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中学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有哪些?语文考试文言文的考点在哪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学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中学语文文言文做题技巧简洁介绍详细题型的答题技巧:文言实词题的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想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比照说明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样。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留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中学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解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解除法选择。
特殊留意谁的什么性格。
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说明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争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依次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留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务的时间是否精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留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行怕。
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焦急,放放先读下文,或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至于文言文最终一道翻译题型,解题技巧可以分步进行,步步为营。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文言文主要的答题技巧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怎么去读(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
(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第二部分:如何答题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语文里可能一些学生除了作文后就头疼文言文,毕竟,文言文里的知识点太多,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所以同学们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会打退堂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1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
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2高考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 语文里可能一些学生除了作文后就头疼文言文,毕竟,文言文里的知识点太多,而且涉及的面也较广,所以同学们在遇到文言文的时候会打退堂鼓。
2 拿到文言文的时候,先通读一遍,然后明白,这段文言文大概出自哪段历史,大概讲了什么样的中心故事,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和意境是什么。
这是粗略的第一步。
3 接下来,仔细看一下后面的答题,问题,记下来,有可能会让你找到主旨思想,以及主题或者是某些段落里的细节,这个时候,你就要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一遍提供的这篇文章了。
4 接下来,就是几个关键。
关键一:通假字。
对于文言文里的通假字来讲,我们一定要掌握住。
这个就得靠你平时的积累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语文要想成果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文言文阅读答题套路①筛选文中的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精确把握文中的重要信息。
这些重要信息包括:一是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熟识,二是对重要概念和学问的解释和阐释,三是最能表达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还有一些语句能有力地表现的观点,集中反映文章的主旨,它们也是重要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其考查范围一般是文中所写的人物、时间、地点、谈论、事情、道理、情感等,考查的重点是对人物言行主见、品德形象的概括力气。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考查同学对选文整体或某关键环节的理解。
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是考查同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的综合力气,其难度比正确把握文意又高了一层。
假如单纯理解语言方面的内容,则只能讲通字句,无法对阅读材料的主旨有进一步的深化领悟,更无法对之进行鉴赏评价。
因而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对文意的归纳概括就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这种归纳概括往往是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来进行的。
对内容要点的归纳,考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的概述,或符合原文或不符合原文,需要考生精确地分析文章的内容,仔细体会,反复推敲,作出正确的推断。
③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同学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大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自己的看法,而不是所述大事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谈论中,都可能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态度。
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
高考文言文分析综合题错项陷阱设置揭秘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往往有一道题是分析综合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好考文言文阅读是最难做的,一是无法体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是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来。
所以对于文言文阅读大家都不知如何去做,有的人就发出疑问,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呢?下面就给大家提出三种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让发家不会在文言文阅读上有很多的苦恼。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1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1.看看选文的特点高考文言文阅读想要得到突破,首先看看文言文选文的特点。
文言文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种,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偏饭在李白到七百字之间。
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和记事两类。
前者的结构特点是:人、简历、特点特点、事件,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原有,人物。
所以根据文言文的选文她点,大致就能知道该如何去思想了。
2.做前注意读题高考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读很重要。
首先要通过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什么意思。
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解答翻译、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章理解得更加精准。
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
文章就一篇而已,而每个人的理解却不一样。
3.翻译文言文的意思想要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得到突破,翻译很重要,小伟不知义就会把意思弄错误。
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在对文章进行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
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掌握了这五字要诀之后,对于文言文阅读更加简单一些,从而增加了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大家可以实施。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对于这个问题相信不用做过多的节水,有的人有了自己的看法,而有的人有了自己的方法,如何去做好突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困难,只要自己能够很好的去做好知识的积累和复习就可以了。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好考文言文阅读是最难做的,一是无法体会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是无法精确地表达出来。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及答题套路
和含义。
第二种:从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第三种:从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二、文言虚词填空题:本题主要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搭配。
答题技巧:虚词填空题要注意虚词的搭配和用法,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虚词的意义。
同时,要注意虚词的语法功能,如助词、连词、副词等。
要注意虚词的语义特点,如语气、态度等。
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本题主要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技巧:阅读理解题要认真阅读文段,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要注意分析文段的逻辑关系和语言特点。
同时,要注意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
在阅读文言文时,有三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推测词义。
第一种是从上下文推断词义,这需要我们仔细阅读前后文,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从而推测出生词的含义。
