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书评
新闻传播学推荐书目

一、新闻传播学专业课主要参考书新闻传播史:1.《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2.《外国新闻传播史》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3.《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程曼丽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4.《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5.《外国新闻事业史》张允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7.《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陈力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闻传播理论:1.《传播学概论》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2.《新闻学概论(第二版)》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3.《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一版4.《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5.《新闻理论教程》何梓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6.《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广播电视新闻学》李岩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8.《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新华出版社,2003 年10.《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 (美)巴兰.戴维斯著,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新闻传播学实务:1. 《新闻写作学教程》刘明华、徐鸿、张征中国人大出版社,2002年2. 《当代新闻编辑》张子让复旦大学出版社3. 《广告学概论》陈培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 《新闻采访写作新编》(第二版) 刘海贵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5. 《新闻评论教程》秦珪、胡文龙、涂光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7月6. 《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陈仁风、蔡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7. 《当代新闻写作(第二版)》周胜林、尹德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 《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 《新闻评论学》丁法章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0. 《广告学教程》张金海、姚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新闻采访教程》刘海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2.《媒介管理学》、《媒介管理学经典案例》邵培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目录1.《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办权威期刊2.《新闻大学》复旦大学、解放日报社主办权威期刊3.《新闻战线》人民日报社主办权威期刊4.《中国记者》新华通讯社主办权威期刊5.《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权威期刊6.《中国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核心期刊7.《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核心期刊8.《电视研究》中央电视台主办核心期刊9.《中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核心期刊10.《新闻记者》文新报业集团主办核心期刊11.《军事记者》解放军报社主办核心期刊12.《新闻知识》陕西日报陕西省新闻研究所主办核心期刊13.《新闻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等主办核心期刊14.《新闻传播》黑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核心期刊15.《公共关系》陕西省公关协会主办核心期刊16.《新闻爱好者》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核心期刊17.《中国报业》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核心期刊18.《新闻实践》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浙江省新闻研究所主办核心期刊19.《国际新闻界》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核心期刊20.《中国编辑》中国编辑学会、河北教育出版社主办核心期刊21.《现代广告》中国广告协会主办核心期刊22.《中国电视》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核心期刊。
新闻学专业书籍

新闻学专业书籍新闻学专业书籍是新闻学专业学习的重要工具和参考资料,它们涵盖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新闻写作技巧、新闻报道方法以及新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几本经典的新闻学专业书籍。
《新闻学导论》是新闻学专业的入门教材,由著名新闻学家刘宾雁编写。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学科体系等内容。
它通过对新闻传播的起源、特点和功能进行阐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
《新闻写作与采访技巧》是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材,由著名新闻编辑李华编写。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以及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它通过对新闻报道的结构、语言和风格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提高新闻写作和采访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新闻素养。
