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一、基本信息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作者介绍:

黄旦,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

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着眼于作为社会交往的新闻传播活动,试图勾勒出其起源、演变、发展以及与社会之关系、作用等等。下编则把新闻传播置于传、收双方获取新闻、达到共享的过程中加以认识,逐次讨论构成新闻传播的诸个要素,力图尽力突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四、目录

上编: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

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二章新闻传播的发展

第三章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

第四章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

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第六章控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作用

第七章新闻自由

第八章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

下编:作为传播过程的新闻传播

第九章什么叫新闻传播过程

第十章新闻

第十一章新闻价值

第十二章新闻传播者

第十三章大众媒介

第十四章新闻接收者

第十五章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

附编:

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

第十七章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第十八章新闻传播的指导性

附录: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五、重点篇章

上编:第七章新闻自由

1、含义:所谓的新闻自由,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具体包括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

2、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几个问题

(1)、可能与现实

(2)、相对与绝对

(3)、目的与手段

下编:第十一章新闻价值

1、含义:(1)、新闻价值是一个功利性的概念

(2)、新闻价值是一个有关关系的概念、

(3)、新闻价值以社会为归宿

(4)、新闻价值是客观的

2、新闻价值的要素

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附编: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

含义:(1)、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真实

(2)、新闻报道的总体必须真实

六、与《新闻理论》、《传播学教程》的对比

新闻理论侧重于新闻学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新闻的起源,定义,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等

传播学教程则侧重于有关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传播学对象和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过程,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技术与传播制度,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

《新闻传播学》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效融合,它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它最大特点是将传播分为社会活动现象和人际传播过程两个维度来考察。

观点对比:

七、阅读感受

这本书介绍了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价值,新闻传播者,新闻接收者等内容,虽然是本很古老的书,但逻辑性很好,其中的经典观点至今适用,它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效融合,而不是强行糅合。这本书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分析细微,逻辑严密,材料丰富,例证有力,九十年代初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充分显示了作者黄旦的理论功底!它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它最大特点是将传播分为社会活动现象和人际传播过程两个维度来考察。个人认为读完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的基础上再读这本书的效果会更好。更能体会到本书的系统性。对于学新闻的我们来说,它是很好的一本入门的书籍。

在写作上,作者对问题钻的深,道理想的透,理顺而后又文畅,今昔皆然。过去总有人说,新闻理论论著是最难吸引人看的,而这本书却将一些看来抽象枯燥的问题,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让人读的兴致盎然。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新闻学界,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活跃了研究空气。但也出现一种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偏向。有的更是满纸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意旨不明,读懂也困难,而这本书却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它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本书还有专章论述近年来新闻学界所讨论的一些热问题,很有启发性。我也很爱读。其中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我思考得特别多。尤其关于本质真实论,书中的有关评析,我很是赞同。作者考虑的十分周全,不愧为复旦大学知名教授。不过我认为,新闻真实性确是颇为复杂的论题,要完全讲清楚实也不易,看来讨

论还会继续下去。我想,如果确立一个可以建议的真实性的标准,再说明一下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含意是什么,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也许是有帮助的。

读过这本书,促使我把平日一些零星进行思考归纳,这里分别加以论述。首先是微观与宏观任何事物,可以说都是由宏观与微观两种空间所构成的全息变量的组合系统,因此,也就往往使人以两种不同的视域来认识事物。比如整个社会是一个系统,新闻传播活动自身也是一个系统。研究客观社会诸因素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这是一种视域;探索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结构因素及其彼此间相互作用,这是另一种视域。两种视域间自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则着眼于q微观”,它们的研究内容或重点就各不相同。宏观视域将新闻传播这一“子系统”放在整个社会的“母系统”中考察,重在发现新闻传播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尤其是认识新闻传播是怎样与社会诸因素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其次有一个观点让我反复回味,作者提出任何事物都是自我肯定而后自我修正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当年黄旦赞成的,后来他又在不自觉地自我否定。但是这本书却阐释的很好。它融会了国内外新闻传播学教程的有点,虽然简薄,但思维缜密,充满洞见。

