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编码TCD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

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一、痴呆(血管性痴呆)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痴呆(TCD 编码:BNX1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F01.9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002年)。
2.痴呆程度评定参照临床痴呆评定表(CDR)。
3.病期诊断(1)平台期:病情相对稳定,无明显波动,多见于发病早期,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2)波动期:感冒、感染及情绪波动常为诱因,在近期内(数日至数周)出现痴呆原有症状(核心或周边症状)时有加重,与平台期比病情明显不稳定,呈波动状态,基本证类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
(3)下滑期:痴呆症状明显加重,呈急性下滑趋势,也可见渐进缓慢持续下滑。
基本证类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以风火痰瘀标实所致诸证类为主。
4.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
痴呆(血管性痴呆)临床常见证候: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痰瘀化热,上扰清窍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3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痴呆(血管性痴呆)。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痴呆(TCD 编码为:BNX100)和血管性痴呆(ICD-10 编码为:F01.9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出现较重的精神行为症状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通常使用国际疾病分类(ICD)编码。
ICD 编码是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一套国际标准,用于对疾病、症状、手术和医疗操作进行分类和编码。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主要使用ICD-10(第十次修订版)编码。
ICD-10编码包括了对疾病、症状、手术和医疗操作的详细描述和分类,以及相关的编码信息。
这些编码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在中医临床基础编码中,还可以使用中医药分类与代码(TCMC)编码。
TCMC编码是对中医药进行分类和编码的一种标准,包括了对中药、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疾病等方面的编码信息。
这些编码信息可以帮助中医药机构和医生准确记录和管理中医药治疗的信息,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应用。
中医临床基础编码在中医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和医疗机构准确记录和管理患者的病历信息,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释义-shutcm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释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喘证病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常常发生转化。如实 喘病久伤正,或虚喘复感外邪,或夹痰浊,则病情虚实错杂,每多表现为邪气壅阻 于肺,肾气亏虚于下的上盛下虚证候。 重点观察患者喘促、气息、咳嗽、咳痰、舌脉等主症变化,结合其它次症,及时判 断病情转化,灵活选取治疗方法,谨防由轻症转为重症,有实喘转为喘脱。如起病 为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色白,不能平卧,若喘促胸闷减轻,可平卧,咳痰顺畅 量少,则好转,若出现喘促剧烈,张口抬肩、端坐不能平卧,鼻翼煽动,脉浮大或 模糊不清甚或汗脱、亡阴、亡阳等,则病情危重。 治疗期间应每周进行中医证候学判断 2 次。
释义 中医诊断符合喘证,同时西医诊断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住院患
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患者主要表现是喘促加重,常伴咳嗽加剧,痰量
加,痰液颜色和(或)黏度改变,或出现发热,胸闷等症状。 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动脉血气检测、血常规、肺功能测定、胸部影像等
释义 本路径适用于明确诊断为喘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轻症住院患者, 不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或合并呼吸衰竭重症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200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候分类与代码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19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简介
中医病证分类编码是一套符合中医学术理论体系的中医疾病分类和代码系统,以满足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病案管理、卫生统计、出版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并有利于提高中医
医疗质量,促进中医学术发展,加强与国际医学的交流、接轨,使中医学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表3续
中医证候分类与代码表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表4 证候标识符、证候类目名称和代码表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5 证候类目名称、证候属性名称和代码表