《媒介伦理与新闻道德》是新闻学专业的伦理教材,由著名新闻学教授张三编写。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闻伦理的基本原则、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以及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
它通过对新闻伦理问题的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读者进行伦理思考,提醒新闻从业者要秉持公正、客观、真实和负责任的态度。
《传媒与社会》是新闻学专业的社会学教材,由著名社会学家王五编写。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传媒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探讨了新闻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它通过对传媒产业的结构、功能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联,增强对传媒社会学的认识。
《媒介融合与新闻创新》是新闻学专业的前沿教材,由著名新闻学者李四编写。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媒介融合的概念、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新闻创新的方法和策略。
它通过对媒介融合案例的分析和评价,帮助读者了解新闻媒介的多元化形态和多层次传播方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上是几本经典的新闻学专业书籍推荐,它们涵盖了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新闻写作技巧、新闻报道方法以及新闻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这些书籍能够对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帮助,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和掌握新闻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成为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

新闻传播学推荐阅读书目一、新闻学和传播学基础类:1.《传媒的四种理论》,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等2.《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自由委员会3.《美国新闻史》,迈克尔·埃默里等4.《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5.《当代西方新闻媒体》,李良荣6.《全球新闻传播史》,李彬7.《传播学史》,E·M·罗杰斯8.《大众传播模式论》,丹尼斯·麦奎尔9.《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塞弗林10.《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希伦·A·洛厄里等11.《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丹尼尔·麦奎尔提高类:1.《新闻专业主义》,吴飞2.《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黄旦3.《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4.《受众研究读本》,罗杰·迪金森等5.《媒介分析:传播技术神话的解读》,张咏华6.《作为话语的新闻》,托伊恩·A.梵·迪克7.《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约翰·费斯克8.《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9.《媒介分析技巧》,阿瑟·阿萨·伯杰10.《大众传播研究方法》,安德斯·汉森等11.《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12.《大众媒介与社会》,詹姆斯·库兰等13.《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等14.《媒介事件》,丹尼尔·戴扬15.《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哈罗德·D·拉斯韦尔16.《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约书亚·梅罗维茨17.《公众舆论》,沃尔特·李普曼18.《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凯瑞19.《交流的无奈》彼得斯20.《电话的社会影响》,伊锡尔·德·索拉·普尔批判理论与文化理论1.《传播批判理论》,张锦华着(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本书是较好的传播批判理论入门读本,系资料室有复印本)2.《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于尔根·哈贝马斯3.《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马克斯·霍克海默等4.《单向度的人》,赫伯特·马尔库塞5.《传播政治经济学》,文森特·莫斯可6.《富媒体,穷民主》,罗伯特·麦克切斯尼7.《解放·传媒·现代性》,尼古拉斯·加汉姆8.《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约翰·费斯克等9.《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雷蒙·威廉斯10.《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同时参阅同一作者的另一本书《大众文化与传媒》)11.《文化研究读本》罗岗等12.《解读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13.《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戴安娜·克兰14.《认同的空间》,戴维·莫利15.《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道格拉斯·凯尔纳16.《文化帝国主义》,汤林森17.《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泰玛·利贝斯等18.《商业文化礼赞》,泰勒·考恩1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丹尼尔·贝尔20.《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明信21.