得马上下课,这可是我认识李老师以来第一次盼望语文课的下课铃!……我失去了一颗诚实的心。
虽然李老师一点儿都没有点名批评我的意思,甚至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交上去的随笔是抄袭的,但我仿佛觉得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在用轻蔑的目光看着我……”没有掌声,整个教室一片沉默。
可能学生们的心还停留在蔡峰“灵魂搏搏斗”的战场上……“刚才我采访了周晓竺,现在我把采访蔡峰的任务交给同学们。
大家对这篇佳作有什么看法,可以向蔡峰同学提出。
”我说。
我的话音刚落,胡夏融同学举手了:“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篇佳作,我听了以后很感动。
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也有不足。
刚才我听得很清楚,蔡峰说“我的脸红得像太阳一样,耳朵也红得像火’,这里,蔡峰用颜色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我认为不妥当。
因为,一个人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脸发烧,但不可能看到自己的脸和耳朵很‘红’。
”我马上问蔡峰:“你认为胡夏融同学的这个意见怎么样?”蔡峰真诚地说:“很好,我非常感谢他!”这时,掌声终于响起来了。
两篇佳作念完了,我小结道:“刚才的两篇文章,当然不能说已经完美得无懈可击。
我们之所以认为周晓竺和蔡峰的作文是‘佳作’,那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点——”仿佛知道我要说什么,学生们情不自禁地一起说了出来:“真诚!”“对!”我高兴地说,“内容真实,感情真切,是这两篇文章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所有优秀文章的灵魂!两位同学所写的事都是生活中极普通、极细微的小事,这尤其值得表扬。
当然,应该说这次不少同学的作文也有这个特点。
比如说,周月同学写自己为在体育课上叫同学的侮辱性绰号而感到愧疚;张萧文同学写他忘了给远方不认识的朋友寄信;崔涛同学写对母亲的愧疚;王君玲同学写自己因情绪不好却冷淡了同学;刘琛同学写自己有一次忘了给修车帅博说声谢谢;陈墨同学为那次忘了做班上的清洁而内疚;吕方继同学写自己一次在十字路口闯红灯的经历,他在惭愧的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不能乱闯红灯’的道理。
……这些同学的文章都应该受到表扬,因为他们首先有一颗童心!”接下来,作文评讲进入第三个板块——屏幕上出现了四个大字“片断欣赏”。
我说:“和每次作文一样,虽然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但每个同学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精彩之笔。
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同学作文中的‘精彩片断’。
”十几位同学依次上台朗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断(这些片断,我都在作文中用红笔—一勾划出来)。
在这过程中,我适时通过电脑在屏幕上打出这些片断的内容并进行归类——有的在动作描写中融入心理描写:“……当时,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王磊的文具盒静静地躺在桌上。
风吹得很猛,教室里的桌椅被吹得直响,我就盯着那文具盒。
我知道那里面有一支很漂亮的笔,而且似乎很贵。
我四下望了望,似乎没有什么人,确切地说,没人知道我在教室里。
突然,风猛地一吹,只听‘吱——嘭!’,门被关上了,我一下子抓起文具盒就往地上摔,那支笔一下滚了出来。
我将它捡起来,仔细观察着:我似乎看到了王磊的脸——一张因刚刚欺负我而幸灾乐祸的脸,我不知从哪儿来的‘勇气’,一下子又将它摔在地上,连同那文具盒狠狠地踩了又踩,直至看到那塑料的文具盒裂开,破了。
又一阵风吹进来,我觉得心里快活极了!”(于若玲)“……我终于把她孤立起来了。
我心里乐滋滋的,就像一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看犯人受罚一样。
突然,她盯了我一眼,我慌忙避开了她的眼光。
可她孤零零的样子、茫然的目光却深深地印人我的脑海,我急速地跑动在球场上,试图忘掉这一幕,可它就像幽魂似地紧紧缠绕着我,像一场恐怖电影令我久久不忘,将我抛入它的阴影里。
”(彭莹)有的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写心理:“当我听见售票员在叫乘客买票时,我紧张起来,我的心就像一台正在行驶的汽车的发动机一样,突突地跳个不停。
”(黄易浩)“看着他帮我做着这一切,我的心里翻腾着感激的浪花。
”(冷欢)有的通过想像写心理:“我终于没有给她寄信去。
我内疚极了,仿佛看见她一天天忙着希望到收发室去找她的信,又一次次满脸失望地离去……”(张琦耘)“我手中的笔在卷子上艰难地滑动着,那些题狞笑着,对我挤眉弄眼,好像在说:‘真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起!’”(王倩芸)有的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自己的心情:“风还在不停地刮着,雨还在不停地下着。
我的心在这风雨中更显得沉重。
”(卢星月)学生们在读自己的作文片断时,我便引导大家归纳心理描写的种种方法,而这些方法都是从学生作文中总结出来的,使学生们特别容易理解和掌握。
除了心理描写,我还请几位学生念了他们各具特色的片断――黄芪的作文首尾照应不错:(开头)“冰糖总是白如玉,可心灵为什么不能总是白如玉呢?——这是我一直不明白的头号大问题。
”(结尾)“唉!为什么冰糖能够永远白如玉,而心灵却不能呢?”张杨以一个物件引出话题:“它,一颗晶莹无假的雨花石正静静地躺在我的手心,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故事……”好些同学语言幽默:“因为我很讨厌我的同桌,所以不管她说什么,我都反感。
比如,她说她和黄继光是同一个家乡的人。
我就有意说话来气她:‘这算什么!你和黄继光的关系还不如我呢!’‘为什么?’她居然大真地问我,于是我毫不客气地说:‘因为我和英雄都姓黄了”(黄璐莎)“当时,我对班主任的印象特别不好。
他是男的,姓黄。
他可真是姓如其人。
他的皮肤是黄的,食指与中指被烟熏得焦黄,一说话便露出满嘴黄牙,他经常穿的白衬衣也早已洗得发黄。
总之,他的一切都似乎与他的姓分不开。
”(向楠)“可能我当时‘脑子里有点贵恙’,总爱欺负他。
我就像帝国主义,他就像东亚病夫。
但是东亚病夫的病总会好起来的,沉睡的狮子终于站起来了。
他终于愤怒了,向我这个帝国主义发起了反攻……”(汪熠)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先后有近二十个学生登台朗读自己的作文片断。
作文评讲课的第四个板块叫“咬文嚼字”。
我在屏幕上打出了我从这次学生作文中找出来的一些语句——记忆忧新恍然大吾说出真象失去连系结果他受到严历的批评。
他是一名从农村来的。
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了不管做任何事都要自己去动手,不要老是依赖别人,这样既使自己得到的成果自己心里也会很踏实的。
一张旧旧的车月票,早已不知去向,可留在我脑海里的,却远远不止这些……我让学生们互相讨论.找出这些语句的错误所在并提出修改意见。
面对这些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错字病句,学生讨论得特别热烈。
最后,这些错字、病句被全部改正。
“咬文嚼字”一完,第一堂课便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