黄旦老先生在谈他当时为什么要创作这本书时说,20年来我一直呆在高校,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学术无涯”,个人总是很渺小的,要真正做好学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当时我是一直在考虑写一本新闻学的教材,因为从83年进入这个领域,到那时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我对当时已有的新闻理论框架都不太满意,固有的模式就是一块新闻、一块新闻事业、一块新闻工作,但彼此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联。而我一直又苦于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把新闻理论整合起来。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读了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对我很有帮助。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既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不新鲜,但在当时对我很有启发。我就在想,新闻传播是否也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一方面把它看作社会体制中的一部分,考察新闻事业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看作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按照传播学的不同要素对它进行分析,这样书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后来有一段时间一直想修改,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其实现在

看来,新闻传播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社会层面考察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二是考察它本身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如何进行新闻生产等;三是从传播过程来看,考察新闻如何与受众发生关系。所以,我感觉这本书的长处可能就是框架比较新一些,另外,尽管书中用了一些传播学的东西,但并不是一张皮,而是融入了我自己从新闻学角度对传播学的思考、理解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套用。如果要说长处,大概就是这些吧。

他还表示学界在1995年前后的研究基本就是按照拉斯维尔5W的套路展开,大部分是套用几个概念进行演绎,译作也不多,只有零星的几本,总体状况不是很让人满意。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像社科院陈崇山的受众调查做得就不错。但高校中的研究大多处于编写概论式教材的层面,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就是简单的把新闻传播和其他学科嫁接在一起,总体研究状况是比较让人失望的,无法和国外对话、接轨。1997年曾在杭州开过一次传播学年会,我就感觉文章质量普遍偏低,把它们比喻为传播学研究中的“泡沫”。研究可以是某一个点、某一个问题,但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逻辑框架,而不能放到篮子里就是菜。如果每个人对此都能有清晰的认识,相信传播学研究会更深入。

总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无论是备战考研,还是用于论文写作,学术研究,都是很好的一本入门书。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读这本书。

新闻2班第六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新闻2班第六组

小组成员:张竹溪

朱鸿慈

张佳莹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解析

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2006年新闻传播学基础试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4题×5分,共20分) 1、《钦定报律》 ——1908年3月,清廷颁布《大清报律》,对报刊创办及禁载事项进行了严格规定。1910年,清政府民政部对其进行修订,1911年1月改名为《钦定报律》,共有38章,另有四个附件,保存了原《报律》的主要内容。 它规定:报纸创办实行注册加保证金制,实行市前检查制;禁止登诋毁宫廷、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禁止刊未经发布的谕旨、奏章;在国外出版者违反上述规定由海关没收销毁。 2、新闻选择 ——新闻选择就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它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使新闻学全部知识、新闻工作经验和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新闻选择的标准有四个: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3、传播模式 ——所谓传播模式,就是一种旨在再现现实的传播理论的简化形式。 传统的线性模式,如拉斯韦尔的5W(who-says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和申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都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后来,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和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概念,认为传播是一个双向性、循环性的过程。再后来,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和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把传播现象放到更加宏大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指出了社会系统对传播的影响和作用。可见,传播模式是随着传播实践的不断发展而趋向完善,并对传播理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奥斯邦 ——1931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它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呼号为XRO,发射功率为50瓦。播出内容有《大公报》提供的新闻,主要播放娱乐节目。 因未经北洋政府登记批准,于同年4月停办。 二、简答题(3题×20分,共60分) 1、美国的“议题设置”与我国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不同? 答:上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姆斯和肖提出了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传播媒介报道的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要题材之间高