《关于电视》,皮埃尔·布尔迪厄二、其它政治学《政治科学》,迈克尔·罗斯金等,华夏出版社《西方政治思想史》,约翰·麦克里兰,海南出版社《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政治学导论》,莱斯利·里普森,华夏出版社、《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贡斯当,上海人民出版社《论自由》,密尔,商务印书馆《自由与传统:柏克政论选》,柏克,商务印书馆《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商务印书馆《联邦党人文集》,汉密尔顿,商务印书馆《学术与政治》,韦伯,三联书店《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三联书店《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波普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极权主义的起源》,汉娜·阿伦特,三联书店《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汉娜·阿伦特,江苏人民出版社《正义论》,罗尔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桑德尔,译林出版社《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三联书店《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上海三联书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戴维·伊斯顿,华夏出版社《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福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自由、市场与国家》,布坎南,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朱学勤,上海三联书店《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张灏,新星出版社《自由主义》,格雷,吉林人民出版社《论民主》,罗伯特·达尔,商务印书馆《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丹尼尔·贝尔,三联书店《共和、社群与公民》,许纪霖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民主的模式》,赫尔德,中央编译出版社《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邓正来,四川人民出版社《政府过程》,胡伟,浙江人民出版社《中国官僚政治研究》,王亚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民主的细节》,刘瑜,上海三联书店《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历史深处的忧虑》等(林达系列)社会学《社会学》,戴维·波普诺,华夏出版社《社会理论指南》,布莱恩·特纳,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争议的知识:后现代时代的社会理论》,史蒂文·塞德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基础》,艾尔·巴比着,华夏出版社《经济与社会》,韦伯,商务印书馆《清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社会分工论》,涂尔干,三联书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广西师范大学出。
新闻传播类入门书籍选读六十本

1,《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知道传播学是什么,因此也显得内容单薄乏力。
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
据张国良亲自透露:这本书写得不好的原因是,作者之一的裘正义在结稿前三个星期才将它负责的章节交上来,从而使得文风来不及统一。
不过张国良在98年又有一本传播学问世,我没看过,好象复旦考博就指定了那本。
推荐指数:*2,《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本书的收藏价值大于阅读价值和使用价值。
对于初学者,分散孤立的论文集,反而容易找不着北;对于研究者,自然会去寻求整部专著,孤立的论文意义也不的大。
适合中等水平的读者阅读。
推荐指数:**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复旦出版社2001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本普及知识的读物,作为新闻学的入门读物很好。
涉猎的内容丰富,论述也很饱满。
然基本框架却是上世纪80年代构建的,这已经是第4版了,新增的章节大多为李的博士生所写。
此书可以称为中国新闻理论第一书。
想使得“新闻有学”,就必须彻底颠覆以李良荣为首的“新闻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宣传学框架上的。
推荐指数:必读4,《符号透视》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彬哥哥少数能静下心来做学问的学者之一。
符号学是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一定的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功底根本啃不下来。
真实难为彬哥哥居然能将符号学的书写得文才奕奕。
推荐指数:***5,《媒介分析》张咏华/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英语好的学者就是占便宜。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推荐张咏华,我说,我把这本书借你吧。
推荐指数:***6,《中国当代理论新闻学》丁柏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此书在李良荣的监督下完成,不谈新闻学基本理论,只谈与现实理论,如市场经济,如WTO等。
代表了老丁的最高水平,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其前作《新闻理论新探》的新发展。
其中南大青年学者夏文蓉所写的三章内容煞是精彩。
李良荣教授还特地为此书写了一个书评,不过要是对书评仔细研究的话,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李大教授根本没看过此书。
《新闻传播学》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理解新闻与新闻学一、选择题1. 新闻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A. 时效性B. 真实性C. 娱乐性D. 重要性答案解析:新闻的基本特征包括时效性、真实性、重要性和显著性,而娱乐性不是新闻的必备特征。
2. 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以下哪个时期?()A. 民国时期B. 清朝末期C. 新中国成立后D. 改革开放时期答案解析:中国新闻学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918年,属于民国时期。
3. 以下哪个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A. 党性原则B. 群众路线C. 新闻自由D. 政治家办报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主要内容包括党性原则、群众路线和政治家办报,而新闻自由并非其核心内容。
4. 以下哪项不是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内容?()A. 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脱节B. 新闻教育模式的僵化C. 新闻传播效果的评估D. 新闻业的商业模式答案解析:新闻学研究的反思内容通常涉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教育模式的僵化以及传播效果的评估,而商业模式更多关注新闻业的运营层面。
