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叫得最响亮最著名的广告语

中国历史上叫得最响亮最著名的广告语

中共叫得最响亮最著名的广告语:
1949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必须严格镇压反革命
1952年,三反五反
1953年,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1954年,一定要解放台湾
1955年,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年,大跃进万岁
1958年,人民公社好
1960年,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1962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1963年,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4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1965年,备战备荒为人民
1966年,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1967年,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1968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1969年,是不怕苦,二不怕死
1974年,批林批孔
1975年,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年,打倒四人帮
1978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80年,改革开放
1980年,只生一个好
1981年,五讲四美三热爱
1982年,翻两番
1984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1986年,理解万岁
1987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989年,稳定压倒一切
1990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992年,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5年,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1997年,国企三年解困
2000年,三个代表
2003年,和谐社会
2006年,八荣八耻
2007年,科学发展观
2009年,稳定压倒一切
2013年,中国梦。

各阶段口号

各阶段口号

【1927年——1949年时期的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会议确定了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标志着党的创建工作基本完成。

在这次大会发表的宣言最后的口号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个口号为后来党的若干文献沿用,并出现在一些重大会议及节日庆典的标语内容中。

也是许多革命者就义、牺牲、逝世前表达对党的热爱、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念的惯用话语。

与此类似的口号还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等。

◆“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现阶段的革命任务中,“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为首要任务。

在大会发表的宣言最后所提的口号中,前两条就是“打倒军阀!”“打倒国际帝国主义!”北伐战争开始后,中华全国总工会《对国民政府出师宣言》又提出了“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

这个口号是北伐战争中使用得最多,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北伐军正是一路喊着这个口号,举着“打倒军阀!除列强”的标语,唱着“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战歌从珠江之滨打到长江流域的。

◆“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组织和领导的“安源工人俱乐部”的发动下,准备举行罢工。

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安源后,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

14日,安源路矿1.7万工人喊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一致举行大罢工。

这个口号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人阶级悲惨的生活境遇,表达了他们要求做“人”、要做“主人”的强烈愿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同情与支持。

罢工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口号之一。

◆“一切工作归国民党”1923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会上,与会的代表们围绕着统一战线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要不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各时期经典标语

各时期经典标语

各时期经典标语
打倒军阀,打倒列强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上世纪50年代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上世纪60年代
向雷锋同志学习,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上世纪70年代
抓革命,促生产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解放军
●上世纪80年代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上世纪90年代
第1页& 共2页。

中国式的口号

中国式的口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式的口号篇一:中国式诙谐标语中国式诙谐标语,看完你发现自己弱爆了每日图文精选创建于:20XX-01-2314:13阅读:14575回复:81在城市里,标语也随处可见。

对于初来者,机场高速或者火车站附近的标语是对这个城市的惊鸿一瞥,往往令人难忘。

在gDp高速增长的时代,招商引资的标语几乎存在于各大城市周边公路上,照例还有一些由官方发布的富有人情味的欢迎标语,多少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个性。

进而深入城市中心,你会发现标语总是“与时俱进”,商家小贩的广告标语尤其注意用热点词语和句式来吸引眼球。

另一处标语横行之处是校园。

年轻人的旺盛精力除了书山题海之外无处发泄,便用标语来励志或吸引异性。

他们的标语往往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

多言无益,且让我们来一场标语的视觉盛宴,让标语来得更猛烈些吧!它其实是想说:你不是娘奶大的,你的爷遍天下。

引来高污染项目,那你就是千古罪人刘翔,你怎么看?没有品位,那就请去喝茶,提升一下品味!不评价不评价有点毒非常毒超级毒篇二: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20XX-05-2310:54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于青郭小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首发时间:1981年提出者:北大学子地点:北京大学校园流传范围:各大高校校园1981年3月20日深夜,围守在广播边上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屏住呼吸,等待中国男子排球队的最后战果。

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决赛资格时,中国男排先输掉两局,后又扳回三局,1战胜南朝鲜队(当时对韩国的称谓),进入世界杯。

赛果一出,北大11座宿舍楼里的4000多名学生全都跑到楼群间的空地上,沿着宿舍楼和未名湖边游行边喊:“中国万岁!”“向我国排球健儿致敬!”据《中国体育报》报道,这一口号来自原北大中文系学生刘志达,“谈及此事,刘志达淡笑言之,这一口号是他带头呼出的。