表 5完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表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表6 续。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一、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尤其缓慢性心律失常(ICD-10编码:1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制定的疗效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临床常见证候:1、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2、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而数。
5、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6、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缓慢性心律失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尤其缓慢性心律失常(ICD-10编码:149.302)的患者。
2022年版白疕病(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2022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的住院患者。
一、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白疕(TCD编码:BWP1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寻常性银屑病(ICD-10编码:L40.00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寻常性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第3版(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1.原发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刮除后可见薄膜和点状出血现象。
病程中皮损形态可有点滴状到钱币状再到地图状演变。
边界清,常伴程度不等的瘙痒。
2.皮损好发于头皮和四肢伸侧。
头发上损害常致毛发成簇状外观,但不伴脱发。
3.少数病例可累及睑缘、口唇、颊黏膜、龟头及包皮。
4.甲板常呈点状凹陷,亦可变黄、增厚及指甲剥离。
5.一般为冬重夏轻,常反复发作。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临床常见证候: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寻常性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北京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与《皮肤病性病诊疗指南》第3版(李慎秋、陈兴平、周礼义、主编,科学出版社,2013年)、《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简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专业委员会,2019年)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白疕(寻常性银屑病)和寻常性银屑病(ICD-10编码:L40.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为: ICD10编码为:M51.202腰椎间盘突出症);2、患者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
(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中医证候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血瘀气滞证:2、寒湿痹阻证:3、湿热痹阻证:4、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和依据。
治疗方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拟订。
1.符合腰腿痛的诊断标准2.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
3.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为: ICD10编码为:M51.202 腰椎间盘突出症);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3、患者同意接受治疗。
(六)入院1-2 天,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2、尿常规;3、肝肾功能;4、血凝Ⅰ号;5、入院五项;6、心电图;7、腰部CT或MRI8、其他根据病情需要而定。
(七)中医分期治疗。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2.中药辨证外治3.牵引疗法4.针灸疗法5.物理治疗6.运动疗法7.其他治疗:在急性期根据疼痛程度,选择性使用脱水、止痛、消除神经根炎症药物等对症治疗。
(如甘露醇、西乐葆、双氯芬酸钠、地塞米松、甲强龙等)8.手术治疗(九)护理辩证施护(八)出院标准1.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2.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九)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治疗其间出现其他意外情况需进一步明确诊断,退出路径,调整治疗。
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手术编码(ICD-9-CM-3)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
![最新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手术编码(ICD-9-CM-3)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https://img.taocdn.com/s3/m/f53338f0aef8941ea76e053b.png)
2 1 1 1 3 2 1 1 1 1 1 1 1 2 1 1 1 1 1 2 1 2 1 2 1 1 1 1 2 1 1 1 1 1 1 3 1 2 1 1 1 2 1 1 1 1 1