新闻传播学考研基础知识

新闻学、传播学考研要知道的媒体基础知识 字林西报简介、历史地位与主要内容 《字林西报》1864年由《北华捷报》的附张《每日航运和商业新闻》改名而来,成为独立出版的日报。 地位: ①出自1951年停刊,是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 ②创刊不久即被英国驻沪领事馆指定为该馆公告的发表机关,被视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 内容: ①内容主要为行情、航运信息、广告等商业信息,但始终有很强的政治性。 ②重视时政新闻。与路透社远东分社签约,在中国长期独享该社的电讯;在中国边远地区广泛聘请当地的外国传教士担任通讯员。该报以消息快捷、材料丰富著称。 ③重视言论,经常就中国政局、中外关系等问题发表评论。其言论总是站在外国侵华势力立场上,对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持反对态度。 《香港新闻》、《中外新闻七日报》与《华字日报》 1861年7月,《德臣报》发行中文《香港新闻》,刊登行情、船期和新闻,后停刊。1871年3月,开辟中文版《中外新闻七日报》,每周六出,标榜不牟利、广见闻。刊登新闻、评论等。1872年4月,停刊,改出《香港华字日报》。先后为周3刊、日刊,出至1941年才停刊。 《香港船头货价纸》与《中外新报》 1857年由《孖剌报》报馆创刊,为该报的中文版,后改名为《中外新报》,由伍廷芳主持,黄胜参与了编辑工作。 遐迩贯珍名词解释与介绍 《遐迩贯珍》:1853年8月创刊于香港,中文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奚礼尔、理雅谷先后担任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自1855年起,增出附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该报纸在内容上除少数传教文字外,大量刊载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的文章,为英国殖民政策辩护。同时重视新闻报道的采写。曾登载新闻图片,为中文报刊之首创。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经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与以前的中文期刊相比,在新闻业务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出现于1853年,即由英华书院和马礼逊教育会共同出版的《遐迩贯珍》月刊。 近代香港英文三大报纸 1881年创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广播电视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1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考试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更新)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入学统一考试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第一章媒介与社会 第一节理解传播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二、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1.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 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三、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1. 传播媒介的界定 2. 传播媒介的类型 第二节媒介的社会功能

一、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二、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三、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四、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第三节媒介的社会影响 一、媒介与政治舆论 二、媒介与经济发展 三、媒介与社会文化 四、媒介与国际关系 五、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1. 效果与效果研究 2. 媒介与说服 3. 媒介与议程 4. 媒介与教养 第四节社会中的媒介 一、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二、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第二章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第一节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一、口语传播 二、书写传播 三、印刷传播 三、电子传播 四、数字多媒体传播 五、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第二节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一、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二、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三、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学科建设项目考核实施细则

附件4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学科建设项目考核实施细则 为贯彻落实《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8-2012年学科建设规划》及《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8-2012年学科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根据《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条建设目标 以国际贸易学为主干学科,以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统计学(商务统计)为核心学科,形成经、管、文、法四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学科集群。 争取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国际贸易、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世界经济、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日语语言文学、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行政管理等10-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积极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点。 第二条建设内容 学科建设应围绕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 第三条考核内容 学科建设项目考核以研究成果为主,其他建设内容考核为辅。考核内容包括成果获奖、科研项目、著作论文和学术交流等四个方面。 第四条考核指标 学科建设周期为三年。三年内各类学科建设项目应完成如下指标:

第五条带头人考核 学科带头人或临时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第一负责人,负责学科的全面建设工作。 学科带头人或临时学科带头人考核与学科建设项目考核和学位点申报挂钩。学科建设项目考核通过并获得相应学位点,学科带头人或临时学科带头人考核也通过;反之,学科带头人或临时学科带头人考核也不通过。 学科建设项目考核不通过的或未成功申报相应学位点的,取消学科带头人或临时学科带头人资格,并在五年内不得申请各种级别的学科带头人或临时学科带头人。 第六条考核时间 学科建设项目分年度考核和终期考核。年度考核时间为每年12月,终期考核时间为建设期结束前15日。 第七条考核管理 校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学科建设项目的考核工作。 校科研处负责学科建设项目考核的实施组织工作。 第八条考核方式 学科建设项目的考核采取校内外同行专家会议评审或通讯评审方式。 第九条考核程序 学科建设项目年度考核由学科带头人对照《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年度计划书)》向校科研处提出考核申请,并填写《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年度)》,经本部门学术委员会审定后报校科研处。校科研处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校学科指导委员会。 学科建设项目终期考核由学科带头人填写《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科建设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终期)》并随附所有成果报校科研处。校科研处组织同行专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报校学科指导委员会。 第十条考核奖惩 年度考核合格的学科建设项目,学校下达下一年度建设经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科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整改,学校视整改结果下达下一年度建设经费。 在建设期中上升至上一级的学科建设项目以及终期考核合格的学科建设项目,学校继续给予支持;终期考核不合格的学科建设项目,学校将停止该学科的建设。 第十一条附则 本实施细则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本实施细则由科研处负责解释。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选读六十本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 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 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 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 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 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 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

