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解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女主人公麦琪的悲剧结局成因

70作者简介:李文卓(1988-),女,山西晋中人,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口语。
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生于1819年的她,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
因为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影响,艾略特对伦理道德和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她关注文化女性以及从她们的视角看待事物,为女性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艾略特的第二部小说,写于1860年。
本书是以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为背景。
女主人公麦琪经历着各种生活的苦痛。
本文通过社会和家庭因素分析了造成麦琪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
一、造成麦琪悲剧结局的社会原因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艾略特把她所有的作品都置于英国19世纪的大背景中。
她认为一个人不仅会受到遗传和家庭的影响,更会受到社会的影响。
在本小说中,社会环境是主人公麦琪命运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新旧的意识形态的冲突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历史上非常辉煌的年代,但同时也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时期。
这个国家也经历着空前的变革。
因为科学上的众多发现,人们对于宗教和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
然而,迷信在人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
在小说中,始终制造烦人的噪音的磨坊就是传统观念的典型代表,带给人们无尽的压抑和烦恼。
传统封闭的圣奥格镇是麦琪出生和生长的地方。
尽管麦琪想要摆脱束缚,但是面对这一切也只能屈服于这个以男人为中心、守旧的社会。
麦琪没有办法追求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她最终悲剧结局的背景原因。
[1](二)父权社会尽管维多利亚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很大的改变。
女性仍然需要依靠她们的丈夫,需要尊崇传统道德观念,比如相夫教子、三从四德。
女主人公麦琪是这种传统的受害者。
麦琪对于知识是非常渴望的,但是由于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她不能接受好的教育。
迷茫的她试图在《圣经》中寻找答案。
虽然这给了麦琪一些帮助,然而《圣经》是一本父权主义的书。
对乔治·艾略特《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小说中所呈现的生态自然美
乔治 ・ 艾略特 的 半 自传 体小 说 《 罗斯河 上 的磨 房》 既 弗 是她最为 出色 的早期作 品,也是她 思想发展初 期阶段的代表 作。 《 弗罗斯河上 的磨房 》于 16 年 出版,情节 主要围绕 汤 80 姆和麦琪 的兄妹情谊而展 开 。在这 部小说里 ,作 家对 自然 环 境和主要人物 性格 的描述 采取双行 平行线叙 事模式 。麦琪 , 这位大 自然的女儿 ,在 热爱 自然 、拥抱 自然 、从大 自然 获得 生命活力的同时 ,也从大 自然 中汲取 了精神慰藉 。 ( 荒野 中生机盎然 的红河 谷抚平 了麦琪的内心伤痛 一) 《 弗罗斯河上 的磨房》 中的荒野红河谷 对麦琪来 说 ,具 有无可 名状的精神抚 慰价值 。当家人卷入破 产 、债 务纠纷和 羞辱 时,她更愿 意在 红河谷驻 足、漫游 。这个地方 多年来 曾 经被人类 践踏和工业 机械所光顾 ,如今 却变得幽静 美丽 。六 月 的红河谷绿树丛生 ,花草环 抱,鸟 鸣虫吟 ,经常 让麦琪流 连忘 返。她呼吸着新 鲜的 空气 ,倾听着 丛林 中的虫 鸣 ,红河 谷 的魅 力和圣洁深 深地吸 引着 麦琪 ,使 她下意识地 与 自然融 为 了一体 。她狂野的个性 ,因为 向往纯洁的爱情而遭到父兄压 制的情绪,在大 自然的怀抱 中得到释放、化解 。这片无言的荒 原给麦琪提供 了放松身心的场所 ,使其 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 - 静静流淌的弗罗斯河水,洗涤掉家族t. f L 限和人性丑恶 麦 琪的 父亲 塔 里维 对维 克姆 素 无好 感 ,两 家 因争 夺 产 业结下 了冤仇 。但麦琪却 喜欢上 了家族仇人 的儿子菲利普 , 并背着家人 与其亲近 。哥哥汤姆得 知此事后 ,强逼妹妹 与菲 利普断绝往来 。麦琪顺 从 了哥哥 的阻拦 。 自小生活在 弗罗斯 河水边 ,春 去秋来 ,眼望着河水静 静地流淌 ,河水对麦 琪隐 忍性格 的塑 造作用也 不可忽视 。老 子云 : “ 上善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不 争 。”意 思是说 ,最 高境界 的善 行就像水 的品性 样 ,泽被 万物而不 争名利 。这 句话还可 以理解为 :水 有滋 养万物 的德行 ,它使 万物得到 它的利益 ,而不与万物 发生矛 盾 、冲 突,故天 下最大的善性 莫如水 。那 静美 的河 水,虽然 有时会 暗含激流和 旋涡 ,却 能洗涤掉人 性的丑恶 与粗鄙 、人 世 间 的争 斗 和 险 恶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精神生态解析

第38卷第3期2020年6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38 No.3Jun.2020doi:10.3969/j.issn.1673-0887.2020.03.013收稿日期:20191206作者简介:王琴(1980— ),女,安徽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2018JD05);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9A0667);安徽建筑大学教研项目(2017jy27)《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精神生态解析王琴(安徽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
文章从精神生态视角解读小说,展现主人公玛吉的心路历程,分析玛吉精神失衡的原因,指出工业化造成了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恶化,继而引发人精神生态的失衡。
小说反映了艾略特所倡导的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世界和谐平衡的生态哲学观。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生态观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887(2020)03-0063-03 乔治·艾略特(GeorgeEliot,1819—1880)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