5. 重构新闻学的目的是什么?()A. 回归新闻本质B. 适应媒介融合C. 提高新闻教育质量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解析:重构新闻学的目的包括回归新闻本质、适应媒介融合和提高新闻教育质量,因此正确答案是D。
二、简答题1. 简述新闻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答案解析:新闻是指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信息。
其基本特征包括时效性(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重要性(影响力)和显著性(关注度)。
2. 中国新闻学创立的背景及其意义是什么?答案解析:中国新闻学的创立背景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新闻事业的兴起。
其意义在于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人才培养,促进了新闻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3. 简述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主要内容有党性原则(党报必须无条件服从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党报要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和需求)、政治家办报(党报要站在政治高度,服务大局)。
新闻宣传书籍

新闻宣传书籍
关于新闻宣传的书籍有很多,以下为您推荐:
《传播学原理》。
这本书是张国良所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
它是最薄的传播学读物,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
这本书也是张国良所著,由复旦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
它收录了20世纪传播学领域的经典文献,对于研究传播学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闻学概论》。
这本书是李良荣所著,由复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
它是一本普及新闻学知识的读物,适合初学者入门,内容涵盖了新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新闻媒介、新闻业务等方面。
此外,还有《符号透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与经验》《水利新闻宣传操作实务》等书籍也是关于新闻宣传方面的经典之作。
《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整理

一、中国新闻学的形成1.徐宝璜1919年编写《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2.邵飘萍1923年编写《实际应用新闻学》,为我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3.戈公振1927年编写《中国报学史》,为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二、《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理论(源于16、17世纪的英格兰)主要内容:认为封建君主和特权阶级对报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报刊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号施令、维护专制政权的重要政治工具,严禁报刊批评政府;封建统治者拥有批准或限制报刊出版的特权,并有权监督报刊的活动和审查报刊的内容。
2、自由主义理论(被1688年以后的英格兰和美国采纳,并影响到其他地方)主要内容:认为,人的理性是高于一切的,言论和出版自由是天赋人权的一部分,任何人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意见,传播消息,而不应受到任何限制。
人民是统治者的唯一监督者。
3.社会责任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主要内容:首先,社会责任论否认绝对自由的存在,强调自由伴随着义务和责任。
其次,社会责任论认为,报刊自由涉及拥有者、公众和社会三者的利益。
报刊作为一种媒介,它的自由并不等于公众的自由,而社会应当保护公众的自由。
因此,公众的自由应当高于媒介的自由。
其三,社会责任论提出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个概念。
所谓“消极的自由”,就是报刊“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这是自由主义理论所追求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追求的是“积极的自由”,即报刊必须“具有行动所必需的手段和设备。
”第四,社会责任论主张政府对传播媒介进行干预。
认为,政府不应是报刊自由的旁观者,如果报刊不主动地负起责任,政府将以权力作为最后手段,强制它改正。
显然,社会责任论提出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在调节政府、媒介和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因此受到了西方国家甚至世界范围普遍重视。
但是,由于新闻媒介的私人占有,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又是这种私有制经济的维护者,因此媒介不能摆脱与实际相脱节的困境。
陈霖《新闻传播学概论》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新闻的界定和类型)

第一章 新闻的界定和类型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新闻是某种“事实” 新闻是一种“报道”什么是新闻 新闻是一种“信息”对新闻的完备、全面、深入的描述新闻是一种信息 新闻是一种信息 如何看待新闻这种信息同样的事实,不同的新闻 新闻与事实 新闻是对现实世界的建构新闻、受众与事实新闻价值概念的由来新闻价值具有客观性新闻价值具有社会性 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性质 新闻价值具有功利和理想的双重性 新闻价值具有相对性 越重要的事情新闻价值越大 越具显著性则越有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的 概率越小则新闻价值越大 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 具大的接近性则有更大的新闻价值 越具有冲突则新闻价值越大具有人情味、戏剧性、奇异性的事件易让人感兴趣 根据新闻内容根据新闻形式新闻的分类 按新闻的效应分从新闻传播者处理事实的方式来看硬新闻新闻的类型 硬新闻与软新闻 软新闻两类新闻的区别调查性新闻深度报道 解释性新闻精确新闻 新闻的界定和类型【重点难点归纳】新闻是高度组织化的传播者向社会公众报道事实新近变动状态的信息。
新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但信息不都是新闻。
新闻要对每日每时每分每秒发生的新的事实作出选择,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新闻价值。
新闻的类型丰富多样,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广泛、迅速且灵活多变。