热门专业解析-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 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 3~5 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

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 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 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 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 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 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 100 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

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专业课资料

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专业课资料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专业,其专业课的初试科目当中有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这个科目。下面,小编将会对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该用哪些专业课复习资料进行讲解,希望通过此文能让同学们对新闻学院专业要利用什么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制定科学的专业课复习体系! 1、参考书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初试科目有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其所指定参考书目有以下三本: (1)沃纳·赛佛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第5版)是较早引进中国的介绍传播理论的经典性译著,由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沃纳.J.赛佛林(Werner J.Severin)博士与小詹姆土·W.卡德博士(James WTankard,Jr)合著,国内著名传播学者郭镇之主译。本书为国内各新闻传播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权威性教材。也可作为新闻从业者和相关人员的自学读物。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新闻学概论》着重总结、阐述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及新闻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进一步掌握新闻业务、探索新闻理论、研究新闻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系统基础知识。 作者近三十年来先后写过五部“新闻学概论”方面的专著和教材,本书是他最新研究成果的结晶,许多内容、观点总结概括了不断进步

着的新闻实践。本次修订主要包括:互联网与新媒体全部重写;增加新闻生产的内容;增补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增加受众和媒体认知;增加互联网宣告精准营销,等等。 (3)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在第一版的基础之上,根据作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为“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从民族报业的勃兴到新闻事业的全面发展(1895-1927)”、“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四大阶段,并据此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分为四编十六章,条理明晰,观点鲜明,构架合理,文字顺畅。《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还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加了新闻事业的产业化、集团化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等全新内容。总之,《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较第一版更为成熟和完善。 2、复习资料解析 《2018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复习全书》 《2018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1)本书适用专业 适用考试科目代码: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适用专业:新闻学、媒介管理学、广播电视学 (2)本书内容特点 该书的特点是内容系统完整,第一部分进行专业课深度解析,解

《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 一、基本信息 《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作者介绍: 黄旦,男,1954年生。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 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新闻传播学硕士必读50知识点 1、新闻学的学科归属与基本构成(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意识形态属性。 2、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李良荣)、新闻的基本特征与新闻的要素。 3、新闻起源与新闻本原的异同。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起源(实践论)与本原(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事实第一性)观。 4、新闻与宣传的异同。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5、新闻事业及其性质、社会功能与阶级性。 6、新闻价值的含义及其要素。作为新闻人选取新闻素材的标准,新闻价值观在当今的新闻实践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怎样看待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的区别。 7、新闻为什么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主观真实的努力、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基本原则)?新闻真实的具体要求。如何看待新闻真实性、新闻客观性、新闻公正性的关系?新闻真实的含义与分类(微观真实与宏观真实或者说个别真实与整体真实)。如何看待新闻的“本质真实”这一观点?结合实际分析,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与防止新闻失实的对应措施。 8、新闻媒介的定义。新闻媒介的种类及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结合实际,分析网络新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对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国内外着名新闻媒介机构概况。 9、结合当今全球新闻媒介发展的现实,分析世界上存在的不同的新闻媒介运行机制。 10、自由主义新闻理论与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精神实质以及两者的演变过程。 11、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新闻自由与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异同。 12、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职能及其实施方式。结合当前实际分析,在我国信息公开机制尚不前健全的情况下,新闻媒体如何在“正面宣传为主”的报道方针下实施新闻舆论监督?我国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13、简述90年代以来出现在美国的“公共新闻”(或称“市民新闻”)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及其实践? 14、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和职业道德(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评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15、新闻工作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规章等)与他律(社会监督、法律等)机制及其关系。我国新闻业自律机制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新闻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新闻腐败、虚假新闻等)。 16、2005年3月,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重在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行为,维护新闻界的良好形象,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结合新闻职业的特征和社会功能分析上述规定出台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7、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演变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办报实践和新闻思想。我党三代领导核心的新闻思想。结合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和党性原则,分析当前形势下党报的改革问题。 18、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基本流程。新闻报道的体裁及其特征。新闻写作的主要体例