她多思善感,关注人性,擅长通过自然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剖析反映深邃的生态哲学思想。
艾略特的作品聚焦19世纪英国乡村生活和普通人物的生活,描写了英国社会变革时期工业化给乡村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冲击。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早期作品,故事发生在英国风景如画的弗洛斯河畔的圣奥格镇上。
磨坊主杜利弗夫妇依靠祖传的磨坊与一双儿女———汤姆和玛吉过着富足安稳的生活。
然而,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传统的经济模式受到工业化的冲击,杜利弗一家平静的生活被一场与律师威克姆之间的官司打破。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内向的人如何改变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内向的人如何改变: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乔治・艾略特以其细腻的观看力、深入的心理描写和独特的写作视角为现代小说家所推崇,她注重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描述平凡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和羁绊,并从小人物的命运中影射时代的沉重感和人物的悲剧性。
本文从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入手,解读艾略特笔下的人物性格,并试图从性格角度窥探人物的命运。
一玛姬性格的内部矛盾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艾略特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玛姬,而且小说原名《玛姬》,可见玛姬是艾略特刻画的核心人物。
玛姬是一个在艾略特所处时代的特别人物,她内心充满对别人的爱,并勇于追求别人对自己的爱,但时代的特别性又使得玛姬XX 愿牺牲自己,为他人利益着想,这种纯粹的利他主义成为她命运方向的主宰。
玛姬的一生都是在内外矛盾挣扎中度过的,“她内心充满内部外部的斗争〞(《弗》,487),这成了她性格自相矛盾的基调。
玛姬是一个需要爱的呵护、大胆去追求爱的女孩,但对于家的维护、对家庭的忠诚和自我牺牲的无私成了她无形的精神枷锁,也是这种剧烈的责任感,构成了她始终恪守的道德准则。
而这个道德准则又与她天性追求高尚、渴望自由大相径庭,于是,矛盾便构成了她性格的主旋律。
玛姬始终是在哥哥和整个家族的限制和压抑中成长的,她内心渴望爱与被爱,她对汤姆和父亲的爱始终贯穿小说始终,“有一件事我看得很清楚,那就是:我肯定不能以牺牲他人美好的方式来寻求自己的美好〞(《弗》,450),所以她始终都扮演着汤姆忠实追随者的角色。
她单纯地认为她的无私深沉的爱可以换回哥哥对她的疼爱,但她没有意识到她和哥哥虽出身一家,但性格中流淌着不同的血液。
她的爱是无私宏大的,这使得她情愿一次又一次的无条件地牺牲自己,去换回哥哥对她的爱。
当洪水来临时,她又一次想用爱去感染哥哥,她最终做到了,在洪水淹没兄妹俩之前,他们终究和解,矛盾至此被认为是一种统一,但笔者认为这是玛姬再次向哥哥及哥哥代表的世俗妥协的结果。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分析作者:张威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第01期【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由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所著的一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在以男权为主导的维多利亚时期对女性主义的解读。
本文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性主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女性主义叛逆男女平等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主张男女平等,人人平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对人性的尊重,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的尊重,摆脱传统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实现男女平等。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这部小说就反映了女主人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积极反抗,毕生与旧观念作斗争,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应当予以回击与反抗,是对女性主义的保护。
一、乔治·艾略特简介乔治·艾略特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819年,在英国的文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
她是第一个深度解剖人心理的理想主义者,不拘泥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反对男尊女卑,不认同对女权的蔑视,毕生与传统社会作斗争的伟大女性。
乔治·艾略特不受当时传统社会不尊重女性观点的束缚,积极做自己,与当时的传统社会格格不入,与当时封建的伦理道德社会作斗争,以此来宣示女性不可忽视的地位,应当尊重女性观点。
乔治·艾略特的文学生涯开始于翻译工作,由于受到宗教的影响,艾略特爱上了语言,陷入了对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中。
后来由于受到查尔斯·布雷的影响,艾略特渐渐失去了对宗教的信仰,开始了对宗教的不断质疑。
艾略特一生写了多部著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她的典型作品。
《教区生活场景》、《亚当·比德》等作品也广受好评。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都以悲剧为主,是将悲剧与现代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既蕴含了生活中的悲剧,也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特点。
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将悲剧与现实主义完美结合的产物,在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但是,在当时却受到了广泛的批评,与亚里士多德阐述的观点形成对立。
浅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人物形象体现出的婚姻道德观