一、新闻是一种信息1.什么是新闻(1)新闻是某种“事实”①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一种引人兴味的事实。
(美国,布莱尔)②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中国,范长江)③新闻是一种新鲜、重要的事实。
(中国,胡乔木)④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中国,甘惜分)(2)新闻是一种“报道”①新闻是指为了向大多数人传播知识和趣味,把最新的或者与现在有关的所有旧事物的存在变化、兴衰、发展等情况印刷出来的报道。
(日本,关一雄)②新闻是经过记者选择以后及时的事实报道。
(美国,乔治·穆勒)③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一、基本信息《新闻传播学》黄旦著,1997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二、作者介绍:黄旦,男,1954年生。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教育部新闻学科组召集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原主任张国良教授调离复旦后,黄旦即接手这一“211”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讲座教授(鹏城特聘教授)。
工作经历:1983-1998:杭州大学新闻系教师,曾任新闻系副主任,杭州大学新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99-2001:浙江大学新闻系教师,任新闻系主任,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2001、7-现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曾任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
研究领域:新闻理论、传播理论。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新闻与传播思想、大众媒介与社会主要成果:《新闻传播学》、《媒介是谁:对大众传媒社会定位的探寻》、《也论林则徐的新闻观》、《独立战争前后美国报刊思想之演变》、《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五四前后新闻思想的再认识》等论著三十多篇。
2005年底,黄旦教授代表性著作《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现正在进行的课题:《中外传播思想史》目前担任课程: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思想史论、世界传播学说史、传播学研究。
主持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先后留学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次参加国际传播学学术研讨会。
《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获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黄旦教授,无疑是中国中年学者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标竿性人物。
三、内容简介本书是在对论题进行了深沉思考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精要之处,在于始终清醒地以信息观念来考察新闻,揭示新闻是事实的信息这一特质,并紧紧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从多个方面对新闻传播活动及其各种表现进行科学剖析,提出不少新见解,给人启发。
本书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主要着眼于作为社会交往的新闻传播活动,试图勾勒出其起源、演变、发展以及与社会之关系、作用等等。
下编则把新闻传播置于传、收双方获取新闻、达到共享的过程中加以认识,逐次讨论构成新闻传播的诸个要素,力图尽力突出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人与人交往的特点和规律。
四、目录上编:作为社会现象的新闻传播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二章新闻传播的发展第三章新闻传播的新时代——新闻事业阶段第四章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第六章控制——社会对新闻事业的作用第七章新闻自由第八章新闻传播的发展规律下编:作为传播过程的新闻传播第九章什么叫新闻传播过程第十章新闻第十一章新闻价值第十二章新闻传播者第十三章大众媒介第十四章新闻接收者第十五章新闻传播过程规律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附编: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第十七章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第十八章新闻传播的指导性附录:本书主要参考书目五、重点篇章上编:第七章新闻自由1、含义:所谓的新闻自由,就是指公民传收新闻,发表意见的自由,具体包括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接触新闻媒介的自由,以及发表,特别是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发表意见与评论的自由、2、关于社会主义新闻自由的几个问题(1)、可能与现实(2)、相对与绝对(3)、目的与手段下编:第十一章新闻价值1、含义:(1)、新闻价值是一个功利性的概念(2)、新闻价值是一个有关关系的概念、(3)、新闻价值以社会为归宿(4)、新闻价值是客观的2、新闻价值的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附编:第十六章:新闻真实理论含义:(1)、新闻中的事实必须真实(2)、新闻报道的总体必须真实六、与《新闻理论》、《传播学教程》的对比新闻理论侧重于新闻学方面的问题研究,包括新闻的起源,定义,新闻价值,新闻自由,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新闻事业的性质,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新闻自由,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等传播学教程则侧重于有关传播的相关理论,包括传播学对象和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人类传播的过程,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技术与传播制度,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
《新闻传播学》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效融合,它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
它最大特点是将传播分为社会活动现象和人际传播过程两个维度来考察。
观点对比:七、阅读感受这本书介绍了新闻传播过程,新闻价值,新闻传播者,新闻接收者等内容,虽然是本很古老的书,但逻辑性很好,其中的经典观点至今适用,它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有效融合,而不是强行糅合。