常熟理工学院二级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常熟理工学院二级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说明:1.本指标体系共分一级指标5项,代码分别为I、II、III、IV、V;二级指标12项,代码分别为I1、I2……、II1、II2……V3等;三级指标23项,代码分别为I11、I12、I21……V31等。 2.满分为150分(总系数为1.5),其中一级指标I、II 中的11项三级指标满分为110分(合计系数1.1);III、IV、V中的12项三级指标满分为40分(合计系数0.4)。 3.本指标体系在三级指标上核算,每个指标分A、B、C、D、E五档。A、B、C、D四档分值差分别为100-90、89-80、79-70、69-60,凡达到某档规定指标的,计该档最低分;超过该档规定指标的,根据该档与上一档规定指标的差距取值;未达到该档规定指标的,下降一档取值。E档取值范围为0-59,

根据与D档规定指标的差距取值,如该项无成果,则计为0分。 4.每个指标的得分=该指标评分值×系数。指标I12指学科其他学术带头人,分别对每人打分,然后取平均值,该指标得分=学术带头人得分平均值×系数。 5.同一三级指标下,有多个选项,根据学科所取得的成绩选择最合适的选项进行评分量化。 6.评估指标中的科研、教学等成果均指四年中本学科成员所取得、且署有常熟理工学院的成果。其中在I、II两个一级指标中,科研项目以及学术论文除教育类学科外,均指学科专业类科研项目及论文,不包括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和论文。 7.I23指标中,国家级人才指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 8.II12指标人均科研经费:指学科组获得的外来科研经费总额/学科组总人数;II22指标人均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指本学科组成员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核心期刊以上论文总数/学科组总人数。 9.III32教学成果指标中,如评奖中设有特等奖,则按一等奖计入,其余奖励等级依次降低一级计入。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新闻传播学基础阅读 1、《传播学史——一种传记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2、《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 3、《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著 4、《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 5、《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著 6、《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 7、《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麦克卢汉著 8、《未来之路》,[美]盖茨著 9、《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 10、《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 11、《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 12、《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 13、《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 14、《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喻国明、李彪 15、《媒介革命:互联网逻辑下传媒业发展的关键与进路》,喻国明 16、《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吴信训 17、《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 18、《传播学引论》李彬 19、《中国新闻传播史:传媒社会学的视角》陈昌凤 2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斯坦利·巴兰(Stanley J.Baran)、丹尼斯·戴维

斯(Dannis K.Davis) 21、《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Stephen W.littlejohn)、福斯(Karen A.Foss) 22、《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 23、《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24、《网络传播案例教程》,彭兰 25、《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洛厄里(Shearon A.Lowery)、德弗勒(Melvin L.DeFleur) 26、《新新媒体》,保罗·莱文森 27、《从莎草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2000年》,汤姆·斯丹迪奇 28、《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克劳斯?布鲁恩?延森(Klaus Bruhn Jensen) 29、《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尼克·库尔德利(Nick Couldry) 30、《数据新闻大趋势:释放可视化报道的力量》,西蒙·罗杰斯(Simon Rogers) 31、《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马歇尔·麦克卢汉 32、《帝国与传播》,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 33、《传播的偏向》,哈罗德?伊尼斯 34、《六度分隔:一个相互连接的时代的科学》,邓肯·J·瓦茨(Duncan J.Watts) 3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 36、《自我技术》,米歇尔·福柯 37、《人民的选择:选民如何在总统选战中做决定》,保罗?F?拉扎斯菲尔德 38、《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5)》,崔保国 39、《大众传播与美帝国》,赫伯特·席勒(Herbert I.Schiller)