这也是‘五四’时期北大学生的‘振兴中华’口号的延续。

三千年来振奋过中国人的标语口号

三千年来振奋过中国人的标语口号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郑板桥《对联》
二、近现代中国:
49:枪杆子中出政权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指出党
今后“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是党对革命认识的重大进步。
5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28年春,毛泽东提出这句响亮的口号,从思想上、工作方法上清除“左倾”机会主
义的影响。
5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信批评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他引用一句老话: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这句话就成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到强,最终取得彻底胜
利的代表性表述。
52: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各党派、各界同胞、各军队“停
70:向科学进军
1956年1月,在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提出了此口号,提
出了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的思路。
7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957年2月,由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
72:向雷锋同志学习
40:实业救国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
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41:要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1919年,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上撰文提出,“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

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

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

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2014-05-23 10:54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于青郭小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首发时间:1981年提出者:北大学子地点:北京大学校园流传范围:各大高校校园1981年3月20日深夜,围守在广播边上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屏住呼吸,等待中国男子排球队的最后战果。

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决赛资格时,中国男排先输掉两局,后又扳回三局,战胜南朝鲜队(当时对韩国的称谓),进入世界杯。

赛果一出,北大11座宿舍楼里的4000多名学生全都跑到楼群间的空地上,沿着宿舍楼和未名湖边游行边喊:“中国万岁!”“向我国排球健儿致敬!”据《中国体育报》报道,这一口号来自原北大中文系学生刘志达,“谈及此事,刘志达淡笑言之,这一口号是他带头呼出的。

这也是‘五四’时期北大学生的‘振兴中华’口号的延续。

而共同的‘策划’还有同班的李春”。

3月29日,中国男女排球队都来到北大,全校师生为他们庆功——男排队员都被举起来往前“飞”,女排队员则签名签到手软。

同时,这个口号也由北大学子推广到了全国。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首发时间:1970年代末提出者:无从稽考地点:无从稽考流传范围:全国范围民间口口相传1978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去国际数学大会做45分钟的报告演讲,青年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

”在1982年的电影《人到中年》中,一个父亲对孩子赋予的愿望是:长大当个科学家。

而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也通过全国科学大会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号召全国“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文革”结束后,社会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至经济建设。

“文革”10年间无数社科领域学者的不堪命运,让人们不敢轻易选择。

改革开放更让国人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一个由先进技术构造起来的现代工业世界。

想要摆脱贫困与落后,发展技术是最主要的出路。

在社会思潮的变化中,理科男成为了女子择偶的首选;而1980年代的出国潮中,理工科学生也比文科生更容易获得国外奖学金。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8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8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选修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78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在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前,赋诗说:“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于绝境。

”梭伦忧心的主要问题是A. 民主制度面临威胁B. 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C. 自己将被陶片放逐D. 城邦遭到外邦人攻击2、美国学者波默罗伊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到:“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为缓释“新贵”的“耿耿于怀”,梭伦A. 废除债务奴隶制B.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 设立五百人会议D. 限制第四等级权利3、日本大化改新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经济基础是A. 奴隶制土地国有制B. 封建制土地国有制C. 封建土地私有制D. 氏族土地所有制4、如图是意大利的一处建筑文化遗产,下列对该遗产的表述,正确的是A. 大教堂的大圆顶由两块半圆形的壳形结构组建B. 洗礼堂大门用青铜浮雕装饰,被称为“天堂之门”C. 教堂的正门长廊檐下,镶嵌着乔托的名画《小帆》D. 大教堂内悬挂着拉斐尔设计的十副挂毯,与壁画相互映衬5、“虽非最古老的,却是最长命的,是上古时代人类文明的硕果仅存”的文明是A. 埃及文明B. 两河文明C. 中华文明D. 印度文明6、世界三大宗教,产生的共同区域是A. 都诞生于亚洲地区B. 都诞生于欧洲地区C. 都诞生于美洲地区D. 都诞生于非洲地区7、被喻为“近代百戏之祖”的昆曲,在明朝中叶经过一批戏曲艺术家革新后,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

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对昆腔革新有突出贡献的是A. 汤显祖B. 梁辰鱼C. 顾坚D. 魏良辅8、列宁17岁时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捕,警官问他:“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造反?年轻人,要知道在你面前是一堵墙,你不是在用脑袋往墙上撞吗?”列宁藐视地回答:“是的,一堵墙,不过已经腐朽了,一推就倒,我们可以从上面跨越过去。

六七十年代shen的标语

六七十年代shen的标语

六七十年代shen的标语
六七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标语在当时起着
非常重要的宣传和教育作用。

在这个时期,标语通常是为了宣传党
的政策,鼓舞人民斗志,宣扬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
六七十年代的标语:
1. "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口号,鼓
励人们向雷锋学习,弘扬雷锋精神,提倡无私奉献,助人为乐。