乳头状鳞状细胞癌 内翻性乳头状瘤 乳头状瘤病 NOS 鳞状细胞原位癌 表皮样癌 棘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转移性鳞状细胞癌 角化的鳞状细胞癌 非角化的大细胞鳞状细胞癌 非角化的小细胞鳞状细胞癌 梭形细胞鳞状细胞癌 假腺性鳞状细胞癌 腺样鳞状细胞癌 鳞状细胞原位癌伴有可疑间质侵袭 (D06.-) 显微镜下侵袭性鳞状细胞癌 (C53.-) 宫颈、外阴和阴道的上皮内肿瘤(重度发育不良Ⅲ级) 凯拉氏增殖性红斑(龟头原位癌) (D07.4) 鲍恩病(癌前皮炎、搏温氏病) (D04.9) 表皮内鳞状细胞原位癌 淋巴上皮癌 施明克氏癌(鼻咽癌) 基底细胞瘤 (D48.5) 基底细胞癌 NOS (C44.-)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多中心基底细胞癌 (C44.-) 硬斑性基底细胞癌 (C44.-) 纤维上皮性基底细胞癌 (C44.-) 混合型基底鳞状细胞癌 基底鳞状细胞癌 (C44.-) 异型癌 (C44.-) 雅达逊表皮内上皮瘤 (D23.-) 毛发上皮瘤 (D23.-) 毛发毛囊瘤 (D23.-) 毛发神经膜瘤 (D23.-) 钙化[马勒布]上皮瘤 毛发基质瘤 NOS (D23.-) 毛基(母)质瘤 毛基质癌 (C44.-) 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NOS 膀胱上皮乳头状瘤(软性乳头状瘤) 膀胱息肉 (D41.4) 移行细胞原位癌 移行细胞癌 NOS 施奈德乳头状瘤 内翻性移行细胞乳头状瘤 施奈德氏癌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
序号 28001 28002 28003 28004 28005 28006 28007 28008 28009 28010 28011 28012 28013 28014 28015 28016 28017 28018 28019 28020 28021 28022 28023 28024 28025 28026 28027 28028 28029 28030 28031 28032 28033 28034 28035 28036 28037 28038 28039 28040 28041 28042 28043 28044 28045 国际ICD编码 XH M80000/0 M80000/1 M80000/1 M80000/3 M80000/3 M80000/3 M80000/6 M80010/0 M80010/1 M80010/3 M80020/3 M80030/3 M80040/3 M80100/0 M80100/2 M80100/3 M80100/3 M80100/3 M80100/6 M80100/6 M80110/0 M80110/3 M80120/3 M80200/3 M80210/3 M80220/3 M80300/3 M80310/3 M80320/3 M80330/3 M80340/3 M80400/1 M80410/3 M80420/3 M80430/3 M80440/3 M80450/3 M80500/0 M80500/2 M80500/3 M80500/6 M80510/0 M80510/3 M80520/0 M80520/3 FM 1 2 1 2 1 3 1 1 1 1 1 1 1 1 1 2 1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疾病名称 良性肿瘤 多房囊肿 (D39.1) 良性或恶性未肯定肿瘤 恶性肿瘤 溃疡癌变 息肉恶性变 转移性肿瘤 良性瘤细胞 良性或恶性未肯定瘤细胞 恶性瘤细胞 恶性小细胞型肿瘤 恶性巨细胞型肿瘤 (D48.0) 恶性梭形细胞型肿瘤 良性上皮肿瘤 原位癌 NOS 癌 NOS 恶性上皮细胞瘤 球形细胞癌 癌病 (C80) 转移性癌 NOS 良性上皮瘤 恶性上皮瘤 大细胞癌 NOS 未分化型癌 NOS 间变的癌(间变型癌) NOS 多形性癌 巨细胞和梭形细胞癌 巨细胞癌 棱形细胞癌 假肉瘤性癌 多角细胞癌 微小瘤 小细胞癌 NOS 燕麦细胞癌 (C34.-) 梭形细胞型小细胞癌 (C34.-) 中间细胞型小细胞癌 (C34.-) 大细胞癌-小细胞 (C34.-) 乳头状瘤 (除外膀胱乳头状瘤 M8120/1) NOS 乳头状原位癌 乳头状癌 NOS 转移性乳头状癌 疣状乳头状瘤 疣状癌 NOS 鳞状细胞乳头状瘤 表皮样乳头状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从全国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12万余份出院病例中,遴选出78605份符合项目研究要求的病例,从中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
通过对每一个病、证诊断所占有的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了有代表性的全国中医医院住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分布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国家标准为规范描述了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的层次结构,揭示了中医病、证的属性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国家标准;疾病分布;中医病证;诊断
Applied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Standards on“Classification & Code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Zhang Ruhong(章如虹),Mao Shusong(毛树松),Shao Qihong(邵企红),et al. (Na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Information Center, Hubei 43006
1)
(Dept Of Medical Administration,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
hinese Me dicine, Beijing 100026)
ABSTRACT: From the 8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hospital s by random sampling from different grades, 78 605 out of more than 1 20 thousands of cases of discharged patients which conformed to the pr oje ct research requirements. By the analysis on the cases we found 5 908 diagnosis name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n sequence we listed the numbers o f the cases occupied by each diagnosis, and then got a representative distributi on data of the diagnoses of TCM symptoms an d signs on the discharged TCM patient s. Taking the National Standards as rule, our research indicated the features, c ausality and combination regulations of TCM symptoms and signs. It suggested a new path of th e TCM research.