浅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人物形象体现出的婚姻道德观【摘要】在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是一个既复杂又矛盾的人物形象,其婚姻道德观念体现了多样性。
麦琪在小说中展现出对婚姻的矛盾态度,同时也表现出对婚姻的忠诚度。
在面对婚姻道德困境时,麦琪做出了一系列抉择,体现了其对婚姻道德的思考和尊重。
她的形象使得小说中的婚姻议题更加丰富和复杂,影响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通过分析麦琪的人物形象,可以深入探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议题,以及探讨婚姻道德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麦琪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不少的戏剧性和张力,使读者对婚姻道德观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麦琪、婚姻观念、态度、忠诚度、道德困境、多样性、影响、婚姻议题、重要性1. 引言1.1 介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英国乡村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在经济压力和社会观念的困扰下所展开的生活故事。
故事的主要情节围绕着主人公麦琪展开,她是一个坚强而独立的女性形象,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理想主义的角色。
麦琪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既是一个贤妻良母,又是一个坚强的事业女性,同时也是一个面对婚姻道德困境时的思考者和抉择者。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通过描写麦琪的人物形象,探讨了婚姻观念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麦琪的形象不仅代表着英国乡村中普通妇女的生活现实,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婚姻和家庭的期望和规范。
通过分析麦琪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所展现的婚姻道德观念。
1.2 概述麦琪人物形象"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一部由芭芭拉·彭诺撰写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麦琪的故事,揭示了婚姻与家庭关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境。
麦琪是一个充满魅力和魄力的女性角色,她在小说中展现出了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2019年精选文档《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女性主义乔治?艾略特被称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杰出的三位女性作家之一,而其他两位则分别为费劳伦斯?南丁格尔与维多利亚女王,由此可见,乔治?艾略特在英语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乔治?艾略特所创作的《弗洛斯河上的磨房》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其中小说中为主人公所设置的家庭背景与作者本身的家庭有着相似之处。
这部小说讲述了少女麦琪在传统社会中对自由与真爱的渴望以及面对爱情与责任所体现出的挣扎、彷徨以及自我牺牲。
这部作品对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大众价值观做出了展现,特别是通过对麦琪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妇女面对爱情与责任时的困惑,从而对作者本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做出了传达。
一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观及乔治?艾略特的女性观概述在英国历史中,维多利亚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民主化发展的辉煌阶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产阶级妇女被认为是最圣洁、最完美的女性,并且赋予她们“家中的天使”这一美誉。
但是,通过了解这些“天使”的生存现状,就可以发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被歧视以及被压抑的地位。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中产阶级妇女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改变,她们没有必要在为了承担家庭经济而从事生产性活动,这让家庭成为了她们仅有的活动范围并将她们从公共经济领域中剔除出来。
在这样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下,女性开始失去自身的社会功能,而只能作为丈夫的陪衬。
虽然看起来维多利亚时期的中产阶级妇女被供养起来,但是事实上缺乏经济自主权的中产阶级妇女在生活中却只能受到男人摆布,并且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女性的地位微乎其微,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女性教育权、婚姻自主权、财产权以及择业权的被剥夺。
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女性被局限在空间狭小的家庭领域中,并处在一种被奴役的状态,所以她们的精神方面受到了巨大的压抑与摧残,也正因为如此,维多利亚时期大量的女性出现了精神疾病甚至疯狂,而女性的这种疯狂不能被简单的作为病理的现象来分析,而应当作为文化现象来分析,只有如此,才能够理解女性疯狂的真正根源与真正内涵,也才能够理解当时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女性主义意识。
简析《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人文情怀

作者: 龙星源
作者机构: 河池学院外语系
出版物刊名: 芒种
页码: 93-9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2期
主题词: 乔治·艾略特 人文情怀 工业革命 磨坊 维多利亚时代 情感 女性作家 道德 文学作品爱情
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艾略特的作品,艾略特作为女性作家,本身拥有反传统的一生,她冒天下之大不韪与乔治.刘易斯过着非传统婚姻生活,并且不陪同父亲去教堂做礼拜。
艾略特涉足男子领域,接受各种科学和先进的社会思想。
艾略特"反骨"的一生并没有让其在《弗洛斯河上的磨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