新闻传播学教学大纲

《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301002021 学分:2.0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新闻传播学》为通识教育课。 【教学目的】 这门课主要的教学目的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基本原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识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性质、特点、作用,以及它们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新闻事业同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新闻伦理和新闻从业人员的修养要求。 【教学任务】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要求同学们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特点与基本规律,初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能够应用所学理论正确分析新闻现象和指导新闻实践,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要求是:1.了解新闻传播学原理的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新闻传播和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3.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4.能够运用新闻传播基本原理和原则分析一般的新闻现象,指导新闻工作实践。 【教学内容】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由新闻学、传播学在跨学科综合、交叉基础上形成的新兴学科,在国内外均属年轻学科,本课程的重点是传播本质、模式、功能与原则等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其难点是传受心理机制、新闻性质功能、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新闻自由限度等方面的理解与运用。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学科,必须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践原则,在实践中理解、掌握、深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新闻传播学,是从现代传播学视角来探讨新闻学原理的一门新型课程,具有传播学与新闻学双重性,其学科的交叉性、互渗性、创新性相当突出,因而 又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一门新学科。因而,必须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 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结合现代西方新闻学与传播学知识体系,讲授马克思 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观点力求明确,方法务必科学,介 绍切忌片面。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解读当代新闻活动、 关心传播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在分析工具与思维方法方面,要将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方法结合起来,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采用新闻、政治、经济、文化综合考察的方法 来学习理论,分析实际。 【先修课程要求】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比名次更重要的是涵 学科是大学的最基本元素,是教学、科研、师资等方面实力的集中反映,学科水平直接影响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刚刚完成的第三次学科评估工作,在总结前两次学科评估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首次采用了类似“中西医结合”的体检方式,不仅依靠体现涵、成效、质量、特色的数据资料,还增加类似中医“望闻问切”的专家判断,使得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学科涵的实质。 从学科评估看学科建设,这种“质量体检”给我们怎样的启发?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大学校长元元,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校长家俊,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大学校长群,全国政协委员、师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宋永忠。 一流大学因为一流学科知名 记者:对于学科评估而言,名次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名次更重要的是评估所揭示出来的学科涵和学科质量。怎样通过学科评估,不断地推动学科发展再上新台阶? 学科建设不能围着学科排名转,但要深度分析学校学科情况 元元:首先,要客观、科学看待学科评估。学科评估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的学科实力乃至办学水平,这是我们关注学科评估结果的重要原因。我们既要肯定学科评估的价值和意义,但又不能过于看重评估名次。评估是手段,不是目的。我们是想通过评估这种形式,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需要强调的是,由于评估结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更要注重评估本身的科学性。评估目的、评估指标、评估方式以及评估数据来源都影响着评估的结果和导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的这次学科评估,强化了质量意识,也体现了我国高校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学科评估,这是更为重要的。高校的学科建设不能围着学科排名转,要通过学科评估,深度分析学校学科情况,清楚每个学科在国同类院校的位置,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优势和不足。对于排名靠前的学科,要巩固优势,在已有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对于排名靠后的学科,要发现差距,分析原因,找到下一步建设发展的对策和思路。当然,各高校学科建设还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与820新闻实务考研真题试卷与真题答案 《2019年复旦大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五册)由鸿知复旦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复旦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复旦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复旦考研714新闻传播学基础复习全析》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 本书结合复旦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及答案解析,旨在帮助报考复旦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新闻学院: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媒介管理学 适用科目: 714新闻传播学基础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