KEY WORDS: Disease Distribution; TCM Symptoms and Signs; Diagnos is
1资料来源
本资料来源于1994年“全国中医医院病种质量管理现状调查”,该调查是依据卫生部“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所采用的多变量分析方法,综合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人口结构等项指标,以县(市或市区)为单元,进
行分层随机抽样确定的有效样本地区的88所中医医院,其中省级医院7所,地(市)级医院21所,县级医院60所。
提取上述88所中医医院1994年出院患者病案首页中的中医临床诊断资料和相关信息建库,作为研究的原始资料。
1.1遴选病例
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88所中医医院1994年出院患者病例共12657 4份。
其中具有中医病、证诊断及西医病名诊断的病例数为88414例,占69.8 5%;仅有西医诊断以西医方式治疗的病例数为38160例占30.15%。
遵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案书写规范,要求中医医院的中医病历应具有完整的中医病、证诊断和西医疾病诊断(双重诊断)。
根据这一原则及本项目研究需要,在去除仅以西医方式诊治的38160份病例后,对具有中西医双重诊断的88414份病例进行中医临床诊断完整性分析,从而遴选出符合国家规范和本项目研究需要的78605份病例资料,见表1。
表188414份病例中医临床诊断完整性分析(%)
1.2中医病、证名,病名和证候名统计
本研究是以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TCD))
为依据,以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中医病证诊断符合本研
究要求的78605份病例为基础资料(简称“整体”资料),对该资料统计得
出中医病证诊断名数,其中中医病、证诊断名5908个,中医病名475
个,中医证候名1027个。
2中医病、证诊断分布
《国标》首次以法规的形式规定,临床中医病、证诊断,即中医疾
病诊断模式应为:中医病名+中医证候名。
根据这一规定,对“整体”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中医病、证诊断
名共5908个。
按其每一个中医病、证诊断占有的病例数及其构成比顺位列表,获得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人群中医病、证诊断分布情况。
为便于分析,取其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资料列表,见表2。
从表2可见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共计占有45121份病例,占总病例数57.40%。
其中骨折病—气滞血瘀证,肛肠病—湿热下注证,中风病—风痰阻络证等,前10个中医病、证诊断,共有13638例病
表21994年全国88所中医医院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构成
注:“总数”为“整体”资料的总病例数;“小计”为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小计病例数
例,占病例总数17.35%,占前100位中医病证诊断小计病例数30.23%。
即超过半数的病例集中于前100位病、证诊断,提示当前中医疾病临床诊断的侧重点是相对集中的。
在前100位病、证诊断序列中,同一病名因有多个不同证候而重复出现,其所列不同位序以其占有病例数多少为准。
如肛肠病、中风病、咳嗽病等,以这三个病为例分析中医病名的证候分类构成,见表3。
表3肛肠病、中风病、咳嗽病的证候分类构成
由表3可见,一个中医病名可有多个中医证候分类诊断。
经对“整体”资料统计,肛肠病有49个证候分类诊断,中风病有129个证候分类诊断,咳嗽病有100个证候分类诊断等,此与临床病情的复杂性有关;但从每一个中医病、证诊断的病例占有量分析,则可看出,当前临床各个中医病所侧重的证候是相对集中的,如肛肠病的湿热下注证、中风病的风痰阻络证及咳嗽病的风热犯肺证等分别占有本病79.74%、44.67%、32.20%的病例,为上述3个中医病的病例明显集中的主要证候类别。
又如表2所列中风病的肝阳暴亢证、痰火闭窍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阻络证等6个不同的证候分类诊断,反映了中风病的不同病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通过本次大批量临床病例验证,说明《国标》所规范的临床中医疾病诊断模式为病与证的并列诊断,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术特色,客观反映当前中医临床现状,并能适应和满足中医对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
3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
中医病、证诊断准确地体现中医病与证之间密不可分的相互依赖关系,即病决定证,证说明病。
本项研究以《国标》为纲,以临床资料为依据,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以大量数据论证了具有中医学术理论特色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完整诊断模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揭示出病、证诊断的内涵联系,为现代中医学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以国家标准为规范的中医病、证候诊断内涵联系层次结构见图1。
图1中医病、证诊断内涵联系层次结构框图
在“整体”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以中医病、证诊断分布序列前50位中的中风病的证候分类为例(见表2),描述中医病名、证候的属性间的组合规律与因果关系,见表4。
表4中风病与其证候分类内涵联系分析
科属
专科
系统病名辨证系统属性分类目
属性
细类
目
证候
名
位序例数
占小
计/%
占总
数/%
内科病肝系
病类
风、
痰证
类
风痰
阻络
证
3 1743 48.61 2.22
气、
血证
类
气虚
血瘀
证
17 699 19.49 0.89
阴、
肝证
类
阴虚
风动
证
19 680 18.96 0.87
肝、肝阳32 464 12.94 0.59
4小结
我们对全国不同级别、不同地区88所中医医院1994年出院病例中遴选出的78605份有效样本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5908个中医病、证诊断,以每个中医病、证诊断占有病例量顺位列表分析,获得有代表性的中医医院出院患者人群的中医病、证诊断分布现状(中医疾病谱);在此基础上,以《国标》为规范,结合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数据信息深入分析,揭示出中医病、证之间的内涵联系规律和因果关系。
本项研究成果一方面为现代中医学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开展全国中医疾病监测、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教学、科研和医政管理乃至中药开发和生产流通等诸方面都将产生导向性的积极影响。
作者单位:1湖北中医学院附院全国中医医院信息管理中心武汉43006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北京100026
收稿日期:199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