2. "永远跟党走" 这是在六七十年代宣传中经常出现的口号,
强调人们要永远跟党走,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为人民服务" 这是毛泽东提出的重要口号,强调党员干部
要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4. "破除迷信,实行科学" 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的口号,倡导人们要破除迷信,提倡科学思想,推崇实事求是。

5. "四个现代化" 这是在邓小平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口号,提
出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国家全面发
展。

以上这些标语反映了当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宣传口号,展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思想和目标。

这些标语在当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宣传教育作用,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号里的中国:八十年代红遍全国的口号2014-05-23 10:54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于青郭小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首发时间:1981年提出者:北大学子地点:北京大学校园流传范围:各大高校校园1981年3月20日深夜,围守在广播边上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屏住呼吸,等待中国男子排球队的最后战果。

在争夺世界杯排球赛决赛资格时,中国男排先输掉两局,后又扳回三局,战胜南朝鲜队(当时对韩国的称谓),进入世界杯。

赛果一出,北大11座宿舍楼里的4000多名学生全都跑到楼群间的空地上,沿着宿舍楼和未名湖边游行边喊:“中国万岁!”“向我国排球健儿致敬!”据《中国体育报》报道,这一口号来自原北大中文系学生刘志达,“谈及此事,刘志达淡笑言之,这一口号是他带头呼出的。

这也是‘五四’时期北大学生的‘振兴中华’口号的延续。

而共同的‘策划’还有同班的李春”。

3月29日,中国男女排球队都来到北大,全校师生为他们庆功——男排队员都被举起来往前“飞”,女排队员则签名签到手软。

同时,这个口号也由北大学子推广到了全国。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首发时间:1970年代末提出者:无从稽考地点:无从稽考流传范围:全国范围民间口口相传1978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去国际数学大会做45分钟的报告演讲,青年们喊出这样的口号:“学习陈景润,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攀登科学高峰。

”在1982年的电影《人到中年》中,一个父亲对孩子赋予的愿望是:长大当个科学家。

而在国家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也通过全国科学大会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长远规划,号召全国“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文革”结束后,社会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至经济建设。

“文革”10年间无数社科领域学者的不堪命运,让人们不敢轻易选择。

改革开放更让国人见识到“外面的世界”——一个由先进技术构造起来的现代工业世界。

想要摆脱贫困与落后,发展技术是最主要的出路。

在社会思潮的变化中,理科男成为了女子择偶的首选;而1980年代的出国潮中,理工科学生也比文科生更容易获得国外奖学金。

学好数理化的浪潮,从上到下席卷中国。

摸着石头过河首发时间:1980年提出者:陈云地点:北京流传范围:全国范围的媒体用语及民间口语在1980年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说:“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

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邓小平听到后,对“摸着石头过河”表示赞同,并提出要“坚决地试,大胆地闯”,“杀出一条血路来”。

在邓小平的翻译张维为看来,中国模式的一个哲学基础是实践。

“这也是邓小平的主张,即摸着石头过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简单来说,“中国模式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与“摸着石头过河”一起构成改革开放3条经验的,还有“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政策的决策人作出决策,大家就应该无条件服从,无条件去完成”。

现在,这3条经验依然不断成为争论中心。

2012年5月,时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的王荣就在《人民日报》上发了这么一篇文章:“当前推动改革比过去30多年任何时期都更加艰难。

‘摸着石头过河’改革的时代已逐渐过去,理性改革和决策问责的时代正在到来。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首发时间:1980年代初提出者:无从稽考地点:无从稽考流传范围: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系统1980年,我国每万人口只拥有在校大学生16.4人,同期美国为542人,日本为207人,苏联为197人,印度为66人。

1985年,我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技人员75人,而1980年的苏联为1100人,1978年的南斯拉夫为1400人,1979年的瑞典为2600人。

1982年,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到我国劳动者总数的10.5%;高中老师里,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也只有一半。

在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文盲半文盲占到23.6%。

而在1979年的日本,5471万名就业者中,高中以上学历占到六成以上。

1970年代末,我国教育经费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除个别年份,从未超过3%,而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是3.3%。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8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初等教育的全面普及。

1985年5月15日至2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公布,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标语,现在依然挂在很多贫困地区的水泥墙上。

口号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到1990年代,中国初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占有全国人口2%的边远贫困地区适龄儿童,以及每年200余万小学生的辍学。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首发时间:1978年9月20日提出者:邓小平出处:天津视察流传范围:相当广泛,从城市到农村墙上刷的标语中出现率极高。

城市中有“个体户”,农村里有“万元户”,都是这条口号下的受益者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再次提出了“先富”的思想,当时的提法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部分人”,包括“企业、地区、社员”。