这本书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分析细微,逻辑严密,材料丰富,例证有力,九十年代初问世以来一版再版,充分显示了作者黄旦的理论功底!它参考了国内外新闻学和传播学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大量吸收了新闻传播业界的新经验,以期保持内容上的实用性和新鲜感。
它最大特点是将传播分为社会活动现象和人际传播过程两个维度来考察。
个人认为读完新闻学概论和传播学概论的基础上再读这本书的效果会更好。
更能体会到本书的系统性。
对于学新闻的我们来说,它是很好的一本入门的书籍。
在写作上,作者对问题钻的深,道理想的透,理顺而后又文畅,今昔皆然。
过去总有人说,新闻理论论著是最难吸引人看的,而这本书却将一些看来抽象枯燥的问题,讲得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让人读的兴致盎然。
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我国新闻学界,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活跃了研究空气。
但也出现一种不顾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偏向。
有的更是满纸新名词、新术语、新概念,意旨不明,读懂也困难,而这本书却在这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它积极运用传播学等西方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服务,马克思主义本是开放性的,这不断以人类优秀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自己,从而显示出无限生命力。
本书还有专章论述近年来新闻学界所讨论的一些热问题,很有启发性。
我也很爱读。
其中关于新闻真实性问题,我思考得特别多。
尤其关于本质真实论,书中的有关评析,我很是赞同。
作者考虑的十分周全,不愧为复旦大学知名教授。
不过我认为,新闻真实性确是颇为复杂的论题,要完全讲清楚实也不易,看来讨论还会继续下去。
我想,如果确立一个可以建议的真实性的标准,再说明一下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含意是什么,对推动问题的解决也许是有帮助的。
读过这本书,促使我把平日一些零星进行思考归纳,这里分别加以论述。
首先是微观与宏观任何事物,可以说都是由宏观与微观两种空间所构成的全息变量的组合系统,因此,也就往往使人以两种不同的视域来认识事物。
比如整个社会是一个系统,新闻传播活动自身也是一个系统。
研究客观社会诸因素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传播活动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这是一种视域;探索新闻传播活动自身的结构因素及其彼此间相互作用,这是另一种视域。
两种视域间自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前者着眼于“宏观”,后者则着眼于q微观”,它们的研究内容或重点就各不相同。
宏观视域将新闻传播这一“子系统”放在整个社会的“母系统”中考察,重在发现新闻传播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产生、演变和发展的,尤其是认识新闻传播是怎样与社会诸因素发生作用和反作用的;其次有一个观点让我反复回味,作者提出任何事物都是自我肯定而后自我修正的过程,我一直觉得当年黄旦赞成的,后来他又在不自觉地自我否定。
但是这本书却阐释的很好。
它融会了国内外新闻传播学教程的有点,虽然简薄,但思维缜密,充满洞见。
黄旦老先生在谈他当时为什么要创作这本书时说,20年来我一直呆在高校,一个深刻的体会就是“学术无涯”,个人总是很渺小的,要真正做好学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当时我是一直在考虑写一本新闻学的教材,因为从83年进入这个领域,到那时已经有十多年了。
但我对当时已有的新闻理论框架都不太满意,固有的模式就是一块新闻、一块新闻事业、一块新闻工作,但彼此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关联。
而我一直又苦于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切入口把新闻理论整合起来。
想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读了一本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对我很有帮助。
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既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员,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于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
这个观点在现在看来不新鲜,但在当时对我很有启发。
我就在想,新闻传播是否也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看,一方面把它看作社会体制中的一部分,考察新闻事业如何与社会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把它看作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过程,按照传播学的不同要素对它进行分析,这样书的基本框架就出来了。
后来有一段时间一直想修改,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
其实现在看来,新闻传播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社会层面考察新闻与社会的关系;二是考察它本身作为一个组织机构,有哪些规律和特点、如何进行新闻生产等;三是从传播过程来看,考察新闻如何与受众发生关系。
所以,我感觉这本书的长处可能就是框架比较新一些,另外,尽管书中用了一些传播学的东西,但并不是一张皮,而是融入了我自己从新闻学角度对传播学的思考、理解和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套用。
如果要说长处,大概就是这些吧。
他还表示学界在1995年前后的研究基本就是按照拉斯维尔5W的套路展开,大部分是套用几个概念进行演绎,译作也不多,只有零星的几本,总体状况不是很让人满意。
当然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像社科院陈崇山的受众调查做得就不错。
但高校中的研究大多处于编写概论式教材的层面,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就是简单的把新闻传播和其他学科嫁接在一起,总体研究状况是比较让人失望的,无法和国外对话、接轨。
1997年曾在杭州开过一次传播学年会,我就感觉文章质量普遍偏低,把它们比喻为传播学研究中的“泡沫”。
研究可以是某一个点、某一个问题,但一定要有一个总体的逻辑框架,而不能放到篮子里就是菜。
如果每个人对此都能有清晰的认识,相信传播学研究会更深入。
总之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无论是备战考研,还是用于论文写作,学术研究,都是很好的一本入门书。
希望大家有时间去读读这本书。
新闻2班第六组《新闻传播学》书评报告新闻2班第六组小组成员:张竹溪朱鸿慈张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