第二种方法则是从语义搭配的角度去推测词义,即通过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来推
测词义。
最后一种方法是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即通过阅读文章中的暗示和隐喻来理解生词的含义。
在阅读一篇文言文文章时,我们需要先从标题入手,因为有些文章的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接着,我们要通读整篇文章,不要读得太快也不要读得太慢,要保持适当的速度,以便理解词句和把握文章内容。
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在分析原文时,我们可以从主人公的行为入手,提炼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此外,侧面描写也很重要,因为它常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有助于我们定位主人公的性格。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与方法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学科。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形式和艰深的文化内涵,很多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困扰。
本文将向大家介绍一些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文言文。
一、熟悉词汇和语法知识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词汇和语法基础。
经常阅读文言文,将重点词汇和常用句式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结构。
同时,我们还要熟悉常见的古代成语、谚语和典故等,这些会经常出现在文言文中,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非常重要。
二、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上下文推测法在阅读文言文时,有时会遇到一些生僻字或者不熟悉的词汇。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出其大致意思。
通过对上下文的仔细分析和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 字词猜测法不懂一个字的意思并不意味着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我们可以通过猜测这个字的意思,然后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整个句子的意思。
这种方法在文言文中非常实用,因为很多时候,文言文中的字并不完全按照现代的意义来使用。
3. 分析句子结构法文言文的句子结构通常比较复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们可以通过将句子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再分析其语法关系,从而理清句子的层次结构,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注重背景知识的积累文言文作为古代的语言形式,其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意义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作者的用意。
可以通过读一些与文言文相关的史书、文献或者参加相关的讲座、活动来积累背景知识。
四、多读名篇,体会优美的文学艺术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部分,有很多优美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阅读这些名篇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更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学艺术的魅力。
我们可以尝试读一些经典的诗词、散文或者历史文献,通过品味其中的文字之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全套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全套当应对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时,以下是一套常用的技巧:1. 阅读理解:首先,仔细阅读文言文原文,注意理解句子结构和词义。
注重把握文言文的上下文关系和逻辑推理,帮助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同时,关注文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时间等重要信息,以便回答问题。
2. 分析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复杂,常采用倒装、省略等形式。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关系,掌握主谓宾的基本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3. 理解古代典籍: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理解文言文至关重要。
熟悉古代典籍如《论语》、《孟子》、《资治通鉴》等,可以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并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蕴。
4. 查阅词典:遇到生僻字或难以理解的词汇时,及时查阅字典。
掌握一些专门解释古代词汇的工具书,如《说文解字》、《辞海》等,能够帮助理解词义和用法。
5. 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和答题练习,可以提高对古代语言特点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
选择一些经典文言文进行阅读,并逐渐增加难度,对比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言文,培养自己的应对能力。
6. 注意篇章结构: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文言文的篇章结构。
了解开头、承接、转折、总结等不同部分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7. 梳理关键信息:在回答问题前,先梳理关键信息,弄清问题的要求。
可以在原文上划线、圈出关键词句,以便更好地回答问题。
8. 灵活运用知识:在回答问题时,要善于运用所学的文言文知识,如修辞手法、文体特点、常见的句式结构等。
注意运用归纳、推理、举例等思维方法,以得出正确的答案。
以上是一套常用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编者按】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试卷中的分值为20分。
对常见的实、虚词的理解是考查的重点,考生复习时在这一块投入的精力最多,但失分也不含糊。
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文言文实、虚词的规律,把精力都投入到死记硬背,或大量的机械性的训练上,结果事倍功半!
大家知道,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
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
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
例如“本”,其基本义是“树根”,除了特殊情况,古汉语中一般都采用基本义,这就是规律。
实词的基本义与造字法有关,“本”在造字法上是一个指事字,“木”下加一点,指明是树木的根,这一点后来发展为一横。
因此,从造字法上去把握文言实词的基本义,准确而又直观,是一条捷径!
文言实词的用法复杂多变,要把它们一一记住,是很要费一番脑筋的。
记住了也不等于就掌握了,考试时照样会出错。
因此,把握文言实词的用法的规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文言实词的用法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遵从语法规律。
对考生而言,只需记住现代汉语的“主谓宾定状补”,然后套用在文言文的具体语句中,问题一般都能迎刃而解。
例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事”作为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之”,因此它活用了,即“名词活用为动词”。
“兄”处在主谓之间,是状语,而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充当状语的,因此它也活用了,即所谓的“名词活用作状语”。
例句: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天下苦秦久矣。
“苦”是形容词。
1句中的“苦”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了宾语“其心志”。
我们知道,形容词是可以充当谓语的,如“江水绿了”、“枫叶红了”,但前提是后面不能接宾语。
因此可以肯定它活用了,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使其心志苦”。
2句中的“苦”情况和1句相同,因此它也活用了,可以理解为“以秦为苦”,或“苦于秦”,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完全是根据翻译的情况来定义的。
1、2句中的“苦”也可分别翻译为“折磨”和“仇恨”,则就是一般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了。
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
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
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
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
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
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
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
虚词和实词较容易鉴别,但虚词里的代词、助词,介词、连词,等等,又该怎样鉴别呢?
例句: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两个“焉”都处在句末,怎样辨别它们是代词还是助词(还有兼词)呢?1句主谓宾齐全,“焉”在这里不可能充当宾语,因此不是代词。
而2句明显缺宾语,因此“焉”充当宾语,用作代词。
1句中的“焉”可以理解为助词,也可以理解为兼词,完全是根据翻译来的,无所谓规律问题。
许多虚词既可以作介词也可以作连词,鉴别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只需看它后面所接的成分就可以了。
例如:1、为了祖国,我无怨无悔。
2、为了祖国繁荣昌盛,我无怨无悔。
这两句意思差别不大,但1句中的“为了”后面接的是名词,因此它是介词,与“祖国”一起构成介宾结构,充当整个句子(单句)的状语;而2句中“祖国繁荣昌盛”是主谓短语,属动词性短语,因此“为了”就只能是连词,整个句子也就成了复句了。
文言文虚词与此同理。
例句:1、不足为外人道也。
2、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1句中“为”接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道”的状语,因此是介词;2句“为”后面接的是主谓短语,因此是连词,表原因。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搞清楚词性是第一位的。
词性不同,哪怕意义相同,用法也不会相同。
而词性是复杂多变的,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才能准确判断。
因此,对句子的语法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了。