邓小平认为“这是一个大政策”。

会后,邓小平关于“先富”的说法被表述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一批相信凭自己双手就能致富的人践行了“先富”行动。

活跃在城乡的个体户脱颖而出,当年一部电影《雅马哈鱼档》便是彰显个体户劳动致富的代表作;到1983年,义乌小商品的盛名已经传遍大江南北。

1985至1986年间,邓小平分别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新西兰总理朗伊,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等不同的场合,都阐述了这个政策。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给世界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

一大批“万元户”,甚至“暴发户”出现,刮起了“发财致富”的旋风。

理解万岁首发时间:1985年提出者:刘勇地点:北京流传范围:全国范围的新闻媒体及民间语文1983年,即将从中文系毕业的大学生刘勇选择穿上军装。

1985年5月,22岁已成为高级军官的刘勇从南疆战场归来,参加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的“保边疆、献青春”演讲报告团。

在给北京的大学生题字时,他写下了著名的“理解万岁”四个字。

后来刘勇专门出了本书讲这个事儿,他在前言里写:“当时只有一个强烈念头,就是希望后方青年能够懂得同龄人在前线流血牺牲所蕴含的精神实质,知道绿色的军装里也有五彩的心灵。

前线官兵们谈论理解,不是为个人乞求‘怜悯式的理解’,而是希望得到后方人民在更高层次上的理解。

”1985年5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以“理解万岁”为题的专题评论,这个口号立刻传遍全国。

对于口号的走红原因,中文系出来的刘勇分析得非常准确:“改革开放后,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从未有过的生活巨变和观念碰撞时期,整个社会各年龄层、职业层的隔膜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变而加深。

青年不屑老者的生活方式,年长者对年轻人的思想行为嗤之以鼻。

渴望理解成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尤其成为乐于接受新生活方式和新观念的青年人的心理需求。

‘理解万岁’的流行,消弭了多少时代隔阂,也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对待自我、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曾激励当代中国青年在历史转折时期逐步走向成熟。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发时间:古希腊时期提出者:无从稽考出处: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联合国人权宣言第7条流传范围:一句法律原则成为了流行的口号,公检法机关的墙上这句话和“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出现频率最高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在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法学界开展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治与法治的讨论。

法的阶级性问题成为当时的讨论热点。

学者们对长期以来处于主导地位的“法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提法提出质疑。

在解放思想的原则下,承认法的社会性、人民性和继承性,限定了法的阶级性的适用领域,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共识。

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全面修改1978年宪法,并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彭真当时反复强调,宪法修改必须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曾被写入“五四宪法”,但在“七五宪法”和“七八宪法”中都被去除了,“八二宪法”又重新恢复了该条规定。

不过提法变成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986年2月19日下午,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了陈小蒙、胡晓阳、葛志文等六人的强奸、流氓罪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达对陈小蒙、胡晓阳、葛志文执行死刑的命令。

这六个人都是当时的干部子弟,即“官二代”。

判决的结果引起了民众的热议。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新成为人民维护自身权利的法律武器。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首发时间:1977年提出者:来自民间地点:北京流传范围:毕业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口号最早提出时,是面向“文革”前的应考青年。

1977年恢复高考,面对在十年积累起来的570万考生,这个口号就又被提了出来——要知道,最后录取的只有22万多大学生,落榜的540多万怎么办呢?考上大学的就等大学毕业报效祖国,没考上大学的一样可以在工作岗位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贡献。

除了工作,“两种准备”还有另外的选择:自学,或者业余学习。

1979年的《人民日报》详细分析了中国在当时面对的教育困境:“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教育战线长期遭受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师资、校舍、设备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困难,高等学校的招生数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

因此,考生多,录取人数相对比较少,将是高等学校招生工作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

这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在高等学校招生上的反映。

”凤凰网总裁乔海燕曾经在《华尔街日报》写过这个口号:“‘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做人,要一颗红心,心要红,要正,两种准备,一个清白,一个糊涂,该清白时候就得清白,该糊涂时就得糊涂。

”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它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足球、中国高考、中国股市……30年后,它依然是典型的中国式生存哲学。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首发时间:1962年7月2日提出者:邓小平出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怎么恢复农业生产”流传范围:发端于1962年的名言在1980年代蔚然成风,虽然并没有以标语的形式流传下来,但在新闻报道,街头巷议中时常出现这句流传大江南北的“不管黑猫白猫……”的著名口号,竟然是以讹传讹的误读。

邓小平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的时候,说的是“黄猫”。

那一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发生了饥荒和自然灾害,一些农民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这有违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

变化引起了党内的争论。

邓小平引用了老乡刘伯承时常说起的一句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