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教材《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第五版)、《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第二版)、《传播学原理》(张国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第五版)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复旦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复旦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 汇编复旦考研专业课考试科目的1999-2017年考研真题试卷,并配备2006-2017年真题答案详解,方便考生检查自身的掌握情况及不足之处,并借此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培养应试技巧与解题能力。 201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6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5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4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2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1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10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回忆版) 2009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8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7年复旦大学714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2006年复旦大学320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与答案详解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大纲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大纲 一、考试性质 《综合能力》是201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科目之一。《综合能力》考试要力求反映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与媒介产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法制观念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新闻传播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内容 (一)媒介与社会 1.理解传播媒介 1)传播的含义与类型 2)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2.1)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2.2)传播的五个关键要素 3)传播媒介的界定与分类 3.1)传播媒介的界定 3.2)传播媒介的类型 2.媒介的社会功能 1)守望与预警的功能 2)协调与商讨的功能 3)传承与教化的功能 4)娱乐与商业的功能 3.媒介的社会影响 1)媒介与政治舆论 2)媒介与经济发展 3)媒介与社会文化 4)媒介与国际关系 5)媒介的效果与效果理论 5.1)效果与效果研究 5.2)媒介与说服 5.3)媒介与议程 5.4)媒介与教养 4.社会中的媒介 1)社会制度与媒介环境

2)科学技术与媒介发展 (二)媒介的形态与发展 1.媒介形态的历史沿革 1)口语传播 2)书写传播 3)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5)数字多媒体传播 6)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2.传统媒介及其传播特征 1)报纸及其传播特点 2)广播及其传播特点 3)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3.互联网及其传播特征 1)数字技术与新媒体 2)网络传播的媒介特征 3)网络传播的主要类型 3.1)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3.2)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3.3)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3.4)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三)媒介内容生产 1.媒介内容生产的外部环境 1)媒介制度 1.1)媒介制度及其功能 1.2)媒介制度的类型 2)媒介产业 2.1)作为产业的媒介业 2.2)媒介产业的特点 2.3)媒介产业的全球化 3)媒介组织 3.1)媒介组织的类型 3.2)媒介组织的结构 3.3)媒介组织的管理 2.媒介内容生产的流程 1)报纸的生产 1.1)报纸的选题与策划 1.2)报纸的采访与编辑 1.3)报纸的版面设计 1.4)报纸的出版发行 2)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 2.1)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 2.2)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和播出 2.3)广播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与频道化

复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真题(1999—2011)

2011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沉默的螺旋 2、知识沟假说 3、新闻专业理念 4、时务体 5、每周评论 6、中国报学史 7、洋旗报 二、简答 1、宣传的七种策略 2、大众媒介的受众分类 3、1927年国民党新闻统制的主要措施,其核心是什么? 4、简述邹韬奋的六刊一报 三、论述 1、以网络推手为例,论述新闻炒作的表现,成因和危害,并谈谈如何整顿 2、结合中国新闻实例,及拉斯韦尔和赖特的大众媒介功能学说,谈谈大众媒介的功能的理论 3、1942年解放日报的《致读者》和1956年《人民日报》的《致读者》的发表背景,主要内容及异同 2010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基础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编码·解码 2.《大清报律》 3.《每周评论》 4.《热血日报》 5.汉斯·希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新闻媒介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新闻生产研究的目的和途径是什么? 3.简述梁启超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90分) 1.什么是公民新闻?怎样理解公民新闻对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的修正和延续? 2. 1956年新闻工作改革的经过和意义。 3.请阅读下列文字,阐述网络和舆论的关系。 公众最愿意川什么渠道参与反腐?调查中排在首位的是“网络曝光”,75.5%的人选择此项。接下来依次是:“举报”(58.2%)、“媒体曝光”(53.8%)、“信息公开”(48.0%)、“信访”( 30.6%)、“审计”(30.0/0)。 “惩治已经很严厉了,为什么有人不怕?”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所所长蔡定剑发现,现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腐败官员中被抓的比例太小,让贪腐分子抱着侥幸心理。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需公众参与,而且必须要有利害关系人的参与与监督。 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基础考研试题

传播学基本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 (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3、赖特“四功能说”。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任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三、论述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98名)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2、地球村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